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应宁、王玥波相声《讲四书》台词
给你点中肯实用的建议:首先,你需要明白只有父母(也许包括那些孤儿的养父母)对你的关心是120%的,其他任何人
我是说是任何人
不是说好人少,有爱心的少。
“关心”有些是有折扣有条件的。
对于网上那些少数极端的亲生父子母子杀人案之类的,其实也只是各种心理扭曲或情感压抑后一时冲动造成的,我相信
你知道东方人就是这样,不愿表达或者说不会表达,也就是说父母即使对你动刀子心中也是任何人比不了的120%关心。
(好恐怖。
。
。
)总之就是这意思。
不论你是否是学生,高中
大学
不重要。
我只强调幽默是一种智慧,前提是博学,所以相声需要知识,各领域的,越多越好,越广越好
名言:“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相声和你学习积累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你的知识积累使你出口成章。
会现场找包袱的演员不多,体现了知识量。
还有,相声作为中国的语言艺术,和曲艺紧密相关的领域,音乐,戏曲,中国古典文学等知识更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相声的受众群貌似是70后和80后,但已经开始转向80后,相声界主力也都是80后了,也就是说自然会在传统段子中加新东西,通俗易懂,更贴近70和80的思想和生活。
但核心是中国文化,传统段子没有失传说明有它的理由。
下面拽几句深的:事物存在必有理由,废话,但是理由就是被需要
(这就叫“事物存在的价值”吧
)传统段子一直还在被需要,所以没有失传。
比如京剧,貌似是高雅并小众的传统文化,文革前有1000多出,文革都砍了,流传至今的只有大概几十出,但为什么没灭绝呢
一种事物的存在不一定是正义的合理的合法的,但一定是有需要,有它存在的理由,也就是有它的价值的。
(还好自己没把自己绕进去,咱太有才了
)说点实在的,相声行业挣不了大钱(成为一流脱口秀演员或许可以),但也是一种正常的谋生手段,相对于朝九晚五的行业来说,文艺界不是稳定的行业,相声界的年龄,学历,文化层次,社会经历等参差不齐。
说些从电视和网络了解的具体情况(你不必完全相信,只要了解大体的状况,我可能有记错的,对某演员有兴趣你可以搜一下百科):当红的《今晚80后脱口秀》演员“京城小王爷”王自健算半路出家,儿时口吃,聪明好学,小学不写作业但考试成绩都不错,中学在中关村打过工,所以懂电脑,爱游戏,在大学是冶金专业,本该出国读研的他选择肄业,但读的书未必比4年大学的少,大学期间开始相声演出,并发现又有兴趣又轻松赚钱,之后在富士康公司干过,加入德云社后创立“第二班”。
裘英俊和于丹:裘英俊大学是经济系,于丹是博士学位。
最多的时候裘英俊一天不间断赶3场演出后回家半夜自学二胡。
李寅飞和叶蓬:李寅飞是传媒专业博士学位,叶蓬专业是机场地勤,也就是修飞机。
《脱口而出》的“冷面笑星”方清平:嗜酒如命,当过兵,生活经历丰富,他写过大量相声,姜昆冯巩等同时期说的知名相声很多出自他笔下。
自写自说,作品创意风格古怪,贯口飞快,最近刚被载入吉尼斯记录,成为中国说话最快的人。
相声搭档是付强,同时也是挚友,付强是少数反应快会现找包袱的演员,不论演出还是台下貌似都很贫。
央视知识性脱口秀《是真的吗》黄西:东北人,不多说了,在美国超牛B,酷爱脱口秀的科学家,在美国白天是科学家,正常上班,晚上最多的时候赶3个夜场说脱口秀。
最近BTV一档新脱口秀《崔哥来了》北美崔哥:北京人,同样不多说,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在美国做生意赚大钱,为华人免费说脱口秀。
郭德纲:德云社老大,一书柜的书,报纸按斤看。
。
。
貌似道上的人物。
德云社分出的去的星夜相声会馆的几位:何云伟,李菁,应宁,王玥波,徐德亮。
何云伟酷爱并擅长学唱戏曲,尤其是京剧,家中收藏有一大箱京剧老唱片。
应宁,考古系。
王玥波,政法系。
徐德亮,北大中文系。
这两年媒体中的娱乐性在增加,例如历来严肃的央视戏曲频道节目,晚会中也有何云伟,李菁等相声演员掺和掺和。
如果还在上学,你也可以继续把相声作为爱好,利用零散的业余时间学,培养语言的幽默感,考虑相关的媒体行业。
例如央视的朱军学过大概5年相声。
董路和某体育幽默节目主持人也学过评书和相声。
东北的知名媒体评论人老梁也学过评书,喜欢相声。
星光大道的老毕也学过相声。
等你学出一些成绩,和父母商量一下职业的发展吧。
够专业吧,采纳吧
给分吧
关于天津北方曲校
坦率的说,我对曲校这种培养曲艺人才的形式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
当然不是说曲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好,但就以说相声来说吧,北方曲校毕业生有几个比高峰、裘英俊、李菁、何云伟、王玥波、徐德亮、应宁这些普通高校毕业生强的呢
不说文化层面的东西,光说基本功,这些人也基本上都是从小作科,接受的训练不一定不如曲校专业,而他们同时可以在大学里学曲校学不到的东西,在对某些事务的领悟能力恐怕比曲校的学生还要强。
另一方面说,曲艺毕竟是成才率比较低的职业,每年北方曲校那么多毕业生,不要说走红,就是能在茶馆说上相声,能靠这个吃饭的,又有多大比例
但他们却失去了一些接受普通教育的机会,如果真的演不上,从事其他工作的就业能力恐怕比那些不上曲校的要差。
对曲校的教学形式不是太了解,具体人才培养方式不作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