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之心生欢喜 不得不生怨怼什么意思意思
风吹落叶下,叶落树牵挂,叶离叶念花,叶念叶泪洒,叶落做春泥,叶泥更护花.嫦娥为月醉,月却照兔归;月亮月徘徊,月阴月兔悲,月朗为谁喜,月暗为谁泣圆月照夜空,月夜映寥星,月圆月残钩,月亮月孤清,月夜为谁照,月明为谁缺花飞澄江练,澄江近空山。
日暮斜阳隐,花魂随水流。
昨日满数红,今朝万寂空。
蝴蝶为花醉,花却随风飞,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君过君落泪,君思君泪挥,君来为谁呆,君呆为谁哀,佳人为君爱,君却随性改,君隐君现君无奈,人来人往人自在情缘为情醉,情为情人惘。
情伤为情痴,情痴为情凉。
心云心飘荡,心疼心血丧。
心悦为谁死,心死为谁葬。
心来心往心自伤,情深情鉴情苍茫。
落叶随风舞,彩蝶花中丛。
一叶自知秋,千里为馨寻。
不知君何在,痴心到天明。
情断肠,泪相思,怨怼谁又知。
自从与君别,吾心随伊去。
咫尺天涯处,深情已惘然。
花陨落,蝶相思,结局悲余早已知。
蝴蝶飞,蜻蜓追,两情相悦比翼飞;望飞雁,盼人归,看穿秋水却不回;云追月,风拂柳,往日之情君记否;生相许,死相守,山盟海誓不回首。
蝴蝶飞,蜻蜓追,朝夕相伴梦中随。
望雁飞,盼人归,久逢自己喝多杯。
相思苦,泪湿杯,人情冷暖看是非。
情相依,心相许,抓住今生不松手。
前世情,今生缘,万水千山结情缘。
魂相牵,梦相绕,爱恨情愁何时了。
同甘苦,结知音,患难之处见真情。
相见难,别亦难,有情千里共婵娟。
木心的短诗集有哪些
能不能发一些让我看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赞美青州的诗句
(一)入门气象颇不凡,在昔规模定非苟。
黄绢碑词著眼看,青州老衲知名久。
自披榛迳结茅屋,不剪霜华散蓬首。
市门有女捧巾盥,衣裓无化生秽垢。
∥至今一转鹡鸰语,散作诸方狮子吼。
祖灯寂寞何人继,窣堵岧峣惟鬼守。
法席草长深没膝,僧榻屋穿光见斗。
似闻占籍多衍沃,合选名缁振颓朽。
∥我来不觉三叹息,眼底尽空诸所有。
自开主席埽尘坌,聊寄闲眠憩奔走。
梦回中夜雨鸣檐,卧听东风寒入牖。
明朝散步转山脊,好语相呼闻野叟。
∥抽芒已见麦翻浪,捣麨悬知香满手。
须臾日影散林樾,绚练春光被花柳。
仆夫催归屡不应,景物殊佳宁忍负。
出山骑马更踌躇,乘暇应须重载酒。
——《普通山距府东十数里青州禅师洪果道场也自龙》(二)沧海桑田,地覆天翻。
海岱膏沃,水沛物繁。
东夷先人,耕猎其间。
禹分九州,东土为先。
凡上下五千余年,经玄文诗,汗牛充栋;英雄辈出,比肩接踵;殊类瑰玮,累岳盈川。
浩浩乎雄州之风,泱泱乎大国之烈。
东州古地,南指江淮,北探渤海,东控蓬瀛,西扼中原。
群峰巍峨,列岫参差,叠山万状,负气争高,蓬蒿卷地,古木云平,鸾飞凤舞,虎啸猿鸣。
清溪泠泠,歌遍涧谷沟壑,大河汤汤,洗尽陂甸川泽。
沃野如茵,良田美美,膏腴千顷,平畴万里。
北溟波平,广纳珠贝蛟鼍;东海浪滔,阴藏鲸鲵龙虬。
东岳独尊,令帝王卑躬;琅琊峻峭,引秦皇屈膝。
蓬莱雾霭,送八仙远渡;花果祥云,迎猴王东归。
世代更迭,显古州神韵。
伏羲困顿,刀叉为本;少昊辛勤,开疆拓土;大禹治水,始分九州。
春秋纷纭,齐桓会盟;战国杂沓,田齐称雄。
秦汉以来,四海合流,八荒一统,东方古州,虎踞榆桑。
汉武英明,九州重立,光武劳军,耿弇发迹,应天立制,承运唐统。
至三国之乱,魏晋颓靡,汉室羌狄纷争,东州富庶,屡遭瓜分豆剖,生灵涂炭,鬼神翦灭,野径白骨相接,城乡残垒重叠。
然天佑人杰,物华地丰,炎黄苗裔,生生不息。
唐宋盛世,青齐豪奢,跨冀兖豫扬,冠州郡之首。
乡野麦粟油油,粳黍漠漠;阡陌棋布,村舍星罗;陂塘芙蓉,红葩绿盖;荒甸蒹葭,露晞苍苍。
城郭亭台错落,阁阙鳞比;
结缘观世音菩萨后不顺
以下是印光大师对学佛人为什么遭遇横祸的开示。
请参考。
译文来自学佛的网站。
为方便您看,译文放在前面,原文放在后面了。
译 文 一天,印光大师收到周颂尧居士的来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有一个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
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
佛经中说: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拥护。
以前所造的恶业,也会渐渐地消灭,纵使有怨亲债主,也不能危害到我们。
我相信这决不是虚妄之言。
今年三月间,我接到一位亲戚从上海寄来的讣闻,死者张老太太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
吃素二十多年,常去道场听经。
平日喜欢劝人念佛、吃素,心地非常慈悲,且常作善事。
没想到,有一天他送素菜去给某位师兄,在马路上行走,却被汽车撞死。
我听到这样的消息,心中非常地惊讶惶恐,到现在还是感到疑惑无法理解,就连平日我们一起念佛的居士,听到这样的消息,也都感到非常地不安。
所以我特别写这封信,恳求老法师开示,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还有,这位老太太临终时受到这样的痛苦,能否往生西方
请求老法师把这样的道理说个明白,可以使大家安心地念佛,不再怀疑,非常感激您
」印光大师回覆: 「接到你的来信,知道你对于佛法的道理,尚未真正的明瞭。
我们从无始以来所作的恶业无量无边。
《华严经》说『如果我们所作过的恶业有体积或形状的话,那么即使像十方虚空这么大的空间,都装不下。
』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人如果以真诚心去修持,便可以转业。
他可以把后世严重的果报转为现世轻微的果报。
我们凡夫肉眼,只能看见现在发生的吉凶事情,不能知道过去跟未来因果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老太太多年的精进修行,一旦遭到惨死,也许她这个苦报,可以消灭她以前所造过本来应堕三恶道果报的恶业,而转得生善道;或者如果她在生前,真的相信并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她也可在命终之后得生西方。
但是因为我们没有神通,不敢乱猜测,说她绝对往生西方,或绝对没有往生西方。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作善必定得善报,作恶必定得恶报。
如果作善之人得到恶报,是她前世所作的恶业所产生的果报,不是现在所作的善业果报。
你们见到这位老太太得到这样的果报,心中便有作善事没有善报,不足以行善的想法,这是错误的邪见,所以你们才会觉得惊恐怀疑。
这样的知见,其实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两样。
假如真正相信佛所说的话,绝对不会因为发生这样的事,而对佛法产生惊恐怀疑。
因为关于因果的道理,是重叠无尽的。
今天种下的因还未产生果报,但以前所作的业成熟了,就马上产生果报了。
就好像种稻子一样,先下种的人先收成;又好像欠债一样,有权势、有权力的人可以先讨到钱。
明白这些道理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境界,绝对不会怀疑因果有误,或怀疑佛法不实。
如果不知道因果的道理复杂,而产生怀疑,那是因为还没有具足正确的知见。
如你所说,念佛的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这是一定的道理,不至于有所虚妄怀疑。
然而,把后世严重的果报转为现世轻微的果报,这样复杂的道理,我们就不可得知了,所以不免有这种不合理的疑惑产生。
从前印度有一个戒贤论师,德高一世,名震印度各国。
但却因为他以前所造的恶业,所以生了很严重的病,他的病让他非常痛苦,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因此想要自杀。
后来感得文殊、普贤、观世音菩萨现身,劝他说:『你从前曾多世作为国王,恼害众生,本来应当长久堕入恶道之中。
现在因为你宏扬佛法,所以以人间的小苦,消灭长久堕入地狱的大苦,你应该忍耐。
』不明白前世因缘的人,都会说戒贤师不是得道高僧,才会生如此严重的病
或者有人也会说:『像这么有修行的人,都会得到这么严重的病,佛法还有什么灵感跟利益呢
』没有善根的人,就会因此而退道心;又或者看到造恶业之人,得到善报,同样也对因果起了怀疑。
殊不知其实这都是前世所造的因,而后来得到的果报。
既然作善的人可以把后世严重的果报转为现世轻微的果报,当然也有些造恶的人会把现世轻微的果报转为后世严重的果报。
这些因缘果报都是复杂而难以说明的,祈望你能明察。
原文 周颂尧居士原函: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
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
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
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怼,不能为害。
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
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
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
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
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
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
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
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
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
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复周颂尧居士书: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
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
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
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
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
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
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
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
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
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
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
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
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
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
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
即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
奶母抱之游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
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
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
彼王遂独修舍利殿。
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
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
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年,拜舍利数十日,看之。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
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
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
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
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
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
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
由汝弘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
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
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
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
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
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
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
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
无善根人,遂退道心。
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
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