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特点是什么
有没有一些经典的北京话
北京话有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是儿化音很比方说,当你找不到方向别人会说你晕菜了;你吹牛吹大了别人会让你歇菜。
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而北京话只是诸多方言的一种。
北京话:您可别玩大发了!=普通话你可别做得太过分了
下面是纯北京话:鸡贼—小气,吝啬,暗藏私心。
砸窑—是踢场子的意思。
局器—仗义,大方,豪爽。
果儿—是女人的意思。
尖果—漂亮的女孩。
苍果—老太太。
戏果—跟泡妞,嗅蜜一个意思,台湾话叫把马子。
孙儿—被泡的男孩。
尖孙—漂亮的男孩。
傍家儿—情妇,现在官称二奶。
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
小力笨儿---在店铺或车站码头做粗活、杂活的学徒。
水三儿---老北京对送水的称呼,多为山东人。
点卯---北京土话,到那儿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的意思。
言语---北京的口语,即说话的意思,言语的读音是元义。
翻车---北京土话,即翻脸的意思。
炸了庙---北京土话,惊愕,急眼的意思。
练家子---北京土话,练武术的人。
理门儿---老北京一种禁烟酒的民间社会组织,形式近似reee,有理门公所管 理事务,加入者称为在理儿,对外人推辞烟酒时说我有'门坎'。
瞎了---北京土话,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出现场---gongan人员赶到事发现场,处理问题。
念央儿---北京土话,跟人说自己的意思,但又故意让旁边的人听见。
摔咧子---北京土话,发脾气的意思。
鸡---野鸡的简称,也被称为鸡婆,就是暗娼。
这程子---北京土话,这一段时间的意思。
拉了胯---北京土话,服软的意思。
半不啰啰---北京土话,半截儿,事情做到一半,尚未完成。
大拿---北京土话,能作主管事的人。
抹不丢地---北京土话,难为情,面子上不光彩。
有时,也说成抹咕丢的。
大限---即寿数。
过去人们迷信,认为人的寿命都是有定数的,大限已到就是数已到,快到死的意思。
火筷子---老北京人捅火炉子的铁棍,也叫通条。
末末了儿---北京土话,最后、最终的意思,有时也简化为末了儿。
概儿不论---京城新土语,一概不管的意思,论,读吝。
颠儿了---撒腿跑了。
勺上---勺是北京土话,打,打架的意思。
勺上,就是连带着把他也给打了。
横---北京土话横是的简化音,横是是横竖的变读,有大概、反正、也许的意思。
唏溜儿---北京土话,说话用鼻子吸气,即不利落的意思。
也可写作吸溜儿。
点儿背---北京土话,点儿,指不幸的遭遇、运气;即所谓的背时。
点儿背的意思是运气不好,倒霉。
脏了房---老北京人迷信,认为人被凶杀,死在屋子里,会带来晦气,故有脏房一说。
咕容---在地上蠕动的意思,北京方言。
遭践---北京土话,埋没、糟踏的意思,自己把自己给淹践了,即自杀的含义。
业障---作孽、罪过。
摆龙门阵---四川话,闲聊天的意思。
一绷子---北京土话,即很长时间的意思。
有时也说一绷儿。
号---监狱或拘留所的别称。
片子---片读骗,片子即名片,北京新土语。
猫着---北京土话,闲呆着的意思,也有躲藏的含义。
替---也叫T,即人民币,属于道儿上的黑话。
妈咪---歌厅的女领班。
怯勺---北京土话,不懂行,闹笑话的意思。
全活儿---京城隐语,即卖身,也就是暗娼。
傍着---即依附,傍家儿一词由此引申而来。
葛---北京方言,即脾气各色,古怪。
有时也用作形容词,形容什么事儿或什么东西葛。
打漂儿---即无职无业,在社会上闲逛。
北京土话。
帕替---英语party的译音,小型舞会、音乐会、聚会的意思。
(港台译作派对) 雁么虎---蝙蝠。
北京方言。
大喇---喇,北京新土语,指出卖色相和肉体的放荡女人。
喇的前边加上一个大字,是强调其名气和宰人的狠劲儿。
考证喇的词义,与拉人有关,拉人即宰人,喇是拉的音变。
卖---京城隐语,即卖身。
雷子---黑话,即便衣警察。
盘儿---北京的黑话,即脸蛋。
盘儿,从脸盘这个词衍化而来。
底儿掉---北京土话,知道对方的老底。
老坷垃完---北京土话,自蔑老而无用、保守的人。
扫听---北京土话,四处探听,扫听与打听不同,扫带有更为主动的意思。
张着神---北京土语,留心留意。
逗牙签子---北京土语,开玩笑的意思,与逗咳嗽、逗闷子、逗哈哈儿等类似。
消停---北京土语,踏实的意思。
玩蝎了虎子---北京土话,蝎了虎子就是壁虎,爬得轻快,人不易抓住。
玩蝎了虎子的意思是让人摸不着,形容人比较滑头。
端了---北京土话,抄了的意思。
端,即连锅端的简化用语。
瞜瞜---北京土话,看,瞧,瞅的意思。
捞人---北京新俗语,捞,即打捞之意。
北京人称被juu或入狱者为掉进去了(掉河),故有捞人之语,即通过不正当手法把被拘留的人弄出来。
刷夜---北京流行语,即有家不回,夜里在外闲荡。
撒癔症---北京土话,夜间到处乱逛,癔症本是一种病症,此话是引申过来的。
把不住---北京方言。
把,是动词,管束不住自己的意思。
折---读舌,北京新流行语,即犯了案子被gongan人员抓了起来。
最早是隐语,即黑话,后被青年人引用而流行。
折---读遮,折跟头的折,本是一句隐语,即被gongan人员抓起来的意思,后成为流行语,折进去、折进来,就是被关起来的意思。
全须全尾---北京土话,完整,整个身子的意思。
尾,读以儿。
应场---北京土话,到某种场合参加活动。
眼里见儿---北京常用语,指眼里有活儿,不用别人提醒就能及时动作。
拿大顶---北京方言,倒立。
发小儿---北京方言,从小一块长大的,发,读fa。
翻扯---北京土话,发急,发火的意思。
把不住边---北京土话,说话没谱儿,爱吹善侃的意思。
挑费---北京土话,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用度。
挑,读ti?o。
五积子六瘦---北京土话,形容因吃不上喝不上,骨瘦如柴的样子。
老家儿---北京土话,指父母。
老家儿读快了就成了老尖,北京人常用语。
百年---北京土话,死的意思。
迄小儿---北京土话,从小的意思。
小蜜---情妇。
北京新流行语。
掉腰子---北京土话,耍花招。
念秧儿---北京土话,没话找话,聊天,说话的意思。
他大爷的---北京土话,不带脏字的骂人的话。
抹不丢地---北京土话,不好意思。
哪一出儿---北京土话,什么事儿的意思,是一出戏的简化。
走营---北京土话,频繁往返的意思。
此处引申为心里有事,闹得慌,也可以说闹心。
熬头---北京土话,心里烦恼的意思,也写作熬慆。
攒了---北京土话,形容总不运动,身体变得不舒展。
攒,读cuan。
打卦---北京土话,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想。
乍么实儿---北京土话,突然大叫的意思。
后门桥的茶馆, 一品轩---老北京的一句俏皮话,后门桥是北京的地名,一品轩是茶馆的名字。
卖山音---北京土话,显摆自己有见识。
揿头拍子---北京土话,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完菜---北京新流行语,完蛋的意思。
此语是由歇菜、瞎菜等引申而来,菜作为后缀词语,并没有实际意义,如北京话中的戏作为后缀一样。
爵儿---北京土话,职位的意思。
爵,是爵位的简化,爵位,即官衔。
框外的事---北京土话,即出格的事,带有违法乱纪的意思。
晕菜---北京新流行语,晕了的意思,晕菜与瞎菜,完菜等类似。
炸庙---北京土话,瞎咋唬的意思,含有唬人的意味。
脏口儿---养鸟人的术语,串了杂音。
'百灵'能押口儿,即学各种声音,但忌讳学杂音,一旦'脏口儿',鸟儿就不值钱了。
办---北京新流行语,把犯罪嫌疑人关押起来的意思。
睖---北京土话,斜眼瞪。
光荣喽---北京新流行语,光荣牺牲的简化。
光荣,即牺牲,也就是死。
棒槌---北京话,蠢笨,外行的意思。
撂高儿---北京土话,观察的意思,常与打远儿连用。
哈着---北京土话,央求的意思。
哈,有点头哈腰,巴结对方的含义。
一个---北京新流行语,一万的别称,类似大团结表示十元,一张儿,表示一百元,一本,表示一千元。
一个是一个草字头的简化。
繁体字的方,有个草字头,故有此称。
白案儿---厨行术语,做面食的。
丑儿---京剧里的丑角儿。
灯泡儿---北京土话,被人当晃子利用的人的谑称。
上赶着---北京土话,主动的意思。
姥姥的---北京土话,感叹词语,作惊讶状时用。
如不加的,单说姥姥则是反驳词,有胡说、不行、不干的意思,但加上的的意思就变了。
的读逮。
南蛮子---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但此语早过时,现一般指南方来的性情粗野的人。
吃黑枣---挨枪子。
套瓷---北京新流行语,套近乎的意思。
情儿---北京新流行语,情人、情妇的简称。
照顾主儿---生意口儿上的顾客。
抻掇---北京土话,批评、数落的意思。
脱---脱衣舞表演的简称。
裹乱---北京土话,从中插入干扰的意思。
拍三角---五六十年代,北京的青少年喜欢玩的玩艺儿,由废旧的烟盒叠成三角形状,在地上用手掮正反面,论输赢。
上麻桌儿---指打麻将。
门坎儿---指进入帮派(即黑道)的圈里。
走了眼---即把东西看错了,北京土话,用在这里是引申,即分析问题不正确。
撂高儿打远儿---北京土话,朝远处看。
老家雀儿---北京土话,对上岁数人的谑称。
端---北京土话,干掉,打掉的意思。
碎催---北京土话,指伺候人、为人奔走的人,带有贬意。
擎小儿---北京土话,擎的本义是往上托,擎小儿就是从小的意思。
褃节儿---北京土话,关键时刻,如同节骨眼儿一词。
倒窖---北京土话,翻扯旧事,即回忆往事。
卖葱---北京土话,装傻充愣的意思。
套桩---北京土话,让人给盯上了。
丢身子---属于陈旧的老北京土话,过去的人不懂性科学,以为男人跟女人发生性关系,会失去身体内的阳气,故有此说。
走迹---北京方言,木头因风吹日晒而变形的意思,此语引申为把人看错了。
北京土话中有走板了,跟这个词义相同。
去的是什么什么角儿---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去是当的意思,角儿,角色,读觉儿音。
勾儿的---北京土语中一句骂人的话。
放份儿---北京新流行语,猖狂的意思。
板儿锹---铁锹。
报销---北京土话,即完了,没了的意思。
找根绳儿---上吊自杀的意思。
硌窝儿---北京方言,指鸡蛋、鸭蛋在出窝之前受到破损。
迟登---北京土话,犹豫的意思。
熬可---北京土话,煎熬的意思。
联手儿---北京土话,合伙、合作人。
这会子---北京土话,会字读悔。
这会子表示时间很长,即这么半天的意思。
此语是京城很流行的俗语。
童蛋子儿---童贞之意。
正行---北京土话,调皮,没正经的意思。
行,读形。
王老五---单身汉的谑称。
麻利儿---北京土话,赶快,快点的意思。
此语必须加儿化韵,利儿读轻声。
嘿喽儿着---让小孩骑在自己的脖子上。
忤窝子---北京土话,生性怯懦,腼腆,胆儿小的意思。
闪---北京新流行语,闪开,躲避,舍弃的意思。
张八样儿---北京土话,不稳重的意思。
错来---北京土话,其实的意思。
老着脸---北京土话,舍脸的意思。
不顺把---北京土话,事业上不顺利的意思。
披虱子袄---北京土话,形容遇到了扯缠不清的麻烦事。
二意思思---北京土话,犹豫不决,三心二意的意思。
晕了菜---北京土话,晕眩的意思。
见天---北京土话,天天的意思。
轴---北京方言,指脾气执拗。
不着三不着两---北京人常说的俗语,即没头没脑的意思。
甩片汤话---甩闲话。
跑头子货---北京土话,不正派的女人,跑有私奔之意,所以这个词有与男人私奔的意思。
说话要走---说话,就是马上,很快的意思,这是北京人常用的一个口语。
抖花子——是大姑娘的意思。
小铃铛——是小姑娘的意思。
念嘬果——是丑女人的意思。
苍孙——是老头的意思。
怎科子——是小男孩的意思。
排琴——是兄弟的意思。
老戗儿——是爸爸的意思。
磨头——是母亲的意思。
子孙窑儿——是媳妇的意思。
大天儿——是丈夫的意思。
怀儿怎——是孕妇的意思望采纳
谁能提供各种方言的“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那一大段台词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方言版+国际版+盲文版) 普通话 曾经有一分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划过吧
不用再犹豫了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
。
一万年
北京版 想当初有一段儿啵儿真的感情落我跟前儿了,哥们儿我竟然牛逼烘烘地没给丫当回事儿,您说我孙不孙子
直到那个妞儿跟人家跑了,我这才琢磨过味儿来:我真他妈是个大傻×
(操,你丫那刀片儿落我脖子上半天了,到底什么时候帮我放血如果能再原谅一次我们这些失足青年,我会跪在丫面前再装一次孙子,保证吗儿好听说吗儿: “媳妇儿,哥们还是想泡你丫的
”如果今儿个非要让我在哥儿几个面前表个态,给丫加上一个所谓的时间状语:——哥们,那您说一万年成吗? 上海版 勒拉老早老早以前格辰光,有一份老真诚格爱情放勒吾面前,吾眼睛戳黑特了,把自家捣糨糊,呣末爱伊,世上最窝心、最悲脆格事体啊就各能了
侬格刀快点放勒我头颈高头,开下起好来
八古老梯牙能够娘吾再来一记阿哎物
吾会得得各儿小姑娘刚,我爱侬
如故要来了咯个爱上夹个辰光艾子,吾希望是一繁年
天津版 说借话可是那阵了,有一份倍儿真的感情摆在我眼皮底下,我倒霉催的,愣没当回事,等没了吧倒醒过闷来了,唉没法儿啊,世界上最点儿背的事儿也就借意思了。
你拿刀片子赶紧在我脖子上拉吧,肉呼嘛
不过如果老天爷能再让我来一回的话啊,我跟你说我豁出去了!我非跟那闺女说仨字儿: “我耐你
”如果非死乞白赖要在前面弄个头的话啊,我估摸着大概齐是一万年? 东北版 曾经有一份贼拉子纯的爱情,搁在俺跟前,俺没咋当回事,直到整没了,俺才发现,世界上最憋屈的事也就这样了。
如果老天爷再给俺一个机会,俺愿意对那个汉子说:“俺稀罕你
”如果非要给这件事整个年头的话,俺希望这个年头是——— 一万年
江苏南通版 吾有阵子,有个乖乖珑地咚的太的爱情盛在吾前头,吾个死人呀,吃了乌龟虚了呵,怎么就不晓得珍惜呀。
世界上个死人最逊的篙子就是路个篙子了。
姑娘,你也知道,吾很逊但是吾很好呢。
哎呀。
反正我现在是么混么混后悔的不得过呀,吾也晓得你现在看到吾眼睛眉毛就长了,所以说你弄个刀儿砍了吾个颈项拉倒了撒
你说好不好撒 南京话版 老早老早以前,有一段正儿八经的感情摆在我这边,我脑子里头有屎哎,心想多大事啊。
结果歇得来,现在后悔的一米多高,不能跟我自己急唠。
要是老天关照我个呆西,再把我一趟机会,我肯定兴的一头霍子,这把我要跟我胖西讲,哎,我对你满有意思的哎,我们叙叙还行啊
要是说非要定个日子的话喃,那就一万年嘛算赖,烦不了了 广东版 曾经有啊份亘情摆系哦面琴,魁对哦吼吼架,但系哦某辉怎熄,以家魁*左哦,雷海哦啦,哦先发国魁云雷系亘厚架。
于跟,哦机错啦,嘿芒累合以比个给为哦,哦为吼吼对累,怎熄累,于果哦合以寻杂,哦为口份亘情合以起组丫曼林。
山东话版 俺记地 没儿设课 和个妮子到成蕞儿冷好地,反正是都些真诚,咱也不知道是脑子里进水啊还是为了么,后来斗散唠呢,内不知道俺那个后悔奥。
坦会儿叫俺再碰见那个妮子地话,俺得和她说仨字儿:俺乃内,内要问俺乃内多世姐,也斗是一万年呗,忒长唠也穆意思。
武汉版 蛮早以前有一个姑娘伢在老子面前,老子冒晓得珍惜,到了这么暂真是后悔得不得了要是天老爷再让老子走一次火;老子要对她讲二个字:站到!!!要是问老子要;她站几长时间老子巴不得是一万年…… 重庆版 那二年子,有那么巴实的一mol感情摆在老子面前,老子居然没有甩它的。
等老子一想过来啬,他龟儿的居然完都完了恁个世界上最不安逸的事也就摆在眼皮子下头了。
不过如果老天爷再给老子一个机会的话,老子一定会对到她说:“老子爱你
英文版 I once let the trustest love sliped away from below my eyes. Only to know that regreting myself when it was too late. It is no pain in the world can come near to this. If only God would give me another chance. I will said to the gril, I love you. If it had to be a limit of time, I pray it’s ……ten thousands years。
盲文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侯宝林 说方言 台词
戏剧与方言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啊,可不容易。
乙:怎么
甲:起码的条件儿,得会说话。
乙:这个条件倒很容易呀,谁不会说话呀
甲:说话跟说话不同啊。
乙:怎么着
甲:你看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让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哦,那么说相声的呢
甲:相声它是艺术形式啊,就得用艺术语言。
乙:噢。
甲:它这个艺术语言跟一般人说话有很大的不同。
乙:是啊
甲:相声的语言哪,它必须得精炼。
乙:哎。
甲:您看我们表演,说的是北京话。
乙:是啊。
甲:我们说的北京话不是一般北京话,是精炼的北京话,是经过了提炼,经过了艺术加工。
乙:相声台词儿啊,就是语言精炼。
甲:哎,相声语言的特点呢,就是短小精干而逻辑性强。
乙:对。
甲:您看我们说的北京话,外埠观众他也听得懂。
乙:噢。
甲:这怎么回事
经过了艺术加工了。
乙:哦。
甲:不像一般北京人说话那么啰唆,什么名词、副词、代词、动词、语气词、感叹词用得那么多,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那么您给举个例子,要用这啰唆的北京话怎么说
甲:啰唆北京话
那比如说吧,哥儿俩,住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
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间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老北京话能说得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怎么说
甲:比方说夜间了,都睡觉了,忽然间那屋屋门一响,这屋发觉了,“哟嗬
”乙:“哟嗬”
甲:啊
先来个感叹词。
乙:你瞧瞧这个。
甲:“哟嗬
那屋‘咣当’一下子门响,黑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
一声不言语呀,怪吓人的。
”乙:嗬
这一大套啊。
甲:这回答也这么啰唆啦
“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
我出来撒泡尿。
没有外人,您歇着您的吧,甭害怕,您哪。
”乙:这位比他还啰唆。
甲:这位还关照他呢。
乙:还要说什么
甲:“黑更半夜的穿点儿衣裳,要不然就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嗬
甲:这说:“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
”乙:这够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
要用精炼的北京话,说这点儿事情,分成四句话,用十六个字就解决问题。
乙: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一问:“这是谁呀
”乙:四个字。
甲:回答也四个:“是我您哪。
”“你干吗去
”“我撒泡尿。
”乙:哎
这个省事多啦。
甲:您听这个省事啊
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
山东人要说这点儿事情,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十二个字……噢
三个字一句啦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山东话啊。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这是谁
”(学山东话)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三个字:“这是我。
”“上哪去
”“上便所。
”乙:嘿,这个更省事啦。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
乙:上海
甲:上海人说话呀,八个字就够了。
乙:噢,两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呀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啥人
”“我呀。
”“啥去
”“撒尿。
”乙:嘿
这有点儿意思,省事多喽。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还有比这省事的
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河南
甲:哎,河南人说话,说这点事情,四个字就解决。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乙:那怎么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河南话)“谁
”“我。
”“咋
”“溺
”乙:嗐
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是啊。
甲:说相声就用北京话。
乙:那是啊,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对,可是不归土产公司那边儿卖。
乙:地方剧的一种。
甲:是嘛。
北京的地方戏曲:相声、单弦、京戏。
乙:京戏,就带着地名儿哪嘛。
甲:是嘛,京戏。
它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他唱出来也是按照北京音,北京味儿。
乙:是
甲:比如说京剧唱《空城计》。
乙:主角儿是。
甲:念白是这味儿,“把你这大胆的哇
临行之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上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嗯
是北京味儿。
甲:原来不是北京人。
乙:诸葛亮是山东人呢。
甲: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
乙:什么味儿
甲:山东人说话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你上哪儿去啦
”“哎,我上北边儿。
”“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
”“上北边那个地场找个人。
你没事吗
咱一道去要吧。
”乙:这就是山东话呀。
甲:可京戏里的诸葛亮,一点儿这味儿也没有。
乙:那是怎么回事啊
甲:有这味就不好听啦
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山东味儿的,(学山东话)“哎,我说哪去啦
上哪个地方去啦
哎,马谡听令。
”马谡过来,“啊,是
”乙:也这味儿。
甲:“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
”“丞相你说什么
不是镇守街亭吗
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吧
”“哎,马谡我告诉你说,那个街亭虽小,关系重大
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完啦
”乙:这像话吗
甲:是嘛,要这味儿就不行了嘛
乙:要这么唱就不叫京戏啦。
甲:哎,京戏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都不管。
乙: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
乙:是啊。
甲:你比如京戏唱这个《古城会》。
乙:啊,戏。
甲:唱这个“吹腔”,唱起来是这个味儿。
乙:怎么唱啊
甲:(学唱)“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乙:京字京韵。
甲: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啦。
乙:对。
甲:叫板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乙:有劲。
甲:可是山西人说话没这么硬。
乙:山西人说话什么味儿啊
甲:说出来那么温柔、那么缓和、那么好听,山西人说话都这味儿,(学话)“老王,你上哪儿啦
近些来生意很好吧,没有事到我们家去吃饭吧
”乙:哎,这个语言呢,非常的柔和。
甲:哎,京戏里头要这味儿,可就没劲儿啦。
乙:那是啊。
甲:一叫板,(学话)“马童,抬刀带马,咱们一块儿出去吃饭吧。
”乙:嗐
也没有这么唱的呀。
甲:是吧
乙:啊。
甲:各地的地方戏呀,都是按照当地的方言去发展。
乙:是。
甲:北方的这些地方戏呀,我们北方人都听得懂。
南方人有时候听着差一点儿。
乙:是啊
甲:它是语言关系。
乙:对呀。
甲:到南方啊,有很多剧种,我们北方人听不懂。
乙:是吗
甲:到上海,有沪剧呀。
乙:上海本滩的。
甲:哎,沪剧
你要不懂上海话,你就不知道他那儿说的什么话。
乙:是吗
这沪剧您会唱吗
甲:会唱啊。
乙:您可以唱几句。
甲:这儿唱两句
这儿唱两句有人听得懂吗
乙:您唱两句。
甲:南方人听得懂。
乙:对。
甲:北方人听不懂。
乙:您唱。
甲:唱出来这味儿:(学唱)“我与你是两……”这什么词儿这是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不懂上海话。
乙:对,这听不懂。
甲:我去过上海,刚一到那儿的时候,我也不懂。
乙:是啊。
甲: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慢慢学,就行啦。
你要是不学上海话,在上海呆着,那可别扭啦。
乙:是啊
甲:说话就闹误会,人家说是这么一个意思,你体会呢,另外一个意思。
我刚到上海那儿,我到理发馆去刮刮脸,洗洗头吧。
哎,闹笑话啦。
乙:怎么
甲:它名词不一样啊。
乙:刮脸
甲:刮脸,他们叫“修面”。
乙:修面。
甲:哎,到上海我修面。
乙:修面
甲:就是刮脸。
乙:洗头呢
甲:洗头啊
那你一听就得害怕
乙:怎么
甲:他们叫“汰头”。
乙:打头
甲:洗什么东西都叫“汰”。
咱们说“洗一洗”,他们说“汰一汰”。
乙:洗什么就叫“汰”。
甲:哎。
乙:咱们洗洗手绢儿。
甲:叫“汰汰绢头”。
(学上海话)乙:什么
甲:“汰汰绢头”。
乙:噢,汰汰绢头。
洗洗大褂
甲:叫“汰汰长衫”。
(学上海话)乙:汰汰长衫。
甲:哎,长衫。
我刚一到上海的时候,我想我得刮刮脸呢,我就到理发馆去啦。
我说:“掌柜的,你给我拾掇拾掇这个。
”(指头)乙:你干吗还比划着说呀
甲:我怕他听不懂啊。
乙:人家怎么样
甲:乐我啦。
(学上海话)“好格,侬坐屋来呀。
”我说,“什么
”“让侬坐屋来。
”我坐屋里
我说,“我没在街上啊
是在屋里哪。
”他说,“是要侬坐屋来。
”乙:怎么句话呀
甲:喔,是让我坐下。
坐下怎么叫“屋里”呀
乙:言语不同嘛。
甲:哎。
给我刮脸。
刮完脸呢,把椅子推起来,我在前边这儿坐着。
乙:是啊。
甲:他在后边儿站着啊,他指着我脑袋问我。
乙:问什么
甲:(学上海话)“喏
侬汰一汰好不哦
”乙:要打你。
甲:我一想解放以后不准打人啦
在这儿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哪
乙:你可以问一问他呀。
甲:是啊,我很不高兴地问他了,“你是就打我一个呀
还是来的几位全打呀
”乙:他说什么
甲:他说啦,“一样了,统统汰了。
”乙:统统打
甲:我一想统统全打呀
乙:您怎么样
甲:咱也别给破坏这规矩呀。
“哎……那就打吧
”一会儿给我洗头、吹风,临完拿镜子一照,告诉我,“好啦
”乙:好啦
甲:我说:“好了您怎么不打我呀
”乙: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汰过啦
”乙:打过啦
甲:“打过啦,我怎么一点儿不疼啊
”乙:嗐。
甲:你说闹多大笑话。
乙:说的是啊。
甲:他不懂话嘛。
乙:对,这就要吃亏。
甲:慢慢学就行啦。
你要不懂南方话,越剧多好啊,你听不懂啊。
乙:越剧是绍兴戏。
甲:绍兴戏呀,那唱出来那调子多好听啊。
乙:是啊。
甲:哎,可是非得懂话。
唱出那味儿可好听。
乙:越剧
甲:越剧呀
唱出这味儿。
乙:你唱两句。
甲:(学越剧)“天花传播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病便难医。
”乙:哎,好听
甲:后来我喜欢学。
我最爱听的就是《梁祝》。
乙:梁山伯、祝英台。
您会唱吗
甲:会唱。
乙:您唱两句儿。
甲:一个人儿唱没意思。
乙:怎么
甲:梁山伯、祝英台得俩人儿啊。
乙:那我帮您唱,唱吧
甲:那可以啦。
你来小生。
我唱那个女的——祝英台。
乙:我这儿梁山伯。
甲:哎。
“侬两个在这儿唱啊。
侬是梁山伯,我是祝英台。
”(用绍兴方言)乙:对对,咱们唱哪点儿啊
甲:咱们就唱“吊孝”那点儿。
乙:给谁吊孝啊
甲:给梁山伯吊孝啊。
乙:那……这幕里头没有我啦
甲:也可以有你呀。
乙:有我
甲:啊,你在那床板上停着。
乙:噢
死的
甲:啊。
(用绍兴方言)“侬也来戏唱。
”乙:那我还唱个什么劲儿啊
去活的呀
甲:活的
你连话都不懂,一句也不会唱,你活的了吗
那个
再者说,真要唱你这模样
唱小生也不好看哪。
你就来死的吧。
乙:那么就听你这段唱。
甲:哎,你就来这道具。
乙:我就来那死梁山伯
甲:对。
乙:那我得躺这儿吧
甲:哎,别躺下呀
乙:我不死了吗
甲:那你也立在这儿。
乙:死了还立着
甲:因为咱们这不是“立体艺术”嘛。
乙:哎,特别。
唱吧
甲:(学唱)“梁兄,梁兄,梁兄啊
”你这死人,你还晃悠啊
乙:这是咱们两个人的感情。
甲:噢,死人还有感情啊
没有。
乙:没有动作
甲:哎
乙:那您唱吧。
甲:(学唱)“一见梁兄魂魄消,不由英台哭号啕。
楼台一别成永诀,前世无缘同到老。
我只望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道姻缘簿上名不标。
”乙:嘿嘿
甲:你乐什么呀,你别乐啊。
你听这个字啊,你听不懂。
乙:哎。
甲:它非得用人家这个方言,唱出来才好听。
乙:是啊。
甲:你比如说这句词。
乙:哪句呀
甲:“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那人家唱起来呢,字就变啦。
乙:怎么唱
甲:(学唱)“我本当笙箫管笛来迎尺。
”乙:不是娶吗
甲:哎,要唱这个“来迎尺”。
乙:啊,得这么唱。
甲:哎,唱出来好听啊。
乙:噢
甲:你用北京字唱出来不好听啊。
乙:是吗
甲:(用普通话唱)“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
”乙:是不好听。
甲:它南方的艺术就得用南方话。
乙:对喽。
甲:还有一种弹词。
乙:弹词是苏州的地方剧呀。
甲:非得用苏州话才好听。
乙:是啊。
弹词你也会吗
甲:会唱。
乙:那你唱两句儿。
甲:我这儿唱
有人懂吗
乙:也许有人懂啊。
甲:北方人多。
这样,先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对,把词儿介绍介绍。
甲:我唱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
乙:啊,什么故事
甲:《林冲发配》。
乙:野猪林
甲:哎。
回头我一唱这字可就变了,大家听不出来啦。
懂南方话的能听出来;北方人就听不懂了。
我先用北方话把这个词儿介绍一下。
大家注意听啊,要记住啊。
啊,最好能记录的尽量记录,那么听完以后咱们就分组讨论啦
乙:嗐
这不是听报告哪
甲:啊
乙:这有什么讨论的呀
甲:没必要讨论
乙:没有必要讨论。
甲:那好吧,那听完了就自由活动吧。
乙:嗐。
您把这词儿介绍出去。
甲:《林冲发配》。
乙:哎。
甲:林冲刚一出东京,第一句词儿,乙:什么词儿
甲:“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
一别东京何日返
我此仇不报枉为人。
”乙:这么四句。
甲:哎,唱出来是这样。
(学唱评弹)“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一别东京何日返
我此仇不报枉为人。
”哎
鼓掌的人不多呀
鼓掌的人都是南方人
北方人还是没听懂。
乙:哎。
甲:南方人听着好。
哪一点不对,请南方朋友提提意见,哪点儿不对您尽管说。
啊,是腔调是韵调
哪点儿不对您告诉我,别客气
哪位要说我唱的不对
乙:怎么样
甲:那……你来唱。
乙:啊
甲:管保比我唱的好。
乙:是喽
就咱们唱。
甲:啊,我们唱啊,很困难。
我们是北京人呢,乙:是啊。
甲:学的是苏州话呀,难啦。
我们这个嘴呀,很吃力的。
乙:喔,用劲。
甲:哎,还学着不完全像,吃力呀。
乙:是啊。
甲:您比如说这句词儿吧,乙:哪句呀
甲:“可恨高俅用毒谋”。
你要用北京话说,我们嘴上一点儿也不吃力——“可恨高俅用毒谋”;要唱这弹词用苏州字,我们嘴上就吃力了。
唱出来得这个样。
乙:怎么唱
甲:(学唱)“可恨高桔(俅)”。
乙:不是“俅”吗
甲:“不是,桔
”(学唱)“用毒谬(谋)”。
乙:谋啊
甲:“谬”
“害得我,披枷戴锁配沧揪(州)”乙:州啊
甲:是“揪”。
乙:嗬。
甲:非得这样它才像那个字。
乙:是啊
甲:北方人学南方的就这么费劲。
可是南方人你让他学京戏呀,也很费劲。
乙:费劲
甲:上海人唱京戏
他也不好听。
乙:我听着也有唱的不错的呀。
甲:上海的名演员,名票
乙:啊。
甲:那功夫大啦。
乙:噢。
甲:他得学北京话。
按照北京音唱京戏,他才好听。
要用上海话唱京戏那绝对不好听。
乙:上海话好听啊
甲:上海话
有的人讲话好听。
妇女讲话好听。
有时候你走街上,看见两个上海妇女,人家在那儿说话,你在旁边听着,对话也是很美。
乙:是吗
甲:不但是发音美,你在旁边看着,连她那个表情显得那么活泼。
乙:喔
您来来。
甲:两个人碰到啦,(用苏州话)“你到啥地方去啦
”“大马路白巷白巷
”“依到我此地来吃饭好啦
”“我勿去格
”你听这话蛮好听吧
乙:哎,音调蛮美的。
甲:那你要用这话唱京戏,它就不好听啦。
乙:是啊
甲:念出白来不是味儿啊。
你比如说唱《朱砂痣》。
乙:这是老生戏呀。
甲:老生叫板有一句白。
乙:什么词儿
甲:“丫环掌灯,观看娇娘。
”用北京话说就是“丫头,点个灯来,看看新娘”。
乙:是啊。
甲:要用上海话一说,这字就变啦。
乙:喔,字音就变啦
甲:变啦。
丫头啊,上海话叫“乌豆”。
乙:什么
甲:(学)“乌豆”。
乙:乌豆
甲:“乌豆”干吗呀
(轻声地)“乌豆”。
乙:掌灯。
甲:掌灯
上海话说“拿一把灯火来呀
”乙:噢,拿一把灯火来。
甲:“看看”,上海人说“觑觑”,“觑觑”,“觑觑”
乙:噢。
甲:比如说念这京白。
乙:怎么念啊
甲:是这味儿,(学京戏道白)“丫环,掌灯观看娇娘
”这好听,乙:好听。
甲:你要用上海话它“觑觑”就不好听了。
乙:还念这句白。
甲:这味儿啦
(用上海话)“乌豆
侬格拿盏灯火来,阿拉觑觑小娘子啥格面孔啊
”乙:嗐
普通话与方言 侯宝林 郭启儒文本:戏剧与方言 侯宝林 郭启儒文本:在线听:
请教用方言翻译几句台词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啊,可不容易。
乙:怎么
甲:起码的条件儿,得会说话。
乙:这个条件倒很容易呀,谁不会说话呀
甲:说话跟说话不同啊。
乙:怎么着
甲:你看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让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哦,那么说相声的呢
甲:相声它是艺术形式啊,就得用艺术语言。
乙:噢。
甲:它这个艺术语言跟一般人说话有很大的不同。
乙:是啊
甲:相声的语言哪,它必须得精炼。
乙:哎。
甲:您看我们表演,说的是北京话。
乙:是啊。
甲:我们说的北京话不是一般北京话,是精炼的北京话,是经过了提炼,经过了艺术加工。
乙:相声台词儿啊,就是语言精炼。
甲:哎,相声语言的特点呢,就是短小精干而逻辑性强。
乙:对。
甲:您看我们说的北京话,外埠观众他也听得懂。
乙:噢。
甲:这怎么回事
经过了艺术加工了。
乙:哦。
甲:不像一般北京人说话那么啰唆,什么名词、副词、代词、动词、语气词、感叹词用得那么多,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那么您给举个例子,要用这啰唆的北京话怎么说
甲:啰唆北京话
那比如说吧,哥儿俩,住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
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间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老北京话能说得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怎么说
甲:比方说夜间了,都睡觉了,忽然间那屋屋门一响,这屋发觉了,“哟嗬
” 乙:“哟嗬”
甲:啊
先来个感叹词。
乙:你瞧瞧这个。
甲:“哟嗬
那屋‘咣当’一下子门响,黑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
一声不言语呀,怪吓人的。
” 乙:嗬
这一大套啊。
甲:这回答也这么啰唆啦
“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
我出来撒泡尿。
没有外人,您歇着您的吧,甭害怕,您哪。
” 乙:这位比他还啰唆。
甲:这位还关照他呢。
乙:还要说什么
甲:“黑更半夜的穿点儿衣裳,要不然就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 乙:嗬
甲:这说:“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
” 乙:这够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
要用精炼的北京话,说这点儿事情,分成四句话,用十六个字就解决问题。
乙: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一问:“这是谁呀
” 乙:四个字。
甲:回答也四个:“是我您哪。
”“你干吗去
”“我撒泡尿。
” 乙:哎
这个省事多啦。
甲:您听这个省事啊
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
山东人要说这点儿事情,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十二个字……噢
三个字一句啦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山东话啊。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这是谁
”(学山东话) 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三个字:“这是我。
”“上哪去
”“上便所。
” 乙:嘿,这个更省事啦。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上海话。
乙:上海
甲:上海人说话呀,八个字就够了。
乙:噢,两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呀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上海话)“啥人
”“我呀。
”“啥去
”“撒尿。
” 乙:嘿
这有点儿意思,省事多喽。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还有比这省事的
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河南
甲:哎,河南人说话,说这点事情,四个字就解决。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河南话)“谁
”“我。
”“咋
”“溺
” 乙:嗐
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是啊。
甲:说相声就用北京话。
乙:那是啊,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对,可是不归土产公司那边儿卖。
乙:地方剧的一种。
甲:是嘛。
北京的地方戏曲:相声、单弦、京戏。
乙:京戏,就带着地名儿哪嘛。
甲:是嘛,京戏。
它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他唱出来也是按照北京音,北京味儿。
乙:是
甲:比如说京剧唱《空城计》。
乙:主角儿是诸葛亮。
甲:诸葛亮念白是这味儿,“把你这大胆的马谡哇
临行之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上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 乙:嗯
是北京味儿。
甲:原来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诸葛亮是山东人呢。
甲: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
乙:什么味儿
甲:山东人说话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三哥,你上哪儿去啦
”“哎,我上北边儿。
”“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
”“上北边那个地场找个人。
你没事吗
咱一道去要吧。
” 乙:这就是山东话呀。
甲:可京戏里的诸葛亮,一点儿这味儿也没有。
乙:那是怎么回事啊
甲:有这味就不好听啦
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山东味儿的,(学山东话)“哎,我说马谡哪去啦
马谡上哪个地方去啦
哎,马谡听令。
”马谡过来,“啊,是
” 乙:也这味儿。
甲:“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
”“丞相你说什么
不是镇守街亭吗
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吧
”“哎,马谡我告诉你说,那个街亭虽小,关系重大
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完啦
” 乙:这像话吗
甲:是嘛,要这味儿就不行了嘛
乙:要这么唱就不叫京戏啦。
甲:哎,京戏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都不管。
乙: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有啊,关云长。
乙:是啊。
甲:你比如京戏唱这个《古城会》。
乙:啊,关公戏。
甲:关公唱这个“吹腔”,唱起来是这个味儿。
乙:怎么唱啊
甲:(学唱)“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 乙:京字京韵。
甲: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啦。
乙:对。
甲:叫板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 乙:有劲。
甲:可是山西人说话没这么硬。
乙:山西人说话什么味儿啊
甲:说出来那么温柔、那么缓和、那么好听,山西人说话都这味儿,(学晋中话)“老王,你上哪儿啦
近些来生意很好吧,没有事到我们家去吃饭吧
” 乙:哎,这个语言呢,非常的柔和。
甲:哎,京戏里头关云长要这味儿,可就没劲儿啦。
乙:那是啊。
甲:一叫板,(学晋中话)“马童,抬刀带马,咱们一块儿出去吃饭吧。
” 乙:嗐
也没有这么唱的呀。
甲:是吧
乙:啊。
甲:各地的地方戏呀,都是按照当地的方言去发展。
乙:是。
甲:北方的这些地方戏呀,我们北方人都听得懂。
南方人有时候听着差一点儿。
乙:是啊
甲:它是语言关系。
乙:对呀。
甲:到南方啊,有很多剧种,我们北方人听不懂。
乙:是吗
甲:到上海,有沪剧呀。
乙:上海本滩的。
甲:哎,沪剧
你要不懂上海话,你就不知道他那儿说的什么话。
乙:是吗
这沪剧您会唱吗
甲:会唱啊。
乙:您可以唱几句。
甲:这儿唱两句
这儿唱两句有人听得懂吗
乙:您唱两句。
甲:南方人听得懂。
乙:对。
甲:北方人听不懂。
乙:您唱。
甲:唱出来这味儿:(学唱)“我与你是两……”这什么词儿这是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不懂上海话。
乙:对,这听不懂。
甲:我去过上海,刚一到那儿的时候,我也不懂。
乙:是啊。
甲: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慢慢学,就行啦。
你要是不学上海话,在上海呆着,那可别扭啦。
乙:是啊
甲:说话就闹误会,人家说是这么一个意思,你体会呢,另外一个意思。
我刚到上海那儿,我到理发馆去刮刮脸,洗洗头吧。
哎,闹笑话啦。
乙:怎么
甲:它名词不一样啊。
乙:刮脸
甲:刮脸,他们叫“修面”。
乙:修面。
甲:哎,到上海我修面。
乙:修面
甲:就是刮脸。
乙:洗头呢
甲:洗头啊
那你一听就得害怕
乙:怎么
甲:他们叫“汰头”。
乙:打头
甲:洗什么东西都叫“汰”。
咱们说“洗一洗”,他们说“汰一汰”。
乙:洗什么就叫“汰”。
甲:哎。
乙:咱们洗洗手绢儿。
甲:叫“汰汰绢头”。
(学上海话) 乙:什么
甲:“汰汰绢头”。
乙:噢,汰汰绢头。
洗洗大褂
甲:叫“汰汰长衫”。
(学上海话) 乙:汰汰长衫。
甲:哎,长衫。
我刚一到上海的时候,我想我得刮刮脸呢,我就到理发馆去啦。
我说:“掌柜的,你给我拾掇拾掇这个。
”(指头) 乙:你干吗还比划着说呀
甲:我怕他听不懂啊。
乙:人家怎么样
甲:乐我啦。
(学上海话)“好格,侬坐屋来呀。
”我说,“什么
”“让侬坐屋来。
”我坐屋里
我说,“我没在街上啊
是在屋里哪。
”他说,“是要侬坐屋来。
” 乙:怎么句话呀
甲:喔,是让我坐下。
坐下怎么叫“屋里”呀
乙:言语不同嘛。
甲:哎。
给我刮脸。
刮完脸呢,把椅子推起来,我在前边这儿坐着。
乙:是啊。
甲:他在后边儿站着啊,他指着我脑袋问我。
乙:问什么
甲:(学上海话)“喏
侬汰一汰好不哦
” 乙:要打你。
甲:我一想解放以后不准打人啦
在这儿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哪
乙:你可以问一问他呀。
甲:是啊,我很不高兴地问他了,“你是就打我一个呀
还是来的几位全打呀
” 乙:他说什么
甲:他说啦,“一样了,统统汰了。
” 乙:统统打
甲:我一想统统全打呀
乙:您怎么样
甲:咱也别给破坏这规矩呀。
“哎……那就打吧
”一会儿给我洗头、吹风,临完拿镜子一照,告诉我,“好啦
” 乙:好啦
甲:我说:“好了您怎么不打我呀
” 乙: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汰过啦
” 乙:打过啦
甲:“打过啦,我怎么一点儿不疼啊
” 乙:嗐。
甲:你说闹多大笑话。
乙:说的是啊。
甲:他不懂话嘛。
乙:对,这就要吃亏。
甲:慢慢学就行啦。
你要不懂南方话,越剧多好啊,你听不懂啊。
乙:越剧是绍兴戏。
甲:绍兴戏呀,那唱出来那调子多好听啊。
乙:是啊。
甲:哎,可是非得懂话。
唱出那味儿可好听。
乙:越剧
甲:越剧呀
唱出这味儿。
乙:你唱两句。
甲:(学越剧)“天花传播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病便难医。
” 乙:哎,好听
甲:后来我喜欢学。
我最爱听的就是《梁祝》。
乙:梁山伯、祝英台。
您会唱吗
甲:会唱。
乙:您唱两句儿。
甲:一个人儿唱没意思。
乙:怎么
甲:梁山伯、祝英台得俩人儿啊。
乙:那我帮您唱,唱吧
甲:那可以啦。
你来小生。
我唱那个女的——祝英台。
乙:我这儿梁山伯。
甲:哎。
“侬两个在这儿唱啊。
侬是梁山伯,我是祝英台。
”(用绍兴方言) 乙:对对,咱们唱哪点儿啊
甲:咱们就唱“吊孝”那点儿。
乙:给谁吊孝啊
甲:给梁山伯吊孝啊。
乙:那……这幕里头没有我啦
甲:也可以有你呀。
乙:有我
甲:啊,你在那床板上停着。
乙:噢
死的
甲:啊。
(用绍兴方言)“侬也来戏唱。
” 乙:那我还唱个什么劲儿啊
去活的呀
甲:活的
你连话都不懂,一句也不会唱,你活的了吗
那个
再者说,真要唱你这模样
唱小生也不好看哪。
你就来死的吧。
乙:那么就听你这段唱。
甲:哎,你就来这道具。
乙:我就来那死梁山伯
甲:对。
乙:那我得躺这儿吧
甲:哎,别躺下呀
乙:我不死了吗
甲:那你也立在这儿。
乙:死了还立着
甲:因为咱们这不是“立体艺术”嘛。
乙:哎,特别。
唱吧
甲:(学唱)“梁兄,梁兄,梁兄啊
”你这死人,你还晃悠啊
乙:这是咱们两个人的感情。
甲:噢,死人还有感情啊
没有。
乙:没有动作
甲:哎
乙:那您唱吧。
甲:(学唱)“一见梁兄魂魄消,不由英台哭号啕。
楼台一别成永诀,前世无缘同到老。
我只望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道姻缘簿上名不标。
” 乙:嘿嘿
甲:你乐什么呀,你别乐啊。
你听这个字啊,你听不懂。
乙:哎。
甲:它非得用人家这个方言,唱出来才好听。
乙:是啊。
甲:你比如说这句词。
乙:哪句呀
甲:“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那人家唱起来呢,字就变啦。
乙:怎么唱
甲:(学唱)“我本当笙箫管笛来迎尺。
” 乙:不是娶吗
甲:哎,要唱这个“来迎尺”。
乙:啊,得这么唱。
甲:哎,唱出来好听啊。
乙:噢
甲:你用北京字唱出来不好听啊。
乙:是吗
甲:(用普通话唱)“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
” 乙:是不好听。
甲:它南方的艺术就得用南方话。
乙:对喽。
甲:还有一种弹词。
乙:弹词是苏州的地方剧呀。
甲:非得用苏州话才好听。
乙:是啊。
弹词你也会吗
甲:会唱。
乙:那你唱两句儿。
甲:我这儿唱
有人懂吗
乙:也许有人懂啊。
甲:北方人多。
这样,先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对,把词儿介绍介绍。
甲:我唱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
乙:啊,什么故事
甲:《林冲发配》。
乙:野猪林
甲:哎。
回头我一唱这字可就变了,大家听不出来啦。
懂南方话的能听出来;北方人就听不懂了。
我先用北方话把这个词儿介绍一下。
大家注意听啊,要记住啊。
啊,最好能记录的尽量记录,那么听完以后咱们就分组讨论啦
乙:嗐
这不是听报告哪
甲:啊
乙:这有什么讨论的呀
甲:没必要讨论
乙:没有必要讨论。
甲:那好吧,那听完了就自由活动吧。
乙:嗐。
您把这词儿介绍出去。
甲:《林冲发配》。
乙:哎。
甲:林冲刚一出东京,第一句词儿, 乙:什么词儿
甲:“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
一别东京何日返
我此仇不报枉为人。
” 乙:这么四句。
甲:哎,唱出来是这样。
(学唱评弹)“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一别东京何日返
我此仇不报枉为人。
”哎
鼓掌的人不多呀
鼓掌的人都是南方人
北方人还是没听懂。
乙:哎。
甲:南方人听着好。
哪一点不对,请南方朋友提提意见,哪点儿不对您尽管说。
啊,是腔调是韵调
哪点儿不对您告诉我,别客气
哪位要说我唱的不对
乙:怎么样
甲:那……你来唱。
乙:啊
甲:管保比我唱的好。
乙:是喽
就咱们唱。
甲:啊,我们唱啊,很困难。
我们是北京人呢, 乙:是啊。
甲:学的是苏州话呀,难啦。
我们这个嘴呀,很吃力的。
乙:喔,用劲。
甲:哎,还学着不完全像,吃力呀。
乙:是啊。
甲:您比如说这句词儿吧, 乙:哪句呀
甲:“可恨高俅用毒谋”。
你要用北京话说,我们嘴上一点儿也不吃力——“可恨高俅用毒谋”;要唱这弹词用苏州字,我们嘴上就吃力了。
唱出来得这个样。
乙:怎么唱
甲:(学唱)“可恨高桔(俅)”。
乙:不是“俅”吗
甲:“不是,桔
”(学唱)“用毒谬(谋)”。
乙:谋啊
甲:“谬”
“害得我,披枷戴锁配沧揪(州)” 乙:州啊
甲:是“揪”。
乙:嗬。
甲:非得这样它才像那个字。
乙:是啊
甲:北方人学南方的就这么费劲。
可是南方人你让他学京戏呀,也很费劲。
乙:费劲
甲:上海人唱京戏
他也不好听。
乙:我听着也有唱的不错的呀。
甲:上海的名演员,名票
乙:啊。
甲:那功夫大啦。
乙:噢。
甲:他得学北京话。
按照北京音唱京戏,他才好听。
要用上海话唱京戏那绝对不好听。
乙:上海话好听啊
甲:上海话
有的人讲话好听。
妇女讲话好听。
有时候你走街上,看见两个上海妇女,人家在那儿说话,你在旁边听着,对话也是很美。
乙:是吗
甲:不但是发音美,你在旁边看着,连她那个表情显得那么活泼。
乙:喔
您来来。
甲:两个人碰到啦,(用苏州话)“你到啥地方去啦
”“大马路白巷白巷
”“依到我此地来吃饭好啦
”“我勿去格
”你听这话蛮好听吧
乙:哎,音调蛮美的。
甲:那你要用这话唱京戏,它就不好听啦。
乙:是啊
甲:念出白来不是味儿啊。
你比如说唱《朱砂痣》。
乙:这是老生戏呀。
甲:老生叫板有一句白。
乙:什么词儿
甲:“丫环掌灯,观看娇娘。
”用北京话说就是“丫头,点个灯来,看看新娘”。
乙:是啊。
甲:要用上海话一说,这字就变啦。
乙:喔,字音就变啦
甲:变啦。
丫头啊,上海话叫“乌豆”。
乙:什么
甲:(学)“乌豆”。
乙:乌豆
甲:“乌豆”干吗呀
(轻声地)“乌豆”。
乙:掌灯。
甲:掌灯
上海话说“拿一把灯火来呀
” 乙:噢,拿一把灯火来。
甲:“看看”,上海人说“觑觑”,“觑觑”,“觑觑”
乙:噢。
甲:比如说念这京白。
乙:怎么念啊
甲:是这味儿,(学京戏道白)“丫环,掌灯观看娇娘
”这好听, 乙:好听。
甲:你要用上海话它“觑觑”就不好听了。
乙:还念这句白。
甲:这味儿啦
(用上海话)“乌豆
侬格拿盏灯火来,阿拉觑觑小娘子啥格面孔啊
” 乙: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