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绿节选自朱自清的西湖漫笔对吗
不对。
《西湖的绿》是节选自《西湖漫笔》,但作者是宗璞。
收录于《宗璞散文选集》。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西湖漫笔》是作家宗璞的一篇游记散文,写于五六十年代之交。
这篇散文使她第一次在散文界获得了承认。
杭州西湖是江南风景佳丽之地,自古至今,多有名篇吟咏于它。
当时初露头角的宗璞,却能在名家名篇之前泰然处之,毫不怯弱地写出了崭新的文字。
字里行间透出她对西湖美色不敢造次的庄重感。
怎样把西湖漫笔改成诗歌
我觉得把《西湖漫笔》改成诗歌,一定提出那个关键的字句,然后概括去中心主旨。
西湖漫笔宗璞的阅读答案
西湖漫笔(节选) 宗璞 ①平生最喜欢游山逛水。
②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
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永远的微笑》【注】,我曾看过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里;在看过多少遍之后,一次又拿来把玩,忽然发现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是这样无以名状的美,只觉得眼泪直涌上来。
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
③六月间,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
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
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
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④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印象。
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
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
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
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
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⑤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
几天中我领略了一个字──“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⑥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
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
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⑦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
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⑧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
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
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
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
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
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 ⑨西湖也变得活泼热闹了。
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
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
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
见公共汽车往来运载游人,忽又想起东坡的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形容他在密州出猎时的景象。
那时是“倾城随太守”,这时是每个人在公余之暇,来休息身心,享山水之乐。
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
【注】即《蒙娜丽莎》。
19.作者写的是西湖,为什么文章开头却从《永远的微笑》写起
(4分) 20.结合文意,分析文章结尾“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一句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5分) 21.阅读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绿”的描写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西湖漫笔》第⑤段至第⑧段详细描写了西湖的“绿”,与《绿》的选段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个描写更好,并简要说明原因。
(1)《西湖漫笔》中对“绿”的描写好。
(1分)《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
“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2分)《西》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又譬如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文字极为简约,却传神尽意。
(2分)《西》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
如“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2)《绿》中对“绿”的描写好。
(1分)《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
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2分)《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分)《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2分)《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宗璞 《西湖的绿》阅读答案
我没找到答案,只找到点拨,希望能对每一位求答案的童鞋有用。
1.请快速阅读全文,划出显示作者游踪的句子。
【点拨】写游记,一般以游踪为序,读游记,抓住游踪,有利于我们迅速理清文章结构。
2.请你概括:西湖的绿,在作者笔下显出了哪些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点拨】首先要明确答题(概括)区间:在⑤、⑥、⑦三段;其次,有些可以直接摘引回答,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有些则须概括,如苏堤树身上青苔的绿,鲜嫩,可爱,莽莽苍苍,坚忍不拔,生机勃勃……3.作者笔下的绿写得非常生动优美、富有生气,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请从运用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
(要举例分析,至少说出两个方面)【点拨】提示:设题要求分析写作技巧,比较突出的技巧有: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对比映衬的表现手法;运用优美词语、句式等等。
答题需有例句,有分析。
4.最后一段中“鞋匠的议论”是什么意思
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将这篇小文比喻为“鞋匠的议论”,是一种自谦的话,应从这个方面去理解其意思;在结构上的作用要从照应前文,使结构严密紧凑上考虑作答。
另从第三题开始,又有别的题型:19.作者写的是西湖,为什么文章开头却从《永远的微笑》写起
(4分)20.结合文意,分析文章结尾“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一句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5分)21.阅读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绿”的描写片段,回答问题(6分)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西湖漫笔》第⑤段至第⑧段详细描写了西湖的“绿”,与《绿》的选段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个描写更好,并简要说明原因。
19.对《永远的微笑》的欣赏认识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1分)通过写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打动的认识过程,(1分)引出下文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并重点突出了对西湖的美的赞颂。
(2分)20. “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嬉戏游玩的活泼热闹。
(1分)苏词 “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达官显宦们,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
时代不同了,这种“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地有意思”。
(2分)对深化作品赞美祖国河山和发展的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分) 21.(1)《西湖漫笔》中对“绿”的描写好。
(1分)《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
“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2分)《西》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又譬如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文字极为简约,却传神尽意。
(2分)《西》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
如“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2)《绿》中对“绿”的描写好。
(1分)《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
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2分)《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分)《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2分)《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描写粥的优美句子。
。
。
。
散文这一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含义:在我国古代,泛指除韵文、骈文以外的一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在现代,散文是写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当代,许多人又将日臻完善的新闻文学(含文艺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历史文学(含大型回忆录、人物传记、厂史,村史等),科普文学和杂文从散文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散文的概念缩小在一般的写人、叙事、记游、描景、咏物、抒情的范围内。
古代所谓的散文,含义极广,称为广义的散文,当代所说的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
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这种狭义的散文,或者说是更狭义的,即将新闻文学、历史文学、科普文学、杂文等排除在外的一般散文。
那么,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呢
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散”,就是从表面看,结构比较松散,未必有完整的情节和紧凑的故事,人物形象也未必丰满;但不管如何零乱的,优杂的材料必须费串于一条线上,这条线便是主题,或说是中心思想,也就是说形散的材料必须集中地为主题服务,这就是所谓的神聚。
据此,散文的一般特点可分如下四点: 一、通材广泛,可大可小。
大至伟人要事,小至民间琐悄屑,前者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写的是主席从延安起身登机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临别时刻的动人场面,后者如张洁的《挖荠菜》,写的是穷人家的孩子挖野菜的故事。
一般来说,散文的写作素材是易于猎取的,它可以走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也可走娓娓细腻的情人秘语,报刊要闻、街谈巷议、花鸟鱼虫、米麦豆穗,未来的构想,成功的设计,罗列的趣闻,幻想的故事,古今中外,南北东西,海外奇谈、名人迭事,一切的一切,任你信手拈来,经你精心构思,表达你深遂的思想,抒发你真挚的情意。
但须切记,紧扣主题,切不可方构园,背离文章的宗旨。
二、体裁多样,灵活机变。
作者可根据所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写作习惯,在散文这个大的体裁概念范畴内,选用最便于表现主题的具体样式,可以是溶知识与文学于一炉的科学小品,如周建人的《蜘蛛》,童裳亮的《海洋与生命》等;也可以是寄情趣于景观的风物游记,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还可以是记述言行观感的日记,如郝建秀的《进京日记》;又可以是倾吐心事的书信,如林觉民的《与妻书》;甚至那些是信手拈来的随笔扎记,录写见闻的参观访问记写,也都可归之于散文一类。
除在体裁形式上可以灵活机变外,在结构章法上也不拘一格,便于作者发挥自己在某方面的专长。
三、手法不一,富于变化。
在散文的写作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
游记散文自然应以记叙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知识小品则往往以说明为主,间以叙述事理;书信、扎记之类首先是陈述事理,免不了要对人对事作以评述(即议论),有时也要抒发自己的感受(抒情)。
总起来说,在散文中,这几种表现手法的应用虽依据不同的体裁形式而有所侧重,但更值得强调的是这几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作品中绝对单一地运用某种手法的情况是极罕见的,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在散文的写作中应更多地练习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四、文笔隽永、洗炼流畅。
散文体裁的多样性、手法的多变性决定了文笔的丰富性和非单一性。
就是说,散文的语言风格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种模式的,它应该根据具体体裁的实际需要而定。
但无论怎样变,都应具备散文的基本特点。
深刻隽永、洗炼流畅。
随你任意举出一篇成功的散文,其语言特点首先应该是这样的。
试看英泊萧的《菜园小记》的第一段: 种花好,种菜更好。
花种得好,姹紫焉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
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娓娓动听,且含义深刻,语句隽永,是这段话的特点,也是全篇的语言特点。
推而广之,好散文文笔都应该是这样晓畅流动。
耐人寻味。
散文的魅力,除立意新、构思巧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美,富有抒情色彩,常常熔铸诗情和哲理于警句,有时用骈散结合的语言以表情达意,如夏衍的《包身工》的结尾就是这样写的: 黑夜,静寂得象死一般的黑夜
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警告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懂得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你的散文欣赏和散文写作都将起到一定作用。
至于散文的分类,主要按其表达方式及表现内容,具体可分归: 一、记叙散文。
其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其中又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几种,如《火刑》、《背景》、《范爱农》、《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均是集中主要笔墨于一人或几人,以人的事迹为线索,称为“写人散文”,再如《狱中杂论》、《土地》、《登泰山记》、《为了忘却的纪念》、《同志的信任》等,以写事为主,可以集中地写一件事,也可写几件事,这样的散文称叙事散文,还有一些散文以写景为主,如《荷塘月色》、《海滨仲夏夜》、《济南的冬天》等,称写景散文,另有一种是状物的散文,如《云艇》、《小麻雀》、《猫》等。
这里值得一提的,写人和叙事两种手法经常并用,因为要刻画人, 总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来写,这就要叙事,而要着力记述某些事,总是要写人的,因为事是人干的,再就是写景与状物,往往渗杂进行,例如《天山景物记》、既有写景的部分,也有状物的内容,因而就很难分得清窨是写景还是状物的,准确地说,应将这样的散文称写景状物散文。
写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不一定是截然分开。
二、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感受为主,如峻青的《雄关赋》、宗璞的《西湖漫笔》等。
然而抒情散文中也断然少不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因为任何感情都来自对个体人物事件景致的感受,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比如《白杨礼赞》,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北方抗战军民的赞赏之情,而这种感情绝不能凭空而来,它是作者看到黄土高原上巍然屹立的白杨树,进而通过对白杨树的赞颂抒发了作者对抗战军民的赞叹之情。
三、议论散文,侧重于对事理的议论,从而表明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例如高尔基的《时钟》,陶铸的《太阳的光辉》、邹韬奋的《呆气》等。
这类散文也是议论文,因而也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也有论点、论据,也要对运用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然而这类议论文更具备散文的特点,文笔优美、语言形象、生动,不象一般的议论文而恪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的刻板套数,而是运用灵活的笔触,新颖的构思、鲜明形象的语言而巧妙的阐明事理,甚至可以采用一般议论文所不采用的委婉细腻的描写或抒情。
一言以蔽之:论论散文就是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的议论文。
尽管我们将散文大致分为了记叙性的、抒情性的、议论性的三类,但必须清楚,这三类之间并不存在十分明显的界限。
事实上,在写作的过程中,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总在渗杂运用,以求最佳表达效果,而不强调应运用那种表达方式,也就是通常说的方法、形式为内容服务。
求文字优美精辟的书,比如比喻用的好,用词精妙、极有文采等等,小说、散文、各种形式不限,谢谢
冰心《致小读者》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龙应台《目送》张晓风《送你一个字》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林清玄《会心不远》 《在云上》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我的宝贝》 《雨季不再来》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白雪乌鸦》 这几位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家,给你推荐的都是我曾经看过且喜欢的作品。
这些作品文笔都十分细腻,用词独到。
思想内涵方面也上佳。
我的一位老师认为,迟子建的比喻是极好的,“完全超乎想象的独特”。
张晓风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文笔细腻,思路时常推陈出奇,常常可以就一个词引出洋洋洒洒数千字来解析,深感学院派的素养确乎令我等仰止。
最重要的是,她的散文完全不枯燥,总是可以让你读下去,这又区别于大多数辞藻华丽的散文。
王开岭的文章思想深刻,有着文人特有的气质,有傲骨有担当,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文气”,这也是一位博览群书的主,时常旁征博引,增添了他文章的深度。
龙应台的《目送》有对父母子女之爱的刻画,有温故遐思,有人生感怀,有对时代的思考。
这部作品少了她平时的棱角感,充满温情和感动。
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小到比喻、用词,大到题材都令人惊讶
关于女性成长、苦恼、生活的心路历程,大胆而不掩饰地娓娓道来,个人认为是女性文学中少有的。
林清玄,没说的,大师级别的人物,文章蕴含禅意,又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三毛,哦,最爱她,偶像级别的~题材应该都很少见,笔触完全随心所欲,挥手即来,自然而无雕饰感,但是,就是那么有味道
想像她一样去漂泊流浪一番,但是,我没有她那么足的勇气……
西湖漫游选文中作者抓住了什么西湖的绿重点写了什么什么和什么看到的西湖不同
展现了作者对西湖风景的独特感受主要内容:《西湖的绿》是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版块《绿的世界》中的一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西湖的绿》这篇课文描写内容以绿为主。
课文着重写了灵隐。
本组课文都是描写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也使读者透过西湖的“绿”领略到祖国的生机勃勃。
求 名家写的写景文章(不是片段),200字左右就行,谢谢。
他靠纱窗望出去。
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
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象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钱钟书《围城》<\\\/b>2冷风过境,天空冻结成冰,茫茫的一片惨白。
天是白色的,漫无边际的白色,向远处蔓延开去。
死一样的惨白。
无情的狂风,撕咬着已秃顶的森林,它喧哗着,咆哮着,它要向世界宣战。
迷茫的落叶被狂风飞快地卷起,围绕着整个森林,一圈又一圈。
阳光已一去不复返。
现在的太阳,已不如夏日般火辣,鲜红,显得有点苍白。
冷得不可思议,试乎此时的太阳只能给地球带来光明,而温暖却不复存在。
路上的行人脚步匆匆,而且永远不会停下来。
偶尔驶过一辆飞驰的汽车,惊飞了几只林中的麻雀。
求人生必读100篇散文名篇txt
散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影响广泛、备受广大读者青睐的文体。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以其洞幽入微的观察力、超脱尘世的秉性、细腻激扬的情愫,凭藉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散文佳作,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而且还感染和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散文佳作,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净化思想,荡涤心灵,从而进入一个高尚博大的境界,并以此静观社会,审视人生,检视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使人生臻于完美。
鉴此,编者从浩如烟海的散文卷帙中选出100篇被公认为一流的上乘之作,辑录成《人一生要读的100篇散文》一书,分为“感动一生的文章”、“最美的游记”、“心灵的鸡汤”、“思想的力量”、“感悟人生”。
目录 : 感动一生的文章我的母亲\\\/胡适背影\\\/朱自清缄情寄向黄泉\\\/石评梅风雨中忆萧红\\\/丁玲怀念萧珊\\\/巴金鲁迅先生记\\\/萧红八十述怀\\\/季羡林回望流年\\\/流沙河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悼念乔治·桑\\\/雨果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父亲与我(节选) \\\/拉格奎斯特与海明威相见\\\/马尔克斯最美的游记青岛\\\/闻一多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桃源与沅州\\\/沈从文在赣江上\\\/冯至雨中登泰山\\\/李健吾黄山记\\\/徐迟长江三日\\\/刘白羽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冯牧西湖漫笔\\\/宗璞从阿尔卑斯山归来\\\/都德刚果之行\\\/纪德肖邦故园\\\/伊瓦什凯维奇心灵的鸡汤银杏\\\/郭沫若落花生\\\/许地山风景谈\\\/茅盾海燕\\\/郑振铎小橘灯\\\/冰心采蒲台的苇\\\/孙犁荔枝蜜\\\/杨朔苏州赋\\\/王蒙阳关雪\\\/余秋雨丑石\\\/贾平凹海燕\\\/高尔基.在寺院门口\\\/纪伯伦夜莺\\\/劳伦斯思想的力量灯下漫笔\\\/鲁迅中国人的命\\\/陶行知“老爷”说的准没错\\\/叶圣陶卧着拿薪水\\\/邹韬奋狗道主义\\\/瞿秋白官\\\/臧克家论说谎政治\\\/吴晗人才\\\/柏杨“敢怒而又敢言”的自由\\\/李敖.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钱的极点\\\/毕淑敏.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感悟人生渐\\\/丰子恺心灵深处有最爱\\\/刘墉牡丹的拒绝\\\/张抗抗风铃\\\/林清玄融入野地\\\/张炜要生活得写意\\\/蒙田热爱生命\\\/蒙田论求知\\\/培根烦扰的心灵\\\/霍桑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美\\\/泰戈尔论老之将至\\\/罗素我没有鞋,他却没有脚\\\/卡耐基永远读不够的美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故都的秋\\\/郁达夫济南的冬天\\\/老舍西湖的雪景\\\/钟敬文雨前\\\/何其芳昆明的雨\\\/汪曾祺听听那冷雨\\\/余光中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卢梭自然(节选)\\\/歌德冬天之美\\\/乔治·桑雪夜\\\/莫泊桑远处的青山\\\/高尔斯华绥静\\\/蒲宁春将至\\\/井上靖大师佳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雅舍\\\/梁实秋菜园小记\\\/吴伯箫故园春\\\/柯灵乡村\\\/屠格涅夫我的梦中城市\\\/德莱塞中国之美\\\/赛珍珠我的伊豆\\\/川端康成归来的温馨\\\/聂鲁达文化的魅力学问之趣味\\\/梁启超雨中清唱\\\/梅兰芳艺术家之功夫\\\/徐悲鸿画说\\\/张大千花潮\\\/李广田传授给儿子\\\/傅雷民食天地\\\/舒婷送你一朵玫瑰花\\\/法郎士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生之爱\\\/加缪中国人与山水\\\/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