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马儒的一个视频 镜头在采访唐马儒 然后画面一转 镜头就射在了女主持人的胸前 请出自哪一集
我记得是17集
吕岩写的牧童,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和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
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作者简介 吕岩 〔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
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
(唐才子传作京兆人。
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
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
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
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
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1 2 3 诗题 朝代 诗人 舟过安仁 南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编辑本段注释 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
使:使用,利用。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拿雨伞当帆,让船开动.体现出儿童的聪明、天真。
编辑本段释文 一叶小舟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撑船用的竹杆,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舟过安仁 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
一天,他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着,远看像座白塔;近看,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
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
两旁的芦苇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芦苇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
他看着看着,哦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编辑本段简介 这首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作品原文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
最喜小儿亡 (无)赖⑨,溪头卧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乐”在此处读yuè 《清平乐·村居》歌曲谱 。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卧:趴。
⑨亡赖:亡,同“无”。
“赖”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译诗词牌格律 词牌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格律 茅檐低小, ⊙○ ⊙▲(仄韵) 溪上青青草。
⊙● ○ ○ ▲(叶仄韵) 醉里吴音相媚好, ⊙● ⊙ ○ ○ ● ▲(叶仄韵) 白发谁家翁媪? ⊙● ⊙○ ⊙▲(叶仄韵) 大儿锄豆溪东, ⊙○ ⊙ ● ○△(换平韵) 中儿正织鸡笼; ⊙○ ⊙● ○△(叶平韵) 最喜小儿无赖, ⊙● ⊙ ○ ⊙●(句) 溪头卧剥莲蓬。
⊙○⊙●○△(叶平韵) (注释:○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仄韵的意思是凡属上声、去声、入声的韵,皆为仄韵,与“平韵”相对。
译文 译文1: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译文2 草屋的屋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绿绿的青草, 满头白发的老公公老婆婆, 用无棣的方言, 互相逗趣取乐 , 大儿子在河的东面的豆地里除草, 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顽皮淘气, 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编辑本段作者生平 辛弃疾像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辛弃疾的画像(20张) 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
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
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
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
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
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
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
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
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
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表示穷苦的成语
形容穷苦的成语 关于穷苦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穷苦的成语64条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挨冻受饿 指无衣无食的穷困境况。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妈妈这一辈子想来还不至挨冻受饿。
” 挨饿受冻 挨:遭受。
指缺衣少食的穷困状况 白手空拳 形容手中一无所有。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八回:“我从十几岁上,拿了一双白手空拳,和吴继之两个混;我们两个向没分家,挣到了一百多万。
” 白屋寒门 白屋:用白茅草盖的屋;寒门:清贫人家。
泛指贫士的住屋。
形容出身贫寒。
出处: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三折:“未亨通,遭穷困,身居在白屋寒门。
” 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出处:见“卑卑不足道”。
筚门闺窦 筚门:柴门;圭窦:上尖下方的圭形门洞。
形容穷苦人家的住处。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
” 不名一钱 名:占有。
一个钱也没有。
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王充《论衡·骨相》:“通有盗铸钱之罪,景帝考验,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
” 不名一文 名:占有。
一个钱也没有。
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不直一钱 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
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出处: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 不直一文 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
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爱一文,不直一文。
” 掣襟露肘 掣:牵接。
接一下衣襟胳膊肘儿就露出来。
形容衣服破烂,生活贫困。
出处:《明史·刘应节传》:“边长兵寡,掣襟露肘。
” 赤贫如洗 赤贫:穷得一无所有。
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先哲丛谈物茂卿》:“初卜居于芝街,时赤贫如洗,古耕殆不给衣食。
” 鹑衣鹄面 破烂的衣服,瘦削的面形。
形容穷苦落魄之状。
出处:清·捧花生《画舫馀谭》:“尝见某者,鹑衣鹄面,行泮宫前。
” 独坐愁城 愁:忧愁。
独自坐在忧愁的城中。
比喻独自为忧愁所包围。
出处:汉·李陵《答苏武书》:“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 分文不名 名:占有。
一分钱一个铜板也没有。
比喻非常贫困。
分文不值 形容毫无价值。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有人赞叹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轻毁此事分文不值。
” 寒酸落魄 落魄:沮丧失意。
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 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 家徒壁立 徒:只,仅仅。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
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 家徒四壁 徒:只,仅仅。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
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 矜贫救厄 矜:怜悯。
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 荆棘塞途 满路都是荆棘。
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孔颖达疏:“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也。
” 傫如丧狗 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颓丧。
傫,古同“累”。
出处:语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
”裴骃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
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 陋巷箪瓢 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
形容生活极为穷苦。
出处:《论语·雍也》:“子曰:‘贤者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落魄不羁 落魄:穷困,不得意;羁:束缚。
潦倒失意,行为放纵。
也指豪迈不受拘束。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四:“实之莆人,登甲科,甚有文名,落魄不羁。
” 囊空如洗 口袋里空得象洗过一样。
形容口袋里一个钱也没有。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我非无此心。
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
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 瓯饭瓢饮 瓯:小盆。
用小盆吃饭,用瓢喝水。
形容穷苦的生活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曾友于》:“汝父母皆不知,我岂惜瓯饭瓢饮乎
” 蓬荜生辉 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苦人家。
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出处: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三折:“贵脚踏于贱地,蓬荜生光。
” 蓬门荜户 用树枝、草等做成的房子。
形容穷苦人家所住的简陋的房屋。
蓬门筚户 形容穷苦人家所住的简陋的房屋。
出处:《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
” 贫困潦倒 生活贫困,精神失意颓丧。
乞穷俭相 乞丐似的寒酸相。
清贫如洗 指穷得一无所有。
穷愁潦倒 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
穷困愁苦,失意消沉。
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出处:清·无名氏《都门竹枝词·教官十首》:“盘费全无怎去家,穷愁潦倒驻京华。
” 穷困潦倒 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
生活贫困,失意颓丧。
出处:唐·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穷途潦倒 潦倒:失意。
形容无路可走,十分失意。
同“穷愁潦倒”。
人微言贱 犹言人微言轻。
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宋·曾巩《泰山祈雨文》:“吏思其繇,奔走群望,而人微言贱,不能上动。
” 人微言轻 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
” 丧魂落魄 失去了魂魄。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的样子。
出处: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 身轻言微 身轻:身价低下,地位低;微:任用小。
地位低下者说的话不为人所重视。
出处:《后汉书·孟尝传》:“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区区破心,徒然而已。
’” 身微力薄 指地位低下,财力不足。
身微言轻 微:卑微。
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后汉书·孟尝传》:“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 身无寸缕 指身上没有一寸线。
形容极其穷困。
身无分文 形容非常贫穷。
十米九糠 饭食中多糠。
形容穷苦。
食藿悬鹑 指生活穷苦。
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
室如悬罄 指室中空无所有。
比喻一贫如洗。
同“室如县罄”。
鼠雀之辈 蔑视他人之词。
指鄙陋卑微之徒。
为人作嫁 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线刺乡,给别人做嫁衣。
比喻空为别人辛苦。
出处:唐·秦韬玉《贫女》诗:“苦为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一寒如此 一:竟然;寒:贫寒。
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
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
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
’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 一贫如洗 穷得象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
形容十分贫穷。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 一钱不名 指身无分文。
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来打算早办,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几日。
又兼我是一钱不名,还要张罗几文才能办事,因此耽搁下来。
’” 一文不名 名:占有。
一个钱都没有。
形容非常贫困。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一无所有 什么也没有。
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
出处:《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
” 饔飧不给 一日三餐不能自给。
形容穷苦。
同“饔飧不继”。
出处:明·朱国帧《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转大冶主簿,故苗地,长吏多不乐往,代行令事,多方抚恤,尽却例金,锱铢无所取,至饔飧不给,部民有馈白粲者。
” 饔飧不济 一日三餐不能自给。
形容穷苦。
同“饔飧不继”。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一回:“今既饔飧不济,我这里有白银十两,暂且拿去使用。
” 捉襟见肘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
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处:《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 捉襟露肘 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肘子。
形容衣衫褴褛。
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亦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同“捉衿见肘”。
出处:清·薛雪《一瓢诗话》:“分题拈韵,诗家之厄也……一遭牵合,未免捉襟露肘。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童七道:‘咱实得百十两银接接手才好哩;要不,也就捉襟露肘了。
’” 捉襟肘见 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肘子。
形容衣衫褴褛。
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出处:《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 卑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而世人不知。
懵懵然以为崇德报功,向龟蛇而叩首,对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诡谲,妖佛妄为,卑卑不足道也。
” 贫无立锥之地 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
形容穷困之极。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
”《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无立足之地。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我国唐化大诗人杜甫曾说过一句话( )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