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战的句子
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一、修昔底德:首情记录 直到今天,没有人知道这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雅典的瘟疫从何而来,但可以确定的是,疾病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的市民们生活在噩梦之中,身边强壮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息。
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
疾病像恶魔一样席卷整个城市,任何口服、外敷的药物都无济于事,最后,医生也被感染而生病。
恐慌面前,人们开始选择放纵的生活,没有什么比现时的享乐更能使他们逃避现实的恐惧。
于是,雅典城因为人们的绝望而土崩瓦解。
两千多年过去了,瘟疫摧毁一座精心建造的文明城邦的惨烈依然刺眼,这场灾难被一个幸存的学者记录下来,他叫修昔底德,从此,人类遭遇瘟疫的编年史,从这里打开。
二、霍乱恐惧:疾病研究肇端 1831年,没有人能够想到,一场将持续几十年的霍乱大潮即将来临在第一波霍乱菌的袭击中,英国至少有14万人死亡,一些小村庄几乎全村覆灭。
霍乱,被描写为“蹭摧毁地球的最可怕的瘟疫之一”。
这种叫做霍乱弧菌的的菱形细菌,通常通过不洁的饮用水传播,它能够寄存在肉类、牛奶、苹果等食物上数天。
当然,对于19世纪初的人类来说,这种可怕瘟疫发生、传播和控制都是一个谜。
每天,在英国的城市和乡村,都有灵车不断的往墓地运死人,工厂和商店里没有人的活动,人们到处寻找药物,作最后无力的挣扎。
宗教领袖们把病魔的蔓延看作上天对“人类的傲慢”所做的惩罚,许多人为自己的“罪孽深重”而祈求宽恕。
当患者从肠痉挛到腹泻,到呕吐、发烧,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后面临死亡时,人们能够感受到的,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1832年霍乱在英国平息以后,人类对疾病理论的研究,却从这次灾难后开始了漫长的征程。
三、狂犬疫苗:对抗病毒有招 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仅仅百余年的历史,但明确的病毒致病的记载早在四百多年前就有了。
早在1566年,疯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经被记录下来,但直到1885年,人们还不知道狂犬病到底由什么引起。
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试验,为狂犬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
巴斯德从实践中发现,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 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毒性已递减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
1885年的一天,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过的9岁男孩迈斯特尔(Meister)送到巴斯德哪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
巴斯德的方法拯救了男孩的生命,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
四、美国流感:极度灾情通报 翻阅美国年鉴你会惊讶地发现,1917年美国人均寿命大约51岁,到了1919年,人均寿命仅有39岁,流感病毒在一年中吞噬了50万美国人的生命。
一开始,医生们甚至不承认这是流感,谁也不会想到,常见的普通感冒,居然可以变异成为杀人的怪兽。
流感传染的速度如此快,几乎每个暴露在疾病下的人都会在大约两天后得病,健康的青年人成为主要的袭击目标。
灾难一直波及到几乎整个世界。
1918年流感,美国有超过25%的人口受到感染,全球由此死亡的人数估计有4000万。
五、西尼罗河:杀人蚊虫难题 2002年的夏季,“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暴发,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间,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夺去了几十人的生命,一百多人受到感染。
西尼罗河病毒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
专家认为,每两百个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人中只有一个可能引发致命疾病,但对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发脑炎直至死亡。
虽然政府投入300万到500万元用于灭蚊,但这样无处不在的威胁仍然足以使人们恐慌。
这种病毒的防治,除了清除积水,使用驱蚊水和穿长袖衣服防止传染外,似乎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控制它的暴发。
在美国政府宣布“西尼罗河”病毒在2002年严重暴发时,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
人类和病毒有哪些抗战例史
4月22日下午,在上海市新收犯监狱,年轻的毛警官接待了一对从安徽赶来探望儿子的老年夫妇。
在被告知为严防“非典”疫情,监狱暂停会见后,这对老人仍不死心,再三恳求。
毛警官微笑着,却坚定地拒绝了。
同时,他又耐心解释了监狱之所以采取暂停会见措施的理由。
“那我们给他带的东西怎么办
”大爷两眼盯着毛警官。
毛警官当即表示:请放心,物品消毒后,一定亲手交给他。
老俩口尽管没见到儿子,多少有些遗憾,但还是放心地踏上了归途。
为防止“非典”入侵,上海市新收犯监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三天中,监区共向18个省、市先后挂通了254只电话,不少电话是打了多次才通的。
10多名罪犯的亲属因电话实在联系不上,或者有些亲朋好友没有及时传递信息以致来监探望的,经监狱方说服解释,也都充分理解,爽快地回家了。
新收犯监狱及时组织罪犯收看有关“非典”的疫情通报、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宣传介绍“非典”的流行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
警官们充实一线,一日三餐吃在会议室,睡在地铺上,实施极其严格的封闭式管理。
这一时期,监狱采取的各种措施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拖———打扫卫生拖地面,开———勤开窗子通空气,洗———经常洗手用肥皂,喷———喷洒药液消毒好,照———紫外灯照不忘掉,晒———太阳高照晒被褥,量———测量体温不漏人,炼———锻炼身体能免疫。
每天,监区警官都这样认真地组织、督促服刑人员操作,决不放过任何疑点,不留任何死角。
监狱警官的细致关怀,使罪犯中一度存在的莫名恐惧、焦躁不安的情绪慢慢得到缓解。
不少服刑人员也渐渐养成了重视个人保洁、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许多服刑人员给家里写信,把监狱里发生的这一切转告亲人:在监狱里有安全感
东方网5月10日消息:北京佑安医院的大门口曾经举行过一个特别的赠旗仪式。
那天北京佑安医院有3名非典患者病愈出院,他们将两面鲜红的锦旗和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送到了曾经挽救他们生命的医护人员手里。
在这些医护人员中,一位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中年大夫特别引人注目,她就是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孟庆华大夫。
同成千上万医务工作者一样,她一直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北京佑安医院作为非典定点医院,现有床位90多张,3月11日收治第一例非典患者。
4月10日孟庆华大夫接受任务,加入到救治非典患者的队伍之中,从此就没有回过家。
作为感染科主任,她负责三个病区非典病人的救治工作,始终坚持为病人负责、为同事负责、为同事的家庭负责的工作原则,运用全部的医学手段同冠状病毒做斗争,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果断决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从北京佑安医院治愈出院的患者已有60多人。
20岁的女大学生杨静是这次出院的患者之一,住院期间得到了孟庆华大夫的细心治疗和精神鼓励。
正是孟大夫及其战友们的精湛技术和无私关爱给了她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得以新生。
她父母用一首诗来表达感激之情:“非典肆虐如暴雪,神州霜降春意绝。
幸喜白衣天使在,严守一线不退歇。
苍松翠柏立荒野,冰天雪地显高节。
待到冰消雪化时,医护美名传世界。
”在这个简短的欢送会上,当杨静第一次见到摘掉口罩、给了自己那么多照顾的孟庆华大夫时,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孟庆华大夫已在第一线战斗了近30天。
作为一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工作压力。
但工作的每一天,她都从容不迫,通过自己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将微笑传达给患者,把责任带到治疗中。
她知道,对于非典患者来说,除药物治疗外,重要的还是增加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信心给人力量,爱心给人希望。
这,正是抗击非典时期,我们所需要的精神。
抗战时期日本的生化病毒是什么?
先纠正一点,那玩意叫生化武器,就是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的统称,跟生化危机没什么关系日本在二战时期生物武器主要使用 鼠疫杆菌,霍乱杆菌和炭疽杆菌三种细菌,并在我湖南常德地区,晋察冀边区,东北地区有过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则在全国各战场均有使用,战后遗弃化学武器仍然在危害中国人。
日军使用毒气的种类一般是催泪性的苯氯乙酮,呕吐性的联苯氯化砷和联苯氰化砷,糜烂性的芥子气和路易氏气,偶尔还有窒息性的光气,氯化钾基吡啶和氰酸气。
关于抗战胜利的诗句
军事医学科学院全力以赴进行非典科研攻关纪实 非典,一种人类从未所知的烈性传染病,正在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疫魔。
谁能破解它
谁能识别它
谁能制服它
危难时刻,一支特殊队伍挺身而出,主动出击,在实验室与非典疫魔展开殊死较量。
短短两个多月,他们不仅捕捉到导致非典的冠状病毒,研究出非典快速检测诊断技术,测绘出非典病毒基因图谱,并将研制中的基因工程人ω干扰素开发成有效预防非典的新药投入生产。
他们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
忘我拼搏,与SARS病毒作战 主动请缨破解疫魔2003年春节刚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广东部分地区肆虐的消息刚一传到北京,就立即引起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和专家们的极大警觉。
是什么疫魔如此猖獗
军事医学科学院主动请缨,决定破解这神秘的疫魔。
飞赴广州采集样本破解疫魔必须首先获得患者病变组织样本。
2月12日上午10时,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助理、流行病学专家曹务春和病毒学专家祝庆余受命前往广东疫区采集非典病毒标本。
原本准备赴曼谷参加国际热带病研讨会的曹务春,立即把去泰国的机票换成了去广州的机票。
不到3个小时,他们便出现在直飞广州的航班上。
成立防治攻关小组按常规,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要开展非典研究,必须先申报项目后上课题。
然而,军事医学科学院党委对非典研究项目作出了一系列超出常规的风险决策——成立防治非典科研攻关领导小组和13名权威学者参加的专家组,负责统一协调科研力量和资源;以设在这个所的全军微生物检测中心为核心,组成包括病毒学、细菌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等多个实验室参加的非典防治科研攻关集体;选定祝庆余、秦鄂德、端青、杨瑞馥、曹务春、王翠娥等6位专家领军挂帅,并制定了详细的科研攻关计划。
病毒标本进实验室2月14日晚,祝庆余和曹务春两位专家携带采集的非典病毒标本安全返回北京。
当晚,等候多时的高级实验师于曼、实验师司炳银等攻关组成员,便提着装有非典病毒标本的“潘多拉匣子”,进入研究所的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
发现元凶冠状病毒2月26日,一线科研人员发现冠状病毒。
3月21日,非典科研攻关集体首次向国家卫生部报捷:发现非典元凶为冠状病毒。
而此时国际上尚无这一发现的报告。
一位著名老专家这样感叹:1975年全球出现莱姆关节炎,科学家用了7年时间才找到病原。
1981年艾滋病出现后,科学家寻找病原也历时3年。
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人员从开始非典课题研究到发现冠状病毒仅用了39天
冠状病毒得到确认4月9日,卫生部和我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
专家们在听取汇报后,对非典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的研究发现给予了确认。
强强联合追踪来源为了早日完成冠状病毒的全基因测序,为深入追踪病毒来源,研制诊断试剂、防治药物和预防疫苗奠定基础,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决定与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展开强强合作。
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作出这一决策的时间是4月9日18时,半个小时后,这个仅成本就需要1000万元人民币的高科技工程的协议即告达成。
完成4株变异病毒测序军事医学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后,所有与测序有关的科技人员被紧急召回实验室。
4月9日23时,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人员备齐了所有病毒资料,24时按时送达位于昌平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在这里,军地双方的科技专家密切协作,仅用36个小时便完成了4个新型冠状病毒株的全基因测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4株变异冠状病毒全基因测序的国家。
4月14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将分离出的4株冠状病毒送到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进行测序,为了及时处理测序中的问题,范宝昌、常国辉两位博士竟三天三夜没离开测序大厅一步,直到测序完成。
4月15日,完成病原体全基因测序。
研制出快速诊断技术4月16日,他们通过利用分离到的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研制出非典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诊断技术,检测准确率达95%以上,两小时内可以出检测结果。
快速检测只需一小时4月19日,他们又与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酶联免疫吸附试剂芯板,运用这一技术,可以同时检测96个非典样品,而且需要病人血样少,检测时间仅需一小时。
干扰素进入临床研究基因工程人ω干扰素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陈薇带领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研究了3年的成果。
在筛查非典预防药物时,陈薇发现它对非典病毒的攻击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为使这一成果及早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发挥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办公,很快便完成对这一新药评审,并于4月28日正式批准进入临床研究。
多次到一线取样本严重的疫情,让非典攻关集体的每一个人绷紧了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