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
脸上保持干净,头发必理的意思
周恩来的故事,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周恩来求学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
周恩来从四五岁起,婶母就教他识字读书,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九岁那年,生母、养母相继去世,父亲在外省谋事,收入微薄,幼小的周恩来承担起全部的家庭负担。
他后来回忆到:“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
父亲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外出应酬。
”这使周恩来从小就受到了生活的锻炼。
1910年周恩来随伯父到东北上学。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是民族危机格外深重的地方。
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老师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1911年暑假,周恩来到同学何履祯家做客。
何履祯家住沈阳南郊的魏家楼子,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在何履祯的祖父何殿甲带领下,周恩来参观了日俄战争遗址。
1904—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以中国东北作为战场,进行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战争。
使东北人民处在外国军队的战火和硝烟下,遭受深重的灾难。
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周恩来异常激愤。
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同学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周恩来高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
” 1912年周恩来写了一篇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提出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
这篇文章被评为甲等作文,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
这是《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上登载的周恩来的这篇作文。
这期间,周恩来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并养成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事的习惯。
1913年周恩来随伯父工作调动离开东北到天津。
行前,同学的祖父何殿甲赋诗一首,赞赏与鼓励周恩来,并对其未来寄予无限希望。
后来,周恩来总结自己在东北的生活时说:“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
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 1913年周恩来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在这里他受到系统的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才能。
南开学校创建于1904年,是一所仿照欧美近代教育方式创办的学校,校董严范孙和校长张伯苓都是中国近代爱国教育家。
这里学术空气浓厚,教学作风民主。
南开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仪容举止,要求学生衣着整洁,举止礼貌。
教学楼入口处有一面大立镜,上方镌刻着容止格言。
容止格言是对学生仪容举止的具体要求,内容是: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每个学生走进学校时,都要先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上面的要求。
这对周恩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恩来当年上课的教室,班里同学的座位是按照学习成绩排名来坐的,学习好的同学坐在前排。
周恩来的座位在第一排。
教室后面墙上挂的奖状是周恩来所在班在全校比赛中获得的。
其中“含英咀华”这面奖状,是周恩来所在班参加1915年3月举行的全校国文比赛取得第一名而获得的。
“含英咀华”四个字是校董严范孙手书的。
周恩来学习刻苦,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
周恩来的作文,思想深刻,文笔流畅,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批上“传观”二字,在同学中传看。
1916年南开学校组织了一次全校作文比赛,周恩来以《诚能动物论》为题写的作文获得了第一名。
为了团结同学,锻炼自己的组织才能,周恩来和同学张瑞峰、常策欧一起发起组织了敬业乐群会,它的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
”敬业乐群会的活动丰富多彩,下设智育部、稽古部、演说部和俱乐部,还有诗团、国文研究团、辩论团、军事研究团、演剧团、音乐团等,还办起图书室,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茶话会,组织会员进行参观、郊游和旅行等活动。
会员最多时达280多人。
周恩来主持出版了《敬业》杂志,他亲自担任编辑,并在这里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诗作。
周恩来对敬业乐群会的发起和工作开展尽了极大的努力,但他却积极推举张瑞峰担任会长,自己担任智育部长,后来才担任副会长、会长。
《校风》是南开学校的校刊,周恩来曾担任这个刊物的文苑部部长、记事类总主任、经理部总经理。
他多次在《校风》上发表文章,从中国的内忧外患和道德精神状态等方面论证了中国社会已处于危险境地,呼吁青年学生应“闻而兴鸡鸣起舞之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念”。
周恩来认为戏剧是唤醒和教育人民的最通俗的方式。
在南开学校期间,他积极参加新剧的演出,新剧就是话剧。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不能同校读书,更不能同台演戏。
南开学校是男校,因此剧中的女角色都要由男生扮演,周恩来敢于冲破封建习俗的束缚,经常在剧中扮演女角色。
这是他在新剧《一元钱》中扮演女主角孙慧娟,这是他在新剧《仇大娘》中扮演范蕙娘。
他还在新剧团中担任布景部副部长。
周恩来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在学校,他和老师、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是1916年国文教师张皞如(前排中)离任时和部分国文优秀学生合影,这是化学教师伉乃如和学生们的合影。
周恩来经常与同学常策欧、王朴山一起切磋学业,锻炼身体,因而成为好朋友,他们刚入学时曾一起照相,1917年毕业前夕他们再次合影。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中学时代。
在南开学校的毕业证书存根上,记载着他的毕业成绩总平均为89.72分。
毕业前夕,周恩来受全班同学委托负责编写同学录,周恩来的小传是由同学常策欧撰写的,文中对周恩来予以高度评价:“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 这是周恩来给王朴山的临别赠言“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十年后,王朴山将赠言刻在镇尺上。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所受的教育和锻炼,为他以后接受新思潮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即积极筹备赴日本留学。
行前,他到沈阳与伯父辞行,因为这时他的伯父又调回沈阳工作,并回东关模范学校看望师友。
这是他给小学同学郭思宁的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扬振宁简介
一、生平简介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徽省合肥县(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
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关于文明素质良好行为等一类的名言警句
文明:1.请留心你的行动,因为行动能变成习惯。
请留心你的习惯,因为习惯能成为性格。
请留心你的性格,因为性格能决定你的命运。
2.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3.文明的历史是人类得到缓慢而痛苦的解放的历史(英格索尔) 4.真正的文明在于每个人把自己应得的权利刘给他人----(英格索尔) 5.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幸田露伴) 6.日益增长的财富与日益增长的安逸为人类带来文明----(迪斯累利) 7.简单地说,文明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威·哈维) 8.万物之中,文明是最脆弱的,任何高度的文明都经不起它所面临的多重危险的威胁(亨·哈·ˉ埃利斯) 9.文明抑揄大数人,赞扬极少数人(阿尔科特) 10.文明的人为自己购置了马车,而他却失去了使用双足机会----(爱献生) 热爱祖国万古流芳,危害祖国自取灭亡。
服务人民功德无量,背弃人民臭名远扬。
崇尚科学日新月异,愚昧无知前功尽弃。
辛勤劳动硕果累累,好逸恶劳一败涂地。
团结互助可近可亲,损人利己危害自身。
诚实守信广交益友,见利忘义难寻知音。
遵纪守法广阔天地,违法乱纪寸步难移。
艰苦奋斗致富路广,骄奢淫逸家破人离。
亲荣品自高,近耻祸难逃, 事事明荣辱,和谐大目标。
分善恶乃厚德之基,辨美丑乃正身之本 是而立,非而改,荣而求,辱而拒。
明善恶方能伸正义,知荣辱才可净心灵。
知荣辱以正身,塑美德以兴邦。
知荣辱方能兴正气,养贞德而后成大业。
树爱国之心,尽爱国之责,行爱国之举。
贫而无诌,富而无骄。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贫而无诌,富而不骄; 天道酬勤,自强不息;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看人之长,容人之短; 言而有信,信则人敬;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智从知来,政从正来; 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顺势而为,张弛有度; 知微见著,防患未然;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良好行为: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
2、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3、怨言是上天得于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5、世上的姑娘总以为自己是骄傲的公主(少数极丑和极聪明的姑娘例外)。
6、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7、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8、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9、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
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待着老死。
10、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
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
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11、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12、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
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
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13、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14、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
一切都是轮回!我们都在轮回中! 15、男人在结婚前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结婚后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16、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
17、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8、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19、《和平年代》里的话: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
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0、真正的爱情是不讲究热闹、不讲究排场、不讲究繁华更不讲究噱头的。
21、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22、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
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23、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24、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
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
25、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如何掌握服务与接待礼仪课程总结
《草原》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蒙汉情深”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读出蒙古族和汉族的关系融洽。
”句中内容可以看出描绘了汉族人民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被他们的热情所打动了,不想离开草原. 多处运用了“借代”手法。
“蒙汉”借代“蒙汉两族人民”,“天涯”借代“边疆”,这里即指“内蒙古”,“碧草”借代“大草原”,“斜阳”借代“傍晚时分”。
这些借代,意思完备而又深刻。
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叙述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自古以来,蒙古和汉族就是好朋友。
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朋友的聚会,更是两个民族的友谊的见证。
在这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