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上姐夫给新人披红台词
就说感谢他对父母的孝顺舅舅今天给你披红让大家都知道你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民间结婚披红啥意思
“红盖头”可以说成为中国传统婚姻的象征,一首《掀起你的红盖头》让人引发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红盖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兴起呢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时,天下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
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要配为夫妻。
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
”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
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
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
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
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代替了。
另外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末年,康王在逃跑途中遇到了追杀的金兵,在走投无路时,一个在场上晒谷的姑娘将他藏在倒扣的箩筐里,救了他。
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康王送给姑娘一条红帕,并约定明年的今天来迎娶姑娘,到时只要她将红帕盖在头上,便可认出是她。
第二年,康王如约而至。
谁知山野到处都是盖有红帕的姑娘,康王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没了主意。
原来,那农家姑娘与康王邂逅以后,思量再三,觉得嫁个君王不如做个村妇可以生活得自由自在,可皇命难违,恐怕性命不保,与小姐妹一商量,最后想出来这个妙计。
这段故事随后越传越广,姑娘们都觉得有趣,以至以后出嫁时都要备一条红帕盖头。
从客观的历史角度来看,红盖头的产生必须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中国“红”作为民族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以后;二、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的确立后。
“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的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早在 远 古 时早 代 , 我 们 的 祖 先 曾 用 过 黄 色 代 表 吉 庆 , 也 曾 用 过 黑 色 和 白 色 代 表 吉 庆 。
到 了 汉 朝 , 汉 高 祖 称 自 己 是 “ 赤 帝 之 子 ” 。
赤 , 就 是 红 色 。
从 那 时 起 , 红 色 就 成 了 人 民 崇 尚 的 颜 色 。
汉 朝 以 后 , 我 国 各 地 崇 尚 红 色 的 风 俗 习 惯 已 基 本 趋 向 一 致 , 并 一 直 沿 袭 了 下 来 。
关于中国的婚姻喜庆礼仪最早起源于东汉。
《后汉书•李合传》记载:“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
这两个主要条件皆在汉朝产生,就为“红盖头”的出现奠定了前提。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就说过:“自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乃以纱縠蒙女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以成妇。
使六礼悉舍,合卺复乖。
” 这里虽然说“以纱縠蒙女首……便以成妇”是应急时简化了的一种婚仪,其实很可能就是婚礼中用红盖头之滥觞。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寒用的,仅仅盖住头顶。
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娶亲时提灯、乘车(轿)、鼓乐皆起源于唐代。
白居易〈春深〉诗中就有春深娶妇家,两行笼里烛,一树扇间花,宾拜登华席,亲迎障车,唐朝时的婚姻礼仪程序趋向完整。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
为了表示喜庆,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大概到元朝时,花轿,帷车,红盖头成为婚姻礼仪当中必不可少的三大样。
红盖头通常都是一片是大红绸布。
因时代和地区不同,其叫法不下四十余种,如:幜、帨、幪巾、羞巾、障面、兜纱、面红、红巾、红幂、罩面巾、戴头帕、褡头袱、盖头布、蒙头红子、蒙脸红子等。
颜色和形制也多有不同。
颜色以红色为多,亦有彩色、紫色。
盖头的形制,文献较少记载,据笔者调查大多为正方形,边长以旧尺计,有二尺、二尺九、三尺三不等。
有的四周缀以铜钱,有的饰以彩穗,有的还绘有龙凤、牡丹、鸳鸯戏水等图案。
盖头多在发嫁前由娘家人给蒙在头上,到婆家拜天地、入洞房后挑去。
挑盖头者以新郎为多,但也不尽然,由于地域不同而有着极大的差别。
据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揭盖头人就有八九种之多,如婚礼主持人、新娘的婆母或婆祖母、男方村里的全福之人、新郎的姐妹、娘家来的送亲人、村中的少女等。
在某些地方,寺庙里的道士、新娘的公爹也加入这一行列。
挑盖头使用的物品,则有剑、箭、筷子、竹尺、秤杆、机杼、马鞭、秤钩子、擀饼轴子等等。
为什么一项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广泛存在且历经千年而犹存
它的长久不衰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按照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观点,文化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
某种文化因素能满足人们某方面或者几方面的需要,就会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那么,盖头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些需要
或者说它在婚礼中的功能是什么呢
一.遮羞功能。
首先,它来自于人们对血缘婚的否定态度。
人类社会在其早期曾有一段血缘婚的历史,而对这段历史,早已讲究伦理道德并将“同姓不婚”奉为律条的后人往往觉得十分丢人,所以在创造民间传说时,就要为有血缘关系的双方的结合准备一个大背景,即人类的祖先不是不讲伦理,他们本来也耻于做这样的事,只是不这样做人类就会灭绝,他们的结合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由此,我们说在这里,盖头所遮之羞是“兄妹结合”之羞,是人类曾有过的血缘婚之羞。
其次,或者说后来,盖头要遮的则是女性新婚之羞。
结婚对于女性来说是人生来说是一次较大的改变。
是其从一个纯洁的少女到一个为人妇,为人媳,的转变,离开了自己生来熟悉的环境,突然跨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邻居,陌生的婆公,甚至是陌生的丈夫,这在中国古代的男女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结的封建社会中,结婚是第一次跟自己未来丈夫相见。
特别是婚姻跟“性”联系在了一起,更是增加了“羞”的程度。
薄薄的一方红巾盖上头的刹那,成为将一个女性的一生化作两个阶段的里程碑。
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小的盖头又将慌乱的新娘同周围隔离开来,为新娘营造了一方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在独处的时空里,新娘往往会积极调适自己的心理,增强面对新状态的能力,使惶惑、焦虑、不安、恐惧、羞涩等种种情感波动得以缓解,实际上是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实现了“遮羞”的功能。
另外一个功能是盖头的“遮丑”防止新郎对于未曾谋面的新娘提出异议,而引发婚礼无法正常继续。
二.审美功能。
盖头具有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功能。
中国对女性美的要求,或曰审美标准,是和中国所有艺术,诸如文学、书画、戏剧的审美观念相同的,即崇尚内敛、含蓄、曲径通幽。
对女性之美注重娇羞,娴婉。
唐王建《宫中调笑二首》其一有“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之句, 唐韦庄有《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对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性美之追求,于此可见一斑。
其实,对女性羞怯美的贪恋是人类的普遍天性。
英国著名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就曾说过:害羞有着极为特别的性的魅力,这是无可争辩的。
其中表现了一种企图隐去什么和躲避什么的冲动。
这个冲动自动地挑起了异性的与其呼应、相随而去的冲动。
结果是,在这种场合下再次表现出了求婚的原理。
女性和男性一样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种事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越是掩饰的东西越能增强美的神秘,越能激发人们对美的好奇与遐想。
将新娘蒙上盖头产生出的审美效应,多少人翘首以待,新娘子到底是怎样的花容月貌
掀起你的盖头来吧
让我看看你的脸。
柳永有词《荔枝香》,“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微见”,形象地写出了在掀开盖头的那一瞬间,突然暴露无遗的羞涩使新娘愈发显得千娇百媚,楚楚动人。
再次红盖头激发了人们婚庆时的好奇感,使人们的思想趋向美好,完美,增加了婚礼的喜庆气氛。
总之,在菡萏出水的刹那,强化了人们的审美快感,满足了人们对女性的审美需求,也是红盖头传之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避邪功能。
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是吉祥喜庆之气,具有避邪功能。
其实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都是被“隔离”起来的,头顶红盖头,身穿大红袄,路上坐的是花轿子送,迎亲归途上路过庙宇、祠堂、坟茔、井河、桥梁等处要用红毡遮挡,或贴上“青龙”帖子。
拜堂前还要跨火盆,踩地毯。
既防止新娘受到邪气的感染,又做到确保新娘不把邪气带到新郎家,造成不祥的后果。
四.挑盖头的祈子和整合功能。
新郎家人对于新娘本人最大的期望不外乎有两点。
一,婚后能够很快建立起夫妻,婆媳,翁媳,姑嫂,妯娌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
二,能够传宗接代,保持家族旺盛。
新郎用秤杆挑盖头意“称心如意”;公公用秤挑盖头,取公平之意,表示儿媳对公婆、公婆对儿媳都要公平;挑盖头时也不忘将盖头揣进婆婆的怀里,以表示希望婆媳一条心。
有些盖头上绣有“麒麟送子”的图案,不乏这样的意思。
还有这样的一些歌谣,“蒙脸红子挑三挑,今年有个妮,明年有个小(指小男孩)。
”;“蒙头红,高高挑,不使(用)三年生个小。
蒙头红,高高挂,不使三年抱娃娃。
”(山东定陶) “蒙头红,门上搭,三年两年抱娃娃。
”(河北); “蒙头红,高高起,当年就见喜。
”等说法。
除了盖头上的图案和挑盖头时唱的歌谣以外,挑盖头所用物件及盖头在以后的用途也很能说明问题。
其中的秤(民间又称戥子,亦有直接用称银子用的戥子者,谐音等子,戥子多星,象征多子)、 机杼(俗称“胜子”,谐音生子)、擀饼柱子(住子)、秤钩子(勾子)、筷子(快生子)等等,皆含有祈子的意思。
另外,秤杆、机杼、擀面轴、箭、剑等都是男根的象征,挑盖头这一举动,形象地模拟初夜,自然也是为了生子。
这一行为和感致巫术或模仿巫术一样,都是利用了早期人类普遍存在的“ 同能致同”的观念。
“红盖头”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婚姻仪式中的一种,其所产生和引发文化意义,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内心当中,成为一种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象征,成为民族“好奇心理”的一种最为美好的意象。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这一悠久的婚俗传统再次受到一些年轻人的青睐。
结婚拜堂挂红四言八句结婚顺口溜
婚庆“四言八句” 在农村很多地方,婚礼特别热闹,尤其是婚礼上的即兴顺口溜,也叫做““四言八句”,既体现了说的人的诙谐幽默,也蕴含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如果谁能说上很多又诙谐又幽默的段子,一定会大受欢迎。
这些“四言八句”,内容雅俗共赏、荤素掺差,为婚礼助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今年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胖娃娃 2、上边嘴对嘴, 下边腿搅腿,中间拧螺丝,你看美不美。
3、月亮弯弯,星星闪闪,娶回来的是朵花,今夜就有蜜蜂采。
4、新郎新,件件新;生贵子,中翰林 5、远望洞房一座城,近望洞房府衙门,今晚我们闹洞房,新姑娘快来开门。
6、左手开门生贵子 右手开门做高官 7、新郎新娘,进了洞房,新娘裤裆,有只山羊,羊挠痒痒,新郎捉羊,没有捉到,湿了裤裆。
8、一个盘子花又花,里面装的是葵花,大家都来抓一把,明年生个胖娃娃。
9、新娘子头发长又长,养个儿子上学堂;新娘子脸盘圆又圆,儿子长大中状元 10、小小筷子长又长,养个儿子状元郎,小小筷子圆又方,养儿胜过他的爹娘。
11、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恩爱到白头 12、新郎是天上一条龙,新娘是地下花一丛,哥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浇花花不红。
13、新郎笑哈哈,想要做爸爸,新娘羞答答,想要做妈妈。
14、酒杯酒杯圆圆,新娘新郎团圆,夫妻白头偕老,主人一家平安 15、门口一林竹,风吹哗哗绿,今年过喜事,明年娃娃哭 16、这个盅子花又花,来年生个胖娃娃 17、新郎新娘,像对鸳鸯;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18、(新郎)送客送到大路口,(新娘)本想留客不让走;(郎)只是时逢新婚夜, (娘)今晚还有大事做。
19、(新郎)白瓷碗, (新娘)起红花; (新郎)九个月, (新娘)我当妈。
20、(新郎)发支香烟哥哥抽,(新娘)妹妹点烟好害羞;(新郎)今天请你贺新婚,(新娘)明日接你喝满月酒。
21、(新郎)这块肉,肥又嫩,(新娘)献给丈夫补补身;(新郎)很想下个优良种,(新娘)为你养个小胖磴。
22、(新郎)月儿圆,花儿圆(新娘)这碗藕片圆又圆(新郎)我们等了二十年(新娘)今晚跟你把房圆23、(新郎)白萝卜,红萝卜(新娘)你是我的心窝窝(新郎)今天同睡一被窝(新娘)明年跟你生个儿 24、杨叉洼里一块地,二十几年无人去,今日来把荒田开,明年生个双胞胎。
25、细瓷茶盅一朵花,他爱你来你爱他,夫妻俩个齐努力,明年得个胖娃娃。
26、新娘脸上一点红,夫妻今夜喜相逢,不到天明不睡觉,插秧播种怕误工。
27、(新郎)男大思婚想女伢,(新娘)女大思嫁想婆家,(新郎)今日你是我媳妇,(新娘)来年我是伢里妈(“伢里妈”通常指将要怀孕的新娘)。
28、(新郎)你不嫌我是大老粗,(新娘)你能告诉我有几粗
(新郎)今晚试了你体验,(新娘)不管多粗我不愁
29、今晚先闹新人房,夫妻地久与天长;连年接生二贵子,文相武将天下扬。
30、妻二人一般高,夜里在床上做体操,肚皮贴着肚皮,磕膝包压着磕膝包。
31、洞房花烛夜不长,隔壁听到叮咚响,你们问他做么事,夫妻二人摆战场。
炮是炮,枪是枪,你说短来我说长,一夜不睡到天亮 32、小巧玲珑夹条江,惹得新郎硬邦邦,从此不睡安稳觉,半夜三更上战场。
33、今夜洞房,两头鸳鸯,先生儿子,再生姑娘。
潮汕女方出嫁的四句,谁会
青娘母做“四句”的习俗潮汕男女嫁娶旧俗,一定要举行各种仪式,女家要专聘一位如戏剧中的宾相一样的老妇女来主持各种仪式,这位老妇女叫做“青娘母”。
青娘母在主持各种仪式中要唱祝颂语叫做“四句”,也称青娘歌。
女子在母家出阁前要沐浴更衣然后拜别双亲,和膜拜家中的司命公,这时青娘母边教新嫁娘跪拜,边唱着:“一拜司命公,好娘配好君,君家娘家二家好,两家富贵福禄春。
……”一直念至十二拜福禄寿全。
在食出嫁宴时的四句是:“酒瓶放在桌当中,酒杯放在桌四旁,兄弟姐妹同食桌,好像好花一棚芳。
”在吃菜时,青娘母代新嫁娘夹莱,就唱着:“十个碗头夹到透,留给兄弟好家档;十个碗头夹到齐,今后欢聚游御街。
”花轿出嫁吉时到,青娘母扶着新嫁娘出门,新娘哭别爹娘,青娘母牵着新娘边行边唱着:“花轿停在大门庭,拜别爹娘养育恩。
堂上双亲靠兄嫂,女儿四月正回程。
”抬到新郎家门口。
此时青娘母和新郎站在一旁伫候。
当花轿停下,青娘母引新郎踢轿门,揭下轿门前贴的“红封”“麒麟到此”,唱道:“蒌叶红,就请娘仔进君房。
今朝黄道好吉日,二人相惜心相同。
”青娘母引新娘出轿,唱道:“轿帘卷起喜万分,阿娘貌美又温存;新郎来牵新娘手,双双举步入府门。
阿娘身披红罗纱,君今娶娘来理家,家事大大相共管,三十二岁做担家。
”,青娘母牵着新娘入房内,踏火烟时,青娘母唱道:“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贵子是男婴,夫唱妇随同心腹,孝敬爹妈宜殷勤。
手牵新娘进新房,灯烛光辉对联红,厝边婶姆来贺喜,庆贺鸳鸯结成双。
”新郎随同新娘进新房后,马上又返回花轿旁向陪同新娘一起来的青郎把榕枝、纱灯等物接进新房。
青娘母唱道:“新郎接榕到轿边,夫妻齐眉到百年,麒麟投胎生贵子,他日荣耀振门闾。
新娘喜接红灯笼,夫妻相惜心相同,公妈食到二百岁,子孙满堂名声香。
”新郎在接收妆奁完毕后,新婚夫妇坐在床沿,各人捧着一碗用糯米粉做成的甜汤丸。
青娘唱着:“夫妻双双坐床沿,共庆同房食甜丸,男才女貌堪匹配,双双偕老到百年。
才子佳人坐床沿,互相敬食合房丸。
夫妻生活甜如蜜,早得贵子状元儿。
”合房丸食后,夫妻双双到大厅中拜司命君,拜天地,祭拜祖宗,并向上辈人献茶,敬槟榔,受敬者必以红包回赠,作见面礼,各礼仪的四句是:“夫妻同拜司命公,早得贵子早抱孙。
世代同堂赛乡里,合家大少笑吧畋。
”“夫妻成对拜天公,勤耕力作五谷丰。
上和下睦人快乐,世世代代好门风。
”“夫妻大厅拜祖先,两姓今日结和谐。
想对做对人长寿,荣华富贵耀门楣。
”“手捧甜茶跪厅中,敬奉爹奶上辈人。
请饮甜茶添百福,四时如春永平安。
”“捧起槟榔到厅来,奉敬诸位老叔台。
来请槟榔增福寿,儿孙代代中秀才。
”“槟榔捧起到厅边,敬请诸位老姑姨。
恕吾情理欠周到,做错之事请教示
”在厅堂中各种礼节完毕,新娘被青娘母引至厨下,作捣米头,搅泔缸,在捣米头时青娘母唱着:“阿娘举步捣米头,夫妻相惜意相投。
生得五男共二女,儿孙世代穿红袍。
米头捣好摸碓头,摸臼底,孙儿读书都及第。
”“米头捣好捞泔缸,儿孙世代坐钤堂。
堂上公妈食百岁,夫妻偕老早抱孙。
”“泔缸捞浮浮,饲猪大过牛;泔缸捞深深,大小戴银又戴金。
泔缸捞边边,生意大赚钱。
泔缸捞透透,做人公妈食伙头。
”新郎新娘做好以上礼节后,邻居婶姆、儿童,到新人房看嫁妆、看新娘。
儿童要讨香包,新郎应从箱囊里拿出一些手工艺品送给儿童,并将衣物等让人观赏。
青娘唱道:“开箱开囊新郎爹,锦绣衣裳实在佳,珍禽异兽样样有,凤冠霞帔挂满厅。
”婚礼晚上,是看新人最热闹的时刻。
青娘母唱“四句”,看新娘者也唱“四句”,常有对唱。
青娘母引新娘出房让人观看,开始常唱:“新娘移步出房中,叔伯兄弟贺新人,阿娘向前行一礼,恭祝众位身安康。
”接着观者接唱,如“新人生来似观音,新人娶来做夫人,来年定然生贵子,好像山兜林大钦。
”(林大钦是明代潮州状元)在看新人的过程,有的人以谐谑的戏言作四句,如:“新人新床,新被新郎,二人睡落相扒痒,相耍未够天就光。
”“木工师父实名家,眠床做来似戏棚,头出绛玉来掼棵,二出和睦来成家。
”有些青娘母专用古人名或用诗谜做四句诗,看新娘者也应以专题对下去,如其不然,即被看成乡里无贤人,没脸色。
但有的青娘,只学几句简易的套句,看新人的就要奚落她一番,如唱着:“欲做青娘不会做诗,欲做猪母不会撬篱,纺纱织芋唔去学,怎呢好来赚这钱。
”在闹洞房中,有时直至深夜,青娘母为劝看新娘者回归,便唱着:“手捧甜茶来到边,时钟短针指上天,此时更深夜已晚,各位请茶归返圆,诸位诗才我拜服,来日赴京中高第。
”看新人者如还不愿回,便唱着:“闻说青娘好才华,四句一做成大箩,今晚特地来请教,请勿推辞假行外。
”最后,看新娘的人便命一个男孩将红烛送上,新娘马上上前来接,这叫“接灯”。
看新人者便唱:“红灯送给新娘郎,庆祝你俩今成婚,众人贺喜便至此,愿恁双双早上床。
”闹洞房至此结束。
青娘母做好最后一个环节是牵被角。
她边拉着被角边唱:“头个被角绣牡丹,夫妻二人心相同,双双食到二百岁,一品夫人男状元。
”“第三被角福如绵,如意郎君配婵娟,偕老百年同相守,桂子兰孙满堂前。
”“绣被来盖娘共君,琴瑟和鸣得男孙,举案齐眉偕白发,寿比彭祖八百春。
”新婚之夜的婚礼至此结束。
那个,古代时,拜堂的时候,言辞过程是怎样的? 就是一拜天地.....後面的一堆话,求助,急用!
拜堂之俗起于何时,尚待考察至迟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
唐人王建《失钗怨诗中吟道:“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说:“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
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
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
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在唐代,这项礼俗又叫“见舅姑”,即为拜见公婆。
这是一项十分隆重的仪式,一般在次日举行。
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一切亲属,新妇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属们观看、闹房。
在唐朝,这一礼俗又称为“观华烛”。
唐朝诗人朱庆余作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就是指这一婚俗。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
拜堂意识程序如下: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
通赞:新郎新娘进香。
引赞:跪,献香。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
古代婚配男方必须去迎亲。
“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
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
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
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
拜堂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2]。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婚嫁》:“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参拜天地叫拜堂。
新人对席互饮曰合卺。
以红绿绸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牵红,送入洞房,并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帐。
”拜堂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
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
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
”“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写晁梁娶亲:“四月十三日,姜宅来铺床。
那衣饰器皿,床帐鲜明,不必絮聒。
晚间,俗忌铺过的新床不教空着,量上了一布袋绿豆压在床上。
十五日娶了姜小姐过门,晁梁听着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帐牵红;一一都依俗礼。
拜门回来,姜家三顿送饭。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1],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
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
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
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
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
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
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
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
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
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
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
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
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
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
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
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
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
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
”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
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
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
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
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
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
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
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
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
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
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
交拜后入洞房。
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新郎、新娘进门后,有撤谷豆、抱毡等习俗,接着要“拜堂”。
古代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红盖头,入洞房时由新郎用秤杆揭开,一说是由婆婆揭开。
《醒世姻缘传》说:“新人到了香案前面,狄婆子用箸揭挑了盖头。
”《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 《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
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
’则此俗唐时已然矣。
” 赵翼《咳徐丛考·拜堂》卷三十一:“新婚之三日,妇见舅姑,俗名拜堂。
”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说:“妇拜、婿答拜,婿为举蒙头。
” 朱轼《仪礼节略》说:“吴东莱婚礼……女辞父母,拜毕,即以帕盖头,升车至夫家。
交拜,必姆(婆婆)为去之乃合卺。
”新妇拜堂,上古时仅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辈,自唐开始,则又拜及观礼的宾客,故唐人又有“拜客”之称。
宋代出现新人交拜之俗,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温公书仪》中论述新夫妇相拜之礼时说:“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
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
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相见交拜,拜致恭.宜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宋代新娘拜堂的礼仪十分风行。
《东京梦华录》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桌盛一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
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
尊卡则复换一正回之,谓之答贺。
”宋代拜堂之时,又有“牵巾”之俗。
《东京梦华录》载:“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空各出彩段给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纷,女搭干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人房讲拜。
”南宋,拜见舅姑之仪有很大变动。
古礼拜舅姑在次日,至唐犹然,北宋时仍沿袭旧制。
至南宋则有了变动。
(梦粱录)记载拜见舅姑之仪在当晚举行。
(翰墨全书)乙集亦载:“文公(家礼》,次日见舅姑,三日见庙。
今世俗于妇人门,便拜祖你公姑.流失已久。
”可见,从南宋开始,民间新妇人门参拜家庙后,即拜见舅姑及诸亲尊长.俊以夫妻互拜。
此后,“一拜天地祖宗、二拜公婆诸亲、新人互拜”成为后世婚礼中常见的礼俗。
明弘治公主婚仪中“公主咐马同拜天地,行八拜礼”。
这样,民间的“拜天地”被正式列人了婚礼,成为中国婚姻礼俗的一项重要程式广泛传习下来。
近世拜堂之俗,全国各地风行。
有的地方除了拜天地祖宗之外,还兴“拜花烛”、“拜镜台”。
拜花烛的仪式是:在大堂中,高烧红烛两支,置于供桌之上,由新郎新娘各拜。
还有所谓“坐花烛”,其仪式是摆设桌椅披绣帐,列酒菜于桌上,高烧大红龙凤喜烛一对,新郎坐于正位,面向外;伴郎和新郎的“会友”列坐两旁相伴,等候新娘来临,情形与“高坐”相似。
拜镜台一礼,没有文献说明,很难说清其含义。
合卺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
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
起于上古。
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
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
宋代并有行“合卺”礼毕,掷盏于床下,使之一仰一覆,表示男俯女仰、阴阳和谐的习俗,带有明显的性象征的意味。
还有通过看掷于地上两个杯的俯仰来看日后夫妇是否和谐。
有些占卜的意意思,后亦以“合卺”借指成婚。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孔颖达疏:“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异牲也......合卺,则不异爵,合卺有合体之义。
共牢有同尊卑之义。
体合则尊卑同,同尊卑,则相亲而不相离矣。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
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礼官……命妓女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
”唐朝前期,合卺只是用酒漱口,并非真饮。
到唐时,才真正演变为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已改为真正的酒杯,称为“合欢杯”。
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
盛唐诗人宋之问的诗“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就是描写这种风俗的。
唐朝敦煌,合卺一般喝葡萄酒,还有人在旁唱祝福词:“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春。
”新娘则回道:“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娘已不尝,其酒洒南墙。
”唐人并用五色绵连系两杯,有的还让儿童两人交互捧合欢杯。
唐人合卺之仪对宋人产生了直接影响。
宋朝以后,世人多不再用早期合香礼中的“四爵两香”,而是用常用酒器代替。
宋时,合卺已演变成喝“交杯酒”。
《东京梦华录》载,宋人一般用彩线将两个酒杯连接,新人各饮一盏,称为交杯。
饮完之后,将酒杯掷扔床下,如果两个酒杯一仰一合,则认为大吉,众人都来贺喜。
喝“交杯酒”的婚俗一直沿用到明清以后,它作为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历代传承下来。
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
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
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
”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合卺杯的形状结构,与包山楚墓中所出的这件双联漆杯基本吻合,只是凤鸟双联杯缺一蹲兽而已。
因此,这件漆双联杯应是所谓的“合卺杯”。
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
明清时期还有玉雕合卺杯流传至今。
土族有哪些风俗(至少三种)
禁忌 土族人禁忌众多,忌讳过中秋节。
中秋之夜人们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
但是土族人也随着大众过起了中秋节,土族地区的月饼是土族群众自家蒸出来的,又大又圆,花样繁多,月饼上的花纹五颜六色,别具一格。
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
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架、打孩子是最大的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
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
忌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还有高声喧哗。
土族还有忌门的习惯,如生孩子、安新门、或家中有重病人时,要在大门旁边贴一方红纸,或在大门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进入庭院。
节庆活动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观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
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
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
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等。
礼仪 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
尤其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
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
客人来时;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
若是贵宾,桌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
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
婚俗 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接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们“纳什金”。
娶亲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请的两位“纳什金”就要带上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一头母羊去参加娶亲。
他们到女方家时一般要受到非常热烈欢迎,但欢迎的方法却是十分特别的。
“纳什金”到女方家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对歌,只有一一回答上了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
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凉水泼他们。
这时,女方的长者则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
”其实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
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他们就会喊,“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
”“纳什金”逃上楼,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
”实际上是指挥大家泼水。
“纳什金”即使全身湿透,犹如“落水”,也不能生气。
姑娘戏弄够了,则会请他们更衣入席。
土族人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为了向新人祝福。
丧葬 丧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区行土葬。
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原处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
当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
请木匠赶做灵轿。
第三天下午,将遗体入殓,用一条向左拧成的白布或黄布条,在每一关节处绾一乡球,一身要绾七至十三个,然后套上黄布做的套子,土族语称“布日拉”,装入灵轿内。
灵堂设在堂屋里。
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
老人病故要请喇嘛诵经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
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
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有要来吊唁,舅舅来“认骨”。
土族丧葬要待客。
一般分三顿饭、馍馍茶、酥油炒面、蒸油馒头和稠米饭。
一般不动荤,只吃素。
三道茶饭后,舅舅举行“摆外”、慰亡灵仪式,对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对儿孙们的孝心作出褒贬。
“摆外”后,黄昏时分,请人到一个僻静处,砌火化炉。
举行火化仪式,一般在早晨六七点钟。
灵轿由儿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场。
遗体由其儿子或侄子从灵轿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炉内后,送灵轿者都跪拜在周围祭奠。
女儿、媳妇都要哭丧。
由指定的两位本家弟兄点火。
灵轿也要砸碎火烧。
喇嘛诵经,向火化炉内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约两小时左右,火化结束。
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长的柏木匣内,由儿子或孙子用一根红绕牵引,埋在临时选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时,再迁到祖坟地埋葬。
亡人送葬后,子女服丧,一般为七期,四十九天。
服丧期间,男子不戴帽子,妇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亲访以,当年不贴春联,不拜年,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