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是什么意思
《帝子降兮》中所运用的就是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剧情模式~每一个人以自己的主观视角讲述故事时,都会出现偏差,作为一个中途介入的听众,在你们眼中到底什么是真相呢
关键字提示非常重要
1、姐妹分享;2、主观隐瞒;3、姐妹阴阳两隔;4、自私面;重要道具:1、彼岸花寓意:姐妹死后不相见,湘夫人精神分裂分,一人饰两角,但人格间无法相见。
2、螳螂寓意:湘夫人思劳成疾,闯入潇湘谷的人,都会给他们打扮成湘君模样,生和她在一起缠绵,死和她姐妹在一起永生。
(也就是共享)3、潇湘竹斑痕:过往闯入潇湘谷男子的血痕,青年剑客以为是斑痕,但是他擦的时候居然可以擦掉,所以很惊讶。
人物:1湘君,2娥皇,3女英, 4青年剑客(其实就代表观众,青年剑客也是以观众的视角看的,但是青年剑客或许也加入了主观意念,有些画面姐妹身高不同,那是青年剑客主观臆断的,有些画面是等高,那是两姐妹和湘君眼中的,实际两姐妹是等高的一样的模,唯一区分两姐妹的方法剧中已经给出,就是阴阳术不同)剧情经过整理(提示:三个人的回忆都各有一点是刻意隐瞒,不愿承认,所以作为旁观者也很难分辨,但是剧中给出了很多明显道具以及话语提示了,大家不要想得有天地鬼魂一般)姐姐(娥皇)的主观口述回忆:湘君更爱自己多一点(真);妹妹抑郁而死(假);湘君后来和夫人疏远,回不到从前(真)。
(湘君感情上更爱姐姐,但是练功双修相克刻意隐瞒,至于死法也不愿承认是两姐妹为了个男人,而不顾生命意义做出这种极端行为)妹妹(女英)主观口述回忆:湘君与姐姐内力相克,湘君只能与自己练功双修,姐姐逆向导入内力,湘君为了救我,误伤了姐姐(真);姐姐因此死掉(假),湘君和自己也回不到从前(真)。
(妹妹隐瞒了湘君精神上更爱姐姐多一点,只强调了湘君只能与自己交融双修(这里折射现代的肉体关系),至于死法也不愿承认是两姐妹为了一个男人而不顾生命意义做出这种极端行为)湘君主观口述:湘君说原来三人相亲相爱,姐妹为了分亲疏让其做出选择,双双跳河,让他救一个,他救了一个,然后一直分不清是姐还是妹。
(真)(但是他的口述也刻意隐瞒了,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姐妹身上,其实是他导致姐妹俩有矛盾,一直没有化解,最后导致这场悲剧发生)总结真相:两姐妹从出生到长大,一直都在一起,她们有着共同的生活、共同的回忆、共同的思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一不同的就是肉体有两具,但是思想和回忆其实一致的,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都只围绕着你我,生命中的所有我们都共同分享;但是因为一个男人,却做出了这种极端的行为双双跳河,一死一生,阴阳相隔,但是活着的不但和湘君回不到从前走上决裂,就连最要好的姐妹(另一个自己),也死去,在这双重打击下,活着的那个却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了,因为从小到大,他们只有彼此,他们的所有经历以及回忆都是相同的
就连她自己也分不清自己是姐姐还是妹妹,她精神上极度空虚。
所以每次有男子闯入潇湘谷,她都会给男子穿上和湘君一样的衣服,以此寻求爱情安慰。
但是姐妹之情却得不到满足,以至于精神分裂,也就是有两重人格(彼岸花寓意,俩姐妹永远不能相见,死后不能,就算精分也不能姐妹相见),当她精神分裂成姐姐时,放上妹妹的灵牌,和男子说姐姐心中的回忆,甚至妄图想骗过自己,她描述着湘君是爱我的,妹妹是抑郁而终的(实际上妹妹是抑郁但是没有因为这个而死,是她不想承认事实,她不想承认妹妹死的直接原因是自己造成的,撒谎想骗过旁人甚至自己),以前的我多么幸福有爱人有手足,当男子和自己分享过鱼水之欢后,她觉得她对不起妹妹啊,妹妹为我而死,为了寻求慰藉为了妹妹不要恨我,我要和她分享我的一切,包括每一个用过的男人,所以她杀了一个又一个男子(螳螂的寓意),分享给她妹妹。
而当她精神分裂成妹妹时,就放上姐姐的灵牌,和男子说说着妹妹心中的回忆,她也妄图想骗过自己,湘君只能和我双修练功,姐姐是被湘君不小心用力过度重伤而死(实际上可能姐姐在之前是有被湘君伤到过,却不至于到死,但是妹妹不想承认姐姐死的直接原因是自己造成的,撒谎想骗过旁人甚至骗过自己)。
杀害男子的原因和分裂成姐姐的想法一样。
为了寻求慰藉,把一个个用过的男子杀死分享给姐姐。
之前闯入潇湘谷的男子一个个死去,但是湘君想分清是姐还是妹所以在这个男子身上下咒,最后被化解了,其实湘君已经知道活下来的女子到底是谁了,但是他没有说出来,这个秘密在他心里或许永远沉睡,因为说不说出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作为观众的我们或者说作为青年剑客的旁观者,自然也不得而知到底是谁,因为一切都不重要了,这个躯壳一会精分成姐姐一会儿精分成妹妹。
所以大家也不要深究了,因为她是双重人格一个躯体,你可以把躯体看成姐也可以把躯体看成妹。
如何赏析弟子降兮北渚至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话
在湘君的中,以为“帝子降渚”——湘夫人曾经会的地点()等待过自己。
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
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影子,心中忧伤万分。
“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
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
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
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起先湘君因为没有见到对方而心中忧伤,但他心中还是抱着希望,也许等一会儿还会来的,于是在傍晚作好迎接的准备,不断地朝远处眺望。
这也是符合人物心理活动的。
帝子降兮北渚下句诗句是什么
您好
帝子降兮北渚的下句诗句是:目眇眇兮愁予。
原文选自诗歌《湘夫人》——屈原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原为:采+匚的反方向)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作品鉴赏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
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
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
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
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
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
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
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
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
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
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
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
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
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