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语祝福短信
布依语除了请教布依族书看的话,是很难在网上找到的祝福语的 有个文字样品如下: Lix haux miz luanh gwnl, lix xeenz miz luanh yungh。
有饭不乱吃,有钱不乱用。
布依语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人口约212万。
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分为3个土语区。
临近南北盘江和与广西交界的兴义、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罗甸、独山、荔波等县说布依语的居民区连成一片,是第一土语区。
这一区的北面,惠水、都匀、贵定,直到贵阳市郊区,是第二土语区。
第一土语区的西北、第二土语区的西面,镇宁、关岭、晴隆等县是第三土语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境内,也居住着自称为布依的人,他们说的话属于壮语的北部方言。
布依语是单音节词居多、有声调、以词序和助词为主要语法手段的语言。
除了少数复音的单词以外,每一个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单音节都有词汇意义或词素意义。
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的前面,宾语在作谓语的动词的后面。
语音 ①声母分为单纯、化、唇化3类。
塞擦音声母较少,除个别地区外固有词中不出现送气音声母。
②韵母由元音或元音和-i、-u、-、-m、-n、-、-p、-t、-k等韵尾组成。
韵尾前面的元音分长短,大部分地区a、i、u、4个元音分长短。
长a舌位最低,短a舌位稍高,长的i、u、后面有过渡音。
除个别地方外,元音e和o没有长短的对立,根据它们的音长来看,应属于长元音。
第2、3土语e复音化为ia,o复音化为ua,其中的a也是长的。
韵尾-k有的地方实际读音为-。
在长元音后面的-k或-有的地方已失落。
③布依语有6个舒声调和2个(或3个、4个)促声调。
按调位的原理,可以把促声调归并到调值相同或相近的舒声调中去。
但是某一个促声调归并到某一个舒声调的具体归法各地并不一致。
因此把促声调独立出来,便于对方言进行比较研究。
习惯上就说某地有8个、9个或10个调,它的性质和汉语的平上去入又分阴阳很相似。
在把布依语和同语支的其它语言比较时,可以看到,布依语的辅音系统中没有pl-、kl-一类的复辅音声母。
这样的复辅音,在布依语有的地方读为化音或舌面音,有的地方失去l,只剩下l前面的单纯辅音。
如: 由kl变为,中间经过了kj的阶段。
镇宁话的送气成分是伴随着声调产生的。
布依语3个土语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
第二、三土语比第一土语多一个塞擦音和相对应的在第一土语是或s。
第三土语以镇宁话的语音特点最为突出,那就是:①声调有合并现象。
别的地方的第3和第4调,在那里合并为一个(称为第3调而没有第4调)。
②第3调是高调,在一些词里,伴随着这个高调出现送气音声母,如kha“头”、kh“杀”、tha“哭”、pha“捏紧”。
镇宁读第3调、别的地方读第4调的词却不出现送气音声母。
③有3对摩擦音声母,根据声调的不同,读为清浊两类。
第1、3(一半)、5、7调和清声母s、h、f同时出现,第2、3(另一半)、6、8调和浊声母z、、v同时出现。
如: ④别的地方的-m、-两个韵尾,镇宁合并为一个-,别的地方的-p、-k两个韵尾,镇宁合并为一个-k。
⑤长短元音的对立减少了。
i、u、都不分长短。
镇宁以外的第三土语区内,虽没有上述第①、③两个特点,有些地方却有第②、④两个特点。
第④⑤两个特点几乎是整个第三土语区的特点。
由于有了第三土语,使布依语在壮侗语族中更显示了自己的特点。
语法 ①有丰富的量词。
典型的量词具有3种作用:一是标明事物的类别、性质或可度量性。
二是代替它所统摄的名词,接受形容词、代词、性质名词和动宾结构的修饰。
三是作数词和名词的中介。
名词、量词、数词同时出现时,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居中,名词在后。
但数词de“一、某一、每”和其它数词的位置不同。
这是由于它除了是数词以外,还有非确定指示代词的性质,因此它要和指示代词 n“这”te1“那” 的位置相一致,即放在名词或量词或量名结构之后。
②表明动作的时间或情貌,使用在动词后加助词或动词前加副词的方法,如kn1leu4“吃了”,k i“吃毕”,kn1kwa5“吃过”,ha4kn1“将要吃”,fkn1“未吃”。
③有一个置于实词之前的结构助词 ka ,可以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动词、形容词相结合,如kam“你的”,kan“这个”,kakn1“吃的”,kadi“红的”。
如果不把它看作助词而看作实词,就可以叫做被饰代词。
④介词大都来自动词。
⑤名词的修饰语除量词和由“二”以上的数词同量词组成的数量词组在名词前面外,都在名词的后面。
江淮河汉[打一地名] 黄河解冻[打一省名] 东南北[打一自治区] 一路平安[打一辽宁地名]
我本人就是壮族的~你有什么不知道的可以问我
我的空间里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壮族的你可以去看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人口1700余万。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
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
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从前这是年轻少年少女互对情歌的时候,遇到自己心意的人用歌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壮族的工艺品就是壮锦,即用不同颜色的线所织出来的五彩土布,人们喜欢把这样的布弄来做衣服,裙子,床单等只要能做得出的物品,同时壮族还喜欢绣绣花鞋一般生活中人们很少穿但在结婚丧事等重大的节日里就必须要有一双绣花鞋,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时期穿的绣花鞋,这样的鞋外表看起来和外面卖的一样但是它却是纯手工制作,它从鞋底到鞋面全都是一针一线扎出来的,制作这样的鞋如果每天都在做的话最快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
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
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
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
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马脚杆,云南文山地区壮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形壮如马脚得名。
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