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鲁迅的好句摘抄加赏析有哪些
《野草》 鲁迅散文诗赏析 题辞〔1〕 鲁迅 作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3〕,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4〕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5〕。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三八期,曾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抽去,一九四一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本篇作于广州,当时正值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和革命信念。
本书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都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2〕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作者在广州作的《怎么写》一文中,曾描绘过他的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
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3〕大欢喜为佛家语,指达到目的而感到极度满足的一种境界。
〔4〕陈死人指死去很久的人。
见《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塞。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 〔5〕地面比喻黑暗的旧社会。
作者曾说,《野草》中的作品“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凝聚着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思想上处于彷徨时期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
在鲁迅生命最痛苦的时候,“五四”运动高潮后的回落、“新青年”阵营的裂变、统治阶层的专横和欺压……一系列社会的矛盾让鲁迅陷入消沉抑郁的海洋、感受心灵苦闷的煎熬。
黯淡的情绪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诞生。
这部作品是鲁迅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绝望的抗战”而催生的小花,是他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心泉所化成的艺术瑰宝,是一部“心灵斗争的记录”。
鲁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艺术才华,将自己微妙的感觉、情绪,难以言传的心理、意识,复杂万端的心态与情感,愤激与焦燥,感伤和痛苦,苦闷与彷徨,探索与追求,溶入这丛野草之中,从而把内心的痛苦转入《野草》,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志铭。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以绍兴人那一碗黄酒垫底的生命底气,以来自尼采权力意志哲学的那一派野力,绝望、反抗绝望、坚持绝望。
这种绝望的坚持尤其艰忍。
殷海光先生曾说,鲁迅既感觉到了生命的虚无,又要在为虚无的压迫下致力于求索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新生之路。
这是一个极大的悖论。
更痛苦的是鲁迅在求索民族新生之路上又是这样四处碰壁。
这样的鲁迅我们可以把他描写成一位举着盾牌的战士,盾牌的后方是生命的虚无,盾牌的前方是出路的虚无。
战士要博击的是双向的虚无。
这种战斗就尤其惨烈。
这样的鲁迅才是一个够味的鲁迅。
这样的鲁迅才配称中国在二十世纪的精神高峰。
鲁迅毫不讳言现实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
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激情,这是他高出许多存在主义者的地方。
他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
野草》的低沉阴郁、桀骜不驯,体现出彷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者孤愤苍凉的心情,是作者真实的灵魂袒露;是追寻生命意义却感到死亡的悲怆时的焦虑;是独自与黑暗搏斗的直面真相的勇气,是在无路之处走出路来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哲理性,即思与诗的结合,是《野草》的一大特点。
它通过大量的象征,画面切割,即时场景的设置去表现,也有直接诉诸于一种箴言式的话语的。
而象征,又往往经由梦境的创造进行。
《野草》二十三篇中有九篇写到梦境,好梦如《好的故事》,恶梦如《墓碣文》,作者一面沉浸其中,一面又极力摆脱。
我们都生活在弗洛伊德说的露出海面的冰山之上,作者则经常潜入海底,明显地比我们多出一个世界,多出另一层冲突。
读者可以在梦幻中思考它精确而又众多的歧义,摸索它同现实的对应性联系,探测作者的灵魂的深度。
《野草》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
激越、明快、泼辣、温润,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
作者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剧性情绪,它源自生命深处,许多奇幻的想象,其实都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
《死火》中描写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纤结如珊瑚网,”《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
作为一部灵魂之书,《野草》开辟的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散文诗《野草》被许多评论者认为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颠峰之作。
参考 林贤治 等人的文章《野草》简介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 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
《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 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 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
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
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本书 《雪》、《风筝》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野 》英文译本序·鲁 ·冯Y S·先生由他的友人给我看《野草》的英文译本,并且要我说几句话。
可惜我不懂英文,只能自己说几句。
但我希望,译者将不嫌我只做了他所希望的一半的。
这二 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上的。
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
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现在 几个例罢。
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
《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京了。
所以 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
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
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当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
我于是作《失掉的好地狱》。
后来 我不再作这样的东西了。
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
我想,这也许倒是好的罢。
为译本而作的序言,也应该在这里结束了。
〔一 三一年〕十一月五日。
〔选 《二心集》〕-- -----------------------------------------------------------------------------《野 》题
回忆鲁迅先生优美句子赏析
1、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2、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3、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野草》中的《秋夜》1、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2、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野草》中的《雪》1: 鲁迅说过:“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运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到无门的那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鳞皮下露出马脚。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2: 我新近才看出这圈套,就是从“青年必读书”事件以来,很收些赞同和嘲骂的信,凡赞同者,都很坦白,并无什么恭维。
如果开首称我为什么“学者”“文学家”的,则下面一定是谩骂。
我才明白这等称号,乃是他们所公设的巧计,是精神的枷锁,故意将你定为“与众不同”,又借此来束缚你的言动,使你与他们的老生活上失去危险性的。
《华盖集•通讯》3: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4: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
《坟•春末闲谈》5:我现在要说的是:说话难,不说亦不易。
弄笔的人们,总要写文章,一写文章,就难免惹灾祸。
《准风月谈•“感旧”以后(下)》6: 现在的报章之不能像个报章,是真的;评论的不能逞心而谈,失了威力,也是真的……《且介亭杂文•论人言可畏》7: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
《准风月谈•夜颂》8: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呐喊•自序》9: 假使一个人还有是非之心,倒不如直说的好;否则,虽然吞吞吐吐,明眼人也会看出他暗中“偏袒”那一方,所表白的不过是自己的阴险和卑劣。
《华盖集•并非闲话》10: 我想辩论事情,威吓和诬陷,是没有用处的。
用笔的人,一来就发你的脾气,要我的性命,更其可笑得很。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上)》11: 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
《伪自由书•文字上的折扣》12: 事实常没有字面这么好看。
例如《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现在叫作《自由谈》,总算我们是这么自由地在这里谈着。
《伪自由书•崇实》13: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14: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15: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华盖集•忽然想到五》16: 我在苦恼中常常想,说真实自然须有极大的勇气的;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
《伤逝》 1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呐喊•故乡》18: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20: 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
《二心集·习惯与改革》21:人必须从此有记性,观四向而呼八方,将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谈全都扫除,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总而言之,就是将华夏传统的所有小巧的玩艺儿全都放掉,倒去屈尊学学枪击我们的洋鬼子,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22: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23: 但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手里。
《见1934年12月10日致肖军、肖红信》24:一面有人离叛,一面也有新的生利军起来,所以前进的还是前进。
《书信•330107致胡今虚》25: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如果不信,可看提倡白话文的当时。
《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26: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 27: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华盖集•杂感》28: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野草•题辞》29:死于敌手的锋刃,不是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
《华盖集•杂感》30:我已决定不再彷徨,拳来拳对,刀来刀当,所以心里也很舒服了。
《两地书•七九》31: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32: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已不觉得。
《坟•论睁了眼看》33: 而中国现行的所谓宣传,则不但后来只有证明这“宣传”确凿就是说谎的事实而已,还有一种坏结果,是令人对于凡有记述文字逐渐起了疑心,临末弄得索性不看。
《南腔北调集•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34:一国当衰弊之际,总有两种意见不同的人。
一是民气论者,侧重国民的气概,一是民力论者,专重国民的实力。
前者多则国家终亦渐弱,后者多则将强。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至十一)》35:我希望有若干留心各方面的人,将所见,所受,所感到的都写出来,无论是好的,坏的,象样的,丢脸的,可耻的,可悲的,全给它发表……《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36: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
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华盖集•通讯》37: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两地书•北京二九》38:我们仔细查察自己,不再说诳的时候应该到来了,一到不再自欺欺人的时候,也就是到了看见希望的萌芽的时候。
《华盖集•补白》39: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40: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41:然而倘说中国现在正如唐虞盛世,却又未免是“世故”之谈。
耳闻目睹的……也就可以知道社会上有多少不平,人们有多少冤抑。
《南腔北调集•世故三昧》42:就是秦始皇隋炀帝,他会自承无道么
百姓就只好永远箝口结舌,相率被杀,被奴。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43: 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而已集•小杂感》44: 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小不如意,就倚势(
)定人罪名,而且重得可怕的横暴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45: 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
大家渐渐死下去,而自己反以为卫道有效,这才渐近于正经的活人。
《华盖集•忽然想到五》46: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而已集•小杂感》47: 以大点的国事来比罢,太平盛世,是没有匪的;待到群盗如毛时,看旧史,一定是外戚,宦官,奸臣,小人当国,即使大打一通官话,那结果也还是“呜乎哀哉”。
《华盖集续编•学界三魂》48: 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崩溃腐化的现象,决不是原因。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49: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
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也。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50: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51: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鲁迅《明天》好句赏析
鲁迅《好的故事》赏析鲁迅的散文诗集《》了一个阴暗晦涩、鬼魅奇崛的,在这个世界中,却有一束柔和的光线在努力的调和这种诡异的气氛。
这就是《故事》,《野草》集中的众多灰暗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
在《野草》二十四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
梦里,“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事”,如诗如幻一般。
鲁迅用了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这是一幅安宁谧静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与世隔绝似的乡村里,人们在过着安稳的生活,没有硝烟,天那么蓝,水那么清澈,一切是那么的和谐。
如果我们置身其中,即使再躁动不安的心也会被这份恬静所吸引,而忘了身外的烦恼。
这难道不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这难道不是从魏晋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而始终未得的世界吗
由此可见,在鲁迅心中,他所渴望的,是一份安宁。
《好的故事》最初发 表 于 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九日 《 语 丝 》 周 刊 第 十 三 期,然而署名却是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二 十 四日,可见是笔误。
《鲁迅日记》中,一 九 二 五年 一 月 二 十 八 日 记 有 “ 作 《 野 草 》 一 篇 ” , 当 指 本 文 。
这一天正是年初五 ,“鞭 爆的 繁 响 在 四近”,在一个昏沉的夜里,鲁迅秉烛夜读,心里也许一边在回想往事,一边在展望未来,而现实却是一个“昏沉的夜”,“烟草的烟雾在身边”笼罩着。
虽然往事不尽美好,然而还是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的,也许他在咀嚼《初学记》的时候,想起了童年时期的百草堂和三味书屋,还有女佣阿长讲的故事,也许还有少年时期的闰土,于是唏嘘。
然而未来呢
未来是怎样一幅图景
鲁迅这时已过了不惑之年,他当然不会像年轻时候那么热血沸腾而冲动了。
即使在青年时期,他曾发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但是他还是因为顾虑太多而没有接受刺杀汉奸的任务,在他所极力主张的“豪堑战”这一点上,其实是包涵了对自己当年这一“多少让人有点扫兴的”事的辩解。
他自己也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到,他看事情太仔细,很容易退缩,所以不适合坐革命的领导,革命者,正需要勇往直前的冲动的人。
他对那些勇士是既钦佩又痛惜的,他热爱他们的灵魂,但是他更愿意他们不要太冲动以致做无谓的牺牲。
鲁迅自从接受了天演论思想之后,就一直深信,中国的希望在青年的身上,他自己在青年时期也曾奋战过,然而却是失败居多,他因此而郁郁寡欢,甚至于绝望,中国的国民被困在铁屋子里,他不忍去唤醒他们了,一旦唤醒,而又没有出路,那是很痛苦的,倒不如麻木一点。
这是他在接近四十岁时的失落感。
说到这里,我们得感谢钱玄同,若不是他在这时给予鲁迅鼓励,中国也许就没有后来的鲁迅了。
鲁迅的重出江湖可以说是一鸣惊人,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鲁迅的自信心自然是大增,然而他毕竟已不是青年,他觉得中国的希望不会在他这一代了,而是在那些激情昂扬的青年的身上。
于是他甘愿为青年做“孺子牛”。
一九二五年,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仿佛“昏沉的夜”,即使有油灯,石油却已经不多,灯火便“渐渐缩小了”,以致于鲁迅看书看的眼睛发痛了。
他不得不“闭了眼睛”,掩卷思索,“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是已经对世事看的非常透彻,他还是感到了彷徨。
他愿意做“历史中间物”,然而青年们似乎还不愿意去踩他。
于是他感到累了,进入了朦胧的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在梦中,“我”载着一缕轻舟,两岸的景物映入“我”的眼帘,并且倒映在水中,随着桨的划动,微波粼粼,那些景物,便交织在一起,在阳光下,那反射出来的光线令人目眩。
如此“美丽、优雅、有趣”,“我”沉醉其中,然而当我要去凝视这些“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时候,我却突然惊醒了,一切不过事梦境,眼前只有“昏沉的夜”,灯光也更加昏暗了。
梦中的那片桃花源真的只是梦,连一丝“碎影”都不曾留下。
未来啊,是否也是这般的虚无
这篇文章名为《好的故事》,然而字里行间,何曾有故事
只有一些意象在活动:水 中 的青 天 的 底 子 , 一 切 事 物 统 在 上 面 交错 ,织 成 一 篇 , 永 是 生 动 , 永 是 展 开 , 我 看不 见 这 一 篇 的 结 束 。
如果说有,那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然而也不具体。
当然还有人物,然缺少了情节的故事还能叫做故事吗
但这确实是故事,而且不止一个。
在这个美丽祥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都发生了那些故事呢
他们幸福吗
他们的世界真的是“黄金世界”吗
在鲁迅的笔下,这些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就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仿佛米洛的维纳斯一样,是一个无法打开的宝盒,因为神秘,所以美丽。
然而,在这一篇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中,也蕴涵了鲁迅的怀疑思想。
他向往梦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怀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说出来,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他的梦中,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是如此安宁……
鲁迅《二十四孝图》好句赏析
①“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 赏析:作者用夸张的笔调,连用三个“最黑”,描述了自己之于“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痛恨,义愤填膺。
写出自己的感情基调,从而引出下文。
②“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
” 赏析:作者用些许调侃及戏谑的语气,鲜明的揭露了某些人的虚假面具,表明自己所言属实而且出自肺腑之言,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黑白不分。
③“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
” 赏析:作者通过举出例子,描绘出小时候在私塾之外自在的阅读,从而反面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及他们对儿童的毒害,但作者对于雷公电母天马行空等的描述,无一不包含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
鲁迅作品中的《琐记》选3个好句作赏析
1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赏析:平淡的几句话,却塑造出了一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语言、神态的描写,让这位太太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2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赏析:对比的手法,和其他大人对比,衍太太的好人形象立马凸显了.这一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衍太太对我们的关心和我们孩子对她的喜爱.3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自己当时被人冤枉时的心境,生动形象,简洁有力.4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赏析:读着这句话总有些感同身受.小时候确实是如此,遇事胆怯,有什么问题先往自己身上想,只是渐渐长大,对抗流言就不会那么不明了了.5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象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赏析:鲁迅先生的笔触甚是犀利,短短几句话将头二班学生的趾高气扬描画得淋漓尽致.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深深的蔑视.望采纳,谢谢~
鲁迅《二十四孝图》 好句赏析
句子:无论忤逆,无论小水,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的都知道的欣赏:写出了的纯真,不诈作。
和做对比,充分体现出“我”对的厌恶反感之情,也表现出“我”对的极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