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吹灯里的口诀
发丘印,符,搬山卸岭寻龙决;人点烛,灯,勘舆倒斗觅;水银班,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发丘天官的印(据说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摸金校尉的掘子甲,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四大盗墓体系,寻龙诀一般是指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这句话应该是为了押韵。
人点蜡烛,鬼吹等,指的是摸金校尉的祖训,东南角点一支蜡烛这个典故。
堪舆之术和天星风水都是讲风水学的,应该是说摸金校尉的知识很广,而且专精风水。
水银斑(一般是指古人身体防腐灌注在身体中,后形成的一种特殊尸斑,也有明器上有的。
)器(养冥器,这个滋养冥器)龙楼宝殿去无数还是形容摸金校尉的无所不能。
窨子棺(阴沉木造的棺材防腐很强),青铜椁(一般是棺材外面套的棺椁,防止有尸变的尸体跑出来,古代这个应该有镇邪的功能吧。
)八字不硬莫靠前,是指人生而有一定命数,若是八字轻压不住邪祟就会被害,八字过硬才敢倒斗。
孔氏家风家训故事
过去子入学启蒙时,都会个正式名字,即所谓“”。
名字,在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名就是名,字就是字。
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
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
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
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
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
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
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
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
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成为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
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
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的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的是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
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
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也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
在王莽“崇古”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
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
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
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 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松之 北魏着名道士取名寇谦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
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着名道士寇谦之。
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 “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的标志。
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
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的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
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
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 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 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
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
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
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
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和干支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8个字。
而“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5个字组成,代表不同性质的物质。
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
如命里缺“火”,就会取带“火”的字。
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
这显然是一种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性命——在“靖难”中,于宫中放火自焚。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
中国谱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
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
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
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
到了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
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便是辈分字。
当年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各20字辈分,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 元代流行“数字”入名 “莺莺”“圆圆”等重字双名 被视为身份低贱者用名 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
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读书人献给他的。
据说此名其实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
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
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但当名字里加入动机、情感、寄托后,便变得不再简单。
名字起的好,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反之则为名所累。
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浅。
据庄绰《鸡肋篇》记载,当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的临安(今杭州),会稽有个叫钱唐休的人颇有声望,被人举荐给宰相赵鼎,但高宗坚持不用,认为名字不吉利:“钱唐遂休乎?” 唐宋以后,人们起名尽量考虑稳当、平安,忌与帝王、坏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坏字。
北宋徽宗时,江西平乐县有个叫“孙权”的人,与三国吴主同名,因此被举报图谋不轨,“寓意僭窃”。
不产生歧义也是古人取名时要注意的。
《明皇泳化类编》记载,有个学子名叫孙曰恭,参加永乐年甲辰廷试获第一名。
朱棣看到名字后不乐,觉得“曰”、“恭”二字加起来似“暴”字,硬把状元给了第二名邢宽,孙曰恭变成了榜眼。
像现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所忌讳的。
名字重字又叫“双名”,在古人眼里是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
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一种愉悦感,有身份的人,特别是男人不取重字名。
除了避用不雅字,古人取名时还很在意字的声调,取“双声叠韵”字入名,这样读起来音节响亮,音韵哑仄的字,寓意再好,结构再美,也尽量不用。
夏朝帝王列表
夏代名,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后,启即位为天子启即位后,在大宴钧台大宴各地首领。
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
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
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
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
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启,母涂山氏。
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
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
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
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
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
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
这以后,他又义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
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
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
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
武观只好认罪服输。
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太康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启长子。
启病死后继位。
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
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
太康,他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带着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
一去3个多月不回来,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
东夷族有穷氏(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
太康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
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
史称“太康失国”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着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
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
这首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
歌词的大意是:我们的祖先曾经训导子孙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君主应当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贪酒色、好游猎,或者大兴土木,建造亭台宫室,那么,只要有其中的一件,就会失去民心,导致亡国。
缅怀我们的祖先大禹大世时,他身为万邦之君,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一位多么贤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训,荒废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视我们,使祖先创建的王朝被人颠覆,陷我们于凄苦的境地。
太康啊,你铸下了大错,我们心中是多么痛苦啊!27年后,太康病死于阳夏。
仲康仲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 后羿废黜太康后,立仲康为王。
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
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
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
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
葬于安邑附近在位起讫:前2048—前2030年。
仲康生卒年:前2089—前2030年。
出生地:安邑(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西北)。
立都:斟寻(今河南偃师市东北)。
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
年号:仲康元年(甲寅,前2047)。
姒仲康,姓姒,名仲康,又作中康。
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四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首任王姒禹,父亲是二任王姒启。
夏王朝三任王姒太康是他的兄长。
姒仲康是二任王姒启的第四个儿子,约生于虞舜三十九年(壬申,前2089)。
太康四年(前2048年),有穷国国君妘羿听说夏王姒太康前往洛水以南打猎,认为这是袭击夏王朝最好的时机,便亲率军队以闪电战的方式攻破夏都斟寻,自立为王。
但不久迫于诸侯的压力,他只好把帝位让给夏王族的后人。
当时姒启的六个儿子都还健在,该让谁来出任新一任夏王呢?老二元康和老三伯康都不学无术,而且头脑愚笨,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都不会,根本不堪为王。
只有老四仲康身体健壮,而且野心勃勃,一直就觊觎着王位。
于是仲康便暗中活动,由几位老臣出面,推举他为新王。
有穷国君妘后羿同意让位,但他的条件是:夏王朝不但要免除有穷国的赋税,而且每年还要向有穷国提供双倍的赋税。
姒仲康是个没有政治远见的庸人,为了坐上帝位,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样,有穷国君妘后羿便让出了王位,率领有穷军队携带着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财物返回了穷石。
姒仲康正式即位称王,号仲康,改甲寅年(前2047)为仲康元年。
姒仲康即位以后,立刻派人前往阳夏(今河南周口地区太康县)迎请帝太康回国,并声称愿意将王位还给太康。
太康认为这是弟弟仲康对他的羞辱,坚决不肯回国。
仲康很高兴,因为他内心并不希望太康回来,太康不归正好满足了他的心愿,于是便派军队护送太康的妃子和儿女往阳夏与他团聚。
仲康元年(甲寅,前2047),姒仲康任命胤侯为大司马,掌管六师。
有穷国的入侵给姒仲康上了很好的一课,使他认识到一个国家若想保住政权,就必须得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因此他命胤侯主管军队,在国中征青壮年入伍,有计划地进行军事训练,提高作战能力。
仲康五年(戊午,前2043)秋九月庚戌日(12月6日),夏朝国都发生日全食,白日如同黑夜,人们十分恐慌。
于是有人上奏姒仲康,说主管天文的羲氏与主管历法的和氏终日沉湎于酒,玩忽职守,致使酒后误事,废时乱日,使时间造成混乱,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因此必须依法惩治他们。
姒仲康闻奏大怒,立刻命令胤侯领兵去逮捕他们,胤侯一向对羲氏与和氏看法很好,认为他们都是对工作尽职尽责的人,怎么会突然糊涂起来犯下如此重罪呢,这其间恐怕是另有隐情,但是天子之命不可违抗,只好率军前往。
等见到羲氏与和氏,才知道两人并不曾喝酒误事,他们告诉他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不是人类所能改变的。
胤侯便带他们去见帝仲康,让他们解释清楚,但是愚昧的姒仲康根本不相信科学,反而认为他们是在狡辩,仍然将他们治了罪。
夏朝遗址:仲康六年(己未,前2042),姒仲康任命颛顼之后已樊为诸侯,封于昆吾(今河南濮阳市),称夏伯。
昆吾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是夏王朝的重要同盟军。
仲康七年(庚申,前2041),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建设,夏王朝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姒仲康认为现在已经有能力与有穷国相抗衡了,便宣布不再向有穷国纳贡,并且命令有穷国继续向夏王朝交纳税赋。
仲康八年(辛酉,前2040),夏王姒仲康单方撕毁和约的行为激怒了有穷国国君,妘后羿再次率领本国军队入侵夏后氏领地。
有穷军如狼似虎,作战十分骁勇。
夏后氏军队根本不堪一击,闻风丧胆,节节败退,有穷军队眼看就打到了夏都斟寻。
仲康九年(壬戌,前2039),姒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帮助下,以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为都,开始了偏居一隅的统治。
姒仲康四十一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路史后纪》),卒于仲康十八年(辛未,前2030),终年六十岁。
死后葬地不详,王号仲康,尊号后仲康,谥号帝仲康。
仲康 - 仲康政权太康一心想恢复夏室,但由于自己没有长远计划,对形势估计错误,最后落个偏安一角的局面,不久也抑郁而死,在位十三年。
太康失国后,后羿虽然夺取了夏朝的政权。
但由于大禹的余威尚在,各诸侯还是拥仲康为夏王。
后羿迫于众诸侯的压力,愿意让出王位给仲康。
但他提出一个条件:仲康即位后,不但要豁免有穷国的赋税,而且“夏后”要向有穷国缴纳两倍的赋税。
仲康为了能早日坐上王位,也不管什么王族自尊,更不在乎是不是丧权辱国,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样,有穷国君后羿便让出了王位,率领着本国的军队携带着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财物,返回了有穷国的国都穷石。
夏朝宫殿:《左传》说,后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
后羿不关心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的生活,整天沉溺于打猎围畋。
后来,其亲信寒浞就买通后羿的家奴,杀后羿而自立。
寒浞本来是寒国的一个奸诈的小人。
大禹时,寒国臣服于夏朝,被封为方伯(方伯即各诸侯之长),叫伯明。
伯明归顺夏朝后,将寒浞驱逐出境。
寒浞于是投奔有穷国后羿,且得到了后羿的宠信。
寒浞利用卑鄙手段,趁后羿不理政事,疏于防备,杀之自立,并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和财产。
寒浞与后羿的妻子纯狐生了两个儿子。
大的叫浇,后封于过,称过浇;小的叫豷,后封于戈,称戈豷。
过浇和戈豷后来成了寒国的两个名将,为寒浞立下过汗马功劳。
仲康的政权就是在有穷国政治混乱中建立起来的小朝廷,仍然以斟鄩为都。
仲康虽然有点野心,但也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没有能力恢复夏后的规模。
仲康即位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夏王朝的军队作战能力逐渐增强,仲康见有昆吾这样比较有实力的同盟军,以为自己可以和有穷国抗衡了,就宣布不再向有穷国纳贡,并且命令有穷国继续向夏王朝交纳税赋。
仲康单方撕毁和约的行为激怒了有穷国,寒浞再次率领本国军队入侵夏后氏领地。
有穷军如狼似虎,作战十分骁勇。
夏后氏军队不堪一击,使得有穷军势如破竹,直逼夏都斟鄩。
仲康慌了,为保留血脉,他派人把太子相送往邳国(今江苏),让他在邳侯那里习文练武,以防意外。
果然,太子相送走不久,有穷军就兵临城下,夏军与有穷军暴发了更为激烈的战斗。
仲康担心破城后,有穷国寒浞会进行血腥屠杀,便乘夜率众出东门弃城逃跑,北渡黄河,投奔了姒姓诸侯昆吾,把帝都再次留给了有穷国。
后来,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帮助下,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开始了偏居一隅的统治。
相相,生卒年不详,仲康子。
仲康病死后继位。
在位28年,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相继位时,年龄还很幼小,因后羿带兵进逼,只得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今山东省寿光县东)。
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进而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
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
这时,相曾先后征伐过淮夷、风夷、黄夷等部落。
不久,于夷来朝见,服从于相。
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
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杀进相的住处。
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
相死,寒浞篡夺王位,使夏朝中断了40年。
相的后人中有一支以“相”为姓。
少康少康,中国夏朝第六任国王,在位时间公元前1940-公元前1880。
相的儿子,予的父亲。
他是相的遗腹子。
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
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
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
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
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
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
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
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省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
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
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
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因此,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
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
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
21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少康中兴少康中兴乃中国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
据史籍记载,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
太康终日不理政事,宴饮游乐,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音yì)乘机把太康赶下台。
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音zhuō茁)杀掉,寒浞取得王位。
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
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虞氏。
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音lún)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
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
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
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
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王。
第二代夏王太康被东方一个诸侯国有穷氏(今山东西部)后羿所伐,后羿取代了夏之政权。
後来后羿的宠臣寒浞发动政变,血洗后羿一族。
而太康抑郁而终,弟仲康继位成第三代夏王,寒浞对太康一家穷追不舍。
於是仲康逃难时死,儿子相也被杀死,相的妻子是有仍国(山东济南)诸侯的女儿后缗氏,有身孕,逃回有仍国,生下了少康,当上牧正,负责管理畜牧。
寒浞不肯放过夏朝王族,寒浞之子浇派人杀少康。
後来少康避难,逃往有虞国(今河南省有虞县),担任有虞氏庖正(掌厨),国王虞思把女儿「二桃」嫁给了少康,并积极厚植势力,有田一成(方十里),有众一旅(五百人),又得有虞国诸侯伯思相助。
一日少康发起义师,联络夏朝遗臣伯靡,派女艾刺探浇的军情,伯靡挥军直攻有穹国都穹石,寒浞自杀未遂,被人民绑住拖到伯靡面前。
伯靡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迟至死。
接著少康命女艾攻打浇,季杼则奉命攻打豷。
功成之後,少康命人将豷剁成肉酱,奡被设鼎烹杀。
少康重新取回夏朝的政权。
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史称为「少康中兴」。
予夏(约前2070-前1600)第七代君主,名字一作杼或作季杼。
少康之子,槐的父亲。
在位17年。
予在位期间发明一种用兽皮做的甲,是中国战甲的创始。
有了战甲之后,士兵战斗力大增,夏朝便积极对外扩张,夏朝国势也进入鼎盛期。
《竹书纪年》记载予初期的都城是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后来迁都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另载东征后获得九尾狐。
予统治时,夏朝进入鼎盛期。
槐槐,一作帝芬。
生卒年不详。
杼子,杼病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
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夏朝最辉煌的时代在帝槐时来临。
这时,九夷来朝。
槐树之花的黄色象征夏王室,槐树之花开花时节在夏天,因此槐树之花就是夏朝之花。
帝槐又名帝芬,这也是指花朵芬芳之意。
所以帝槐名号告诉我们,他在位的时代,是夏朝的“槐黄时节”,是夏王朝之花盛开的时节。
芒夏芒,生卒年不详,槐子。
槐死后继位。
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芒在位期间,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槐在位约四十四年而死。
其子芒继位,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
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
这就是“沉祭”,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仪式。
祭河之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使人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群臣向芒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
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
《周礼·大宗伯》谓:“以狸沉祭山川林泽。
”郑玄注释说:“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
”《仪礼·觐礼》也说:“祭川,沉。
”水神居住在水下,将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泄泄,一作帝泄,生卒年不详。
芒子。
芒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
葬于安邑附近。
泄在位期间,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的爵命。
这说明夷族已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
不降:不降,生卒年不详,泄子。
泄病死后继位。
在位4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不降是夏朝第十一任国王。
泄的儿子,孔甲的父亲。
扃的哥哥。
名字一作降。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在位19年。
据说即位后第6年讨伐了九苑。
不降晚年,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北扃。
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
不降禅位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
扃扃,生卒年不详,是中国上古夏朝第十二任国王。
泄之子,廑的父亲,不降的弟弟。
受兄内禅而继位。
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胤甲廑,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子。
扃病死后继位。
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地区(今河南省洛阳市到陕西省华阴县之间)。
孔甲夏王孔甲,生卒年不详,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继王位后病死,由他继位。
在位31年,病死,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
孔甲性情乖僻,父不降怕他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内禅给北扃,扃死后传位于子廑,廑死,才又由孔甲继位。
孔甲在位期间,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传说他是一种叫做“东音”的乐调的创始人),又笃信鬼神。
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更衰落,逐渐走向崩溃。
所以《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史记。
夏本记》和《列仙传》载传说:“迷信鬼神、沉湎于淫乱,诸侯巳有离叛之心,仍无所顾忌。
孔甲很喜欢养龙,某日,有雄雌二条龙自天降于黄河与汉水之上,孔甲视为天赐神物,欣悦不巳,令人捕之,但无人能饲养。
相传尧舜时代有豢龙氏擅长饲养龙,其技世代相传不衰,孔甲见之,赐姓御龙氏,请为之饲养二龙。
又找来一个名叫刘累的破落户,赐给他”御龙氏“的名号,叫他养这两条龙。
雌龙在捕捉时受过伤,养之不久便死去,刘累惧罪,隐情不报,暗中将龙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孔甲食之,鲜美无比,命刘累再做,刘累无计可施,惶恐之极,逃往鲁阳(今河南鲁山),一去不返。
孔甲无奈,又觅到一个名叫师门的养龙高手。
师门将那条雄龙养得精神抖擞,神采焕发,孔甲十分高兴。
但是,师门在性耿直,常常批驳孔甲对养龙不懂装懂,惹得孔甲恼羞成怒,终于命人将他杀了,尸体埋在城外远郊旷野。
不久,天降大雨,又刮起大风,等到风停雨止,城外的山林又燃烧起来。
孔甲本来就信神信鬼,这一下更认定是师门的冤魂在作祟,只得乘上马车,赶到郊外去祈祷。
祈祷完毕,孔甲登车回城,走到半路,在车中死去。
皋皋,生卒年不详,孔甲子。
孔甲死后继位。
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
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附近。
发发,皋子。
皋病死后继位。
在位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发在位期间,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桀(前1653年---前1600年)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
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
穷奢极欲,暴虐嗜杀,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
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
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
,生卒年不详。
发病死后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在位52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
夏朝当发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夏国进一步衰落。
至桀时,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
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
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
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
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
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
同时,四方的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
桀十分宠爱妹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
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
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东方商部落的首领汤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伊尹引见给桀。
伊尹以唐尧、虞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
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
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
太史令终古哭着进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投奔了商汤。
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听到老百性的愤怒声音,便对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
哪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
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
”桀听了又怒骂关龙逄,最后更下令将他杀死。
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
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
“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
桀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
这时候,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日益兴旺了起来。
桀担心商汤会危及自己,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省禹县境内)。
不久,汤设计使桀释放了自己。
后来,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
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
两军交战,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乘机纷纷逃散。
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
商军在后紧追,桀匆忙携带妹喜和珍宝,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
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
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