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河北电视台影视频道精品剧场播放的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第十六发挥
古代人的头饰有什么讲究吗
头饰,指戴在头上的饰物。
与其它部位的首饰相比,装饰性最强,因而主要是女性首饰,包括发饰和耳饰。
古代女子头饰大多华丽精巧也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
宝钿花钗里包括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和发钿。
人类佩带首饰究竟於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
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据报导,意大利考古学家早几年在地中海之滨发掘一具距今约16万年的古人类女屍,女屍身上佩带著一兽骨和石头串成的项链。
可能上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首饰。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
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
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古代妇女头饰,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可分类为: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笄 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
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
”郑玄注:“笄,今之簪。
”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
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 簪 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
《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的记载。
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 即花胜。
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 步摇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来形容杨贵妃。
篦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
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
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
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
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
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花钿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
”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人类使用头饰的时间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装饰有关。
中国汉字中的“美”宇,其实就是一个戴着头饰的人。
其头饰也许是一个羊头,有两只角;也许是两根长长的翎毛,因而有人说“美”字“象头上戴羽毛装饰物的舞人之形”。
其实,这种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现代少数民族中都经常可以见到。
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头饰的历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到现代。
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县现在是佤族聚居区。
就在这里的勐董河下游两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着我国最古老的崖壁画之一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共发现十个画点,清晰可辨的人物图像七百余个。
其中,凡是形体较为高大的人物图像几乎都有头饰(有的还有尾饰),而且头饰非常突出,有的头饰的长度甚至超过人体本身的长度。
沧源崖画中的头饰,多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鸟羽等物,尤以牛角头饰为多。
这种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
《云南志》说;“望苴子蛮……衣短甲,兜上插牦牛尾,驰突如飞,其妇人亦如此。
”《宋史·蛮夷四》说:“使者衣虎皮颤裘,以虎尾插首为饰。
”此外,明清时期编纂的多种志书,对基诺族、景颇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鸡毛,缠红藤”之类的记载。
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的头饰于此可见一斑。
现代的首饰,材料单纯得多,仅限于某些贵金属如金、银以及金银之类的合金仿制品和翡翠、玉石、钻石、宝石、珍珠、珊瑚、流浪等。
近年来,虽也开始制作塑料、陶瓷首饰,但普及度较低。
相对来说,少数民族所佩戴的头饰,其所用材料要丰富得多,而且也不一定追求名贵,而是就地取材,因时制宜。
概括起来,世界少数民族用作头饰的材料大体可以区分为这样三类:动物类、植物类和矿物类。
动物类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兽角和羽毛外,还有兽骨、兽牙、贝壳、蛋壳、蟹爪、马爪等,甚至还有某些小动物。
植物类头饰有花朵、树叶、竹片竹管、木片木棍、苔绒等,甚至还有成只的水果。
矿物类头饰物有各种砾石、石珠、石片或金属如铜、铁、金、银等。
可见,少数民族的头饰物是十分多种多样的。
稀奇古怪,但也是十分丰富多彩。
我国少数民族的头饰和其他首饰和体饰一样,以银为主。
同时,还有金、铜、锡等金属,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属材料,羽毛、兽角、兽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动植物材料和绒球、丝穗等棉毛制品。
头饰的形式有簪、钗、箍、圈、梳、珠、牌、扣、泡,有的干脆就是银元和钥匙。
蒙古族无论男女,头发上都饰以宝石、珊瑚、碧玉,女的插银簪。
西北土族也常以珊瑚、松石作头饰。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妇女发盖上饰银元、铜珠;而未结婚的姑娘则在帽子上饰以珠、穗和插三至四根猫头鹰、雪鸡羽毛;老年妇女则在发辫上坠银元和钥匙。
塔吉克人常在帽沿上饰以银链,已婚妇女的发辫上却缀白纽扣和丝穗。
塔塔尔族的头饰则是旧银币和金属牌。
锡伯族的头饰较为丰富,尤以新娘为甚,戴头箍、插簪子和鬓钗,戴花。
满族入关前也主要以花为饰,入关后银饰十分繁多。
西藏的门巴族女子饰彩色珠串,男子则在帽边用孔雀羽毛围扎,十分雄壮美观。
塔巴族头插竹签、银签,戴珠串,插鸟翎。
羌族插银或钢打制的簪、钗。
白族则插银或玉的头辔。
傣族妇女除银钗外,还喜欢插色彩鲜艳的塑料梳子和戴鲜花或塑料花。
苗族头饰均为银制,十分丰富突出。
布依族插银发簪。
水族喜欢在头上插梳子。
仡佬族除一般的银簪外,还有一种白银发饰,专门戴在头上。
壮族妇女一般都使用银针、根簪。
瑶族、畲族的银制头饰都十分突出。
高山族与其整个服饰相配合,戴羽冠、角冠、花冠和银冠。
鄂伦春人的头饰 东北的鄂伦春人,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因而他们以戴鹿角为美。
鹿善于奔跑,体态雄健,公鹿头上的角分出多岔,十分雄壮美观。
当鄂伦春人推举出能干、公正、勇敢、有丰富狩猎经验的人作为“莫昆达”(族长)后,莫昆达就把鹿角戴在头上,显示鹿角这种头饰与狩猎劳动和勇敢、力量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象征自己的权威。
满族人的头饰 在发簪上戴花,是满族妇女的爱好。
入关以后,满族妇女的头饰更是大大地丰富和考究了,加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针、排杆及压鬓针等等。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大扁方”头饰。
所谓大扁方,是一根约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如意形大横簪,用银、骨、竹等做成,一端呈灵芝形或云叶形,微曲,贯穿于颇具特色的发髻之中。
裕固族人的头饰 西北的裕固族在盛装时帽筒上要加一围绿色珠穗为饰,很有特色。
但是,裕固族妇女头饰中最有特色的还要算妇女结婚时戴的长形的“头面”。
戴“头面”时,裕固族妇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大辫,一条垂在背后,两条在胸前,“头面”亦分三条,”系于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上面镶有银牌、珊瑚、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
一副“头面”,重的达七斤左右。
藏族人的头饰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莱、豌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和装饰风格大致可以分为藏东、藏南和藏中、藏北四大类。
这四类又可以分为农牧区二大风格以及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身份之分。
这是各地藏族服饰共有的特点。
由于藏民族居住的地域广阔和山川的自然阻隔,造成了虽属同族但服饰各异的局面。
藏族服饰,作为一种存在于本民族文化生活模式中的组成部分,佩带又是构成藏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佩带的装饰品的质地一方面是金银物器,另一方面是天然宝石。
藏族服饰文化里头饰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种装饰品,它构成了某种地域特色的审美情趣,象征着不同地区的穿着风格。
藏族妇女大多数将头发分编成无数根小辫,头饰大多是琥珀、珊瑚、玛瑙、绿松耳石等各种天然宝石。
佩带时有的直接把装饰品固定在发辫中,也有将各种要戴的头饰固定在与发色相近的布上,再与发辫一起衔接,这样既美观又方便。
为了便于下雨时披自制毛毡雨披和戴帽子,发辫和头饰一般集中在下部。
藏北已婚女子将长发从中间分开,编成许多辫子,前额的分发处开始分别在两边的细辫上串上相对称的珊瑚、翡翠等宝石,把后脑勺的头发编成一根较粗点的发辫,上面固定上从大到小的银圆。
未婚女子将头发编成一根或两根,没有过多的讲究和装饰物。
藏族妇女的头饰中,最有特色且内涵丰富的是戴在发顶上的“巴珠”。
贵重的“巴珠”由宝石或珊瑚做成,其形制前后藏有所不同,前藏妇女戴的“巴珠”是三角形,后藏戴的是半月形。
姑娘头上一插上“巴珠”,就意味着姑娘已经长大成人了。
所以,第一次播“巴珠”的时候,按照传统习俗,还对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向姑娘表示祝贺。
布依族人的头饰 布依族的礼帽银饰十分精致复杂,是一种非常讲究的头饰。
每逢喜庆节日或亲友聚会,布依人都要穿戴礼服和礼帽。
礼服用丝绸绫缎制成,礼帽上配银饰。
银饰主体为一条长达一米的银链,上面吊着几十串银制的太阳心、葵花心、小鱼、小虾、小鸟、飞鸽等各种纹饰银器,银光闪动,高雅华贵。
侗族人的头饰 侗族的银帽也是十分精致美观的头饰。
银帽由帽和银饰两部分构成。
相沿有两层银饰,上层嵌十八罗汉,下层嵌十八朵梅花,两鬓各饰一个月亮。
月亮正中有的还嵌双龙抢宝或丹凤朝阳,有的嵌吴刚代桂或嫦娥奔月,周围以水波浪和彩云绕边。
下面各镶一个雄狮,狮子脚踏银球,仰头望月,在银球中穿一条银链,佩戴在两鬓上,以护其帽;银链可松可紧,伸缩自如。
帽顶刺绣花草,上嵌精翠银珠,闪闪发光;帽后围有七至十一根银浪,尾端镶老鹰爪、葫芦、金鱼、爪子、四方印、响铃等装饰。
走动时发出叮铛响声,十分动听和谐. 瑶族人的头饰 瑶族头上的大银钗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也十分突出。
瑶族支系众多,头饰也十分复杂。
广西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有三条弧形大银权,两头上翘,制作精美,重达一斤左右。
戴大银钗的瑶族妇女显得雍容华贵,典雅庄重。
畲族人的头饰 畲族妇女除戴珠串、凤冠头饰外,还有戴“三把刀”为头饰的习俗。
畲族妇女头顶,插着三把银质头花,围成环状。
头花下沿系有无数银珠、银片、银坠之类装饰品。
头花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
相传明末倭寇时常入侵,为防御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妇女便在头发中插三把短剑,危急时可取下自卫。
积久成俗,在头上保留了“三把刀”的装饰,显示勇敢和纯洁的品格。
高山族人的头饰 高山族祖传的银盔是充溢着文化内涵的头饰。
每逢有祭祀活动,高山族人便喜爱戴高大的银盔。
每一个高山族人成家以后,就用实物换来银币,制成银圈,然后做成头盔,从此便父子相传,代代相承,继承人最少必须在银盔上增加一个圈。
儿子多时,就把银盔拆散分配银圈,在此基础上儿子加添银圈又制作新的银盔。
因此,银盔是财富积累的记录,是勤劳、节俭和有本事的象征。
苗族人的头饰 苗族盛装头饰也许是我国少数民族头饰中最奇异、最精致也最漂亮的头饰了。
其中一种头饰,具有明显的牛崇拜的色彩。
苗族妇女在载上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后,还要戴上两支连在一起的银制水牛角,就象一个巨大的“U”字。
每支角上雕一条龙,龙头朝内,呈二龙戏珠之势。
两支银角中间,有扇形银芒。
另一种头饰,由自下而上横排的五支宝剑头形银片组成,也戴在银冠上。
五支银片长尺余,大体相等;“剑尖”朝左,右边整齐;正中有风头饰。
横片上插满鲜花。
上面两种头饰,用银多达三斤。
教材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荒漠化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 运用。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 运用。
教学难点: 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 无法正 在没有了植 被保护的情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 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
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 草原 【合作探究】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干旱 阻隔水汽 高山环绕盆地 地形 位置 东 西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合作探究】 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总结】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后讨论: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
(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 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教师总结】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教师总结】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牧场超载 转牧脆弱地区 荒漠化加剧 劳动力需求 草地缩小 草地变旱地 人口增加 弃耕后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 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教师总结】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 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合作探究】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教师总结】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时期 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合作探究】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教师总结】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
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
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
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教师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
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
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 :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 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合作探究】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
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合作探究】 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
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教师总结】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
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
【合作探究】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
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教师总结】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合作探究】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教师总结】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河南省临如市平顶山马川镇天河村 有这个地方吗
战争时期,郸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将领彭雪枫、萍、魏凤李子木等都曾在郸城开展革命工作,现存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整训纪念馆、红军碑、张又铭纪念亭。
“中国书法之乡” 郸城人尤爱书法艺术,书家名人辈出,墨宝璀璨闪烁,历史上董其昌、王铎曾客居郸城,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
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刘澄之等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
郸城现有国家级书画会员15人,省级会员59人,一批中青年书法人才成绩斐然、瞩目书坛,被评为“中国书法之乡”。
“中国戏剧之乡” 戏曲艺术蓬勃发展,首次将河南坠子搬上戏剧舞台,继而形成大型坠子剧种。
郸城县艺术团排演的《五世请缨》、《杜鹃山》、《朝阳沟》等获得省、市戏曲大奖数十项,业已申报“中国戏剧之乡”。
郸城海纳百川,文化多元发展,位于县城东15公里的中原民俗园,集农、工、商文化为一园,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老牙人祖公园” 老牙人祖公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 老牙人祖庙(1张)毁。
1997年当地群众发筹款进行复建。
公园内绿化全覆盖,拥有庙宇数十座,古碑,古树,古坟等令游人目不睱接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这里会举行具有百年传统的庙会,吸引着周边地区县市数十万游人,这里也是一个展现伏羲文化的舞台。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郸城县县境属黄淮平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
海拔在35.6米至43.8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稍呈倾斜,坡降为七千分之一,地势平坦,土质粘重,适宜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生长。
黑茨河、黑河、新蔡河、皇姑河、油河 (清水河)流经境内,地下水位较高,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河道支流及人工开挖的沟渠,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高,排灌比较方便。
郸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
年平均气温14.6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258.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18千卡,是河南省太阳辐射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年平均降水量738.6毫米,年降水量在600至900毫米的年份占59%。
年平均无霜期223天,80%的保证率为202天。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4月底,境内省、县、乡道公路总里程10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4公里。
辖区内有省道3条,通车里程138.6公里;县道6条,通车里程159.7公里;乡道18条,通车里程363.3公里;通油路村道58条,里程262公里。
2007年底该县所有行政村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境内大桥1座131.6延米,中桥30座1712延米,小桥87座1779.5延米。
但是,由于该县是农业和人口大县,也是省级贫困县,财政底子薄,基础差,交通历史欠账多,公路等级标准低,路网结构不合理,且农村公路建设重建轻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还比较滞后,境内不通高速公路,不通国道公路,不通一级公路,不通水路航运,不通准轨铁路,也没有水泥公路,虽有70年代建设的窄轨小铁路,现已名存实亡,运输能力低下。
不少县乡公路毁坏严重,有的即将断行。
全县交通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
编辑本段资源概况 县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既有亚热带生物,又有北寒带生物,可谓天赋独厚,物产富饶。
植物方面,仅粮、棉、油、烟等主要农作物,就有29属、240多个品种。
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
1983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红薯生产历史修久,栽植普遍,高产稳产,原为食用佳品,现为经济作物。
曾远销东北各省和新疆等地。
烟草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亩产烤烟150公斤,品质优良,1984年被定为华中烟叶开发基地县。
水生植物的吴台莲藕,以节长、粗壮、脆嫩、味甜著称,清代《鹿邑县志》早有记载,是当地土特产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内贩外运,不绝于市。
野生和栽培的药用植物也很多,收获量较大的有荆芥、生地、薄荷、栝楼、大青根、王不留、地骨皮等,多达189种,年提供商品药材80万公斤,为省中药材生产基地。
动物方面,牛、马、骡、猪、羊、鸡、鸭、鹅、兔的饲养极为普遍。
大家畜以黄牛居多,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一般为南阳黄牛及其杂交种,抗病力强,繁殖率高,耐粗饲,不仅役用性能好,而且皮肉兼用,经济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
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郸城被授予“河南省秸秆养畜先进县”和“河南省畜牧推广先进县”。
范项山羊均为槐山羊,其板皮称为“槐路皮”(又称“汉口路板皮”),1976年以来连续10年每年收购出口10万张以上,1978年被河南省定为山羊生产基地县。
1980年、1981年收购量均超过30万张,获国家对外贸易部、农牧渔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颁发的奖状。
1983年在北京“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展出,深受有关部门和外商赞扬。
桑蚕饲养也较有名,1977年收茧量曾达到5277市担,在河南省名列榜首。
此外,还拥有较丰富的害虫天敌资源,据调查,共有燕子、黄鼠狼、猫头鹰、蝙蝠、青蛙、瓢虫、蜘蛛、草青蛉、赤眼蜂、步行虫、螳螂等25科、182种,对发展农作物的生物防治非常有利。
郸城县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传说中,郸城是老子炼丹成功的地方,取【丹成】谐音郸城。
今郸城县地域,西周时属厉(音lai)、陈,战国后期属楚。
秦属陈郡苦(音hu)县和项县。
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
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 (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
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
唐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
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未变。
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属归德府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
民国3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 ,至民国19年(1930年)废除。
民国30年(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共产党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
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
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
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
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
1965年6月增设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至今。
郸城县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郸城,原是一个不足200户人家的小集镇。
建县后,拓宽城区,整修街道,发展交通,加强基本建设,面貌大大改观。
如今,这里是70年代建设的窄轨小铁路许(昌)郸(城)线的终点站,干线公路有商(丘)临(泉)路、漯(河)双(沟)路在此交汇贯通,每天班车穿梭不断。
北至北京、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商丘,西通周口、许昌、漯河、平顶山,南抵新蔡、息县、驻马店、信阳、广州、深圳,东达徐州、亳州、太和、阜阳、上海、南京等地。
1999年,全县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大部分村都上了通柏油路。
市话交换容量达1.6万门,农话容量达2万门,移动通讯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交通通讯十分便利。
县城主要街道都加宽取直,铺设了柏油路面。
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项项现代化设施随之兴建,工厂区烟囱林立,机声隆隆;商业区网点密布,商旅云集,还有许多学校、医院、影剧院错落其间,颇显繁华。
这个昔日的偏僻小集,现已演变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初步形成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特型城镇。
郸城县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伴随着郸城建县50年光辉历程,勤劳智慧的郸城人民团结奋进,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使郸城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走工业兴县,发展新型工业的道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该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日新月异。
2002年,郸城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3亿元。
工业总产值达到31.9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产值12.1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3.6元。
全县财政收入1106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8亿元,年末银行存款余额22.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20亿元;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6亿元。
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有利因素,为当地各种生物的繁衍成长,尤其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
近几年来,郸城加强了以打井配套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前拥有大型深眼机井23340眼,平均60亩地一眼井,机、电、井配套24930套,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10天可浇一遍,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农业资源 郸城是富庶之地,资源丰富。
郸城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现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棉花生产百强县。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红薯、中药材、烟叶等,年产小麦6亿公斤,玉米3亿公斤,棉花3700万公斤。
红薯种植历史悠久,高产稳产,年产4800万公斤,红薯“三粉”远近闻名;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烟叶等经济作物20万亩。
养殖业以猪、槐山羊、黄牛为主,年出栏生猪120万头,槐山羊58万只,黄牛12万头,是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工业发展 郸城是工业大县,门类齐全。
郸城县工业基础好,企业改制早,近农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涵盖热电、液糖、乳酸、制药、啤酒、搪瓷、冶金、板材、建材、红薯加工等工业门类,拥有自主出口权企业27家,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河南财鑫集团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百强工业企业;河南金丹乳酸公司是省百强工业企业,年产乳酸10万吨,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其中DL-乳酸产量居世界首位;郸城天豫经贸公司年产红薯淀粉、红薯粉丝3万吨,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郸城现有工业企业与山西晋煤集团、江苏东华集团、杭州博多公司、北京和惠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项目达10多个。
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工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分食品、化工、轻工三大园区,具备制造、物流、商贸、居住、行政、轻工六大功能。
现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1座、标准化厂房14座、区间道路10公里、人行道20公里、路灯600盏、管网20公里、高低压电线10公里,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
郸城围绕“强抓工业,提升农业,关注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思路,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00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序中较上年提升29个位次,多项发展指标位居省市前列。
郸城坚持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倾力打造最佳创业环境和投资洼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实行一事一议。
人力资源 郸城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加工产业成本低,常年富裕劳力35万人,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29家,年培训机械加工、车工、电气焊、制衣等技术工人10万多人,是河南省外派劳务输出基地县。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郸城县辖8镇11乡3个办事处和1个工业区(汲冢镇、宁平镇、宜路镇、南丰镇、吴台镇、钱店镇、石槽镇、白马镇、城郊乡、双楼乡、胡集乡、汲水乡、虎岗乡、巴集乡、东风乡、张完乡、丁村乡、李楼乡、秋渠乡、新城办事处、洺南办事处、洺北办事处、东工业区) 编辑本段著名人物周胜 周胜,1961年生,河南郸城人,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理化专业,2001年毕业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和学历。
现任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和扬州职工大学校长,教授,东华大学和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
魏新 魏新:周口郸城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
现为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正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方正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等。
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245亿元。
郸城县柴建方 柴建方:1943年生,河南郸城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
现任宁夏书画院副院长、宁夏书协副主席、贺兰印社社长。
中国书协二届理事、西泠印社社员、’99中国百杰书法家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书法艺术家。
孙学敏 孙学敏:教授,在读博士。
1963年生,河南郸城人。
1985年郑州大学经济系毕业,2004年3月攻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学习西方经济学、经济决策学、数量经济学。
先后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郑州大学商学院硕士导师,西方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曾任国际经济与西方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国际贸易系主任、郑州大学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郑州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寒心 寒心:原名:张国华,男,1982年生,河南郸城人,<>杂志社特邀记者; <>特约创作员,2000年腾王阁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少年组一等奖,2000届香港环球书法比赛银奖得主。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书法家协会会员。
有当代小张颠之称。
主要作品<>、< 英雄颂>> <> 。
马艳丽 马艳丽:英文名:Mary Ma ,女,1974年生,河南郸城人。
1991年 河南省赛艇比赛冠军。
1995年 上海首届国际时装模特大赛冠军。
1996年 上海青年岗位能手、上海青年突击手。
1998、1999年 ’98、’99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时尚大奖-中国十大名模首席”;2000年 被评为中国国际时装周时尚媒体评委年度四大时尚人物之一。
赵康乾 赵康乾:郸城县宁平镇鸽子笼村人,1980年生,毕业于郑州师范学院,曾任宁平小学四年级语文代课教师,现任东莞龙大朗明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著名青年作家,职业经理人,著有《宋元剑仙传》《东渡》长篇名著。
刘金山 刘金山:男,1971年出生,河南郸城人,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乘数效应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等各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博士论文《转轨时期需求变动与需求政策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于祖焕 于祖焕:男,1963年2月生,河南郸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 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所获博士学位;在子流形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论文相继发表在国内外相关杂志上,并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和引用。
张振福 郸城县张振福:1967年生,河南郸城人,1987年毕业于河南沈丘师范美术专科,后进修于河南教育学院艺术系,毕业后分配至郸城县城郊中学任美术教师,现为河南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院院士。
张振福的泥塑作品有写实的,也有夸张的,例如《东家长西家短》、《乡村理发员》、《家乡戏》、《卖货郎》、《盛世欢歌》等,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充满乡土气息,造型出神入化,独具匠心,让观赏者一直沉浸在朴实的柔美之中。
泥塑作品《共读西厢》获河南省第二届艺术节美展一等奖;《快乐的日子》获河南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黄土地》入选河南省第十届美展获银奖;被评为“河南泥人张”。
朱岫峰 朱岫峰:男,汉族,1941年6月生,河南郸城人,1971年4月入党,1960年9月参加工作,中牟农专毕业,中专文化。
曾任淮阳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项城县县长、商水县委书记,1987年9月任周口地区行署副专员,1994年任周口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2000年8月任周口市委常委、市筹备组副组长,2001年1月任周口市人民政府正厅级干部。
李天文 李天文:男,汉族,农历1974年11月生,原籍河南郸城县秋渠乡李堂村,1997年6月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专学历,中级职称,国家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文学、曲艺、书法爱好者,国学教育倡导者之一,业余作家。
先后任《河南乡镇企业报》编辑记者、河南科技出版社编务助理、郑州中原区第二中学特约计算机教师。
著有回忆录《梦的季节》,散文集《风中的玫瑰》,小说《无声的叛逆》、《落定》、《人在江湖》,诗歌《望归》、《我心飞翔》、《飘荡》、《玻璃心》等等。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汉置郸城县,在今永城县境。
按“郸”奉为“单”。
郸县应是原来以“单”为名的城堡,西汉置县加“邑”。
据《汉书·地理志》:“郸,莽曰单城。
”城为邑,故改单为郸。
2000年,郸城县辖9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51994人,其中:西城区 70687人、吴台镇 64473人、南丰镇 52680人、白马镇 71148人、宁平镇 56054人、宜路镇 60617人、钱店镇 71281人、汲冢镇 66684人、石槽镇 53984人、城郊乡 64950人、虎头岗乡 58166人、汲水乡 57941人、张完集乡 56490人、丁村乡 52981人、双楼乡 42930人、秋渠乡 52731人、东风乡 39357人、巴集乡 55212人、李楼乡 53821人、胡集乡 49807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郸城县辖9个镇、11个乡:西城区、吴台镇、南丰镇、白马镇、宁平镇、宜路镇、钱店镇、汲冢镇、石槽镇;城郊乡、虎岗乡、汲水乡、东风乡、巴集乡、李楼乡、张完集乡、丁村乡、双楼乡、秋渠乡、胡集乡。
目前,郸城县辖3个办事处、8个镇、11个乡、1个工业区:洺南办事处、洺北办事处、西城区办事处、吴台镇、南丰镇、白马镇、宁平镇、宜路镇、钱店镇、汲冢镇、石槽镇;城郊乡、虎岗乡、汲水乡、东风乡、巴集乡、李楼乡、张完集乡、丁村乡、双楼乡、秋渠乡、胡集乡、东工业区。
编辑本段相关内容 郸城县豫剧团 沿革:前身系郸城县实验豫剧团,1965年初改称现名。
在原基础上添置、更新了舞台装置 、服装道具,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阵容整齐,行当齐全。
团长范永言,著名 武生曹彦章为其台柱兼副团长。
其他主要演员还有于雪香、李新芳、林士奇等 。
1966年后,古装戏服装、道具被毁,剧团改称文工团。
1978年后, 经过恢复整顿,排演了《逼上梁山》等剧,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如王世民 、于得民、陈得珍等。
郸城坠剧 郸城坠剧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河南坠子演员吴宗俭、马艳秋等活跃在河南商丘、安徽亳州一带,1956年为支援新建县的文化建设,商丘市曲艺剧社迁到郸城县,改名为郸城县坠剧团。
之后,坠剧在郸城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
1983年,由著名编剧李红喜创作的现代坠剧《嫁母》(又名《特殊媒人》),在河南省广播电台录播后,又在全国播放。
当时,作为新剧种,坠剧的影响扩大到全国。
1987年,由于受电影、电视、歌舞冲击,坠剧发展举步维艰。
在剧目少、演员少、无专场演出的情况下,郸城县坠剧团合并入该县豫剧团,该剧种濒临灭绝。
为抢救坠剧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文化局日前成立了领导小组,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请来吴森、吴三妮、闫其良等坠剧传人录制节目。
同时,斥资购买大量乐器,如:坠胡、笙、二胡、三弦、鼓、锣、钹等,并将高标准地编排一些新的坠剧节目,使这一濒临灭绝的戏剧奇葩得到继承和发展,回到正式的舞台上。
林森的孙子是谁
林森,辛亥革命先国民主席。
1868年2月11日森生于闽侯县尚干镇村,为家中老大,下有四弟。
1890年毕业于台湾西学堂,后考进当年新设的台湾电报学堂,次年分派到台北电报局工作。
同年,他回福州与郑氏女结婚,仅过3天,即回台北。
1893年,因妻病重,林森返榕,但爱与药没有挽回妻子年轻的生命,林森悲痛万分,誓言终身不再娶。
林森儿子与媳妇 林家有5个儿子,只有老三生一子林京。
后来,林京成为林森嗣子。
林京娶的第一位夫人叫陈银岩。
陈银岩的父亲是个走街串巷为人修木桶等家具的木匠,母亲长期在福州三山中学校长家当保姆。
校长夫妻婚后长期未育,将陈银岩认为女儿。
陈银岩进了这家后,校长夫妇很快生儿生女。
林京与陈银岩育有一子,名林涛。
陈银岩胞妹陈少华,与林京情投意合,两人很快结婚,并一起迁往北京定居。
林京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留学。
“九一八”后,日本加快侵华步伐,林森从美国叫回儿子林京,送往前线。
林京在傅作义部队任英文秘书,1937年在吕梁山与日作战中牺牲。
抗战胜利后,林京夫人陈少华去找傅作义,希望找回遗骨。
傅作义才知林京是国府主席林森之公子。
他恸哭说:“我对不起主席。
”林京战死时,因部队正在作战,就将其遗体搁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抗战胜利后,谁也记不清此山洞的具体方位。
当时津浦线尚未恢复,傅作义派军用飞机,将陈少华及儿女送往南京。
抵宁后,一家人住进南京北碑亭巷如意里5号主席公馆。
林良记得,当时公馆内什么家具也没有,一家人就睡在地板上。
后来国府送来一些家具。
新中国成立后,陈银岩长期住在福州烟台山林森公馆,后病逝。
陈少华,长期随在唐山铁道学院工作的林平生活,1976年遇难于唐山大地震中。
林森的孙辈与曾孙辈林京与陈银岩所生的儿子林涛,是个中学老师,已经病逝。
林京与陈少华生二子一女。
长子林平,1930年出生,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后,到内蒙古支援边疆建设,被分到一个公社的拖拉机站工作。
当地条件极其恶劣,林平的脸被冻肿了。
一次,内蒙古农牧厅厅长到基层检查工作,遇到林平,问:“你长得很像我的好友林京
”林平答:“他是我爸爸。
”后来,这位蒙族厅长将林平调入自治区农牧厅,林平在厅里一直分管农业机械,直至退休。
林平的爱人毕业于华南女院,随丈夫赴内蒙古工作,二人育有两子,目前都生活在内蒙古。
林京的长女林娜,1932年出生,从福州陶淑女中毕业后考入福州大学,毕业后至中科院科学出版社工作,退休前为副编审,1991年病逝。
林娜的丈夫长期在中科院地理所工作。
林良生于1934年,从英华学校毕业后,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6年随校迁往四川峨眉山。
唐山铁道学院入川后,改为西南交通大学。
该校目前有3个校区,总校在成都九里提校区,峨眉山与成都犀浦镇各有1个校区。
林良是学校工程机械方面著名教授,曾任学校工程机械教研室主任、汽车工程教研室主任、机械工程系副主任、物质生产处副处长、外事处处长,现为峨眉山校区教学顾问。
林良夫人年维洁,北京人,是中国足球元宿年维泗的胞妹,为西南交通大学内燃机方面专家。
她是知名教授,退休后仍在给研究生上课。
两人的独生女儿长期在国家经贸部工作,现为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项目部总经理,女婿在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工作。
(记者刘琳)
嘉兴在古时称作什么
秦置由拳县,三国·吴改名禾兴县,十余年后,改为嘉兴县。
1949年城区曾析出设市,1962年撤消并入。
后撤并频繁。
嘉兴简称“禾”,又称嘉禾,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