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哪朝的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传述者是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谥号,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他的籍贯有国、有县、有乡、又有里,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有官职,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时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事于汉孝文帝,假之于解为胶西珢太傅。
”据高亨先生《老于注释》考证,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
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
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
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
《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 在老子生地河南省鹿邑县这座文明古老的县城里至今仍留下了很多老子遗迹和历代纪念老子的建筑物。
如老君台(升仙台)、太清宫、洞霄宫、隐阳山(羊角山)、九龙井、孔子问礼处、濑乡沟(厉乡沟)、李母坟、老子牧牛场……等。
史志也留下了历代纪念老子的活动,留下了诸多皇帝、大臣、文人骚客拜谒游览的记载。
东汉桓帝几次遣使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桓帝亲自祭祀老子于濯龙宫,称老子为老君,太上老君(袁宏《后汉记》十);大唐王朝建立后,由于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帝亲至老子庙祭拜,追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纪下》),天宝二年(743),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749),帝亲谒太清宫,册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帝亲朝太清宫,又加冕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宝大帝(《旧唐书·玄宗纪下》)。
宋代建隆初,宋太祖遣使诣真源(时鹿邑称真源)祠老子(李信《宋朝事实》卷七);宋徽宗政和年间,治升老子于列传之首,别为一帙,禁以耳、聃、伯阳命名。
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谒老子于太清宫。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初为老子祠,再名老子庙,唐玄宗李隆基亲改其名为“太清宫”,之后一千多年没有改过。
唐王朝时,太清宫已“如帝王者居,庙貌益侈”(《古今图书集成》),有房600余间,到元朝尚占地37500亩,由于后来的风雨剥蚀,兵燹匪患,现存完好的太极殿一座,圣母殿一座,唐柏三株,老子“赶山鞭”一根,唐宋历代碑刻十二通。
中国有崂山太清宫,沈阳太清宫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纪念老子的古建筑被冠以太清宫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乡太清宫历史悠久,且史料记载最完备,并被当做唐皇族家庙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谒。
坐落在鹿邑县城东北隅的老君台,始建于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灰砖砌成的八棱角高台,上有大殿,左右配殿各一间,四株唐柏苍翠葱茏。
全国解放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张爱萍、胡耀邦、杨尚昆、杨得志等曾到太清宫、老君台参观。
老子姓李,今天世界各地所有的李姓子孙都会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祖先而骄傲。
鹿邑不但是老子的故里,而且还是李姓的发源地。
据《新唐书》和《元和姓纂》记载:李姓原为理姓,因世代为掌管司法的长官“大理官”,而因官得姓,至商纣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与子理利贞逃难,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为李。
李利贞娶了陈国契和氏女,家于苦县。
因之鹿邑成了中国头号大姓——李姓发源地。
据《元和姓纂》称:李利贞十一世孙是李耳,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
老子故里成立了中国鹿邑老子学会,已经在开展和推进老子学术思想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连续三年召开了“老子诞辰纪念会”、“中国鹿邑老子学术研讨暨经贸洽谈会”和“中国鹿邑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三次大型、高规格、高层次的会议。
国内外先后有500余名专家、学者、老学爱好者和新闻记者到鹿邑,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或参观采访,国内外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报导。
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的影响已远播海内外,同国内外2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
学会出会刊35期,在国内外各学术权威报刊上发表论文16篇,拍摄了反映鹿邑历史文化的电视连续剧《睡仙陈抟》、《李氏春秋》;编辑出版了《道德经刻译》、《道德经补正》、《老子考索》、《老子故里话老子》一、二集、《老子故里简介》、《鹿邑历史名胜》等书籍。
近几年来,老子故里人民各方筹集资金四百多万元,积极开展了对老子纪念遗迹的修复和重建工作。
将老君台、太清宫这两座古建筑修葺一新。
重建新建了老君台牌坊、太清宫山门、陈亭、紫气园。
设计为十九层84.3米高的老子纪念塔是一座容古典建筑艺术风格与现代设备为一体的高塔,就其高度来说为全国之冠。
已完成基础灌注深22.2米,塔身已建五层高21.7米。
已组建成老子博物馆和老子图书馆。
经过努力,将使鹿邑逐步形成老子学术研究中心。
老子故里在鹿邑,道家、道教文化的根在鹿邑,老子思想研究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海内外的一些老学专家已不满足于在自己家里研究老子思想,纷纷组团到老子生地寻根探秘。
近几年到鹿邑观光、旅游、朝拜、切磋学术的团体分别来自港、澳、台、日本、韩国、奥地利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目前,在全世界正在兴起一股“老子热”。
作家秦新成、刘升元两同志是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的理事。
他们历千山万水,阅古今典籍,矢志为故土先哲作传。
经过十年的艰苦深入的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一部37万多字的《老子传》终于脱稿,并于一九九二年八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出版轰动了中国文史界,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该传记:“文笔新美,哲理幽深,李耳再生,情节感人,催人泪下,资料详实,从生到死,真实生动,深刻全面地再现了老子的一生,不仅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好的哲学、科学和历史书籍。
” 老子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其著作《道德经》脍炙人口,早已风靡海内外,但真正为这位名人以小说体作传,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
此书在国内已印刷多次,并已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但仍供不应求,近一个时期,信件纷纷寄来,希望得到此书。
我们也不库存。
只有当空抱拳,谦言以对。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在两位作者对该书作了修订的基础上,花山文艺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以飨读者。
老子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想传记的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并不是简单地叙述老子的一生,更不是为“立传”而立传。
两位作者想通过老子一生的思想行动的记述,给今天的人们以鼓励、督促、借鉴,使广大读者从老子身上吸取智慧和力量,从历史感中增强我们的现实感和社会责任感。
是为再版前言。
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会长 张景志 副会长、秘书长 毕起才 1994年7月22日于鹿邑
求帮忙给我儿取名,谢谢
男宝宝: (文韬武略,博大精深 ) (昊:苍天, ) 越泽 (越过广阔的水源 ) 博超 (博:博大 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骞 (骞:高举,飞起 ) 鹏涛 (鹏:比喻气势雄伟 ) 炎彬 (炎:燃烧 彬:形容文雅 ) 鹤轩 (鹤:闲云野鹤 轩:气度不凡 ) 伟泽 (伟:伟大 泽:广域的水源)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风华 (风华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伟诚 (伟:伟大 诚:诚实 ) 明轩 (轩:气度不凡 ) 绍辉 (辉:辉煌 ) 修杰(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仅供参考,谢谢。
上水若善
出自《老子南怀瑾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木兑)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由“上善若水”到“不争故无尤”的用世无净三昧,引而申之,说明天道自然的法则,因而引用在人生处世的哲学艺术上,便构成本章一连串“劝世文”式的老子格言。
首先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可作两个层次来理解它: (一)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
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
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遭来无限的苦果。
还不如寡欲、知足,就此安于现实,便是最好的解脱自在。
(二)告诫在现实人生中的人们,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
如果更有非分的欲望和希求,不安于现实,要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更求扩展,在满足中还要追求进一步的盈裕,最后终归得不偿失,还不如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就算了。
总之,这种观念的重点,在于一个“持”字的诀窍。
能不能持盈而保泰,那就要看当事人的智慧了。
如果从第二层次来讲,老子这句话,是对当时在位的诸侯和权臣大夫们有所感而发的金玉良言。
因此便有“揣而税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等三联引申的说法。
“揣”,是比喻很突出,很尖锐的东西。
“(木兑)”,原本是梁上加楹的意思。
用在这里,引申发挥,则和锐利的“锐”相通。
一个人如果已经把握有锋锐的利器,但却仍然不满于现状,反要在锋刃上更加一重锐利,俗谚所谓“矢上加尖”,那么原有的锋刃就很难保了。
这是形容一个人对聪明、权势、财富等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
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隐遁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
例如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不能透彻了解陶朱公(范蠡)三聚三散的哲学艺术,最后,要想守住已有的利益而不可得。
人们常会讥笑某种程度的有钱人是“守财奴”。
其实,有财而能“守”,谈何容易
“守”的学问,大矣哉
因此古人便有“创业难,守成不易”,“为君难,为臣不易”等永垂千古的名训。
等而下之,一个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贵的环境中,却不知富与贵的本身,便是招来后祸的因素。
如果持富而骄,因贵而做,那便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终会自招恶果,后患无穷。
讲到这里,使我们联想到许多历史故事,可以反证老子这些名言的真实性。
现在只随便提出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以及一般所知道的资料,稍作启发。
富贵难保的反面文章 在我们的历史经验上,有关历代帝王创业与灭亡的兴衰成败史,悉心详读,完全是一套因果报应的记录。
因此,守成之君,必须要“朝乾夕惕”,随时戒慎恐惧,记取《老本章所说的道理,才能长保基业,坐稳江山。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经对历史的怀疑,提出问题来问管仲:“昔者三王者,既弑其君。
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
” 对曰(管仲说):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
汤放桀,以定禹 功也。
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
武王代纣,以定汤功也。
且善之伐不善 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
君何疑焉
公(齐桓公)又问曰:古之亡国,其何失
对日(管仲说):计得地与宝(只打算拥有国土与财富宝物的现有大 业),而不计失(并不考虑将来失去的必然祸害)。
诸侯计得财委(对于 各地方的诸侯,只要求他输纳财物或奉献封地),而不计失(但不考虑地 方诸侯怨愤反感的失策后果)。
百姓计见亲(对于一般人民,只满足于目 前臣服拥护的虚荣亲切),而不计见弃(并不考虑他们不是衷心悦服,将 来会被大家所反对扬弃的悲惨下场)。
三者之属,一足以削。
遍而有者,亡矣。
古之隳国家,殒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
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
这里管仲所说的“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的意义,就是指只见日前的小利,而不计后果的大恶。
也就是董仲舒所指的“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
“细恶”,是指小小的过错,小过不慎,终酿大祸,甚至于亡家亡国。
历代创业继统的皇王帝霸,如果不深明老子所说传统道家的哲学,到头来,便有如刘宋末代的十三岁小儿皇帝来顺帝,与明思宗两人一样的悲惨下场,至死不明为什么遭遇有如此惨痛的前因与后果。
中外历史上的悲剧 法国大革命的远因,早自十八世纪(清朝康熙中叶)法国的中兴英主开始。
他就是自称为“太阳王”的,穷兵黩武之外,又加上穷奢极欲,建筑了名城等处。
五六十年之间,传位到曾孙路易十五手里,在极度的豪华以后,不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反而变本加厉,“揣而税之”。
因此给后代子孙——留下国债四十亿之巨。
如此局面,当然不可长保。
但明知危殆,始终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甚至还要矢上加尖。
终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在的宫廷生活,耗费国家金钱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每当有外国君主或重臣来访,路易十六都一定要在开设盛宴,一次宴会下来,动辄就是千万金元,笙歌达旦,作长夜之欢,戏子、歌女、舞妓,日夜不停地出入宫门,跳羽衣舞,唱霓裳曲。
凡尔赛宫一年所喝的葡萄酒,就值七十九万法郎之多。
此外,单是鱼肉就多达三百四十七万法郎。
还有点灯的蜡烛费用,也在五万法郎以上。
至于王宫中所用的宫女、宫人,那更是多到令人难以置信。
例如御膳房的厨师就有二五九人之多,其主任厨师的年薪是八万四千法郎。
国王的秘书官将近千人之多,每个人的年薪是二十万法郎。
王后的侍女也有五百人之多,每个人的年薪最少也有一万二千法郎。
总计凡尔赛宫的宫女和侍臣是一万六千人,这里面还不包括一般贵族与朝臣。
皇宫里的御用马匹有八千九百匹,御用车辆百多辆,所以每当路易十六出外巡幸,其行列之壮大有如祭典,无数车马排成一条长蛇阵,大臣们佩紫带黄,宫女们美服艳装,那种穷奢极欲的威风气派,真是有如天人一般。
总计每年王室所花用的金钱竟相当国库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将近一万的禁卫军,每年也要花费三百万元以上。
王后安唐妮,那更是豪阔无度。
她光是各种手镯,就能值到七八百万法郎,其他的首饰那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那些官廷贵族的年金,还不包括在王室经费以内。
当时的凡尔赛宫,位于巴黎城郊,里面有二十九个庭园,四座了望台,有喷泉,有瀑布,四季鲜花盛开,极尽娱游之乐。
可惜路易十六不能“持盈保泰”,反而促成大革命的提早来临,徒使自己与安唐妮王后都上了断头台,留为后人啼嘘凭吊,寄予无限的同情。
有人将路易十六的王后安唐妮的促成败亡之局,匹比清末的慈禧,虽不尽然,但都犯了“揣而税之,不可长保”的错误,却是相同。
其实,富贵易使人骄,得意容易忘形,这是人类心理的通病。
尤其是以往历史上的帝后王孙,生育在深宫之中,长养于太监宫女之手,何尝备知人间社会的种种。
因此,在我们的历史上,便常有自悲生为帝室儿孙的浩叹。
当萧道成迫使刘宋——十三岁小儿刘准让位的时候,可怜的小皇帝,已自知不免于死亡,惊惧万分,随口就问萧道成的帮凶大臣王敬则说:“今天就要杀我吗
”王敬则说:“不要怕,不过迁居别宫。
官家(对皇帝的称呼)先世取司马家,也是如此。
”刘准一边哭,一边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明思宗(崇祯)的时代,当李闯王率兵入宫的时候,思宗用剑砍杀他的女儿长平公主,叹曰:“汝何故生我家
” 由此,更可明白深入传统道家哲学的历代隐士、高士们,薄帝王而不为,唯恐富贵来迫,于是便有“避世唯恐不早,入山唯恐不深”的思想了。
有关历史名人在富贵贫贱之际,这一类的人生经验典故,多到不胜枚举。
现在我们姑且摘取数则就反面发挥的诗文,以发人深省。
仔细体会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宋、辽、金、元时期几首名人的诗,便可了解本章有关人生哲学的深意。
也许说这些作品未免过于悲观低调。
但人生必须要经历悲怆,才能激发建设的勇气,这便是清代史学家、大文学家赵翼先生在中所谓的: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以下便是反映辽、金、元三朝有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哲学文艺作品。
辽· 百尽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人生事,的确如此。
无奈人们明知而不能解脱
金·元遗山 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漫说惊坯户,皎日何曾入覆盆。
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与细论。
“百年世事兼身事”,到头来,谁都难免有此感受。
无论清平世界或离乱时代,大概都是如此。
只可惜无遗山亲身经历兴衰成败的哲学观点,却是“樽酒何人与细论”的感慨,除非与老子细斟浅酌,对饮一杯,或许可以粲然一笑。
元·刘从益《题闲闲公梦归诗》 学道几人知道味,谋生底物是生涯。
庄周枕上非真蝶,乐广杯中亦假蛇。
身后功名半张纸,夜来鼓吹一池蛙。
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
“学道几人知道味”可为世人读老子者下一总评。
“谋生底物是生涯”,人人到头都是一样。
若能了知“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
”又何必入山修道然后才能解脱自在呢
元·密兰沙《求仙诗》 刀笔相从四十年,非非是是万千千。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牙笏紫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事,云在青山水在天。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真是看透古今中外的人情世态。
正因其如此,要想长保“金玉满堂”的富贵光景,必须深知“揣而税之”的不得当,以及“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自取速亡的可畏。
进退存亡之际 “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
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
”这是佛学洞穿世事聚散无常的名言,同时也是出世思想的基本观点,可是以老子所代表道家哲学的可以出世,可以入世,他却有“挫其锐,解其纷”的不死之药,长保“散而未尽”的七字真言:“功遂,身退,天之道。
”其中去了一个助语词的之字,真正只有六字真言。
后世的许多文学家们,感受意犹未尽,又再插入两字一句,变成九字真言,成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了。
七字真言也好,九字真言也好,说尽管说,说来还很潇洒,可是在一般的观念里,总觉得它消沉低调意味太浓。
其实,大家只是忘记观察自然界的“天之道”,因此便觉低沉。
如果仔细观察天道,日月经天,昼出夜沉,夜出昼没,寒来暑往,秋去冬来,都是很自然的“功遂、身退”的正常现象。
植物世界如草木花果,都是默默无言完成了它的生命任务,静悄悄地消逝,了无痕迹。
动物世界生生不已,一代交替一代,谁又能不自然地退出生命的行列呢
如果说有,只有人类的心不肯死,不肯甘休,永远想在不可把捉中冀求把捉,在不可能永久占有中妄图占有。
妄想违反自然,何其可悲
至于老子这些名言,究竟是正言天道不易法则的自然哲学
或是对他当时生存的时势,有感而发,用来警觉世人
似乎不须争论。
但在我们的上古的历史文化上,原来儒道并不分家的共通观点来看,孔子、孟子,以及其他诸子之学,动称先王,也都极力推崇尧舜的作为。
尧舜之道的值得赞扬,那便是“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最好范例。
至于三代以后,家世天下的推位让国,想要表现一下“功遂身退”,自称为太上皇的戏剧,则几乎没有一个是出于至诚,也没有一个有美好的收场。
其次,如北魏文帝的退位出家,以及相传清初顺治入五台山的剃度,都是别有心事,绝非“功遂身退”的情怀。
急流勇退的类型 等两次之,从秦、汉之后,看历史上风云人物的作为风格,取其稍微类同于道家的,如汉代的张良与诸葛亮,原本存心都想“功遂身退”,但很可惜其遭遇仍然不能遂其所愿。
张良虽然不肯居功,只自谦退封于“留”地而为“留侯”,但却身不由己,不能再加上三点水而一“溜”了之,以已绝人间烟火食的半仙之分,结果仍免不了受吕后的饮食所害而殁。
与其如此,还不如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成绝代之功,更为划算。
也许由此历史经验的教训,致使后来道家人物的作为,如东晋的抱朴子——葛洪,南朝齐梁之际的陶弘景,更加小心谨慎。
葛洪便早早抽身,自求出任为勾漏令,以宦途当隐遁,暗暗修他所认为的仙道以终。
陶弘景则及早挂冠神武门,悠哉游哉,造成“山中宰相”的局面,作他的洞天《真诰》,自在精神领域了事。
到了隋唐之间,文中子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造成唐初开国一班文武兼资的盛世人才,在人文文化上立下莫大功德,但结果姓名隐没不彰,反令后世多方考据,是为退身幕后的旷代奇人,虽无赫赫事功,却真合于身退之道。
至于宋初,隐逸在华山的陈抟,已经完全走入道家的神仙行列,另当别论。
南宋的韩世忠,知机早退,骑驴湖上,笑傲山林,可算明智之举,难能可贵。
明初的诚意伯刘基,以亦儒亦道的姿态出山,辅助朱元璋而成功帝王事业,但结果仍然难逃被毒而亡。
此外,另如佛家出家的高僧而返还俗世初服,成功留名于历史的,如元初的刘秉忠,明永乐时期的少师姚广孝,可算切实作到了“功遂身退”。
此外如帮助朱元璋,专任办理西番外交政治的高僧宗泐禅师,不论道业学问,或者事功,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但照样不能“功遂身退”而圆寂于西番任所。
由此可见无论如何高明的人物,毕生能完全合于“功遂身退,天之道”的,确是不易了
难道“名缰利锁”,当真牢不可破吗
但从唐宋以后儒家思想的观点来看,对于老子的这句名言,虽然并无非议之处,只是把它换了文字的表达,变成“谦让”或“谦光”的美德而已。
其实,后世的儒家是心有不甘,不敢完全苟同老子的观念,尤其反对修仙成佛之说,因此而搬弄文字的表相而已。
这种思想,最有意趣的代表作品,莫如清人一首借题发挥、咏吕纯阳的诗: 十年橐笔走神京,一遇钟离盖便倾。
不是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
介于道家、儒家的风范,能够做到“功遂身退”,入世又似出世的,历史上有没有这一类的典型人物呢
我认为从两晋清谈玄学的影响,在南北朝之间,有着不少风流人物。
风格最为标准的,要算梁武帝的名臣韦睿。
他善于从政,也善于用兵作战,有诸葛亮纶巾羽扇、指挥若定的丰神,又有“上善若水”、“功成不居”的意境。
如遇老子,或者肯收他为徒,较之函谷关的守关吏尹子,应无逊色。
可惜南北朝这一时代,在历史上不大出色,因此南北朝的人物也都被人所遗忘埋没了。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
他是汉丞相韦贤的后裔,系出名门世族。
自少即受郡守祖征的赏识,认为是“干国家,成功业”之才。
当南齐紊乱之际,他肝衡人物,认为梁武帝萧衍还可算是命世之才,便决计辅从。
历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后迁调合肥,以功进爵为侯。
梁武帝决心北伐,魏遣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率兵南来御敌。
韦睿奉命统部北伐,屡建奇功。
他素来体弱多病,虽在前线作战,也未尝骑马,只乘坐白木板舆,手执白如意,督厉将士,勇气无敌。
平常与士卒同甘苦,极力爱护部下,令出必行,战无不胜。
魏人军中有谣:“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
”对他畏惧万分。
当前方军情紧急的时候,梁武帝遣亲信曹景宗与他会师,而且特别对景宗说:“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
”因此,景宗见韦睿,执礼甚谨。
但每当战胜,景宗与其他将领,都争先上报。
独韦睿迟迟报告,不愿争功。
有一次,在庆祝胜利的庆功宴会上,韦睿与景宗同席,酒酣兴至,大家倡议赌钱来作余兴,约定以二十万为赌注。
景宗一掷便输,韦睿赶紧把一张骰子翻转,变成景宗是赢家,韦睿自己还连声说:“奇怪
奇怪
” 其实,萧梁朝代开创之初,所有的巨僚将佐,莫过韦睿。
梁武帝明知他的才能,但始终不委任他作统帅,反而用一个无大才略的宗室临川王萧宏来当元帅,而且又派曹景宗与他并肩作战,在在处处,都心存顾忌。
好在韦睿自知苟全于乱世,隐避林下,并非上策,只有如此行其自处之道,不贪名利,不争功劳,而且还在功成之时,深自谦退,以免猜忌。
因此他活到七十九岁而殁,遗嘱但穿常眼薄葬便了。
总算在他身死的时候,感动得梁武帝亲临恸哭,完结他一生苟全于乱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名剧。
与韦睿行迹有所不同,便是后梁元帝萧绎的功臣、荆山居士陆法和。
他先识侯景必反,但没有人相信其言。
到了侯景派兵攻击湘东,他自请统兵以解湘东之危,受任郢州刺史。
后又向元帝建议大举定魏的政策,不为所用,自称:“吾尝不希释梵天王生处,岂窥人王位耶
但于空王佛所,与王有因缘,如不能用,则奈业何
”及元帝失败,齐宣帝封他为太尉,赐甲第。
他只求将府第作佛寺,终日焚香静坐偏室,预期死日。
到时果然坐化,尸缩三尺如婴儿大小。
这也是“功遂身退”、异常之道的一例,颇可耐人寻味。
附“功遂身退,天之道”的一些资料: 独庵老人——姚少师《自题像赞偈》 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闲彻骨露风流。
有时摇动龟毛拂,直得虚空笑点头。
应臬姚少师影堂有《自题偈语》诗(明诗纪事) 冀北江南事已非,禅机未了说戎机。
止闻智者师黄石,曾见功臣着衲衣。
衫翠湿空春欲老,砌尘凝席客来稀。
一参偈语低徊久,飒飒灵风动素纬。
明·苍雪大师诗四首 鹤马遗踪自道林,相传野老尚堪寻。
花开不择贫家地,鸟宿偏投嘉树阴。
弃世久拼随世远,入山惟恐未山深。
命根断处各根断,十载应难负寸心。
山深麋鹿好为群,水草丰饶隔世氛。
牵犊饮流嫌污口,让王洗耳怪来闻。
鸿飞易远逃罗网,水草难求脱斧斤。
不是绝人何大甚,人情更薄是秋云。
匹夫有志实堪从,难夺三军气所钟。
圣代唐虞如在上,隐沦巢许亦相容。
楚狂昔日歌衰凤,汉室今谁起卧龙。
草木余年能遂养,大夫何必受秦封。
天子浔阳特诏宣,虎溪慧远志辞坚。
僧因赐号恩逾重,山不称臣怒受鞭。
狮子爪牙随踞地,象王鼻孔任撩天。
慧持入定今何在,老树枯禅不记年。
[转自铁血读书 ]
我想出家当道姑,谁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出家,出家需要什么条件,以及哪里的道观会要我。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传述者是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谥号,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他的籍贯有国、有县、有乡、又有里,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有官职,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时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事于汉孝文帝,假之于解为胶西珢太傅。
”据高亨先生《老于注释》考证,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
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
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
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
《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 在老子生地河南省鹿邑县这座文明古老的县城里至今仍留下了很多老子遗迹和历代纪念老子的建筑物。
如老君台(升仙台)、太清宫、洞霄宫、隐阳山(羊角山)、九龙井、孔子问礼处、濑乡沟(厉乡沟)、李母坟、老子牧牛场……等。
史志也留下了历代纪念老子的活动,留下了诸多皇帝、大臣、文人骚客拜谒游览的记载。
东汉桓帝几次遣使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桓帝亲自祭祀老子于濯龙宫,称老子为老君,太上老君(袁宏《后汉记》十);大唐王朝建立后,由于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帝亲至老子庙祭拜,追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纪下》),天宝二年(743),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749),帝亲谒太清宫,册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帝亲朝太清宫,又加冕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宝大帝(《旧唐书·玄宗纪下》)。
宋代建隆初,宋太祖遣使诣真源(时鹿邑称真源)祠老子(李信《宋朝事实》卷七);宋徽宗政和年间,治升老子于列传之首,别为一帙,禁以耳、聃、伯阳命名。
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谒老子于太清宫。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初为老子祠,再名老子庙,唐玄宗李隆基亲改其名为“太清宫”,之后一千多年没有改过。
唐王朝时,太清宫已“如帝王者居,庙貌益侈”(《古今图书集成》),有房600余间,到元朝尚占地37500亩,由于后来的风雨剥蚀,兵燹匪患,现存完好的太极殿一座,圣母殿一座,唐柏三株,老子“赶山鞭”一根,唐宋历代碑刻十二通。
中国有崂山太清宫,沈阳太清宫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纪念老子的古建筑被冠以太清宫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乡太清宫历史悠久,且史料记载最完备,并被当做唐皇族家庙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谒。
坐落在鹿邑县城东北隅的老君台,始建于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灰砖砌成的八棱角高台,上有大殿,左右配殿各一间,四株唐柏苍翠葱茏。
全国解放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张爱萍、胡耀邦、杨尚昆、杨得志等曾到太清宫、老君台参观。
老子姓李,今天世界各地所有的李姓子孙都会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祖先而骄傲。
鹿邑不但是老子的故里,而且还是李姓的发源地。
据《新唐书》和《元和姓纂》记载:李姓原为理姓,因世代为掌管司法的长官“大理官”,而因官得姓,至商纣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与子理利贞逃难,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为李。
李利贞娶了陈国契和氏女,家于苦县。
因之鹿邑成了中国头号大姓——李姓发源地。
据《元和姓纂》称:李利贞十一世孙是李耳,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
老子故里成立了中国鹿邑老子学会,已经在开展和推进老子学术思想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连续三年召开了“老子诞辰纪念会”、“中国鹿邑老子学术研讨暨经贸洽谈会”和“中国鹿邑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三次大型、高规格、高层次的会议。
国内外先后有500余名专家、学者、老学爱好者和新闻记者到鹿邑,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或参观采访,国内外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报导。
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的影响已远播海内外,同国内外2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
学会出会刊35期,在国内外各学术权威报刊上发表论文16篇,拍摄了反映鹿邑历史文化的电视连续剧《睡仙陈抟》、《李氏春秋》;编辑出版了《道德经刻译》、《道德经补正》、《老子考索》、《老子故里话老子》一、二集、《老子故里简介》、《鹿邑历史名胜》等书籍。
近几年来,老子故里人民各方筹集资金四百多万元,积极开展了对老子纪念遗迹的修复和重建工作。
将老君台、太清宫这两座古建筑修葺一新。
重建新建了老君台牌坊、太清宫山门、陈亭、紫气园。
设计为十九层84.3米高的老子纪念塔是一座容古典建筑艺术风格与现代设备为一体的高塔,就其高度来说为全国之冠。
已完成基础灌注深22.2米,塔身已建五层高21.7米。
已组建成老子博物馆和老子图书馆。
经过努力,将使鹿邑逐步形成老子学术研究中心。
老子故里在鹿邑,道家、道教文化的根在鹿邑,老子思想研究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海内外的一些老学专家已不满足于在自己家里研究老子思想,纷纷组团到老子生地寻根探秘。
近几年到鹿邑观光、旅游、朝拜、切磋学术的团体分别来自港、澳、台、日本、韩国、奥地利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目前,在全世界正在兴起一股“老子热”。
作家秦新成、刘升元两同志是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的理事。
他们历千山万水,阅古今典籍,矢志为故土先哲作传。
经过十年的艰苦深入的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一部37万多字的《老子传》终于脱稿,并于一九九二年八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出版轰动了中国文史界,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该传记:“文笔新美,哲理幽深,李耳再生,情节感人,催人泪下,资料详实,从生到死,真实生动,深刻全面地再现了老子的一生,不仅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好的哲学、科学和历史书籍。
” 老子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其著作《道德经》脍炙人口,早已风靡海内外,但真正为这位名人以小说体作传,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
此书在国内已印刷多次,并已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但仍供不应求,近一个时期,信件纷纷寄来,希望得到此书。
我们也不库存。
只有当空抱拳,谦言以对。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在两位作者对该书作了修订的基础上,花山文艺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以飨读者。
老子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想传记的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并不是简单地叙述老子的一生,更不是为“立传”而立传。
两位作者想通过老子一生的思想行动的记述,给今天的人们以鼓励、督促、借鉴,使广大读者从老子身上吸取智慧和力量,从历史感中增强我们的现实感和社会责任感。
是为再版前言。
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会长 张景志 副会长、秘书长 毕起才 1994年7月22日于鹿邑 老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