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于孟子的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
爱人者人恒,敬人者人恒。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和〈论语〉中有哪些经典格言---名句-------成语(请写出出处与意义,谢谢)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孟子的格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老爱幼的格言及含义5句,急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
原文是这样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
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
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
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
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
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
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
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今天我们国家处在安定发展的时期,这一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怀爱护。
安乐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中的多数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挫折困难的适应能力较差的弱点,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细小的挫折而犯罪以至自杀。
针对这种情况,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及其含义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行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
——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87.仁者寿。
——《论语·雍也》 88.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正蒙·乾称》 贵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从)——《礼记·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 ——《庄子·山木》 敦 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幼学琼林·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 122.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
孟子格言,带兴字的名言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3、 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
译: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4、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译: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
(戚戚:感动的样子) 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7、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名言和感想
1、仁者无敌译文: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阅读感想:读孟子的东西,的确可以发现很多真理,但总有一点我不是很喜欢,那就是太政治化了,处处都和政治靠边。
我们来看看他说出了多少好的思想啊
什么“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等等,这些思想都是非常深刻的,可最后却要落脚在“天下可运于掌”上。
最终,这些思想被统治者利用,反而成了一种“杀人武器”。
我真的很痛心,这不是孟子的错,孟子的出发点的确是“为民”,可是,他“为民的方式”却处处和统治者相扣,这点不像佛家和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站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理解生命本质,道家讲究“无为而治”,也是在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而唯独儒家,处处强调政治,强调“道之运用”。
从“仁者无敌”这一句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既然是要做“仁者”了,又何必和“无敌”挂钩呢
仁者就是仁者,仁者是和天地相通的人,是觉悟了的人,是有大道德的人,当我真正成了“仁者”的时候,我还有很多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去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度化他人,去普度众生,我绝不会去和人“敌对”,这正是我想不通的地方。
难怪外国人不太喜欢中国的“孔子学院”呢,这也正是因为儒家文化倡导的东西并非是“人人平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译文: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阅读感想:撇开后面的“天下可运于掌”这句画蛇添足之语不谈,仅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两句,我应该给孟子打上满分了(可惜的是后面那句,所以,按照整体来讲,我只能给孟子打八十五分),从这一句里面,我看到了“孝”的本质。
什么是“孝顺”
现代人以为给父母一点点钱给父母一点点物质就是孝了,差得远呢,现在人是不孝的,是大不孝的。
孝是有层次的: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这三个层次可以说是小孝、中孝和大孝,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我们做到了哪一层孝呢
我们把父母之身养好了吗
我们把父母之心养好了吗
我们把父母之志养好了吗
我为什么会从孟子说的这句话中想到孝呢
这正是因为我从这句话里面看到了“大孝”,看到了养父母之志的孝,我相信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父母的志向,如果我们做子女的能明白父母的这一志向,我们就要沿着他们的道路去走,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啊
看看现代的人都做了些什么
别说孟子说的这大孝,很多人连小孝都没有做到呢
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父母的“身体健康”
我们有这个智慧吗
很多人都是把父母拖进医院,浑身插满管子,这份心自然是好的,可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智慧不够,而让父母在无形之中受苦,这真是大不孝啊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能知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长短。
阅读感想: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孟子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对“生命的体验”,其实,生命说白了就是体验的过程,怎么体验呢
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融化进生命的海洋,我们自己去感受海面上的波涛汹涌。
我喜欢孟子说的这样的话,非常纯粹,非常简单,也非常深刻,里面没有涉及到一点点政治味道。
现在人大概是因为生活太好的缘故,都已经完全忘记了“体验”,而更多地是在“分析生命”,或是“观察生命”,遇到一点点不好的事情时,就怨天尤人;当遇到一点点好事情时,又狂喜不已。
我们的心总不能平静,心不能静就谈不上对生命的体验。
现代人都在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把“生命”和“生活”分开了,都向外追逐,把生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并忘掉了其实生命的主角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所以我经常说现代活得没有心了,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有外在的物质,这样的人生肯定是不会幸福,就更谈不上对生命的体验了。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与别人一齐欣赏音乐快乐,哪种更快乐一些呢
阅读感想:这是孟子问齐宣王的话。
孟子认为,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才有可能统一天下。
这里又涉及到了政治。
当然,单就这句话的本身来说也是非常智慧的,因为这句话的主旨意思就是“分享”,从佛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布施。
现代人已经弄不清楚财富的真正含义了,很多人以为抓住了“有形的物质”就叫财富,其实不是的,那只是“灰烬”而已,是虚假的相。
真正的财富是心灵的财富,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是谁也拿不走的。
我们要和人分享的是什么
是心灵财富,因为这种财富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能让生命回归。
起先我不太了解分享的快乐,当我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以后,我才发现,分享不但能给人带来幸福,还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现代绝大多数人都很自私,这种自私是极端病态的,即使我们拥有得再多,如果不去分享,也不活拥有幸福。
关于孟子的名人名言
孟子名言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仁者无敌。
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持其志,勿暴其气。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治则进,乱则退。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彼一时,此一时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民事不可缓。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事而食,不可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不可以无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春秋无义战。
尽信书,不如无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