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的景色最大特点是什么
同里古镇的景色最大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
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
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同里古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的苏州市吴江区。
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汉族水乡文化古镇。
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
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
1982年成为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描写江南水乡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1,江雨霏霏江草齐朝如梦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作韦庄2,伊予同里。
自来交契。
各贪浮名浮利。
总悟无常,物物般般捐弃。
予先别离宁海,又继而、贤来关里。
愿同志,更同心同德,同搜玄理。
慎勿攀援爱念,便宁心宁意,全神养气。
尘世之中,不染不著为最。
殷勤完全功行,常清静、有些消息。
神光灿,泼焰焰焰地,是你真底《满庭芳·伊予同里》年代: 元 作者: 马钰3,仲月当南吕,晨装拜古林。
逢君在东观,不得话离襟。
策马缘云路,开缄扣玉音。
还期才浃日,里社酒同斟。
《拜昭陵出城,与张秘监阁老同里,临行别承在》年代: 唐 作者: 权德舆4,云阶连月地。
记旧游、身在温柔乡里。
花阴透窗绮。
罗衾拥残梦,流莺惊起。
银瓶水沸。
待梳妆、屏风共倚。
看情眉恨眼,宿粉剩香,乱愁无际。
长记。
多情消减,宋玉连墙,茂陵同里。
离怀似水。
天涯路,叹愁悴。
想鸳机织锦,鸾台窥镜,秦丝幽怨未已。
好归去、共把琴书,倚娇扶醉。
《瑞鹤仙·云阶连月地》年代: 宋 作者: 郭世模5,伊予同里。
自来交契。
各贪浮名浮利。
总悟无常,物物般般捐弃。
予先别离宁海,又继而、贤来关里。
愿同志,更同心同德,同搜玄理。
慎勿攀援爱念,便宁心宁意,全神养气。
尘世之中,不染不著为最。
殷勤完全功行,常清静、有些消息。
神光灿,泼焰焰焰地,是你真底。
《满庭芳·伊予同里》年代: 元 作者: 马钰
赞美江南的优美句子
1:美睡宜人胜按摩,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2: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与身违。
3:对你的思念已经成灾,孤单指数像电价上升,心痛来袭如气荒蔓延,泛滥程度似雨雪遍及大江南北,快来救灾吧,把我们之间拥堵的情路迅速抢通
4:潇潇春雨烟雨江南,撑一把油纸伞,独自走向江南,烟雨江南,诗情画意的江南,清明时节的江南,梦牵魂绕的江南,向你走一夜,江南,早安
5:春暖花开心欢畅,莺歌燕舞踏青忙,又是一年春好处,烟雨江南遍芬芳。
春雨滴落降吉祥,春风吹起暖心房,春雷阵阵抖精神,春花迎福喜开放。
春分时节逢好运,花开富贵幸福长
六年级的作文,写节日习俗,特色服装,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
500字左右。
新市 江南著名古镇--新市坐落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的湖州市德清县东部,东去30公里,便是乌镇和西塘,往北30公里外,有南浔与周庄、同里。
相比这些江南古镇,新市古镇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堪称别具一格。
新市始建于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因此新市的商贸文化从时间可上溯到两晋,从地域能辐射到日本、南洋,尤其是丝绸贸易,新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
新市同样人文荟萃,南宋有状元诗人吴潜,清朝有影响日本一代画风的画家沈铨,现代有著名神学家赵紫宸和他的翻译家女儿赵萝蕤,中国古桥古船专家朱惠勇…… 蚕花庙会 上千年历史积淀,以及千百年流淌的古运河带来的对外开放交流机会,赋予了新市内涵深厚、风格独特且包容性较强的民俗文化。
其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蚕花庙会。
相传,春秋时期的一年春天,越国美女西施自会稽往姑苏送蚕花,途经新市镇,看见十二位采桑姑娘在其轿前翩翩起舞,西施为之所动,遂将绚丽多彩的绢花分赠众女。
从此,新市蚕桑丰收,物泰民丰。
为追念西施,每逢清明,新市人便会举行蚕花庙会。
1999年,中断63年的新市蚕花庙会重新恢复,一顶花轿引来4万多人“狂欢”。
从此,传统的蚕花庙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每年清明节,狂欢的人们一边观看蚕花娘娘、蚕花仙子的巡游表演;一边参与民间自发的社区文化活动,游千年古刹觉海寺、祈祷蚕花廿四分。
政府也组织经贸洽谈会,开展招商引资。
同时,外地一些民间艺人也闻风而动,纷纷前来登台表演,使这古老的民间习俗更添欢迎气氛。
特色美食 近百年来,新市人喜欢上了吃羊肉。
新市羊内的制作方式十分考究,原料选自一年生的湖羊,用文火加酱油、网油、红糖、饴糖等数十种调料焖煮一整夜。
其特点是肥而不腻,酥而不烂。
在众多的店家中,“张一品”的牌子最响。
当然,单吃羊肉不过瘾的话,可上银都大酒店吃“全羊宴”。
除羊内外,茶糕及芽麦圆子,也是新市小吃中一大特色。
新市茶糕采用糯米粉蒸制,中间嵌一团绞碎的猪肉。
刚出锅的茶糕香气四溢。
咬一口,油润香糯,滋味悠长。
远胜过火腿肉粽。
而芽麦圆子,是新市四乡八村农家的传统点心,大多为农家自制自食,也有为馈赠亲友而特地制作的。
芽麦圆子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小麦芽、棉线草、白糖、芝麻等,是纯绿色食品。
它口感香甜糯软,冷食尤佳。
另外,新市的细沙羊尾、豆豉、干挑面、酥糖等,均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地方特产。
近年,新市镇党委政府更将“羊肉黄酒节”办到杭州吴山广场,让羊肉和黄酒的香味随“吴山天风”飘进杭州的千家万户。
古桥和古弄 新市古称仙潭,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又因水被分割成18块,再由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72座桥梁连成一片,36条各具特色的弄堂贯穿于街市之间,构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早在晋朝以前,新市就已形成市井,街道间有弄堂贯穿,市河上小桥横卧。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淫,逐渐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据记载,新市镇区最多时曾有36条弄72座桥。
但因历史变迁,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桥11座。
太平桥,为单孔石桥,横跨小西河。
始建于宋朝,明清时期得到重建。
两侧栏杆至今仍保留石狮数个,桥石基座上刻有楹联。
当地流传这样的风俗:新婚男女从桥上经过,可期太平吉祥。
状元桥,位于镇北乐安港西。
因宋朝时新市人吴潜考中状元,后官至左丞相。
故得此桥名,蕴含金榜题名之意。
钟楼弄,长180米,宽约1.7米,位于觉海寺旁。
优美典雅、古色古香,极富江南水乡情调。
弄的一头是波光粼粼的市河和造型优雅的迎圣桥,古刹、小桥、流水、深巷四景合一,构成一幅古朴的图画。
“胭脂弄,秦淮河”。
连通北街与寺前弄胭脂弄,明朝时就已出名。
这条长70余米,宽1.5米的小巷,当时多为娼妓所居,因弄内胭脂味扑鼻而得此名。
宗教文化 新市自东晋至晚清的千余年间,佛教、道教文化兴旺,先后建成的寺庙庵堂达30多处。
随着历史的变幻,大多已遭战乱毁坏,目前保存完好的有觉海寺和刘王庙两处。
觉海寺,位于新市镇北街迎圣桥(现称寺前桥、如意桥)北堍,坐北朝南,占地约4000平方米。
觉海寺是一座风景优雅、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刹,民间有“先有觉海寺,后有灵隐寺”的说法。
其大雄宝殿上悬挂的匾额,为著名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亲笔所书。
始建于南宋的刘王庙,是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所建,其山门庄严肃穆,牌坊石刻“刘王庙”三字为楷书阳文,下方刻有浮雕“二龙戏珠”与“狮子滚绣球”。
朝南封火墙上的砖雕《三国演义》片段及人物、骏马等,仍有较高的观赏和考古价值。
枕河人家 西河口是新市一条典型老街,南始陈家潭北至朱家桥,长约二华里。
缓缓流淌的市河由南向北将数以百计的民居隔在两边,再由数十座精美的小石桥连成一片。
千百年来,伊伢而过的桨声楫影,曾勾起多少沿河人家的遐思。
西河口水街的西边,历代为临水而建的靠街楼,基本保持清末民初水乡老街之特色。
古朴优雅的石库墙门、精美的砖雕民居、独特的封火墙、石砌的堤岸河埠,向你诉说着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位于西河口中段的钱宅,是一处多进深的大院。
五代吴越王钱缪在新市的后裔们曾聚居于此。
据记载,晚清至民国初,西河口仍是新市的一条主要商业街,沿街居民大多从商,临街店铺栈坊最多时达500余家,有60多种行业。
当年的西河口,两岸船舶川流不息,三尺柜台宾客盈门,一派兴旺景象。
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茅盾的名著《林家铺子》时,曾选取西河口作外景地之一。
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蚕花姑娘》摄制组,也是选取西河口作外景点。
“鱼米之乡,采桑忙,两岸青青万枝桑”,老电影中的甜美歌声,唱的就是西河口售蚕茧的热闹景象。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
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有一篇描写同里的文章
退思园的玲珑雅致,三桥二堂的遗骨风韵,罗星听雨的浪漫情致……而同里最具灵气和叫人念念不忘的就是那一湾水了。
水是同里的灵魂,水是同里的依赖,水是同里的骄傲,水是同里千年的承载。
水的律动,水的轻灵,造就了同里整体的美。
不知从哪里淌来的水,也不知它流到哪里去,碧绿的河水交织成纵横交错的密网。
同里镇内河港交叉,水天相连,水村隐现。
水将同里分割,一个只有三、四平方公里的小镇被分割成七个圩,水同时又是串联这七个圩的纽带。
悠悠绿水,水活水清。
市镇布局一切环绕水做文章,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为一体,“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沿岸“屋宇丛密,街巷逶迤”。
镇里的民宅大都靠着水,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河街并行,逶迤曲折,出门见河,夜眠枕河,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里镇区市河总长5.14公里,水面9.37公顷,为镇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平均每个市民占有13.9平方米;石驳岸总长6.04公里,临水民居 5.46万平方米,占民居总建筑面积的36.9%。
纵横相连阡陌交错的河道水汊,曲折幽深精致典雅的小弄院落,千姿百态大小不一的石桥河埠,构筑了“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典型江南水乡古镇的景致。
水是同里的命脉,是古镇发迹之所在。
镇上不少深宅大院,如耕乐园、嘉荫堂、崇本堂等,均依水而筑,琴韵书声融入潺潺水声绕淌于门前屋后,春风月夜,绿意红情。
历史上同里的园林构筑都与水连在一起,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代诗人叶茵构筑别业,称“水竹墅别业”,园有十景,如“曲水流觞”、“竹风水月”、“峭壁寒潭”等,都是与水相联的水上景观。
元代,同里的“水花园”为叶振宗所居,地广数里,在同里湖畔。
明代同里有“湖林别业”,为任秀之园第,地处庞山湖畔。
清代有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著名贴水名园“退思园”,在姑苏众多的古典园林中也是独具一格的。
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指出: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
陈从周教授还高度评价了同里的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
明定同里“前八景”中,不少景观也以水为背景,以水定景,如“九里晴澜”、“莲浦香风”、“水村渔笛”。
“后四景”中“罗星听雨”景观,更是以水景为特色,被誉为“蓬莱仙境”。
同里人喜欢水,同里人离不开水,同里人折服于水。
同里是水做的,才会有女人的种种神韵。
因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习惯也比其他古镇浓。
抗战前同里有茶楼 20余家,为取水方便一般都建在沿河,河水经矾沉淀后既可沏茶。
如今的同里,河边全是有蓝布台面的桌和藤椅,不时地可以看到喝茶聊天的游客。
如果是淡季,则有客栈的主人自已泡了一壶茶,坐在河边,把了一本书看,手边的栏杆上是几盆长势正好的兰花。
水里的鱼虾才是小河真正的主人。
夏日的晌午,树荫底下的河桥弯里,一群调皮的小鱼儿,排着队,倏然一过,水面微微地晃了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刚误以为自己目眩或是走神,却又游了回来,仿佛是爱惹事生非的顽童。
眼疾手快的少年终能逮到一两尾落伍者,那便他们最好的玩物了。
大鱼则在河中央游,悠哉游哉,一副奈何不了它的得意样,于是少年们只有吮指干瞪眼的份儿了。
同里是名符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
由于同有荡河港众多,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各种各样的水产品。
盛产鱼、虾,较为珍贵的有太湖银鱼、白鱼、鳜鱼、鳗鱼、鳝、鳖、鲈鳢等,还有青鱼、草鱼、鳙鱼、鲢鱼、鳊鱼、鲤鱼、鲫鱼等。
小虾平日里是照不到面的,唯有天热水泛时,那些小虾像走累了的旅人,随意地贴在河驳岸边,一动不动了,于是大人小孩碗的碗,锅的锅,沿着驳岸一捞就是一大把。
这一切得赶,因为这些乏了的旅人休息好了又会即刻消失的,一只也没有,仿佛有集合号的。
如此的乐趣在每一个同里人都可以娓娓道来。
除鱼虾、蚌类等水产品外,同里水生植物品类齐全,主要有茭白、芹菜、莼菜、芡实、菱、藕、荸荠、芋艿、慈菇等,有的可上餐桌,有为时令-补品,有的是应时果品,其中芡实(俗称鸡头肉)被称为“水中人参”,为同里土特产中佼佼者。
说到水不能不说桥,水多必然会桥多。
同里的桥是进出小镇的门户和纽带,建造得都比较考究。
如果说水是婀娜多姿的女人,那么桥则是讨好水的汉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博取水女人的心。
或以优美的弧度体现男人的体恤和温柔;或以石板棱角分明的堆砌成平桥来展现男人的刚毅和粗旷;或以年代的久远取胜或以内涵深邃而见长,以一个个好听的名字来撷取水女人的芳心,或简约、或内敛、或睿智、或祥和,如“小川”、“东溪”、“富观”、“思本”、“普安”、“泰来”、“升平”、“得春”、而“长庆、吉利、太平”则是众所周知的三桥,每个名字都独具匠心,苦煞了这些男人似的桥、桥似的男人。
除了造型不同的各种古桥吸引着游人,同里还有各式各样的河桥让前来古镇的人大开眼界。
所谓河桥,北方人称之为水码头,南方人叫它河埠头、河桥头。
万籁寂静,支耳细听,每座桥下的水声都不尽相同,那是娇羞的水女人和桥男人耳磨厮鬓说着悄悄话呢
他们见证着小镇的历史,或辉煌或暗淡;他们繁衍着水乡儿女,姑娘水灵小伙俊,要不怎会挑战全国,每年有水乡丽人之约
水和桥始终默默地,和谐相依。
水是同里人生活的主要空间。
柔润碧绿的河水无声地流淌着,流过小镇,也流进小镇人的心里,滋润着水乡人的生活。
朝阳初升,或夕阳西下,柔柔的光线投射在河面上,宛如一幅幅淡笔描摹的水彩画。
望着缓缓的流水,你可以想象曲水流觞、竹风水月等等美好的语句,知道生活可以有一种安然,有一种恬适。
所有的东西包括心情都可以放到水里洗的,出水之后就焕然一新了。
喜怒哀乐都被揉碎了融入水里,水漾一漾,全部吸收了。
那波纹分明是孩子漾满欢喜的笑靥,甜甜的,不忍心拒绝这份快乐;那波纹分明是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少女的心事,欲罢却难休。
那波纹分明是老者额头的皱纹,叙述着往事沧桑。
那波纹,一道一道的扩散,终要渐渐的归于平静。
岁月如水,水如岁月。
在同里,不是领略“快意江湖”的滋味,而是感受水静、境静、心静……水是同里人的天堂,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的同里人。
同里人又使这水融进太多的温婉、安宁、祥和,于是同里的水才那么诗情画意清新娟秀。
苏州同里古镇的故事
(急需)
同里袜底酥的来历-----相传宋孝宗来到锦溪,由于旅途劳累,国事缠身,胃口全无,吃啥都没有滋味。
心急之中陈妃找当地的百姓为夫君做些点心。
因为心急,使得做出来的饼呈腰子状。
宋孝宗醒来看到案几上搁着一叠袜底,心想爱妻怎么还有闲暇缝袜底?陈妃见宋孝宗醒来,连忙送上酥饼。
宋孝宗这才恍然大悟,感到肚中饥肠辘辘,就大口吃了起来,想不到味道比宫中的“东坡饼”还要香还要酥,就问爱妃这是什么饼?陈妃就开玩笑地说,既然夫君说它是袜底,那就叫它袜底酥饼吧。
袜底酥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