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美的语句描述鲁迅的故居
到了鲁迅故居。
我们一路狂奔,来不及问路就迈进了那高高的门框。
一走进去就到了大厅。
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古色古香的木头家具,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
一看就知道大文豪鲁迅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里。
鲁迅小时候卧室里的床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雪白的蚊帐后面是一张还存留着清朝气息的、整整齐齐的木床。
床底下有一个尿壶,但怎么看都像一个地震仪。
也许是上面的四条飞龙让我产生了联想吧
爷爷说那张床设计得太精致了,就拍了许多照片。
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学习天地。
细心的我发现,鲁迅的课桌上刻着一个“早”字。
因为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被先生骂了一顿,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早点到校。
这个办法真好
回去我也在桌子上刻一个吧
来到鲁迅故居参观,让我们不禁想起他的一句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名》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答客诮》
访鲁迅故居阅读短文说说这是个怎样的故居
阅读,回答1—5题。
一转入那个地上铺着石板的小胡同,我立刻就认出了那一个从_幅木刻上久已熟悉了的门口。
当年鲁迅的母亲就是在这里送她的儿子到南京去求学的。
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
我随时在提醒自己:我现在踏上的不是一个平常的地方。
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文化战线上的坚强的战士就诞生在这里,而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从中学时代起就怀着无限的爱戴与向往。
我读了他所有的作品,有的还不止一遍。
有一些篇章我甚至能够背诵得出。
因此,对于他这个故居我是十分熟悉的。
今天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却感到我是来到一个旧游之地了。
房子已经十分古老,而且结构也十分复杂,不像北京的四合院那样,让人一目了然。
但是我仍觉得这房子是十分可爱的。
我们穿过阴暗的走廊,走过一间间的屋子。
我们看到了鲁迅祖母给他讲故事的地方,看到长妈妈在上面睡成一个“大”字的大床,看到鲁迅抄写用的桌子,也看到鲁迅小时候的天堂——百草园。
这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和地方,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神奇之处。
但是,我却觉得这都是极其不平常的东西和地方。
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桌子的每一个角、椅子的每一条腿,鲁迅都踏过、摸过、碰过。
我总想多看这些东西一眼,在这些地方多流连一会。
鲁迅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了。
他生前,恐怕也很久没有到这一所房子里来过了。
但是,我总觉得,他的身影就在我们身旁。
我仿佛看到他在百草园里拔草捉虫,看到他同他的小朋友闰土在那里谈话游戏.看到他在父亲严厉监督之下念书写字,看到他做这做那。
这个身影当然是一个小孩子的身影。
但是,就是当鲁迅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那坚毅刚强的性格已经有所表露。
在他幼年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里,我们看到了他用小刀刻在桌子上的那一个“早”字。
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有一天,他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上学迟到,受到了老师的责问。
他于是就刻了这一个字,表示以后一定要来早。
以后他就果然再没有 迟到过。
这是一件小事。
然而,由小见大,它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自省吗
这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对人民是一个态度,对敌人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态度。
谁读了这样两句诗,不深深地受到感动呢
现在我在这一间阴暗书房里看到这一个小小的“早”字,我立刻想到他那战斗的一生。
在我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
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熔,水浸不透。
他的身影突然大了起来,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
(选自,作者季羡林,有删节) 1、“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一句中“简陋的大门”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的内容是否矛盾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第4自然段,说说:对于鲁迅故居中的东西和地方,作者为何会觉得这都是极其不平常的东西和地方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鲁迅刻“早”字的故事,文章中写得非常简略,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选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中题1、指鲁迅故居的大门。
2、不矛盾。
感到是未到一个旧游之地,是因为作者读了鲁迅所有的作品,鲁迅的不少作品中对故居都有所描写,所以作者对于鲁迅的这个故居是十分熟悉的。
3、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桌子的每一个角、椅子的每一条腿,鲁迅都踏过、摸过、碰过。
4、“早”字的故事写得简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个故事大家都较熟悉,没有必要详细介绍;二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并是介绍这个故事,而是写作者游览鲁迅故居的感受。
5、鲁迅刻“早”字时所体现出的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鲁迅的这种精神也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
(意思对即可) 考点:考点名称:散文阅读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
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散文的特点:1.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2.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3.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
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
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
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之美: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
要很好的理解一篇散文,就要把握线索、抓住文眼、借助想象领会内涵、体会意境、品味语言。
1.形散而神不散①“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②“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a.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b.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①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②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③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不同分类: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①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②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吴伯箫的、朱德的。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③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茅盾的、魏巍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
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
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
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散文鉴赏步骤: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的句子是 , 。
(2分) 6.如果去绍兴参观鲁迅故居,你
鲁迅故里导游 各位游客: 家好!我叫朱,大家可以叫我朱导。
就来做你们的一天导游吧!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是桥乡、水乡、酒乡,鱼米之乡,拥有 东方威尼斯 之美誉,绍兴还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陆游老先生,擅长书画的徐文长老先生。
。
。
。
。
。
今天,我们就去游赏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居 鲁迅故里。
踏着脚下的石板路,顺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了第一站:鲁迅住居跨入大门绕过德寿堂,又一个观览亭展现在我们面前,两旁的屋檐下挂着一排齐齐的红灯笼,沿着小路走去,马上来到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在床前的小桌上,摆满了鲁迅先生的笔墨,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
把目光转向床,里面隐约可见鲁迅先生的凉席和枕头,十分俭朴。
继续大步向前走去,游客们,这就是小堂前,这是周家吃饭会客之处。
穿过一条阴暗的羊肠小道,来到鲁迅家的厨房,向里望去,里头摆满了古代烧饭的工具,古老的大锅上早已斑痕累累,落满灰尘。
绕过一扇门,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百草园。
红漆的栏杆,绿色的草木,成片成片的,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树叶上,晃动着的叶片若暗若明,光彩夺目。
阳光还穿过茂密的叶片,在地上留下了个斑斓的图案,百草园中种满了白菜,这是鲁迅小时候玩耍、嬉戏的地方,小时候,鲁迅在百草园中捉蛐蛐,拔何首乌,四季都因百草园带来了快乐的每一天,因此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
。
。
。
。
。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在百草园的出口处,有个石像老奶奶在给她的小外孙讲故事,手中的蒲扇扇啊扇,逼真极了,跟随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也去看看三味书屋吧。
走过小桥,桥下的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着,溪水绿得深邃而稳重,这种色彩与两岸的树木的绿色成了鲜明的对比。
树木是浓淡相杂的颤动着的绿,而溪水却是凝固一般的绿。
一条乌蓬船慢慢滑过水面,不小心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如一幅凌空展开的画卷一般。
走过小桥, 三味书屋 四个大字有力地嵌在凹凸不平的石墙上,进了三味书屋,思任堂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三个字下方挂着画与对联,令大家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文学气息,再进去些,正中悬挂着 三味书屋 匾额,是由梁同殊所提写。
紧接着来到了鲁迅的座位,座位上刻有一个 早 字。
关于这个 早 字,还有一个小故事哩。
一次,鲁迅为了给生病的父亲买药,因故迟到,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鲁迅便在桌上刻下了一个 早 字,勉励自已不要迟到。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为鲁迅打下了很大的文学基础,我们好像看见寿老先生一手捧书一手拿着戒尺的样子。
走出百草园的大门,来到了 咸亨酒店 ,门口立着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大家可以进店尝尝他爱吃(2016最新云南丽江古城导游词)的茴香豆和绍兴黄酒,品尝绍兴美食。
时光在流逝,鲁迅之游一日游在欢笑声中结束了,入口广场的墙上的鲁迅先生目光炯炯,神态庄重,手中的烟头依旧未灭,那沉思的面孔,一看就知道是在构思文章。
游客们,鲁迅故里之游是不是很充实呢?!欢迎你们再度光临!!!!! 鲁迅故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胡珂羽,是带大家游玩鲁迅故里的导游。
大家和我一起去瞧一瞧那里的美丽风光吧!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嵌在一块灰色光滑的石碑上的四个黑色大家:是“鲁迅故里,”上面还有坑坑洼洼的图片,石碑前面有孔乙己等四人雕像,我给你们十分钟时间快快合影拍照。
现在大家再和我一起去游赏一下鲁迅祖居吧!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以前家,里面有少爷房间、少爷书房、卧室、琴室、厨房…… 大家走出鲁迅祖居,去看看对面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时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但是鲁迅的课桌上雕刻着一个“早”字,“早”字是因为有一次他的父亲生病了,他一大早就匆匆地跑到药铺里去为父亲买药,然后再把药煎好,才去读书,结果上学迟到了,还被教授打了几下,后来他就在课桌上雕刻了一个“早”字,心想以后不能迟到了。
现在我们去百草园看看吧!走进百草园的大门可以看见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那里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鲁迅故里游览结束了,欢迎下次再来细细流泻,再见!
游绍兴鲁迅故居 作文
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的,我们先来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在这里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课桌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早”字,这是先生小时候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刻下的。
这里还有一个后院,书院课程枯燥乏味,当先生讲得入神时,学生们就会偷偷到这里玩。
走完三味书屋,我们就来到鲁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闺房卧室、少爷室等鲁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这是先生小时候住的地方。
游好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便会展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有鲁迅先生一生的纪录和保留下来的书,还有鲁迅先生的雕像。
鲁迅纪念馆有二层,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参观一下。
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里面有一棵大树,小时候的鲁迅会在树下和小伙伴嬉戏,晚上在大树下乘凉……,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得就是这里的事情。
.鲁迅故里已经游完了,一天也结束了
求 绍兴 沈园 鲁迅故居 会稽山兰亭 的导游词 谢谢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下联在故居联为:“恐鹈鹕之先鸣。
”)——鲁迅集《离骚》句自勉【鲁迅贺赠联】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鲁迅题赠某友人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鲁迅集清·郑板桥句赠日本学者增田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1932年10月5日书赠郁达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上款署:疑仌道兄属下款署:洛文录何瓦琴句——鲁迅赠瞿秋白【鲁迅撰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鲁迅挽瞿秋白男儿死耳,恨壮志未酬,何日令威来华表;魂兮归去,知夜台难瞑,深更幽魄绕萱帏。
——鲁迅挽丁耀卿【鲁迅应对联】独角兽;(寿镜吾)比目鱼。
(鲁迅)——鲁迅对业师寿镜吾【贺、赠、题鲁迅联】英雄气魄云为被;志士情怀海作家。
——郭沫若赠鲁迅返国空余挂墓剑;斫泥难觅运风斤。
——郭沫若题鲁迅浮雕像【鲁迅故居、书屋联】人淡似菊;屋小如舟。
——鲁迅故居(绍兴)联(1)[三味书屋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鲁迅故居(绍兴)联(2)[三味书屋联]品节详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佚名题鲁迅故居(绍兴)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
——鲁迅自题故居(北京)联怒将匕首投豺虎;甘为人民作马牛。
——于海洲题鲁迅故居(上海)联挽鲁迅联】一生反封帝;至死不宽容。
——上海著作人协会挽鲁迅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
——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挽鲁迅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斗争。
——章乃器挽鲁迅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代文章数阿Q。
——郭沫若挽鲁迅返国空余挂墓剑;斫泥难觅运风斤。
——郭沫若又挽鲁迅一代高文树新帜;千秋孤痛托遗言。
——孔祥熙挽鲁迅侠骨柔肠,横眉俯首;胸中海岳,笔底风雷。
——钱昌照挽鲁迅敌乎
友乎
余惟自问;知我
罪我,公已无言。
——徐懋庸挽鲁迅救亡阵线中,失一重镇;学术思想界,见此完人。
——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挽鲁迅呐喊如狂人,为国为己;华盖育彷徨,导民中流。
——《劳动生活》社挽鲁迅熄灭,光耀着世界的火炬;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上海学生剧团挽鲁迅死者赶快收殓,埋掉拉倒;生的主张宽容,那才糊涂。
——王造时挽鲁迅笔耕大野,胸怀日月光和热;墨洒长河,夜度春秋慨而慷。
——蒲公悼鲁迅倡民族复兴,像土国凯末尔;在文坛驰誉,如苏联高尔基。
——《景光》文艺社挽鲁迅浩气冠中华,血沃杂文墨作泪;铭言留后世,自嘲小品恨如哭。
——蒲公悼鲁迅文苑苦萧条,一卒彷徨独荷戟;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
(另一版本末句为:“芳荃零落痛余春。
”)——曹聚仁挽鲁迅荷戟独彷徨,岂惜芳心遗远者;(另一版本首句为:“何戟独彷徨,”)大圜犹酩酊,如磐夜气压重楼。
——罗庸挽鲁迅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另一版本为:“非徒中国小说史”句,“非”为“岂”)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鲁迅译死魂灵,竟成恶梦,归化十月;作自由书,长留热风,去无二心。
——陈适挽鲁迅至死无妥协心,百战不挠真勇士;一生反恶势力,万身莫赎此伟人。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挽鲁迅一生战斗刚毅不屈,是青年先锋;满腔热血慈爱至诚,为大众导师。
——《青年文化》社挽鲁迅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
——日本佐藤村夫挽鲁迅热烈情绪,冷酷文章,直笔遥师菿汉阁;清任高风,均平理想,同心深契乐亭君。
——马幼渔挽鲁迅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再挽鲁迅(“双星”:高尔基、鲁迅;“二心”:鲁迅杂文《二心集》。
)以赤热心,作冷静语,莫谓遗言犹讽剌;含慈母泪,写沉痛书,共知长翰有深期。
——倪文宙挽鲁迅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众继续斗争。
——胡子婴挽鲁迅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郭沫若再挽鲁迅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美国友人)、姚克[姚莘农]同挽鲁迅现文坛之曙光,社会先觉,长才未竟先归去;留著作于世人,精神不死,圭臬常存总可传。
——“光明读者会”挽鲁迅方悼国际大文豪殒落,光明大地正哀痛思慕;又哭中国高尔基窒逝,血腥奴场更悲愤欲绝。
——周瑞松挽鲁迅这世界如何得了,请大家要遵从你说的话语,彻底去干;纵身躯有时安息,愿先生永留在我们的心头,片瞬勿离。
——沈钧儒挽鲁迅妻子莫痛,朋友休悲,且遵遗嘱,管自己的事,越专越好;民族将亡,奴隶更苦,若求生存,学先生榜样,不屈不挠。
——施佳挽鲁迅不做空头文学家,死者已用了铁笔铁肩,挑过民族解放的担子;要作真心革命者,活人要拿出赤心赤血,赶走压迫中华的敌人。
——俞庆棠挽鲁迅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陈毅挽鲁迅偏偏在战的热望中,鲁迅死了
中华民族要大哭,无产阶级要痛哭,前进作家更是要狂哭;偏偏在降的阴影里,鲁迅死了
帝国主义会暗笑,专制魔王会狠笑,落后文人也许会惨笑。
——北平《风沙文艺》社挽鲁迅(35+35=70字)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
今年诚何年
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痕,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
斯老真大老,三十载来,打出一条血路,待吩咐,此责端赖后死肩。
——唐弢挽鲁迅(35+35=70字)(“四个月前”:高尔基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