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金绣娘饮水思源不忘本歌词
沪剧金绣娘演唱者:褚惠琴歌词;水牛啊若是有什么救命恩我忘不了是啥人救我出火坑我本是漂落苦海一根草受尽了摧残与欺凌三岁上拿起了讨饭篮浑身是狗咬伤口皮鞭痕七岁上拿起了绣花针老板娘针刺我十指痛连心从此后我眼泪伴着针线流绷架边的奴隶苦难深那时候太湖的天啊常年黑云翻日伪顽匪勾结紧有一天我丈夫出外打短工我独自绣花到三更突然闯进几个人将我绑架推出门一路上我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想跳进河里把死路寻忽然冲出一队兵打散暴徒救我命领头的是位女同志她亲手替我松绑绳那一夜她与我同盖一条被彻夜谈心到天明她问为啥你娘亲绣了一世花临终还是一张芦席一根绳她问我为啥绣行老板媚日寇可以绑架绣娘送人情我说是各人生来各人命她说道穷富不平要斗争从此后我心中亮起一盏灯穷绣娘起来闹革命十年来我跟着她的足迹走风里雨里脚步稳一方素绸贴心上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饮水思源不忘本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子弟兵是我们人民的大救星
有沪剧金绣娘饮水思源不忘本的曲谱吗
水牛啊若是有什么救命恩我忘不了是啥人救我出火坑我本是漂落苦海一根草受尽了摧残与欺凌三岁上拿起了讨饭篮浑身是狗咬伤口皮鞭痕七岁上拿起了绣花针老板娘针刺我十指痛连心从此后我眼泪伴着针线流绷架边的奴隶苦难深那时候太湖的天啊常年黑云翻日伪顽匪勾结紧有一天我丈夫出外打短工我独自绣花到三更突然闯进几个人将我绑架推出门一路上我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想跳进河里把死路寻忽然冲出一队兵打散暴徒救我命领头的是位女同志她亲手替我松绑绳那一夜她与我同盖一条被彻夜谈心到天明她问为啥你娘亲绣了一世花临终还是一张芦席一根绳她问我为啥绣行老板媚日寇可以绑架绣娘送人情我说是各人生来各人命她说道穷富不平要斗争从此后我心中亮起一盏灯穷绣娘起来闹革命十年来我跟着她的足迹走风里雨里脚步稳一方素绸贴心上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饮水思源不忘本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子弟兵是我们人民的大救星这里自己找找
沪剧名曲有哪些
著名沪剧剧目有:《雷雨》、《芦荡火种》、《罗汉钱》、《星星之火》、《阿必大》、《陆雅臣》、《庵堂相会》、《大雷雨》、《卖红菱》、《为奴隶的母亲》等。
具体而言,著名的沪剧名曲有:《罗汉钱》中“燕燕做媒”、《芦荡火种》中“斗智”等等。
歌曲沪剧有那些歌希望知道的可以告诉我吗谢谢
沪剧简介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浦江两岸的民歌俚曲,后受其他民间说唱及戏曲影响,逐渐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又称花鼓戏。
滩簧班发展到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上、下手,自奏自唱“对子戏”。
艺术形式以唱为主,剧情大多数取材于农村乡镇生活,表演只是一般日常生活的模仿,演出用农村穿着。
剧目有《女看灯》、《拔兰花》、《小分理》、《卖红菱》等。
之后,戏中角色增加到3个以上,并设专人操奏乐器,名为“同场戏”,剧目有《打花包》、《磨豆腐》、《陆雅臣》、《庵堂相会》、《借黄糠》、《阿必大弹棉花》等120多出,习称为“老滩簧戏”。
同治七年(1868年),江苏巡抚丁日昌严禁花鼓戏后,原流动演唱于上海四郊的职业或半职业性戏班遭受严重打击。
光绪五年(1879年),滩簧艺人许阿方、胡兰卿开始涉足于市区新北门、十六铺一带卖艺。
光绪二十五年,许阿方、庄羽生等8人在“公共租界”的升平茶楼(今福州路福建路口)以坐唱形式登台演出。
不久又先后有8个班子在“法租界”聚宝楼、如意楼、天香楼等茶园演出。
同时,在华界南市,有陈阿东、胡锡昌等在里马路、四牌楼等茶楼演唱。
为与同在上海演唱的苏滩、锡滩、甬滩等相区别,便称为本地滩簧,简称申滩。
辛亥革命后,上海租界内出现了天外天、大世界、新世界、先施乐园等游乐场,本滩进入游乐场演出。
民国3年(1914年),演员施兰亭、邵文滨、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兴集”,从事本滩改良,将本滩易名为“申曲”。
民国7年起,施兰亭、丁少兰、施春轩等先后率班巡回演出于天津、北京、武汉等地,扩大了申曲的影响。
民国14年,第一次将影片《孤儿救祖记》改编为申曲上演。
两年后,原文明戏演员范志良、宋掌轻等转入申曲班子任说戏先生,带来文明戏剧目,演出实行幕表制。
当时范编排了反映上海现实生活的《离婚怨》,开创了沪剧演时装戏的先例。
舞台面貌也有革新,如采用软布画景,演员的表演讲究角色情绪交流和舞台调度。
这一时期,有大量改编文明戏的清装戏,如《马永贞》、《光绪与珍妃》、《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从京剧移植的《女侠十三妹》、《火烧红莲寺》等连台本戏,改编评弹《珍珠塔》、《玉晴蜓》、《双珠凤》等。
民国19年初,又演出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的时装戏,如《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之死》、《空谷兰》等,这些剧目的演出,为剧种的艺术特点形成打下了基础。
30年代是申曲发展的重要时期。
民国23年11月,上海申曲歌剧研究会成立,会员近400人。
抗日战争开始,上海成为“孤岛”,一时出现畸形繁荣,申曲观众也由此骤增。
不久,文月社改为文滨剧团,聘文明戏艺员徐醉梅、范青风、王梦良及赵燕士、田驰、刘濂等,分别负责剧目与演出事宜。
与此同时沪上各商业电台,也纷纷邀沪剧班社到电台播唱特别节目,终日不断播唱申曲。
民国30年,上海沪剧社成立,演出了根据美国电影《魂断蓝桥》改编的剧目,并将申曲改名为“沪剧”。
此次演出摒弃了幕表制,采用固定剧本,舞台软景也改为立体布景,化妆改水粉为油彩,并运用了灯光、效果。
此后各个剧团相继效仿,使整个剧种舞台面貌为之一新。
新剧目有取材于小说的《秋海棠》、《啼笑因缘》、《骆驼祥子》、《家》等;由话剧改编的《雷雨》、《上海屋檐下》及根据外国影片或世界名著改编的《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王子复仇记》及新编的《女单帮》、《碧落黄泉》等。
随着剧种影响的扩大,40年代初,《贤慧媳妇》、《阎瑞生》等相继拍摄成沪剧电影。
沪剧音乐因剧目悲剧较多,主要唱腔【长腔长板】节奏渐趋缓慢,行腔婉转,产生了【慢中板】及【慢板】;伴奏形成以二胡、扬琴、三弦、琵琶“四大件”为主的乐队,并逐步发展配合气氛的伴奏音乐。
舞台演出也逐渐脱离游乐场而转向中型剧场,剧场艺术逐渐形成规模。
然而,由于沪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恶霸、流氓的把持和商业竞争的环境里,演出剧目不无受其影响,甚至也曾演出如《僵尸拜月》等坏戏。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上艺”、“文滨”两个剧团立即同时改编新歌剧《白毛女》。
8月,沪剧界几乎所有主要演员参加演出《白毛女》。
接着,“上艺”、“中艺”、“英施”、“文滨”又各自上演此剧。
之后,沪剧所有剧团都纷纷改编或移植老解放区的新歌剧,为沪剧提高创作水平,上演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奠定了基础。
同时,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又连续举办了3届戏曲研究班和2届春节演唱竞赛,各沪剧团主要成员均积极参加学习和竞赛,并获得各项奖励。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民办公助的上海沪剧团携带新创作的《罗汉钱》及加工的《白毛女》赴京参加。
《罗汉钱》获剧本奖,《罗汉钱》及《白毛女》双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筱爱琴、邵滨孙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1954年9月,华东区举行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成立不久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演了反映中朝友谊的《金黛莱》,其他各团也联合演出了《赵一曼》选场、独幕剧《妇女代表》及传统小戏《卖红菱》、《张凤山卖布送人情》。
《金黛莱》获剧本、演出、导演、音乐、舞美及演员等奖,其他各剧的主要演员如王盘声、杨飞飞、顾月珍等也都获得演员奖。
1953年2月,上海沪剧团通过“民主改革”,改制为由国家主办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各民办的沪剧团陆续建立集体所有制剧团,使各剧团集中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和艺术品位有了组织保证。
如各剧团不但重视原有艺术骨干的培养与提高,并创办了学馆,在编、导、演、音、美等方面,不断引进人材,并邀请著名艺术家如张骏祥、朱端钧、应云卫、刘如曾、董源、姚牧、孙浩然、金长烈、陈绍周等在剧本创作及舞台艺术上进行全面扶植与指导,从而使各沪剧团人才辈出、剧目丰收,如创作演出了《母亲》、《星星之火》、《史红梅》、《黄浦怒潮》、《为奴隶的母亲》、《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红灯记》等现代剧。
整理了《女看灯》、《庵堂相会》、《杨乃武与小白菜》、《阿必大回娘家》、《借黄糠》等一批传统剧目,同时又新编与改编了清装历史剧《陈化成》、《甲午海战》等。
这些戏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沪剧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提高了艺术水平并扩大了影响。
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先后拍成电影。
1958年6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应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国戏曲研究院之邀,赴京参加戏曲现代戏的研讨与演出。
1960年4月,又再度赴京展演,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表彰并授予坚持编演戏曲现代戏的“四面红旗”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沪剧遭受严重摧残。
优秀剧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江青掠夺,所有剧团领导及主要演员和编导,几乎全部遭到冲击与批判。
主要演员顾月珍、筱爱琴、袁滨忠,导演金林等遭迫害含冤去世。
剧团被迫停演或解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沪剧逐步恢复生机。
新的上海沪剧团(即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及爱华沪剧团合并的剧团,后为上海沪剧院)及重建的区、县沪剧团,集中了一些新的创作力量,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创作演出了《金绣娘》、《被唾弃的人》、《张志新之死》、《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牛仔女》、《逃犯》、《东方女性》、《一夜生死恋》、《清风歌》、《雾中人》、《明月照母心》、《风雨同龄人》、《今日梦圆》、《母亲的情怀》等一大批受到观众欢迎的新剧目。
剧目题材、创作手法更为丰富,舞台综合艺术也更多样而有提高。
在历届上海市戏剧节及全国汇演中得了奖,其中《清风歌》、《今日梦圆》,分别获文化部新剧目奖和第四届“五个一工程”新剧目奖。
有的还被录制成电视剧或灌制了音带。
马莉莉、陈瑜、华雯、陈苏萍、茅善玉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先后脱颖而出,分别获得全国的和上海市的奖励。
沪剧界非常重视下农村演出。
1982~1991年,每逢春节前夕都下乡联合举行“回娘家”的探亲慰问演出。
1985年8月,举行了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的联合演出。
1987年11月,为了编纂《上海沪剧志》筹集资金,一批年逾花甲的演员,又联袂演出《陆雅臣卖娘子》,这一“千岁老人演百年老戏”的盛举,一时传为佳话。
1987、1988年,王盘声及茅善玉、徐俊参加上海艺术团两度赴香港演出。
1988年9月,上海沪剧院偕王盘声、杨飞飞、赵春芳、汪秀英等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览演出。
1984年,上海沪剧院与上海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的演出。
这些活动在海内外均有相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