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作用是什么
通过别人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运用不通过别人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运用不同的方法。
小说社戏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句子
双喜——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应反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戏剧主要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和表达主题思想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新颖、深刻的中心。
有人说,写人要写“魂”,这里所说的“魂”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写人的记叙文就是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中心思想的。
你在写作前就要先给你要写作的人的思想定位: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有着高瞻远瞩的伟人,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凡人等等,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其次要运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既摹其“形”又状其“神”。
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抓住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要想逼真的刻划出这个人物的形象,就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再次要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塑造典型的人物,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要清醒的认识到,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即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
对中心思想而言,能够充分表现中心思想、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就是典型事件。
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这种典型事件不一定非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正所谓“小中见大”。
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几件事不能相互矛盾,人物的性格在几件事中要和谐、统一。
概括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
要写好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好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形象,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
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
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
“言为心声”。
2.抓住人物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人物的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去考虑。
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文时,我们应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
3.选用典型事例。
人与事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 4.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求几篇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文
实习老师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语文早自习上。
黄老师介绍说:“这位蒋老师是我班新来的实习老师……”话音未落,我们就已热烈地鼓起掌来。
她笑盈盈地走上讲台,翠绿色的绒线衣,配条黑色的奔裤,朴素而大方,整洁却又不失端庄。
她用手轻轻扶了一下她的黑边眼镜,开始介绍起个人“简历”:“我姓蒋,是苏州大学政治系的学生,嗯——,我很高兴能到你们这个文明班级来实习。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她垂下了头,又扶了扶眼镜,接着又谈了下去,但脸上泛起了一片红晕,似乎显得有些紧张。
第一次和她交谈是在中午自修课上。
那天,我早早到了学校,教室里零零落落地坐着些同学,她正和钱嵬谈着。
看到了她,我送给她一个微笑,她也回报了我一个浅浅的笑。
我开始做作业了。
刚做了一会儿,她走了过来,坐在我旁边。
我抬起了头,她那齐耳的短发很整齐,很服帖。
留海半遮着她那很好看的眉。
一双充满灵气的眼却又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
那并不挺、但十分秀气的鼻微微翘起,看起来,有一点点俏皮。
一副黑边眼镜安静地架在鼻梁上,薄薄的唇似乎有些裂,皮肤则显出一种健康的黑褐色。
她笑着问我:“你曾经是班长吧?”,“是的。
”我点了点头答道。
“你们班同学都这么早来吗?”她接着问。
“以前不是。
不过,现在黄老师要我们中午自修。
因为……,”“哦
那么你呢?”“我?我以前也是利用中午时间完成作业的。
“嗯,中午把作业做完,晚上就可以多开垦‘自留地’了。
我们那个时候也是这样。
哦,时间不早了,不打扰你了。
”说完,她又去和别的同学交谈了。
我发觉,她说话时,总是注视着我的眼睛,给我一种很亲切,很温暖的感觉。
她的眼睛好亮,好黑,好深哦。
第一次和她一起参加活动,是在星期六的班会课上。
那天,我们开了一个“师生交流会”,她就坐在我旁边。
同学们一个个走上讲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对老师的要求。
她呢?像一个小学生似的,一丝不苟,把同学提的意见、建议,详尽地记在一张纸上。
快要轮到我发言了,我好紧张,她用她那温柔的目光,安慰我,鼓励我。
“没关系的,我知道你一定能行的。
”她扶住我的肩膀说。
“可是……”我话还未说完,主持人就已经叫我上去发言了。
走上讲台,望着她那充满安慰、鼓励的目光,我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是她,给了我灵感,给了我勇气,给了我信心。
活动快要结束时,她走上讲台,为我们朗诵了一首小诗。
她的嘴角弯弯地牵扯着一抹笑容。
一个淡淡的笑,露出了她那很可爱的两颗虎牙,眼中是一层浓浓的笑意,忽闪忽闪着一丝光芒。
虽然还是穿着那一身衣服,却又使人有了一个全新的感觉。
短短几个月,虽然互相了解并不多,但她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点评: 这篇作文作者用了三个与实习老师交往的片断:第一次见到她、第一次和她交谈、第一次和她一起参加活动。
塑造了一个来中学实习的女教师形象。
全文对女实习老师的语言描写非常有特色。
她第一次来班里的自我介绍:“我姓蒋,是苏州大学政治系的学生,嗯——我很高兴能到你们这个文明班级来实习。
”这简单的几句话,写出了实习老师的大方但不失紧张的特点。
第二次写实习老师的语言是中午自修课上与“我”的对话:“你曾经是班长吧?”“嗯,中午把作业做完,晚上就可以多开垦‘自留地’了。
我们那个时候也是这样。
哦,时间不早了,不打扰你了。
”刻画了一个亲切、温和、又善解人意的形象。
第三次写实习老师的语言是在师生交流会上,快到我发言时,“我”非常紧张,实习老师安慰我,鼓励我。
“没关系的,我知道你一定能行的。
”使我有了信心,鼓足了勇气,并产生了发言的灵感。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中的语言描写是比较成功的,值得我们在学习语言描写的时候学习和借鉴。
古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来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手法,或者说是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情志,使之血肉丰满。
侧面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衬托作用。
诗词中更多是运用景物来侧面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像小说、散文中那么详细、具体、鲜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数语的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一个肖像描写或情感字眼,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
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要善于明辨和决断,应迅捷辨认出诗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
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就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前两句重在写形,后两句重在写神,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
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有的诗中写形象的词语并不明显,就需要我们去深思挖掘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隐性”词语。
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解读这首诗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画出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
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姿态。
其次也要善于抓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如第三局中“最爱”,则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悠闲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通过解析这些信息,我们对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除了正面描写外,古诗中还常用侧面描写,如衬托、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苍松、深山、白云的景物描写,把隐者的超凡脱俗、品行高洁的形象烘托了出来。
若用“‘花’下问童子”,则形象大跌了。
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寥廓寒江,一叶扁舟。
作者借助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塑造了一个形体孤寂却又卓然独立的老渔翁形象。
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败后不屈又孤愤,渴望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此手法在托物言志诗中也常见。
如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的开头三句:“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除了掌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外,要想准确的写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还应积累一些常见形象的术语。
如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等。
这样才能避免赏析诗歌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
赏析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
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