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积极向上,思想教育强,旋律优美,经久传唱,励志的歌曲
流行这东西其实是有循环的,既然能流行一时,说明能被大家接受。
之所以后来不流行只是因为有更加新潮的东西出现了,但是,人是有记忆的,偶尔想起就会想找来听听,很多人想找来听,就又变成了流行。
我觉得,经典就是这样来的吧。
有没有主题积极向上,内容涉及励志、友情、亲情和爱国情的歌。
旋律优美,易于传唱的歌。
曹格-刮目相看信乐团-海阔天空光良、曹格-少年杨培安-我相信
请问有什么旋律比较优美的中文歌呀?
我喜欢听这,吴语软侬的苏州评弹。
尤其是那三弦琵琶的,悠扬的丝弦声和清丽委婉的,吴语软侬的唱腔,令我赏心悦目。
苏州评弹,把江南水乡水的清韵,味渗入到,弹词丝弦音韵的骨髓里,化作评弹的灵魂。
使我感到,欣赏评弹艺术音韵中,如同喝了一大碗江南水乡,特酿的存年米酒来,味清香四溢,鲜亮甘纯,人微酡沉醉......苏州评弹和刺绣、苏州园林,被称为苏州三绝。
这三绝无论这,评弹刺绣园林艺术的塑造,都是这样精美清新秀丽,使人感受到苏州人,聪慧智巧和这,艺术的无穷的魅力。
在这月夜江南小河边,潺潺流水声中的茶楼里,喝着春茶听着这,清音雅乐般的评弹来,那不知有多惬意哟
在白天铺着青石板的,水乡小镇上徜徉在店铺里,欣赏着精细雅致的、惟妙惟肖的苏绣画品里。
或是带上家人流连在,这清泉流韵,千姿百态的亭台楼阁,琪花瑶草和山石奇叠,相趣成荫的苏州园林中,真让人领受到,苏州三绝的艺术魅力,而使人惊叹万分来...... (二)苏州评弹,最最令我赞赏的,应是她的角色塑造。
也许这么说并不确切,有人可能会说我外行:苏州评弹只是评书、弹词而已,谈不上角色不角色,弹词演员不过是,在演绎故事和角色。
其实我的赞赏,也正是因此而生的。
别的形式的评书、鼓书、快书、琴书,等等讲说者、演绎者大多停留在,说“书”的层面,但苏州弹词的表演者,在说“书”的同时,也进入了,“角”的内心世界、倾诉者“角”的内在情感。
就以我所看到的《雷雨》为例,许多的细节和情节,简直让人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书”,还是在“演戏”。
语气语调的把握、人物情感的揣度、场景环境的拟设……叹为观止呀
有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错觉,演绎者是在演绎故事吗
他们不是在,明明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诉求吗
戏里戏外,无障碍出入,只有嘴上功夫,没有高超的“演”技,应是无法做到的。
演绎者们在“演戏”时,是绝对不操吴语的,纯正的普通话
相信不懂苏州话的观众,也会喜欢的。
(三)据民间传说,在三月春天的江南,桃红柳绿,碧水青青,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
这位乾隆皇帝爷乔装打扮,坐在小舟中,在船桨的欸乃声里,在潺潺流水的小河里,望着河两岸那粉墙灰瓦,雕梁花窗的茶楼里,传来的丝丝缕缕的,清丽委婉的声音所吸引,细细打听那是茶楼里,在传唱这苏州评弹呢。
于是那位皇帝爷趋之入座,捧着苏州东西洞庭山上,新采摘的“碧螺春”新茶,的听着苏州城里的名家,说唱评弹艺人王周士的弹唱。
被他那悠扬顿挫,吴语软侬,清丽悠婉的弹唱功夫所折服。
在这大弦嘈嘈切切,小弦错错杂杂,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韵所迷倒。
如醉如痴,不厌其烦,听了一遍又一遍,竟流连忘返。
虽然乾隆听不懂词句,但被那眉飞色舞,声韵俱到的评弹神韵,和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倾倒
觉得余音绕梁,回味三省,总觉得不过瘾,于是招王周士进京,专门为他,在后宫中演唱评弹,听得高兴之余忘乎所以,破例赐予七品官衔。
可见这位帝王,对苏州评弹的喜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