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左宗棠人生格言

左宗棠人生格言

时间:2013-07-02 20:24

揭秘:李嘉诚为何独爱晚清重臣左宗棠的这幅对联

每个人都有自己用于自勉的格言,作为叱咤商界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其办公室也仅用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信条。

这幅对联正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包含着古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

发上等愿 择高处立——立志之道“发上等愿”,在佛理中意为心存济世,只有从好的上等意愿开始,才会有好的结果。

“择高处立”,形容一个人有进取心,给自己定位比较高,努力奋进。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凡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若想建功立业,首先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追求越高,自身成长也会越快!结中等缘 寻平处住——处世之道“结中等缘”,是指交往有度,既不拒人千里,也不过分亲密。

“寻平处住”,则形容为人低调,虽已身负盛名,却与人平等相处。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两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固守江山的秘密,即为人要脚踏实地,为人处世要适度。

享下等福 向宽处行——为人之道“享下等福”,有惜福之意,形容大丈夫能屈能伸,吃苦耐劳,更懂得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

“向宽处行”,是指为人宽容大度,心胸开阔。

人们容易被物质迷惑双眼,一旦欲望不可收拾,就无法回到“发上等愿”的初衷,更无法做到宽以待人。

现在你知道李嘉诚为什么要在办公室挂《发上等愿》了吧?简单来说,这二十四个字的精华就是:即使身处劣势,也要有鸿鹄之志,大丈夫要做到立志高远,吃苦耐劳;身居高位,更要戒骄戒躁,凡事给自己留点余地,做到宽以待人。

评价曾国藩,至少1000个字(突出个人观点)

梁启超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正集,不可不日也。

”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

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

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

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

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

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哪位大侠知道下面这句话的出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阔处行”。

志存高名言  1. 诸葛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集》  2. 墨翟: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修身》  3. 孔丘: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4. 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引自《史记•陈涉世家》  5. 吕坤: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呻吟语•修身》励志一生网  6.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7. 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晁错论》  8.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  9.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引自《胡雪岩自述》  10. 廖仲恺: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

引自《革命烈士遗文大典》  11. 王阳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文成公全书•卷八》

小学生读书名言大全

1、卷书,行万里路。

—彝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读书迟。

——颜真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三国志》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4、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1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1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19、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

——威尔逊20、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茨威格21、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

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弥尔顿22、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夸美纽斯23、书籍是最好的朋友。

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都德24、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25、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26、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赫尔岑27、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赫尔岑28、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

——德伯里29、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凯勒30、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巴罗3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32、书籍是前人的经验。

——拉布雷33、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34、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35、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

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

——西塞罗3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37、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

——福尔特尔38、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

——寇第斯3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4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4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4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4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4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4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4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4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4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4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5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5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5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5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陶渊明5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5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56、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57、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58、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59、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60、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6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62、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6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6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65、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66、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67、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68、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69、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70、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71、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7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73、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孙中山74、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75、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76、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宋)欧阳修77、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明)吴梦祥78、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

——《对联集锦》79、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

——《对联集锦》80、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杭州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下联是“万事但称心”。

用心品味、细细,令人茅塞顿开。

其意是奉劝世人心态要宽松、从容、大度、豁达,眼界放宽,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

古人说:“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

”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

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

”人生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西方谚语:“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黑暗永远在你的背后。

”面对阳光吧

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特别是在激烈竞争,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

只有“万事只求半称心。

”,才能坦然地的面对人生,淡泊地看待荣辱得失。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一帆风顺,一路平安是一种良好的祝愿,人生路上风云变幻,甚至暴风骤雨会常见,而错失良机抱怨终生之事也常有之。

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

过不了的就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

万事称心无非一切天遂人愿,心想事成。

但商品社会世间万象矛盾丛生,现实生活变幻莫测,苦闷、失意之事常常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飞短流长也难免,所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显然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

由此可见,万事如意不能苛求。

然而,万事心宽福自来,这样开导人的话倒有些哲理。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

”只有平心静气胸无大多的杂念,就能成为神静智灵之辈,眼前就会一片光明灿烂,便能及时把握机遇,化险为夷,这是改变命运的最大财富。

水墨留白,可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心灵留白,人就可以浮想联翩;生命留白,就会滋润出妙趣横生的快乐。

如果李白不是不是得不到官场青睐而贬职,就不会挎一柄长剑,浪迹江湖,也就难留下字字珠玑,响彻盛唐的千古名诗。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名言,来平衡自己的心态,而不去吃“后悔药”,你就会一步一步走向幸福的彼岸。

精神上既要领悟了生的道理,又能达观地对待死,那就是人生艺术,也是泰然自若的减压法。

“泰然”心态,就是“神安”。

弘一大师,在一位老友家用餐,只要了一碟萝卜、一碗大米饭、一杯白开水。

老友过意不去,便笑着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天水淡

”弘一大师笑着说:“这咸有咸的味,淡有淡味道。

”国画大师丰子恺听后感慨地赞叹说:“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

”从天到地是一瞬,从生到死是一生。

生命如茶,细细的品尝,才会感到滋味无穷,倘若你狼吞虎咽则淡然无味。

世界如此美好,活着是如此快乐。

诗人谢灵运云:“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是说世上万事不可能都有如意,只有遇事心宽,才能有好心情。

人生如同航海,难免会遇到大波涛、小浪花,甚至惊涛骇浪。

“想得开就是天堂,想不开便是地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是明朝洪应明的名句。

意思是说一个人应保持一份好的心情,遇事来个“冷处理”千万不要“肝火旺”,才能处世通达明智、沉浮自如。

对于一些细小的枝节问题,不必斤斤计较,对一些不顺耳的话可“听而不闻”,对不顺眼的事可“视而不见”。

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快活风流,确实人人所向往的,然而,对它的领会却不尽相同,“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墙内藏”,能跳出墙外者可谓“美丽的人生”。

“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

”人生的旅途漫长而坎坷,曲折而复杂的,常常是难以预想到的,这其中包括:理想、事业、家庭、和个人生活。

重要的是要能主宰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生命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欢离合的苦乐年华。

古往今来的圣贤和智者,都能勇敢的面对人生,不时地调控心态适应环境,以不变应万变,守住做人的准则,守住心灵的贞洁,不贪,不奢,不乱方寸,不忘根本。

从而真正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庄子曾说过:“死生为昼夜”,不过是自然规律而已。

生固可欣,死亦坦然,“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淡泊以明志,没有什么可悲观的。

心灵留白,生命留白,就会心态良好、精神充实,就能建筑起健康平台;就会拥有充实、坦然、意蕴深厚、绚丽多彩的人生。

心灵就可以在宁静的家园中安然入睡,受伤的心灵就会喜出望外的修补,生命就会变得坚强美好

当然,“害人之心不可有”,倘若干了伤天害理的勾当,身后留下遗臭万年,就自当别论了。

所以说:“活得要潇洒,死得要安祥。

”人生往往有力不从心,脆弱无助的时刻,有沮丧、懊恼,有失望、痛苦的时候。

此时你必须学会自我解脱,想不开等于自寻苦恼,耿耿于怀、苦思苦想,真是何苦来

人生活在世上,何必“活得好累”。

开心是一个人心态好、也是对生活憧憬和挚爱的结果。

那些对生活心灰意冷者,即使整日披金戴银、美味佳肴,也会悲鸣“活得真没意思。

”如林黛玉那样见花落泪、听曲伤心、多愁善感、顾影自怜。

反之,即便一个人到了贫病交加的又无助地步,路人送上半碗稀饭,一块烤红薯就足以令其眉开眼笑,而他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也能酿出一种味道、活出一种境界来,一旦时来运转,就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传奇。

说明幸福与财富、地位、声望并非是等号。

佛家说的好:“身在荆棘中,不动则无痛。

”“寡欲无求”才能虽身在红尘漩涡,心却超然物外,不受诱惑,不生苦难。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

我们只须稍作考证,就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思想根源:譬如《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中庸》“中立而不倚”、《论语》“过犹不及”、《菜根谭》“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花看半开,饮酒微醺”,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中的“半字哲学”。

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诗,题为《安乐窝》,其中有两句是:“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可谓将“半字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歌词如下: 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林语堂十分欣赏李密庵用生花妙笔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的生活状态,认为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半字哲学”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国外人亦对其推崇备至。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过一首诗:“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

”据说日本书道有一派以禅为宗旨,书法的特色是一篇字总留有几处败笔,如刻意的胀墨与枯笔,意在暗示: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

这一切,无不是在追求一种“半”的人生哲学。

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可谓深谙此道。

他常诵的格言是“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求阙斋”,意在持满戒溢、知足自省。

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位及人臣、功勋显赫时,毅然自裁湘军,功成身退。

既保全了自己,又消除了朝廷的顾虑,最终为自己谋得了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一职。

在五十五岁时,他上疏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在宦海沉浮、毁誉参半中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忠诚体国、节劲凌霜”、“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以至世人给予他无尽的褒奖。

此外,像历史上范蠡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功成身退,泛舟江湖;张良为刘邦夺得天下后,退隐林泉,名垂青史……他们都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圣相,堪称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器满易倾,弦满易绷,天理如此,人道亦然。

人生也好,世事也罢,现实生活中,尽管世人都在追求圆满,但事实上又有几人、又有几事能够达到圆满境界,最终无一不是带着遗憾、带着阙如到达终点的,就像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楹联说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