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我一些关于上帝的哲理格言
Adversity reveals genius; fortune conceals it. (Horace, ancient Roman poet) 显才华,好运隐天资。
(古罗马诗人 贺拉斯) Almost any situation---good or bad ---is affected by the attitude we bring to. (Lucius Annaus Seneca, Ancient Roman philosopher) 多一种处境——无论是好——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古罗马哲学家 西尼加 L A) Although the world is full of suffering, it is full also of the overcoming of it. (Hellen Keller, American writer) 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美国作家 海伦·凯勒) Rejoicing in hope, patient in tribulation. (John Kennedy, American president) 从希望中得到欢乐,在苦难中保持坚韧。
(美国总统 肯尼迪 J) 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William Shakspeare,British Playwriter) 苦尽甘来。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I know only that what is moral is what you feel good after and what is immoral is what you feel bad after. (Ernest Hemingway, USA writer) 我只知道所谓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好的东西,所谓不道德是指你事后觉得不好的东西。
(美国作家 海明威.E.) Morality is the herd instinct in the individual. (German Philosopher) 道德是个人心目中的群居本能。
(德国哲学家 尼采.F.) 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 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于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英国剧作家 莎 士比亚. W)
上帝助自助者格言的意思
上帝帮助自己可以独立的人其实就是教我们要独立,自强,生活中只有我们自己能帮助我们自己。
所以遇事一定要坚强,要勇敢的自己面对
有“把灵魂托付给上帝”这句话吗,是格言吗,谁说的
不是格言,但有这句话 前言: 我们的救赎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发出“成了”的宣告,他完成了天父的旨意,成就了神的救赎大工之后,他向天父作了最后的祷告: “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这祷告是交托的祷告,这交托是完成了托付之后的交托。
主耶稣的一生是祷告的一生,是绝对顺服神的一生,是全然献上、全然交托的一生。
一、第七言之背景 主耶稣把灵魂交在父的手里,就是把自己的性命交在父的手里了。
这标志着主耶稣为世人舍命流血,担当了众人的罪,使我们就可以“因信”耶稣,被称为义,将我们带到了父神的面前,与神和好。
他知道父要他完成的事已经成就了,他要安息了。
他要往哪里去呢
他要回到父那里去了
我们的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要睡了,他要安睡在天父的怀抱之中了。
他宣告“成了”之后,就深情而亲切地大声呼唤:“父啊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 这是一声呼唤, 这是一声交托, 这是一声祈祷
他充满了得胜死亡的喜悦
充满了人类将要有的荣耀的盼望
充满了与永恒的连接
二、主被钉在十字架上出现的奇异景象 1.遍地都黑暗了 我们的救赎主耶稣,神的羔羊,被钉在十字架上,被悬在天地之间,被列在罪犯之中。
三个粗大的铁钉,牵拉着主的身体,肋旁还流着血和水。
这是怎样的疼痛,这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主耶稣是神的儿子,但他又是人,他有人的情感,有人的痛苦,更有人的疼痛
当悖逆之人用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要除灭耶稣时,“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
”(太27:54)好像连太阳也不忍目睹这恶人所作的大恶;父也掩面不看他。
就在这极大的痛苦之中,就在这人难以忍受的疼痛之中,就在这长达六个多小时的黑暗之中,我们的主耶稣想到的是完全的献上,完全的交托
他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 2.幔子裂成了两半 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说完了这最后的一句话时,气就断了。
霎时,“圣殿中的幔子忽然从上到下裂成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开……”(太27:54)圣殿中的幔子是用来遮蔽至圣所的,至圣所内有约柜,表示神的同在,是神临在的展所。
人是绝对不能进入的,就是祭司也不能进入,只有大祭司,每年也只能进去一次。
幔子裂开了,致使百夫长和一同看守耶稣的人看见就极其害怕,说:“这真是神的儿子。
”(太27:54)百夫长被圣灵感动说出:“耶稣真是神的儿子
”是的,我们的主耶稣就是神的儿子
幔子裂开了,这就意味着神人之间的阻隔被打开了,一向隐藏的神的奥秘被揭开了,就是耶稣的降生、成长、死亡;告诉我们,所有愿意来到耶稣脚下的人,你的罪都能得到赦免,都能除掉死亡,得到永生;都能饱尝神的慈爱与天恩的滋味;来到主耶稣脚下的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无知、无助,看到了神的大能和智慧,看到了神的奥秘就是基督。
幔子裂开了,这就意味着主耶稣为所有的人开了一条通向救恩的道路,义的代替了不义的,他一次将身体献上,流出了宝血,成就了永远的赎罪祭
三、联系信仰实践 我们主耶稣的一生,是绝对顺服神的一生,是全然献上、全然交托的一生。
主耶稣“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形式。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腓2:6-8)这是完全的顺服,是舍己的顺服,是牺牲的顺服,是终极的顺服。
主耶稣把自己全然献上,全然交托,一点也没有保留,主在地上什么也没有。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太8:20)当主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兵丁们还分了他的内衣和外衣,最后主耶稣只剩下灵魂,他也坦然地把自己的灵魂交在父的手里了。
可是,你和我是否将自己的精力、体力、能力、时间和金钱,全然献给了主,为主所用呢
你和我是否还在心中为自己留下了一个空间呢
只有完全地顺服,才能完全地献上,才能完全地交托。
可是你和我对主的顺服又有几分呢
主吩咐我们要谦卑,我们却常常骄傲,自以为义;主吩咐我们要殷勤不可懒惰,我们却常常懒于读经,懒于祷告;主吩咐我们要爱人如己,我们对弟兄姊妹又爱了几分呢
愿你我都来到父神的面前,自己卑微,存心顺服,把你我的一切、把你我的生死都放在天父的手掌之中,每天都在神里面,享受属神的安息
结语: 弟兄姊妹们,让你和我每天都重温,每天都记住,主耶稣是为了你和我的罪,为了救赎我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
让我们都学像基督,将自己顺服在神的旨意当中,全然献上,全然交托,为主而活,为主而死,直等到主的再来
尼采关于上帝的名言
发疯和去世 在1889年1月3日,尼采开始显露出一些精神状况不稳的征兆。
有一天在意大利都灵街上引起公众骚动后,尼采被意大利警方带回。
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至今已无从得知,经常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尼采在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见一匹马被马夫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啊
”,接着便瘫倒在地上(巧合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有一幕便是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看见马匹遭到鞭打的场景。
“上帝已死”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出现了三次,后来又在其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出现。
“上帝已死”是尼采最常被误解的名言之一。
解释“上帝之死”并不能照字面所述而解释,尼采并不是说上帝在形而下的层面已死;相反地,尼采希望表达的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
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现存道德标准的危机,因为“当一个人放弃基督信仰的时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观从自己脚底下抽出来。
这种道德观完全不是不证自明的……当对上帝的信心这种基督教的主要信念被打破时,整个信仰就崩溃了:人的手中可以什么都没有。
(当一个人对基督的信仰被人推翻时,这个人就把他们自己那一套基督教的理念翻出来反驳。
这种证明的方法只是自圆其说……信仰上帝,这个基督教中心思想被彻底打破的一刻,本身基督教思想就是架空的了——换言之,这些人已经没有一点可以使用证明自己的教义的东西留下了)” 上帝之死是说明人类再不能相信这种宇宙秩序的方法,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识别这种秩序是否真正存在。
尼采认为,上帝之死不单对人对宇宙或物质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绝对价值——不再相信一种客观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个个体都包括在内。
这种绝对道德观的失去,就是虚无主义的开端。
这种虚无主义令尼采尽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类基本价值的方法。
意思是,尼采找寻的是比基督教价值更深入的宇宙观。
尼采相信,大部份人都不认同(或拒绝认识)“上帝已死”这种观念,因为他们内心深处都有深层的恐惧或愤怒。
所以,当这种死亡被广泛认识之时,他们会觉得十分痛苦,然后虚无主义变得猖獗,而且相对主义会在人类社会中成为法律——所有事物都是被许可的。
这是尼采认为基督教相当虚无的部份原因。
对尼采而言,虚无主义是所有理想化了的哲学体系的必然后果,因为所有理想主义都有像基督教道德观一般的弱点——没有“基础”。
所以他形容自己为“地下工作者”,发掘地底下的通道。
《反基督:对基督教的诅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争议的著作之一,尼采在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道德观发起了论战式的批判攻势,后来世人将尼采视为是反基督教的狂热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于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尼采集结了他在之前的作品里对于基督教的各种批评,但改以一种讽刺的写作风格表达他对于基督教伦理中奴隶道德腐败了高尚的古罗马道德的恶心和痛恨。
他举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书、保罗、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军,认为那些都属于奴隶道德中的怨恨,认为基督教企图鼓吹软弱和不健康以牺牲掉那些更强壮的道德。
“ 上帝爱世人有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世人要相信他;谁不相信这爱,他就给谁投去凶神恶煞似的眼神,以示威胁
” 在这样极端的批判风格中尼采也不忘批评耶稣基督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征,这本书也因此抛弃了他其他作品中相对而言较为中立(虽然仍都很激动)的分析风格,转而采取全然事实的论战风格批判。
尼采并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来: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
例如, 尼采指出: . . . . . . ' 4. 上帝存在的条件 : “要是没有聪明人,上帝本身也不能存在。
”路德说过此话,说得在理;然而,“没有愚人,上帝更不能存在。
”这句话,善良的路德没有说过
血的真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教徒在他的神学论调被驳倒时,便会说这样的话作为掩护︰“信教毕竟是件德行的事
” 殊不知在基督教最完美的时期,却有惨无人道的宗教裁决所、杀人如麻的十字军,这些都表明了, 用血来写教义的残酷性,而教义中地狱的信仰,更是一种不道德的信念。
—— 尼采 , 反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