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司马懿五句格言

司马懿五句格言

时间:2016-03-11 18:33

司马懿名言名句_司马懿语录大全

不快乐就装快乐,装时间长了就是真快乐,不聪明你就装聪明,装时间长了就是真聪明,当然了,装傻时间长了就是真傻。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中空城计后的名言

中了之后没有对空城计的名言,只有一段对话原句如下:司马懿:“这铮铮之音,如惊涛拍岸,风卷残云,指端似有雄兵百万。

”司马昭:“父亲,我怎么就听不出来

”司马懿:“你听,似山涧小溪,清澈见底,非心旷神怡者不能为之。

诸葛亮定然是胸有成竹。

”司马师:“父亲,几根琴弦岂能如此传神

”司马懿:“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态则音清。

听诸葛亮弹琴,如观其肺腑也。

我能为诸葛亮知音,不胜荣幸

传我将令,后队改前队,兵退北山。

”司马昭:“父亲何故退兵

”司马懿:“你不知诸葛向来用兵谨慎,不曾弄险。

今城门大开,不见兵将,城中必有埋伏。

再者诸葛亮琴声中又含杀机。

我兵若进城,必中其计。

人生格言五句难的短的

司马懿表示,我又打不过诸葛亮,难道我还出去给诸葛亮揍

真当我傻啊

好歹我智力99呢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中“空城计”后的名言是什么

要那么多考试吗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煮酒论英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就超经经典太多太多了三国十大经典语录~TOP10第十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

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精辟指数:5.5第九位:“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

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

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

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精辟指数:6第八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精辟指数:6.5第七位:“既生瑜,何生亮”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

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精辟指数:7第六位:“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

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精辟指数:7.5第五位:“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

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

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精辟指数:8第四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

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

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精辟指数:8.5第三位:“生子当如孙仲谋”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

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

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

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精辟指数:9第二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

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

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精辟指数:9.5第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

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精辟指数:10再来几个

夏侯敦骂赵云那一句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鬼耳

水镜先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操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

”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

”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

”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

(原文不记得了,大概这意思)献帝:谁敢杀朕

司马昭:父亲,你猜曹睿那小皇帝……(电视剧里的台词,不过这句太狠了

)诸葛亮:万物皆……(发明木牛流马时说的那段话,原文不记得了)傅彤:我乃汉将,焉能降吴狗乎

吴质: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张飞: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扬龄:红脸贼

(没有贬低关羽的意思,只是这个称号实在是……)孙策临死的时候嘱咐孙权的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渝~水镜先生说的~伏龙风雏!得一可安天下~ 还有”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志...... ”刘备临死前说的一句~~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猛张飞斗锦马超:”可认得燕人张飞

---这句话对付曹操大军管用

但是。

马超答:我家累世公侯,岂认得乡野村夫

张飞环眼暴瞪, ^*&*^%$^$^&%%^&&%^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

”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

”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 “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吕布曰:量此鼠辈。

合足数也。

18路诸侯。

布视之为草芥。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可久居人下

今生不能娶汝为妻。

非英雄也。

我匹马纵横天下。

我怕谁来

....布谓仲颖曰:父亲误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同草芥,儿愿提虎牢之师,尽斩其首,悬于东门卓喜曰”吾有奉先~有何惧哉

”谁敢杀我——魏延夏侯敦: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刘禅:此地乐,不思蜀也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豕犬而---演义中曹操原话兵在夜而不惊, 将闻变而不乱。

姜维真将才也

刘备对关羽: 妻子如衣服 兄弟如手足 衣服破尚可缝 手足断 安可再续...非典

吾命休矣

--古代的曹操居然已经预见了21世纪的非典。

击鼓骂操~~~:祢衡曰:“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

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

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刘备被放做徐州刺史以抗吕布:“此一行,如鸟上青天,鱼入大海。

”“君可取而代之”——刘备关羽水淹七军:曾者‘鱼网也~”于”入鱼网,安可逃之

”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甘宁:“吾乃东吴上将,尚不惜命,尔等又何惧哉

”曹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大耳最无信也。

”吕布说把刘备的面具一语揭穿。

在张秀的宛城,曹操:城中有妓女否

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曹操语,骂袁绍欲立刘虞为天子的话诸葛亮骂王朗:皓首匹夫,苍然老贼.尔断脊之犬,还敢在此喑喑狂吠( 损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董卓曰:“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 和某位”伟人”很像啊~~~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李肃说吕布反叛丁原后~~吕布曰:“听兄一言,使我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辕门射戟~ 吕布曰:吾平生不好斗,只好解斗。

(众人:。

有人信么)白门楼----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曹操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孔明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今日受死,夫何足惜

-----田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

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

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

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恩荣并济,上下有节。

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孔明……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

---庞士元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仲达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还有~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周瑜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隐士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仲达评孔明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孔明评曹操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孔明说孙权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

---曹操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

----张昭谏孙权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

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杨顒谏孔明(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陈寿(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郭嘉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陆伯言曹子丹以聪明自吟,今此三子真豚犊儿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曹操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

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

----评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评袁绍

三国中司马懿为什么会反叛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

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

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对司马懿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

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

看司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

  潜伏大师“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

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

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

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

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子哲学对应。

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

“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出来。

“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

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

对于司马懿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大流,而要在自然之势中加入自己的努力,使自然之势的变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从他出道说起,他也是个世外高人,曹操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要请他出山。

司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枭雄,打败袁绍之后,当时整个天下大局都已定。

开始他不愿意,他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

后来曹操发觉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逮起来。

曹操的习惯是这样的,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除掉,没有选择。

  那就只好来到曹操手下干了。

但是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能成大器,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

曹操其实对司马懿一直是提防的。

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有才能。

“居善地”,司马懿在曹操时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适的地位是什么。

他两个表现很关键,一是当时曹操试图篡夺汉的政权,当时反对的人还有不少。

司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像你这样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顺从你,这是当然的。

曹操当然开心。

第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别尽责谨慎,把一件一件事理得特别顺,像是一个可靠的僚属。

但是曹操跟曹丕说,这个人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

  曹丕当时究竟是什么态度

那就牵涉到司马懿跟曹丕的关系,“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

曹操开始特别喜欢曹植,所以在立曹植还是立曹丕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司马懿清楚地看到,将来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跟曹丕的关系特别好。

司马懿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

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

在曹操面前他是一个恭谨的、忠顺的、有能力的僚属。

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力的、能决断的、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

在曹操身边,司马懿坐得挺稳。

到了曹丕身边,他的地位提升一层,因为他鼎力支持,赢得了曹丕的信任。

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

当时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就是司马懿。

有一个重要衔接,在曹丕临终前,他把明帝曹叡托付给司马懿。

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强。

 到明帝时代,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

这个年龄,要不然就选择做忠臣终老。

因为曹室的政权在曹丕和曹叡的时代,都非常稳定。

司马懿还得等待机会。

曹丕、曹叡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

曹叡临死的时候,又把政权托付给他,因为曹叡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小。

在历史上发生了非常动人的一幕,曹叡病重时,司马懿正在辽东作战,曹叡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就乘一部当时最快的战车,风尘仆仆,直奔洛阳,到洛阳连家都不回,直接进宫。

这时候,曹叡已经奄奄一息,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

那时曹芳只有九岁,他就以后事相托。

据有的史书描写,曹芳上去就抱着司马懿的脖子。

司马懿跟曹家几代,已经从开始时的处处提防到现在亲密无间了。

好戏才刚刚开始。

曹芳是小孩,大权就可以转移到自己手里来了,机会来了。

  还有一个对手,就是曹爽。

当时曹叡把曹芳托给两个人,他和曹爽。

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的儿子。

从曹叡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

一个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当。

曹爽和司马懿相处怎么样

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

就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

那么这时,所谓“居善地”,司马懿又在考虑自己的位置。

从资历、年辈、能力、声望来说曹爽都不如他。

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说代行皇帝权力,那么曹爽比司马懿更名正言顺。

当时,这种对抗的力量相对比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怎样打破的呢

据后来史书记载,因为曹爽不愿意把权力跟司马懿分享,而且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他得想办法把司马懿架空。

理由说得很堂皇。

司马懿德高望重,年辈又高,地位反在我下面,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应该提高他的地位。

让司马懿担任大司马,三公之一,执掌军权。

又有人建议,说前几任的大司马,都死在任上,好像不祥。

再往高搁一点,搁到太傅。

太傅可以解释为帝师,很高了。

太傅就是那些功劳特别高的,半退休状态。

当时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主持这个机构的叫录尚书事,等于国务院负责人。

把司马懿抬高到太傅的位置,不合适再管事了。

录尚书事就到了曹爽的手里。

曹爽把自己的一批亲信都提拔起来,放在要害的位置上。

这样整个行政架构就到了他手里了。

  曹爽尽力削弱司马懿,而司马懿的态度却非常谦卑,任由曹爽挤兑。

司马懿是一个心思很深的人。

在司马懿看来,曹爽夺权对他正是机会。

如果说,曹爽不那么进逼他,可能他的机会反而少。

老子谓“将欲歙之,必故张之”,要使你的对方消退下去,先要让他扩张开来。

吹一个气球,它吹得不够大的时候,很有弹性,不容易把它弄破。

要把它弄破,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吹,气球太大了,太漂亮了,再吹大,轻轻一捅,“砰”就爆了。

让对方无限膨胀,无限扩大,司马懿采取了两种方针。

一个是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让的状态,当时何晏、丁谧、毕轨、邓飏这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来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风得不得了,个个风度闲雅,谈吐动人。

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学家,但这些文采出众的人,参与到政治中,真行吗

在司马懿的鼓励下,曹爽就不断地膨胀起来,郭太后被他迁到永安宫去了,得罪了太后,他要付出代价的。

  另外,当时还处在三国时代,在对外作战时,司马懿都坚持自己领兵去打仗。

打东吴,他亲自挂帅。

当时朝臣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派别人去。

但司马懿坚持。

战争对一个政治领导人来说,是建立威望的最好机会。

通过战争的胜利,他可以让朝野维持对他的敬服。

这种威望是深植于人心的。

从曹操以来,曹操、曹丕、曹叡的时代,他都打仗。

比较糟糕的就是曹爽也打了一仗,对蜀国这边,打败了。

看起来很牛,但其实威望在降低。

表面司马懿在谦让,实际上在进取。

老子格言“柔弱胜刚强”。

表面上看,曹爽无限膨胀。

他把政局空间是越挤越满,留给司马懿的政治空间就越来越小。

还是老子那句话“动善时”。

可是时机怎么到来呢

得想办法制造时机,就是让对方出现漏洞,让他完全放弃戒心。

架子端得很大,又不谨慎,漏洞随时就出来了。

有个故事,司马懿打了两仗,然后就躺倒不干了——风瘫症又发作了。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得过一次风瘫。

曹操不相信,派一名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卧室,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躺在床上,没反应。

刺客觉得不对劲,于是拿刀,作势要砍,司马懿还是一动不动,刺客相信了。

后来证明那是装的。

风瘫在需要的时候就来了。

曹爽想证实,正好有一个叫李胜的到荆州去做刺史。

李胜拜访,司马懿坐在那儿,李胜进来,他要站起来表示礼貌,站不起来,丫鬟把他扶起来。

他跟丫鬟说要喝水,丫鬟就端了稀粥来。

他端起来喝,点点滴滴都喝不进嘴,沾得满身。

瞧上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

李胜说,我要到家乡本州去,太傅是国家的栋梁,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

司马懿说,你要到并州去啊,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点啊。

李胜看了眼泪都流下来了,回去就告诉曹爽,说太傅形神已离,神不附体,不足为虑。

司马懿的表演才能实在堪称一流。

司马懿自己说“忍常人之不能忍”。

之后,曹爽内心就更爽了,对司马懿的戒备心就更差了。

接下去机会就来了。

那就是高平陵事件。

在嘉平元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给他父亲扫墓。

曹爽兄弟也跟着去了,没带多少兵。

洛阳城内立刻就动起来了。

只见司马懿骑着一匹马,白髯飘飘的,精神矍铄,哪里是个风瘫的病人,直奔皇宫找了郭太后。

让郭太后下诏,说曹爽兄弟居心叵测,危害国家,要废除他们。

虽然曹魏自建朝后,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涉朝政。

但他只要把诏书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个合法手续。

太后本来不管国事,又是武力相逼。

她本来对曹爽有意见,说废就废了。

  这有几个条件,一,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也是一个狠家伙。

一直担任中户军,禁军的一个首领,这部分禁军是一个基本可用的骨干武装。

同时,司马师还暗下养了三千死士,分布在民间。

加起来武装力量就已经可观。

再加上司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诏书,到曹爽手下禁军将领那里直接把兵权给收了,那些人不敢动。

一瞬间,整个京城大权落到司马懿手里。

当时,朝廷大臣大多是跟曹爽的,但司马懿一动,就没有什么人敢有动作。

这也是司马懿的威望所在。

也有人在做另外的判断,当时很重要的人物是大司农桓范,也是三公之一。

原是曹爽父亲曹真的属下,足智多谋。

桓范趁着洛阳城还没安定下来,就匹马出城了,跑到曹爽大营去了。

桓范一走,蒋济去报司马懿了,说,桓范脑子明白得很,他一去恐怕大事不妙。

司马懿胸有成竹。

他说桓范虽说有才能,可是他跟曹爽历来面和心不和。

曹爽不是一个能用人的人,驽马只看到眼前食,哪里想得远。

如果说曹爽一直听桓范的话,哪至于有今天。

本来就不听,现在也听不了,不足为虑。

  桓范出的主意可真是很厉害。

当时皇帝跟曹爽在一起。

桓范说,您赶紧带着皇帝到许昌,许昌就是原来曹家最初兴起的地方。

然后让皇帝发布诏令,说司马懿叛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书平叛。

这是很厉害的一招。

因为司马懿是通过太后发出的诏书,从法理来说是不充分的。

曹爽犹豫不决。

他还在等消息,司马懿到底拿我怎么办

这时司马懿就派人去传递消息。

意思是你是国家的元老重臣,是皇室,司马公不会对你怎么样,可安享晚年。

司马懿去送传递消息的使者,还指着洛水起誓,要是伤害了曹家兄弟,我们全家不得好终。

曹爽心动了,与其去冒那个险,还不如平平安安的,就在京城里做一个富家公吧。

实际上,曹爽一开始无限膨胀,但他内心还是脆弱的。

这时,他心里很害怕,不想再跟司马懿斗下去了。

曹爽没有听桓范的,他最后投降了。

桓范发觉自己失策,但已经卷进去了,心里直后悔。

曹爽的结局如何

发了誓当然要管用,但我可以查出你另外还有问题。

当时,曹爽回到他的大将军府,住起来,他觉得在里面挺舒服,吃吃喝喝。

他不知道司马懿玩一个花样,在洛阳找了八百农民,在大将军府的四边起了四个高岗楼,派那些人一群群值班,瞧着曹爽在干啥,羞辱他。

  曹爽确实没志气,赖着。

司马懿又不能让他活着,就有宦官张当,原来曹爽的亲信,告发他怎么监视皇帝,谋篡皇位,叛逆罪。

不仅仅是曹爽一人,曹家兄弟,曹爽亲信,何晏、丁谧、邓飏、毕轨全都进去了。

这时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狠。

这些人后来一律被杀,而且很多人因为连坐灭族了。

最厉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经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连坐。

但司马懿连这些女子都诛杀了。

世人感叹,“天下名士减半”。

后人说起这件事时,还觉得心寒。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司马炎那儿水到渠成,来一个禅让仪式,学曹丕。

司马家族的夺权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夺权的翻版。

曹操名言大全

1、生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幸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沉吟至今。

3、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

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之变化,可比世之英雄

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9、生子当如孙仲谋

1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机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2、以蝼蚁之里而撼泰山,何其愚也。

1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14、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

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

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三国时期神人诸葛亮和贼人司马懿那位更是军事天才。

诸葛亮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