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人说杨德昌的《一一》是最好的华语电影
《一一》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结尾,它更像我们的生活,平淡得有些乏味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
《一一》做得很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把他对生活的理解放给我们看了,就是如电影一般充满着琐碎却又重复单一的事。
你到底想要什么--影评 杨德昌《麻将》
1.4千人参与讨论电影《一一》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禾火69说: 电影《一一》是由杨德昌导演指导的一部刻画家庭亲情及生命意义的电影。
有很多人疑惑《一一》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是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在我看来这正是杨德昌导演的过人之处,他让观众自己从影片中去寻找答案,进而思考,得出结论,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答案,他让观众对这片名的理解意犹未尽,电影故事更是如此。
在我看来,“一一”,谐音又有“意义”的意思。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虽共同生活,却互相不理解各自经历着岁月带来的困惑与折磨。
有中年的困惑,感情的困惑,青春期的困惑,年少的困惑。
这完全贯穿了观众们的年龄段,引起每个观影者的共鸣,自动带入电影角色中,从中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个小时的电影情节有些人会觉着枯燥,但是片子的每一帧传达的信息量之大,将一个一个家庭每个人的整个人生和盘托出,着实让人感叹,感叹影片传达的生命意义,即“一一”。
展开我来答
关于《艋舺》导演献给他的兄弟林小明的问题
《艋舺》一定程度上写的是钮承泽年轻时候的真实的个人经历,他以前也是个兄弟,也混过台湾黑道,林小明是他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的好兄弟,好哥们,如今林小明已经过世了,豆导在片尾写这句话是向他致敬。
下面是网上的一些资料: 钮承泽和林小明相识那年才十七岁,跟《艋舺》主人公的年纪差不多。
他们相遇的地方就在舞厅,《艋舺》戏里面太子帮跳舞的那场也有。
两个人是小学同学,虽然多年没有来往不过交换了电话。
第二天林小明约钮承泽出去,然后二人成为了好朋友,经常见面,感情笃深。
当时他们都有各自的梦想,外人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不切实际。
钮承泽想拍电影,还要自编、自导、自制、自演,成为一个全能型的电影工作者。
作为道上朋友,林小明想要成为大哥,身后跟一群小弟。
然而不等梦想实现,两个人又因为矛盾误会中断了联系,各奔前程。
用侯孝贤形容杨德昌的话来说就是:一杯看剑气,二杯生分离,三杯上马去。
过了十几年,钮承泽和林小明再次见面,他已经是个导演了。
有次拿到了林小明电话,他记起这位老友决定见上一面,结果双方交谈甚欢。
当时林小明也已经是一个大哥了,两个年轻人仿佛都达到了自己的梦想,即便他们间不曾有过利益合作,然而他们还是为对方的现状感到高兴。
对林小明来说,钮承泽朝自己的梦想迈进,他也放了话,要借他五百弟兄拍场大混战,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大场面。
这些是五年前钮承泽打算开拍《艋舺》时的故事了,事实上那会林小明已经抱病在身,时不我待。
后来林小明去世,钮承泽重新整理《艋舺》剧本,精益求精。
戏里面和尚跟蚊子说,“今天你不弄死他,明天就被他们弄死”,这句话最早就是林小明跟钮承泽说的,那年他们17岁。
钮承泽说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林小明的话可能没有电影里那么狠,但意思是一样的。
你必须让别人知道你的实力,否则你就一直被欺负。
这句话让钮承泽生起无限感慨,他发现自己跟林小明还有《艋舺》这部电影的联系如此之深,他的青春岁月其实已经包藏在其中,而林小明是一位共同作者。
17岁那年,我们一起走进成人世界,并且一去不回,原来电影里的台词都是钮承泽的真情实感。
关于林小明的故事当然不局限于《艋舺》这部电影,在前作《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中,豆导有个称兄道弟的朋友——黑帮老大乌龟,他似乎没给钮承泽帮上什么忙,带着一堆手下反倒添了不少乱,这名人物的原型也正是林小明。
求知道是什么电影作品的一句台词 (应该是中国一为已故的电影大师)
听着像是孙道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