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13岁的那一年因祖父下狱
鲁迅13岁的那一年因祖父下狱,他和弟弟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鲁迅这次来到舅父家中,景况和从前完全不同了,自此免不了要受一些冷淡。
但是,劳动者和他们的孩子们却到处都是一样,他们依然是那么热烈,那么殷勤,前来接待从远道来避难的小客人。
乡下的春天依然是美好的,罱泥船停满了河面,河两岸是青青的麦田,田埂上长着绿油油的罗汉豆。
白天,大人们都到河里和田间工作去了,鲁迅就和孩子们一同玩耍,或是钓鱼,或是剥着罗汉豆。
在皇甫庄和小皋埠这一带的农民主要的副业就是捕鱼。
深夜,鱼儿都游出来了,吃食的吃食,游动的游动,捕鱼的人也在这时出动。
二更以后,虾子也开始出来了。
捉虾的人就划着小船,带着海兜去捞虾。
天亮后,他们才吃一点冷饭团,到镇上去卖鱼虾,卖完了鱼虾才回来睡觉。
但凡有一点闲时间,他们也不歇下来,而是筹划着演戏,在做戏时一显他们出色的本领。
鲁迅说过感谢祖父破产、父亲落魄,原话是什么
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所以我其实是‘破落户子弟’。
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他不会赚钱),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
---------------------《鲁迅书简》第824页
我的祖父鲁迅先生主要内容
鲁迅(周树人)的爷爷叫周福清,号介孚。
周老爷子是读书人,三十三岁中举,三十七岁又中了进士,殿试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又出任江西金溪知县,因顶撞上司,被革去知县一职而改任教官,他不就,去了北京,十年后补上内阁中书,成了京官。
鲁迅的曾祖母去世,老爷子回来奔母丧,十二岁的鲁迅才第一次见到了祖父,也就在那段时候,周老爷子经历了一番人生大蹉跌。
周作人(鲁迅之胞弟)回忆道:“那年正值浙江举行乡试,正副主考都已发表,已经出京而来,正主考殷如璋可能是同年吧,同介孚公是相识的。
亲友中有人出主意召集几个有钱的秀才,凑成一万两银子,写了钱庄的期票,请介孚公去送给主考,买通关节,取中举人,对于经手人当然另有报酬。
介孚公便到苏州等候主考到来,见上一面,随即差遣跟班将信送去。
那时恰巧副主考在正主考船上谈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折看,那跟班是乡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面叫喊,说收到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
这事情便戳穿了,交给苏州府去查办,知府王仁堪想要含糊了事,说犯人素有神经病照例可以免罪,可是介孚公本人并不答应,公堂上振振有词,说他不是神经病。
历陈某科某人,都通关节中了举人,这不算什么事,他不过是照样的来一下罢了。
事情弄得不可开交,只好依法办事,由浙省主办,呈报刑部,请旨处分。
”(《鲁迅的青年时代》)。
科场舞弊,在当时是大案,这一直闹到朝廷中去,再加上周老爷子态度不好,在公堂上竟然指责有司是“选择性办案”,法律面前不人人平等,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为此,光绪皇帝还发了上谕,指示将其“斩监候,秋后处决”。
不过,光绪的上谕没有执行,周老爷子坐了七年牢后就被放了。
可这场官司,周家开始败落。
祖父下狱,鲁迅的父亲会稽秀才周用吉(伯宜)受牵连,被剥夺了应试资格,不久又患病拖了几年,即撒手归西。
朱正先生的《鲁迅传略》写了这段家庭变故,我读了,感触有三:其一,鲁迅出生于读书人家庭,自然有读书人的种子在,以后成了文豪,并非横空出世,没有渊源。
其二,鲁迅祖父性格倔强,鲁迅的骨头也硬得很,这里面大概有遗传吧
当然,周福清科场行贿,鲁迅却没有此种劣症,应该是变异。
其三,正因为周家败落,鲁迅写道:“我很感谢父亲得穷下来,他不会赚钱,因此使我明白了很多事情”(1935年8月25日致萧军信),于是,鲁迅投考“无需学费”的新式学校,先进江南水师学堂,再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这两所学校相当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很新式。
因学业优秀,后又到日本官费留学,先学医(那是受父亲为庸医所误的刺激),又改文,从欲救国人之身体到欲救国人之灵魂。
海归后,在“新文化运动”中头角崭露,“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诗),且成了“旗手”,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成于汝”。
倘若鲁迅的家道不破落呢
孟子说,读书,要“知其人,论其世”,这话精辟。
鲁迅所以是鲁迅,他碰上中国社会“三千年未遇之局”波诡云谲的时代,是一个原因;他家世的变故——从小康陷于困顿,也是一个原因
周家老台门怎么样
点评[水]字第1132号这里所说的周家老台门实际上就是鲁迅祖居 撇开它是名人祖居这一元素 周家老台门本身也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 典型的江南官宦人家住宅 值得一看前面是都昌坊口 后通咸欢河 青瓦粉墙 传统的砖木结构 一看便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周家老台门的主体建筑分为四进第一进为台门斗——最显眼的是悬挂在仪门上的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 而且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着翰林匾 官位显赫 这也应验了名人的祖上必定也有人中龙凤这一说法 呵呵 第二进为德寿堂——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客厅 用来作喜庆 祝福 和 宴会宾客之用德寿堂的名字取自于积善有德 福禄长寿 第三进为香火堂——顾名思义也能猜出是延续香火 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 神龛上放有历代祖宗牌位德祉永馨牌匾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 墙壁上挂有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 现在的这些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版 《恒训》的内容是祖父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 为官之道 小到日常生活常识 无所不有 第四进是座楼——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 布置有房 绣房 闺房等 ... 由于子孙的繁衍 家族的扩 原先的祖居房屋已经不够用了 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 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 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开始分家 长子住新台门 二儿子住过桥台门 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 鲁迅先生是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台门的 ...关于周家老台门的介绍就介绍这些 附上几张零散拍的照片 以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