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描写动作的句子有什么
是以北宋后期起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写了梁山泊起义的产生、发展和被招安失败全过程一部文学名著。
它第一次正面描绘了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绿林豪杰群像,揭示了中国古代绿林文化的内部蕴涵和外部特征。
它所描绘的好汉形象和绿林文化习俗在民间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浒传》的主题
《水浒传》主题新探 (一)简略的回顾 胡适有言:“《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里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
”①鲁迅说:繁本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
盗一面与官兵抗,官兵不胜,一面则掳掠人民,民间自然亦时受其骚扰;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
至于宋江服毒一层,乃明初加入的。
”②这两位《水浒》研究的先驱者,都指出《水浒》成书过程的复杂性。
一般认为,《水浒》的来源相当复杂,有:1、历史事实;2、传说故事;3、《大宋宣和遗事》;4、元杂剧水浒戏。
最后才由文人增删定稿。
至于《水浒》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
胡适和鲁迅都持这种观点。
③对这一点,后世研究者作了相当细致复杂的工作,出入并不大。
④至于版本问题,《水浒》最为复杂。
对《水浒》的祖本、简本、繁本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不予讨论。
总的说来,学术界一般认为,征辽、征田虎、征王庆都是明代人加进去的。
至于金圣叹的古本说,纯属伪托。
至于《水浒》的内容,袁世硕认为,《水浒传》写宋代故事,许多方面符合宋代社会的实际,杂用元代社会事语的情况不多,其基本语言则为元杂剧的语言。
⑤ 以上涉及版本诸问题,是为了说明《水浒》的成书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下产生的,《水浒传》故事的流传及其成书的原因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水浒》的主题,那就是,《水浒》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水浒》的主题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
到了20世纪20年代,更有阶级观点分析《水浒》的主题。
用阶级观点分析《水浒》,当然是西方理论分析《水浒》的开始。
这个中又有两派,表扬者认为《水浒》宣扬平民革命,反抗阶级压迫,⑥另一派则批评《水浒》口气凶险,滥杀无辜⑦,或认为《水浒传》反映的是流氓无产者的思想。
⑧这些观点最近又卷土重来,通过朱大可的杂论甚至某些大学生之口传播甚广。
⑨ 阶级观点的进一步运用就是“农民起义”的《水浒》主题说。
冯雪峰认为,梁山泊是一个初级性的农民政权,尽管各头领出身不一样,但都是和农民群众一起举行起义,而且城市平民也统一在农民的革命斗争之内。
⑩农民起义说成为建国后的主流学说,几乎所有教科书都把农民起义当成《水浒》的主题。
至于我本人,同意周克良的看法:《水浒》头领只是绿林豪侠,并非农民阶级的代表。
又有《水浒》主题的市民说和忠奸斗争说。
市民说实际上与农民起义说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是代表的阶级不一样罢了。
我同意这样的评论:“把一个历史的复杂的艺术过程曲解为机械反映论的照相写真;把水泊梁山的各色人等跟近代欧洲的第三等级相提并论,看作从生产关系到伦理观念的变革中产生的新的社会力量,这不啻是用‘揠苗助长’的手法去改变历史进程。
” 其实对于农民起义说也是这样。
由来最久的是忠奸斗争说。
胡适说:“《水浒》的故事乃是四百年来老百姓与文人发挥一肚皮宿怨的地方。
”鲁迅持类似观点。
胡适的观点也有渊源。
明代的李贽便说过:“《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还说:“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
” 《水浒》的忠奸说建国后一度消失,近来赞同此说者日多。
也还有试图把这几种说法融合起来的, 兹不赘述。
以上说法,最接近《水浒》本义的还是忠奸斗争说。
道理很简单,忠奸斗争这一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尤其是民间固有的思维方式,作为一部经四百年流传而定型的作品,《水浒》沿袭了这一思维方式来演绎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情,要说完全没有浸染这一思想反倒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古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杨家将》等都是按这一线索来展开情节的。
但是,《水浒》毕竟不同于《三国演义》、《杨家将》,相比较而言,虽然同样可以看作历史小说,但《水浒》对历史的反思要更深刻一些,这也正是本文要论述的主题。
(二)民族情绪与《水浒》 在《水浒》有关主题研究的探讨中,我觉得孙述宇《〈忠义水浒传〉序》的说法很有启发性。
他认为,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华北,敌占区民众与宋军溃兵结合,从事保乡社的自卫活动,宋廷以忠义来称呼他们。
岳飞与忠义人合作,规模很大,结果被高宗处死。
这段历史以及这个悲剧,便是宋江与弟兄们许多故事的背景。
《水浒传》的产生,是由于宋金战争与宋人的民族情绪。
这种说法有其精辟之处。
虽然《水浒传》未必与岳飞的事情有绝对的联系,但说《水浒传》是出于宋人的民族情绪,却是十分有道理的。
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水浒》里的民族情绪。
除了上文所引鲁迅所说,其他如余嘉锡、王利器等人都有提及。
更早当然就是李贽了。
李贽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盖自宋室不兢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
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雀,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 这其实是十分精辟的说法。
关于这一点,侯会《〈水浒〉源流新证》论述尤为详细。
他在“今本中的抗金遗迹”一节中,综合前人的成果,对《水浒》取材于抗金斗争之处论述甚详。
比如认为双鞭呼延灼的原型是南宋抗金英雄呼延通,船火儿张横也来自抗金战场。
而梁山女将扈三娘也实有其人。
还有,杨雄、王英、张青、宋万、李忠、燕青等均出自抗金真实人物。
而在侯会反复提及的吴从先《读〈水浒传〉》中更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江且南向让者三,誓众曰:‘宋江(按:当为宋室)流离,金人相扼,苟能我用,当听其指挥,立大功名。
此寄命之乡,非长久之计也。
’” 显然,在明代有一个我们没有见到的《水浒传》版本,而这个版本有直接的抗金描写。
不仅如此,《水浒》与宋元斗争也有关系。
事实上,《水浒》故事不仅在南宋初年流传之初取材于抗金斗争,在《水浒》故事成型的宋未元初也一直在添加抗金的故事。
到了明代成书时,可能又有增删(见前面所述),但并没有改变《水浒》成书过程中形成的主题思想。
那么《水浒》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李贽说得对,既有忠奸主题,也有民族斗争主题,而以民族斗争主题为主。
不过李贽的说法还没有说到点子上,那就是《水浒》并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愤”,而是对北宋灭亡甚至有宋一代积贫积弱的情况痛心疾首并有深刻的思考。
《水浒》实际上是一个失败者痛定思痛的反思,既有自我想象的夸张,也不乏对历史的理性思索。
这就涉及到对两宋的历史情况的分析。
(三)两宋的历史情况 据《中国通史》介绍,宋代的兵制迥异于前。
请看下面: “禁军军官提升时,都调离原来的队伍,统领驻泊、屯驻的禁军的将官由朝廷任命,也不固定。
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不使上下人情习熟’。
宋太祖、太宗时期,在禁军制度上,从各个方面消除唐末五代以来方镇割据的积弊,形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
禁军将领也不能拥兵割据了。
” “宋太祖即位的次年,就相继解除后周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统领禁军的兵权,出为地方节度使。
经过兵制的改革,地方兵权归各州,节度使成为无权的虚衔。
九六三年,宋太祖开始用文臣管州事。
当时,后周拥州兵割据的异姓王和带相印的大藩仍有数十人。
宋太祖或借故把他们调迁,或遥领他职。
或在他们死亡时不再使子孙袭职,逐步任命新的文臣来代替旧的武将。
宋太祖对赵善说:‘我现在用儒臣百余人分治各藩,纵使都去贪污,(为害)也不及一个武将。
’宋太祖从消灭藩镇割据的角度,认为文臣比武将为害百不及一,从此军中多用文臣。
统一各国后,太宗继续实行这个方针,逐渐成为定制,并利用内臣即宦官领兵或充监军。
以挟制将帅。
九八七年又正式下诏:‘文臣中有武略知兵者,许换秩。
’文臣换充武将,武将调离军职从而进一步堵塞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邓广铭指出,宋代的兵制是宋代“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邓广铭说,北宋“虽在实质上是‘依重兵以为国’,而在另一方面,它却又深恐,若使军权高于一切而无所制裁,则‘黄袍加身’的戏剧性事件可能还要继续演出。
因此,它特别提高文职官员的地位,在王朝内外和举国上下都造成一种重文轻武的气势,把一些根本没有造反能力的士大夫压在将帅等类武职官员之上。
委派在与辽、夏为邻的沿边诸路,经常肩负着战守重任的封疆大吏,也照例都是以不能带领兵马的文臣任正职(例如安抚使),以真能带领兵马的武将任副职(例如安抚副使)。
这样就使军人气焰无法高涨,也不能不受制于文职官员了。
” 这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宋人与辽、夏交战的结果是胜少败多。
即使到了南宋国破家亡的境地,小朝廷也不放弃对武将的疑忌。
“高宗狼狈逃窜过程中,不得不允许抗金将帅‘便宜从事’。
将权益重,就又引起高宗的疑忌。
一一三0年五月,崇奉程学的御使中丞赵鼎奏说:‘祖宗于兵政最为留意’,‘太祖与赵善讲明厉害,著为令典,万世守之不可失。
今诸将各总重兵,不隶三衙,则民政已坏。
’‘是祖宗之法,废于陛下之手。
’高宗会意,下诏限制将帅转移财用和任免官员的权力。
六月,又以宰相范宗尹兼知枢密院事,废除南逃时设立的御营司。
北宋以来,政治和军事分立两府,仁宗以后,宰相不兼枢密。
高宗用宰相兼领军事,说是为了‘收兵柄,一赏罚,节财用’。
中书舍人季陵又上奏说:‘张浚在川陕,区处军事,安置从臣。
偏于太专。
’一一三一年二月,翰林学士汪藻上‘驭将三说’,大意说:‘诸将过失,不可不治’;将领只能听命,不应参与谋划,议论政事;‘自古兵权属人久,未有不为患者’,‘不早图之,后悔无及’。
他建议‘渐消诸将之权’,能驭将才能‘弭盗’‘遏敌’。
高宗既要依靠诸将镇压人民起义和抗御金兵,又担心将领功高权大威胁他的统治,陷于难以解决的矛盾之中。
” 其实,岳飞的成功和失败都直接取决于南宋的武将政策。
在允许“便宜从事”的初期,是岳飞等抗金将领崛起的时期,等到高宗发现将领功高权大时,将领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
而岳飞又一心为国,不知忌讳, 终于成了重文轻武的宋朝国策的牺牲品。
这正是《水浒》产生的历史背景。
(四)水浒的主题 《水浒》的故事正是在对宋朝沦亡于异族的痛彻心脾的回忆中产生的,《水浒》故事正是在对宋代积贫积弱的现实的反思中产生的。
《水浒》与宋代现实相反,反其道而行之,宣扬重武轻文。
在《水浒》中,一方面极力渲染武力打斗的场面,还通过刀、酒的意象,把武力及与武力相关的品质提到中国文化中罕见的地位。
在《水浒》中,以命相搏的比武很多,其中最好看的当数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
比如写杨志与周瑾比箭,“周瑾见第二枝箭又射不着,心里越慌。
杨志的马,早跑到教场尽头,霍地把马一兜,那马便转身望正厅上走回来。
周瑾也把马一勒,那马也跑回,就势里赶将来。
去那绿茸茸芳草地上,八个马蹄,翻盏撒钹相似,勃喇喇地风团儿也似般走。
” 后面杨志与索超比武,“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
两边众军官看了,喝采不迭;阵面上军士们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李成、闻达在将台上,不住声叫道:‘好斗!’”金圣叹对这种通过观众来描写比武十分赞赏。
第三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是一篇奇文,在这里,酒肉成了生命力的象征,是豪爽、奔放、洒脱的载体,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饮食的含义。
鲁智深“正想酒呢,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付酒桶……唱着上来,唱道:‘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金评:“不唱酒诗,妙哉。
却又偏唱战场二字,挑逗鲁达,妙不可当。
第一句风云变色,第二句冰消瓦解,闻此二言,真使酒怀如涌。
第三句如何比出第四句来,不通之极,然正妙于如此。
盖如此方恰好也。
……第四句隐隐直吊动史进,对此茫茫,哪得不饮。
”金圣叹这里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描写的诗性特点。
这些描写甚至颇有唐代边塞诗的豪放与苍茫。
另外,第四回“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鲁智深说:“洒家一分酒,只有一分本事,十分酒,便有十分的力气。
”这一句话,到了武松哪儿,渲染到了极致。
第二十二回“景阳冈武松打虎”,关于武松打虎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是用酒来渲染的。
先是喝了三碗酒,酒家说这是三碗不过冈,又叫出门倒,“初入口时,醇?好吃,少刻时便倒。
”在武松的一再要求下,又筛了三碗。
后来一直筛到十八碗。
于是便有了后来武松打虎。
其余,第二十六回“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武松与张青、孙二娘相识也是通过酒。
第二十八回“武松醉打将门神”,武松又重复了鲁智深的理论:“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力气不知从何而来!” 刀也是《水浒》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象。
古乐府《琅王歌》:“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水浒》中的刀正和诗中的刀一样,和人物不可分割。
第六回“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就有一段关于买刀的精彩描写:“再说林冲每日和鲁智深喝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
那一日,两个同行到阅武行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个草标儿,立在街上……林冲听得说,回过头来,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
”金批:“淋漓突兀。
”后面,“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
’那汉递将过来。
林冲接在手里内,同智深看了,吃了一惊。
”金批:“四字写出英雄神气。
” 买回刀以后,“林冲把这口刀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喝采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
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
’”金批:“自言自语,自疼自惜,自惊自诧,曲曲折折,妙不可言。
”于是,”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
”金批:“写得龙腾虎跳。
” 《水浒》的尚武的倾向不仅通过对武力的推崇,更通过对文人的贬抑表达出来。
《水浒》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文人与武士。
而其间褒贬分明,凡文人基本上卑劣委琐,而武士则往往光明磊落、豪爽开阔。
高俅虽不是文人,但却是大文官,大奸臣:蔡京、童贯更不用说;白衣秀士王伦;清风寨文知寨刘高;吴用算是文人,然而却是“无用”(谐音)。
王伦心胸狭隘自是不用说的,第十八回“林冲水寨大火并”,林冲拿住王伦说:“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来到这里。
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赐给盘缠与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
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
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金圣叹对这段话非常激赏,两次夹批:“天下人听者!”至于清风寨知寨刘高更是出尔反尔,恩将仇报。
但刘高是文官,是正知寨,花荣武艺高强,却是副知寨。
花荣与刘高的矛盾形象地揭示了宋代文人与武将的矛盾,也反映了宋代武将地位低下的现实。
于是,《水浒》在这里用各种方式贬斥文人。
第三十一回“况兼如今世上,都是那大头巾弄得歹了。
”第三十二回“这厮又是文官,又不识字。
”还有“花荣不知是计,只想黄信是一般武官,必无歹意。
”第三十三回“这黄信是个武官,终有些胆量。
”褒贬分明,一看便知。
《水浒》对这些绝世才华的中下层军官怀着深厚的同情,它在满怀赞赏地描写他们的真才实学的同时,又对这个埋灭人才的制度给予愤怒的抨击。
《水浒》将领大都出身军官,真正农民出身或市民出身的只是少数,即使农民出身或市民出身,也习拳弄棒,与武人无二。
而高俅可谓制度的化身,也是文人欺压武人的代表。
先是林冲,被高俅逼的走投无路,“有国难投,有家难奔”。
然后杨志,不愿落草,一心一意,“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是被高俅赶出,报国无门。
后来投靠梁中书,也仅仅当作家奴使唤。
鲁达东奔西窜,武松差点死于非命,归根结底,还在于武人地位低下,甚至于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在国家多事之秋,这些人本应该成为宝贵的人才,却啸聚梁山与官府作对,到底是谁造成的?不是高俅,不是梁中书,也不是童贯、蔡京,而是整个制度,对武将猜忌压抑的制度。
(五)结语 《水浒》提倡的尚武精神,不仅对历史做出严肃的反思,而且是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一个突破。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论语·卫灵公》)《水浒》针对宋时积贫积弱的现实,重文轻武的国策,武将地位的低下,以至宋人文弱的风气,大力渲染尚武的精神,塑造了一大批刚强豪放的好汉,其意义是怎么高估也不为过分的。
《水浒》对武力的推崇,有时也会有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
比如李逵不管对象,排头砍去;比如十字坡的人肉馒头等。
但是与其他批评者相反,我并不认为这给人以残暴、恐怖的印象。
《水浒》的这些描写,是有针对性的。
那就是针对宋代文弱的风气的一种过激描写,同时《水浒》人物的天真、豪爽,以及叙述的幽默,表明作者的描写是带有夸张戏谑成分的。
我想,我们再也不应说这样那样的外行话了。
同时,《水浒》的人物描写也带有相当的刻画的痕迹,比如清教徒式的行为,对女色的绝对态度,这些都和《水浒》的尚武主题分不开。
《水浒》正是由于对宋代文人的飞扬跋扈不满,才塑造出这些处处与文人不同的形象来:你学富五车,我偏不识字;你骄奢淫逸,我偏刻苦自束;你厚貌深情,我偏直率豪爽。
了解这样的历史背景,也许我们就会对《水浒》多一分了解与同情。
水浒传回目前的诗句,是不是原著的一部分
《水浒》中的诗文,包括对联形式的回目,以及书中的词赋闲文等,十分驳杂,据说并非全由施耐庵、罗贯中等所著。
好多是校书人或别的什么人添上的。
这些诗文表现出来的水平相差很多,有的甚至档次很差,文学艺术水平和《水浒》这部名著极不相衬。
比起《红楼梦》中的诗词来差得太远。
且看《水浒》中几首比较搞笑的诗词: “好事从来不出门,恶言丑行便彰闻。
可怜武大亲妻子,暗与西门作细君。
” 这首诗很是搞笑,“可怜武大亲妻子”,这妻子又不是爹还有亲的干的之分吗
再来看一首,也是让人喷饭: “西门浪子意猖狂,死下工夫戏女娘。
亏杀卖茶王老母,生教巫女就襄王。
” 这首诗也笑死人,“死下功夫戏女娘”,这句就够粗鄙的了,还又来了个“亏杀卖茶王老母”,为了凑字王婆拆成“王老母”三字,这作者水平也太菜了吧
而且文意也是不知所云。
前后意思一点也不连贯。
像此类的诗还有这首写黄文炳的: “文炳趋炎巧计乖,却将忠义苦挤排。
奸谋未遂身先死,难免剜心炙肉灾。
” “苦排挤”三字入诗本就不甚雅致,又为了凑韵脚改成“苦挤排”,就更加不通了,那句“奸谋未遂身先死”更是好笑,套用“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句,显得十分不伦不类。
还有像这首: “张清神手拨天关,暗里能将石子攀。
一十五人都打坏,脚瘸手跛奔梁山。
”这句“一十五人都打坏,脚瘸手跛奔梁山。
”手也能称跛
也根本不像诗,最多像韩复榘、王进喜之类人作的诗。
我现在手头上有两部水浒,一本是新买的书,是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一百回本(下文简称百回本),没有征田虎、王庆的情节。
另一部是我小时候就看的,是1975年毛主席让批《水浒》时出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叫做《水浒全传》(下文称《水浒全传》)。
我仔细对照,发现这老本的《水浒全传》中的很多诗词都和一百回本中不同,正文两者几乎完全一样,但文间插得诗词很不一样,像以上所述极为粗鄙搞笑的都在这个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中看不到。
据说水浒有好几种版本:以《水浒传》文字的繁缛、简略而论,区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以《水浒传》的回数区分,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一百零四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等多种类型。
据说最接近于《水浒传》原本面貌的是一百回本。
现存的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刊本等都属于一百回本的行列。
现存的简本,无论是完整本或是残本、残页,大多收藏于海外。
这些东西,不是我这等如蒿如草之辈有条件可以考究的。
但我觉得这个《水浒全传》应该是经过一番修订后的作品。
不过这些很拙劣的诗词我觉得也不像是施耐庵等的原作,证据大致如下:书中描写人物的诗词,像写宋江、吴用等的临江仙等都十分工整,且看写吴用这首: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 虽然不能说绝佳,但也是很不错的,绝不是以上的这种水平。
另外像宋江写的反诗等,也应该是原作者当时就写到的,绝不会后来才补。
我觉得可能真是个抄书稿的老学究之类的人自己写了几首歪诗加进去的。
我看到的这个《水浒全传》上,把上述的诗词修改,删掉了不少。
像1995年的百回本在潘金莲调戏武松不成时有首诗: “泼贱操心太不良,贪淫无耻坏纲常。
席间尚且求云雨,反被都头骂一场。
” 这首诗前两句好像泼妇骂人一样,十分粗俗,什么“反被都头骂一场”直白无文。
而1975年版的《水浒全传》改为这样一首: “酒作媒人色胆强,贪淫不顾坏纲常。
席间便欲求云雨,激得雷霆怒一场。
” 改得不错,“泼贱操心太不良”这句太泼妇骂街味,改为“酒作媒人色胆强”。
比如含蓄有味,第二句“无耻”二字比较多余,贪淫就等于无耻,改为“不顾”比较好。
另外“席间尚且求云雨”尚且二字不大通,席间求云雨有什么不可,呵,为什么要用尚且
所以改成了“席间便欲求云雨,激得雷霆怒一场”,这“云雨”和“雷霆”相映成趣,比较妙,当然比“反被都头骂一场”的老俗话一般的直白强了好多。
所以这后人整理时的水平明显比原来高一些,这也证明了原来这首比较菜的诗是先有的,后来比较好的诗是后人整理改动过的。
我想绝不会有人把原文是“激得雷霆怒一场”的诗句改成“反被都头骂一场”这样的句子的。
另外比较成功的几处改动有:在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后,百回本中居然有这样一首诗: “从来男女不同筵,卖俏迎奸最可怜。
不独文君奔司马,西门庆亦偶金莲。
” 这首诗文词粗鄙,最后一句读起来十分拗口,也算罢了。
而且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事情来比喻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未免不伦不类。
倒成了有替二人翻案之意了。
所以《水浒全传》中就只保留了前二句,把后来什么文君相如的不当比喻都去掉了,添了这么两句:“不记都头昔日语,犬儿今已到篱边。
”比原来的诗好多了。
说来这《水浒全传》中有好多诗文改得比较好,1995年的百回本在最后燕青不辞而别时留下的诗句作: “情愿自将官诰纳,不求富贵不求荣。
身边自有君王赦,淡饭黄齏过此生。
” 而《水浒全传》中却是: “雁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求荣。
身边自有君王赦,洒脱风尘过此生。
” 两诗之高下十分明显,前面诗句中“情愿自将官诰纳,不求富贵不求荣”其实只说了后面诗句中“纳还官诰不求荣”一句话的意思,“洒脱风尘过此生”一句使后者文字中自有一股飒爽豪侠之气,远胜前者,不用多说。
但这《水浒全传》虽然多数诗文改得好了,但也有些思想和原书的主旨很不一致,像这首写于宋江私放晁天王时的诗: “保正缘何养贼曹,押司纵贼罪难逃。
须知守法清名重,莫谓通情义气高。
爵固畏鷣能害爵,猫如伴鼠岂成猫。
空持刀笔称文吏,羞说当年汉相萧。
” 这首诗虽然文辞还可以,但意思和书中很不一致。
看来这个诗作者的思想受旧时的腐朽礼教太深。
思想和原作者很不一致。
这也说明水浒中的诗词十分驳杂,可能出于好多人之手。
《水浒》中的回目,有些也拟得不大好。
不如三国等精细工整。
像“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等这几个大闹重复过来重复过去也就罢了。
后来回目中又有“阎婆大闹郓城县”和“郓哥大闹授官厅”这两回就有点不大合适了。
阎婆只是告状而已,怎么称得上“大闹”二字,至于“郓哥大闹授官厅”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水浒全传》中把原来叫做“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的回目改为“偷骨殖何九叔送丧,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比原来的回目对仗工整的许多,用“何九叔”对“武二郎”,“送丧”对“设祭”,“骨殖”对“人头”,可以说对得十分妙,而且意思也比原来更贴近故事情节。
读者细心看来,《水浒》后面的回目中的词句拟得比前面好,相传后面文字是罗贯中所续,倒也有几分可能。
不过从文字上看,《水浒》前面的文字更具民间的古白话特色,人物细腻生动,这里不多加评点了。
《水浒》中的人物做过诗的主要有宋江、林冲、燕青等。
林冲在夜奔梁山时,在酒店里写过这样一首: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 对于一个习武为主的人来说,林冲这诗已写的不错的,比之书中什么“亏杀卖茶王老母”之类的句子已强了不少。
宋江的两首反诗大家熟知,这里就不再录出了,水平虽也不太高,但也算写得不错。
很有点类似于黄巢的“冲天杀气透长安”的意味。
宋江后来写的几首词风格倒比较相似,在忠义堂排座次后,写了一首词: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
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
不过从总体的水平来看,《水浒》中的诗词比较差,尤其是文字间的一些什么“有诗为证”的诗词,最好的也只和三国中的诗词差不多的水平。
比起《红楼梦》中由曹雪芹精心创作的诗词来差得太远。
不过想想《水浒》中的好汉们本来就对文墨不是太通,过于精致的诗词恐怕倒和《水浒》中的氛围不大相配了吧。
呵呵,就像好汉们喝酒绝不会用妙玉的绿玉斗和成窑瓷杯什么的。
《水浒传》中刻画具有惊世骇俗之美、心狠手辣的人物是谁
1、《水浒传》序 人生三十而未娶,不应更娶;四十而未仕,不应更仕;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出游。
何以言之
用违其时,事易尽也。
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
诸事甫毕,起问可中
中已久矣
中前如此,中后可知。
一日如此,三万六千日何有
以此思忧,竟何所得乐矣
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
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
今其岁积在何许
可取而数之否
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
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同,此句以前己疾变灭。
是以可痛也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
然亦何曾多得。
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
舍下薄田不多,多种秫米,身不能饮,吾友来需饮也。
舍下门临大河,嘉树有荫,为吾友行立蹲坐处也。
舍下执炊爨、理盘槅者,仅老婢四人;其余凡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于驰走迎送、传接简贴也。
舍下童婢稍闲,便课其缚帚织席。
缚帚所以扫地,织席供吾友坐也。
吾友毕来,当得十有六人。
然而毕来之日为少,非甚风雨,而尽不来之日亦少。
大率日以六七人来为常矣。
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
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
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
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
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
吾友既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遇。
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
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书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
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
盖薄莫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拈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
或若问:言既已未尝集为一书,云何独有此传
则岂非此传成之无名,不成无损,一;心闲试弄,舒卷自恣,二;无贤无愚,无不能读,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
呜呼哀哉
吾生有涯,吾呜呼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
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
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
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东都施耐庵序。
2、作品简介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