韩寒的《后会无期》是部怎样的电影
说当年我是迷的郭敬明的小说的不要不,韩寒的讲真看过他的小说,电影倒是看了。
我心中的《小时代》应该是《穿普拉达的女王》那样的,衣香云鬓,高奢精致的生活。
在工作中穿梭于高楼大厦的写字楼里的绵里藏针。
你方唱罢我登场。
爱情是调剂品。
我是先看的《小时代》后来才看的《穿普拉达的女王》,然后发现有点重合率,比如要手稿那里,助理去上司家的上司龟毛毛病等。
我有点怀疑是不是郭抄的这个和那个电影《欲望都市》。
当《小时代》电影拍出来后,我中二的年纪也过去了,看着尴尬的旁白台词,看书觉得正常,电影就算了。
《小时代》完结那年我刚好毕业,找工作的不顺心,同学各自生活后远离等。
那时候觉得《小时代》的结尾是差不多人都死完了嘛,就觉得没有人是永远的陪伴,你的人生,我的过客。
最后我的理解是,我的阅读理解和作者千差万别。
韩寒的没看过他的书,不评论,但是电影还是不错的。
《乘风破浪》是怎样的一部电影
没看《乘风》之前,仅凭着的故事梗概,概也知道韩寒要讲什么故事了。
无非就是不羁儿子,最后感受到父亲的情非得已,最后对父亲的行径释怀的故事。
其实从故事大纲来看,故事总体给人是严肃派的故事。
在看到故事开头那一段的时候,我惊呆韩寒竟然也使用“穿越”这段老梗,而且是近年来被使用到老掉牙的“梗”,诸如《夏洛特烦恼》以及《十八岁未成年》。
这次韩寒带着他一贯独有的文艺派,以及作家界的屌丝做派重新站到观众面前。
只是会不会站错了时机,在贺岁档播放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合适
直到亲自去电影院看了之后,才发现在贺岁档也并无道理,当然贺岁档上映多多少少也是看着韩寒导演的名气。
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后会无期》严肃气氛太浓,十足就是在玩文艺,也不管大家是不是能看懂,或者能看到什么
反正我是记得我那天看的是深夜档,电影进行到一半我的眼睛是睁不开的,所以对《后会无期》也不多做什么评价。
但是,今年的《乘风破浪》却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地方,也对韩寒有了重新认识。
原来韩寒不止是会玩文艺,他也是一个幽默感十足的导演哦,这点出乎我的意料。
影片虽然是一个严肃的故事,但是在故事之间韩寒安插的搞笑都很和谐,经过设计,但是不做作。
很多搞笑只通过一个眼神,一句台词就能让台下的观众不禁笑出声。
在当今相声小品式搞笑大行其道的时候,韩寒导演偏不跟风,让今年电影的搞笑有了一个新的亮点。
不再是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残酷搞笑,也不是一句话引发包袱的搞笑。
我们暂且将韩寒的搞笑称之为“严肃的搞笑”吧
(“严肃的搞笑”取自于《食梦者》)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待韩寒导演在贺岁档给我们带来的搞笑,但起码对我来说是蛮有效的,起码作为比邓超年龄小的彭于晏扮演的是邓超的爹,就有一种无形的搞笑了。
另外,《乘风破浪》跟《后会无期》相比,在电影的形式上做多了一些功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式主义比较明显。
在赛车、撞车的场景,在特效和镜头上比较下功夫,效果虽然也好,但是总觉得没有真的用到刀刃上。
与前面的这些特效相比,接下来的故事其实并不是那么了不起,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再有就是徐太浪在对徐正太的理解上,感觉比较突兀,也没有那么理所当然地让我觉得,哦~~原来是这样。
我的感觉是徐太浪回到过去跟自己的爹做了兄弟,明白理解了当年他为什么去打打杀杀导致坐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男人之间的热血。
但是,作为儿子的角度来说,爹成为暴躁的中年人,动不动踹儿子脸,并且反对儿子赛车等的行为,在电影中就没有被谅解的契机了。
可能有的人说是因为娘的遗愿,那大概大家都不明白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什么都不能成为原谅的理由吧。
韩寒在这次电影中所表现的搞笑是最让人满意的,在说到情感的层面时,也有严肃的一面,但是最后都用搞笑巧妙地化解,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徐太浪和徐正太父子之间深刻的理解被冲淡了,尽管最后在徐太浪醒来的时候,做了那个双手合十的举动,我也不觉得足以化解这么多年来作为父子僵硬的关系。
可能韩寒也只是想说,经历过“穿越”之后,看到了自己的娘,以及年轻热血的父亲,之前的怨恨也已经化解了吧。
且不说票房结果,《乘风破浪》可谓是今年贺岁片中的“一点红”了。
电影《后会无期》票房火爆 即兴评述
先说结论,我,仅仅指我,我觉得很糟糕。
我并不会剧透,但我的影评,也许你们不会喜欢,甚至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我原本也不太想发。
三个年轻人,从大陆的最东边出发,一路西行,他们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见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时候需要一些黑色幽默与自嘲,需要一些对世俗的反抗,同时又屈从于世俗,怀有理想的人有时候也要背弃理想,那些我们憧憬的美好感情,也不暇以失望甚至虚假的面孔来对待我们自身。
我们行走在路上,可能什么都不会明白,但我们最终都能抵达目的地。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内心走过的一段长路,曾经我们以为心比天高,但是我们最终发现,天永远比心要高,曾经我们以为终成眷属,可我们明明又经历了许多的不得善终。
我们一度奋力的锤击现实这堵墙,但最终,我们中的一些人,总会匍匐在墙下。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让我们发一些声音。
这是韩寒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他就像一个握着宝剑的我们,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是因为韩寒在理想与世俗间,努力的帮我们寻找答案。
这一次,韩寒也试图将这种情怀体现在胶片上,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喜欢《小时代》,有人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世人,青年人还是需要声音的,玻璃房子与法式简餐,并不是我们平凡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三个落魄的年轻人,一同带着我们上路。
那么所有这些情怀,我相信韩寒的本意就是用一部电影去完美的诠释。
在这些清晰,精致,并且漂亮的空镜头,远景与俯拍之中。
但这些,这些我上面所说的东西,都是文字。
这不是电影。
电影,不是散文。
如果作为叙事诗或者散文,这兴许是一部佳作,但作为电影,它非常的,非常的不合格。
失望,糟糕,无趣,说教。
我写到这,无非是在说,我理解韩寒的立意,他的情怀也毫无问题,可落实在胶片上,落实在电影表现上,充满了说教味道与沉闷的叙事节奏,所以它失败了。
我并不否认,我也喜欢韩寒,我甚至有他当年签名的书,上面写着送给朱炫,我与我的大多数朋友们,都对这部电影寄予希望,我们等着首映的日子很久很久,但我不得不失望的说,这部电影不好看,不,它糟糕透了,而作为韩寒的一名喜爱者,我也将尽我所能的去分析这种糟糕之处。
我不认为喜欢韩寒,就应该喜欢他的所有作品。
我也不认为,韩寒是一个欣赏这种行为的人。
1、句子到了 时间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几乎无限的长,它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强烈的动机,他只是一群人,上路了,他们开车,他们交谈。
他们遇见了一些人,然后他们与这些人交谈。
但这种交谈又绝非伍迪艾伦式的,它没有对抗,也没有观点,它只是不断的在下结论,它告诉你,你没有观过,哪有世界观,它告诉你,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它还说,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这些话本身非常好,是很好的句子,可在电影中,你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剧中人如同教书一样,直白的念出来。
这些作为主旨,并没有通过一个事件来体现,甚至无从讨论,只是剧中人坐在车里,站在街上,他们突然的,直接的,冒出这些句子,这就像你买了一本三国志名人名言,没有打斗也没有辕门射戟,只有他们说过的人生句子,第一章,刘备:莫以善小而不为。
这种说教对于我们这样已经有了辨别能力的观众看来,是不适的。
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等句子的念头,前期营销植入的大量优美句子,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念出来,贾樟柯与冯绍峰对话,王珞丹与陈柏霖对话,没有推搡也没有道具,他们只是面对面站着,你一句,我一句。
句子到了,我听到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这样想。
2、沉闷的叙事技巧 文学与编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本身,而不是语言魅力。
当冯绍峰遇见袁泉时,也许在书中,我们会写(我会避免剧透),冯绍峰走进了什么地方,在一种怎样的灯光下,看见了袁泉,那一刻如何如何,随后袁泉怎样怎样,他们来到台球桌边,冯绍峰心里怎样怎样,随后,袁泉说。
但是电影镜头中,非常简单,冯绍峰走进了,两个人简单的互动,来到台球桌边,袁泉开始说,真的说,没有任何其他杂质的,一边打台球,一边把冯绍峰的身世交代了,他的爱情在袁泉的念白中,完成了希望到破灭,这一段我认为是将冯绍峰从勇猛浩瀚哥拉回平凡青年的最佳时机。
但是却只有袁泉的念白。
这样的念白就像有人翻开一本书,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了。
这里面涌动的情绪,对于爱情以及英雄梦的破灭,没有体现在画面上。
电影是一个无法让你直白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它需要动作,以及冲突。
我虽然理解了冯绍峰的想法,可我知道,电影仅仅是理解是不够的,如果我是为了了解这个道理,这件事,我看书就好了。
我看电影,是希望我想看到这里面的画面。
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钟汉良的故事里,钟汉良就这样,把头盔放在车上,说完了自己和老婆的故事,说完了就是完了,就这样,导演甚至懒得用一个闪回去演绎。
这部电影本质不是一群人在演绎故事,而是一群人在讲故事。
3、角色设定 陈柏霖的角色江河,实在太沉闷,这是一个几乎昏睡的角色,实际上沉默的角色不是没有,但陈柏霖的江河,却实实在在的没有发挥,他缺少《蓝色大门》时代的灵气与稚气,只剩下了别扭。
我知道江河是一个局促又温柔的人,可电影大多时候只是通过他的沉默来表现,而他的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导演在要这个镜头时,对演员似乎没有太大的要求。
他就像你的一个聊不到一起的朋友,你偏偏又要和他踏上一段悠长的旅途。
你们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电影却在进行。
全篇我觉得就孔连顺还挺有意思,他只是个龙套,且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哑巴。
4、散漫 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四个故事,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他们分别是小演员,骗子(或妓女),台球室老板(多年笔友),热血驴友。
初期的陈乔恩,大抵是想体现小人物在奋斗中的无奈,她的几次错位设计也很明显交代了导演的思路,但整个故事,就是从片场的这头,走到那头的一段对话,过于安静的处理,即便有一些颇有心思,也拯救不了整个故事的无味。
王珞丹是唯一有互动的故事,出现了陈柏霖与王珞丹在房间里的互动,这种互动也是全片,唯一的,让我们觉得还算是好看的地方,冯绍峰腿麻了到追至加油站,这个故事至少是可看的。
袁泉就是台球室的对话,无味。
钟汉良引出了卫星,他的那一段我的梦想是一颗卫星,本是一段热血的演讲,即便他的广东话发音,甚至别有一番风味,但仍然差强人意,不过最后的翻转,让这个故事至少值得有个回念。
我相信四个演员都不是那种不会演戏的演员,但故事本身就是这样。
这应该是导演的问题。
更不要提,前期的胡生,最后就这样丢了,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别扭。
王珞丹的故事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亢奋点,没有起伏与波澜,我们追随着导演的镜头,似乎一直在一条笔直的,没有急转弯也没有发卡弯的公路上。
什么叫散漫 就是有一天,我们去西藏,看见广阔的天与无穷的海,真的好美。
可让我们看整整一个月,我们会觉得痛苦。
因为它只有这些。
5、笑点 很多人说很好笑,所以是有趣的,精彩的喜剧片。
我并不认为韩岳父是想拍一部喜剧片,就像我开篇说的,他必然有他的情怀,他要展现这些情怀,是他的骨架,笑点只是轻松的点缀,这绝不该是喜剧片。
非常好理解的是,就像韩寒的一些小说,在那些句与句之间,我们总会会心一笑,回味这用词的趣味性。
但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在看笑话大王,也不是在看某个喜剧故事。
有人说,那就是荒诞公路片
荒诞不是段子。
这些诸如包夜就是包日,命硬不知道,命根子一定硬的段子,我首先不说这些段子本身高明与否,我也不想说,但我明白的是,这些段子原本是服务于故事主题的。
现在却被当成了主题。
我在微博看见有人数段子,说这是好片子。
如果韩寒的电影是这样,我无言以对,我并不认为曾经那些在课桌底下看他小说的人,只是为了笑笑。
6、精致的亮点 韩寒精致的部分,如果不考虑骨架破碎的话,一些细节是非常戳人的,我们会很喜欢。
那首《女儿国》,我觉得简直完美。
初期陈乔恩故事中,枪声与刑场的女学生,富有意义,而这个意义是很棒的。
甚至包括王珞丹的手机铃声,而陈柏霖翻译的时候,台词与人物的呼应,这里面儿有诗意的浪漫,我是不介意在电影中看见这些在专业人士眼中,比较蹩脚的东西的,因为我确实喜欢,但这些东西不能左右整个电影,灵性是细碎的,一闪即灭的。
温水煮青蛙并不好,这个层次太简单,太直白,不够巧妙。
大概只记得这么多了。
7、到最后了,说点自己心里话。
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大家都在捧,说捧显得不尊重,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欢,他们梳理了韩寒的路程,甚至还有朴树,我也爱朴树,说实在的,我有很高的期待,我很希望这部电影打败《小时代》,因为我喜欢他的立意,但是出来这样的东西,我会觉得很难堪。
我大概难过的是,这部电影韩寒拍得很糟糕,而我原本希望它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很多人只是因为喜欢韩寒,就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各种亮点,段子好笑,镜头好,明星漂亮,所以电影好。
我不否认有些人是真的这么想。
电影后会无期主要内容
作为一部“公路片”,《后会无期》是一段开心并糟心的旅程,影片中的人物一路由东向西,妄图将人生的感悟塞满车厢,最后却连车都被人开去。
韩寒的小说铺在银幕里,应该是这种感觉,电影也也确实是这种感觉,从头笑到尾,越笑越觉得萧瑟。
温水中蹦跶的人生,恐惧迎头劈下的锅盖——以为还有逃生的机会,现在终于有人带来绝望的残酷。
这种基调,其实从影片开始的独白中就已显露,胡生因为江河出发前的一句“如果走散,就在原地等待”的叮嘱,在小旅馆外等足了三年,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他从江河出版的小说中看到一些片段作为补足。
他其实并不太关心自己的命运,也不在意别人的。
对于多数人而言,何尝不是原地等待的“胡生”,放弃思考,遵守规则,然后在出版物中找到人生答案——从“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到“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从买房限购买车摇号到公交地体涨价多数网友点赞,我们50年不变等在原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唯一能和命运联系的手机,一早就落在了历史的车厢里。
其实也没什么人关注小旅馆外的胡生,因为房间里正有一场充满哲思意味的邂逅,那是一个妓女和嫖客的欣然相遇,有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一见钟情的狂喜——无需感伤和冷笑,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爱情,莫过如此。
韩寒对这场戏有着深刻的情结,他在他的小说和博客里对此都有过详尽的描述,包夜与包日的梗,终于有机会光明正大的说出了口,而丝袜与静电的美,也终于有了一次完美的实体演绎,至于抹了辣椒酱的面包片,只能算个人口味。
丢掉“胡生”之后,影片开始让一部分人先走起来。
本来计划好的行程突变成一次惊心动魄的逃亡,很快,理想主义者江河就交出了方向盘,毕竟这一路要走很远,他过于紧张,也还不够清醒。
这一路也确实遭遇太多,很多人遇见,或离别或错过,最终后会无期。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一路遇到的不管男人女人,毫无例外都是“骗子”,青梅竹马也好,萍水相逢也好,神交已久也好,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秘密背后,用光鲜掩盖现实。
直到汽车被正在接受帮助的人开走,被现实打击抛弃的现实主义者浩汉,终于爆发了,早已准好的青蛙和温水,终于让他有机会对理想主义者施以教育,这也是影片在一派冷嘲热讽黑与自黑之后,第一次露出恶狠狠的表情,日积月累的失意与困顿,终于幻化成对更为弱小者的杀机,尽管看着并不舒服,但只有懦弱者才会抒情,韩寒并不是一只文艺狗,这一次,他是一个吹蜡烛的人——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满屏都是“XX挺住,OO不哭”的口号和跟风的蜡烛,需要有人吹熄蜡烛,给这些抒情表演者一记耳光。
韩寒的人生永远起伏于铺天盖地的口水之中,而作品只能沦为话题下的蛋,或成为宣传的附属,《后会无期》亦不例外,这是话题人物难以两全的尴尬。
一如他在影片的结尾,让东极岛变成旅游胜地一样,荒诞而不可改变。
西虹市首富真的是这两年看过最烂的电影,没有之一。
1、《缝纫机乐队》2、王太利和房祖名的《一座城池》3、郑中基的《越光宝盒》
你看过哪些垃圾电影
其实我看电影倒是没什么挑剔,也是喜欢看一些小鲜肉主演的,无论是校园爱情还是其他类型的。
不过就在上一年,在影院看了一部电影,简直就是不能用垃圾来形容了。
以下都是我个人看法,看的不舒服勿喷。
这个电影叫“爵迹”,看电影介绍那可谓是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了——“霸气”。
这是郭敬明导演的,主演有范冰冰,吴亦凡(捂脸),陈学冬等等的大明星还有小鲜肉,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首部真人CG电影。
没进影院的我可谓是超级期待。
不过进了影院后却”茫然失措”。
一看到影片开头,我就怀疑是不是进错片场了
这就是所谓的真人CG类电影
这些人的模型我看到就不舒服了,简直不能太过勉强,我想看过的人都有同感,整部电影下来,人物的表情几乎就没什么变化。
殊不知,表情动作是反映人物的最重要体现啊
弄这些个面瘫有没有考虑我这种观众的感受,重点是我喜欢的吴亦凡也要成为面瘫(香菇蓝瘦)。
说实话看到这个人物模型,我的观影欲望就几乎被浇灭了,可当时想着既然花了钱进来就看看剧情怎样吧,毕竟是改自同名小说。
可是我居然越看越懵逼,可能是受到里面人物面瘫的影响。
所以看到一半就没想着看了,真的那次是我最差的观影体验了。
题主所引用的“中国垃圾电影太多,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其实有点不对,因为就我来说,我也是所谓的“受害者”,如此豪华的阵容加上大资本的投入,爵迹却成为一部烂片,豆瓣评分才3点多。
不过想想,也正是因为他宣传得太猛了,拼命砸钱给媒体宣传,有了一种“大片”效应,我才会被吸引过去,宝宝心里也好委屈啊。
所以最后强烈推荐,有关郭敬明的电影都不要有太多的期待,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