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
古代历史上称职的数不清,但是同时将好儿媳、好、好母亲集于一身不多,长孙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女子。
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批文臣武将外,也和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说起长孙皇后的出身,许多人只知道她是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唐朝宰相长孙无忌的同母妹妹,却并不知道她其实是胡人的后代,祖先是北魏的拓跋氏,因为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她们家这一支最后改姓长孙。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八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由她的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长孙皇后不仅聪慧过人,而且通达理仪、深谙为人处世之道。
她从小就喜欢看书,据说几乎书不离手,甚至连梳妆打扮的时候也手不释卷。
父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儿十分宠爱,她的婚事,长孙家族自然也是非常上心。
她的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的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因为窦氏年幼的时候曾经劝说舅父周武帝,为了北周的大局优待突厥皇后。
长孙炽觉得窦氏这样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导出优秀的子女,所以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皇后与李渊家结下姻亲。
可是婚约定下后不久,长孙晟就去世了,那时长孙皇后才八岁。
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是少时的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有想法,又知道长孙家和李家曾经定下的婚约,便在长孙皇后的父亲丧期满后开始促成此事,将长孙皇后许配给李世民。
于是,长孙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便与当时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了。
先后为李世民生下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分别是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
对于李世民来说,长孙皇后在他身份转变的不同阶段中,都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
李世民二十岁出头就跟随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一路东征西讨、进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和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作战,仅用了短短几年就平定了全国。
在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中,长孙皇后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事无巨细,用尽全力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让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中也能得到贴心的关爱。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皇后作为管理六宫的正宫娘娘,对待其他妃嫔宽容大度,不仅不会争风吃醋,还经常规劝丈夫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
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唐太宗的后宫虽佳丽三千,但是十分和睦,这在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作为夫妻相处了多年,他深知长孙皇后的人品和才能,所以经常和她谈论军国大事。
但是长孙皇后却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涉国家大事,她认为应该各司其职,就是该我管的事我管,不该我管的事绝对不插手。
当李世民想要听她对某件政事的看法时,她婉言拒绝了:“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
”但是李世民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这就是臣妾的见解。
”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看似简单,但是能发挥的作用却很大。
李世民听完长孙皇后的建议,思考了良久,他发现随着天下大势的基本平定,很多武将都渐渐开始疏于练武。
于是为了居安思危,他开始在公务的闲暇时间里,招募武官们进行骑射练习,督促武官们练武艺,用练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职和奖赏的重要参考。
就这样,唐朝的尚武传统延续了下去,唐代也是历史上外患最少的朝代。
长孙皇后不但很有思想,而且还有过人的智慧。
一次,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气愤地说:“不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就不能一解我的心头之恨
”长孙皇后问明了原因,没有说什么,悄悄地回到内室穿上礼服,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说道:“恭祝陛下。
”弄得李世民一头雾水,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长孙皇后继续说:“魏征是个耿直的臣子,臣妾听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这样的人来辅佐,所以说明陛下是一位明君。
”李世民听完觉得皇后说的十分有道理,于是消了气,饶恕了魏征。
还有一次,李世民的一匹爱马忽然死掉了,他大发雷霆,打算杀掉那个养马人。
长孙皇后没有直接为养马人求情,而是给丈夫讲了一个曾经一起读过的故事:“齐景公因为自己的爱马死了,气愤地想要杀掉养马人,晏子就对养马人训斥道:‘你把陛下最心爱的马养死了,如果国君因为马死了而把你杀掉,被老百姓知道了,一定会埋怨我们的国君不够宽容,要是再被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真是罪不可赦啊
’齐景公听了这番话,觉得心中惭愧,便赦免了养马人。
陛下,这个故事我们曾经一起看过,您还记得吗
”李世民听完妻子的这番话后心领神会,给养马人免了罪。
除了对丈夫十分体贴外,长孙皇后对年老的李渊也十分恭敬,每天早晚一次请安,还经常提醒李渊身边的宫女悉心照料他的起居,是个十分孝顺知礼的儿媳妇。
当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的时候,由于长孙皇后一直对李渊尽心侍奉,对他的后宫嫔妃也殷勤照顾,所以争取到了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之心,消除了他们对于李世民的误解。
作为一位母亲,长孙皇后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长子李承乾是由乳母养大的,乳母十分溺爱李承乾,她多次要求增加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对长孙皇后说:“太子贵为未来的君王,理应受到天下的供养,但是现在的日常用度捉襟见肘,屋中的陈设和使用的器具都太寒酸了。
”但是长孙皇后不为所动,对儿子的乳母说:“他身为储君,来日方长,等以后自己打下了功勋,还用发愁器物短缺、用度不足吗
”长孙皇后所生的另一个女儿长乐公主被李世民视为掌上明珠,长乐公主出嫁时,李世民赏赐的嫁妆比之前其他公主的规格高了很多。
魏征觉得此事不妥,向李世民提出了异议。
李世民觉得他小题大做,就将这件事转告给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听了颇有感触地说:“我以前一直听陛下说魏征是个贤臣,但并不知道缘由,今天我听了他的这番话之后,恍然大悟,他真的是一位非常耿直的贤能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陛下能明白这个道理,那是国家最大的幸运。
”长孙皇后派人给了魏征赏赐,并传口讯说:“你真是一个难得的贤臣,希望你能一直这样直言不讳、大胆进言。
”公元636年6月,长孙皇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她对李世民说:“我的家族并没什么大的功勋、德行,我恳请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
我死后千万不要厚葬,一切从简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
”一个月后,长孙皇后去世,享年三十六岁,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中国姓颜氏的都有那些人当官
颜 宗广东省南海人,画家。
举人出身,曾任知县,后部员外郎。
善画山水,融北方山水画风方山水画中,多写平远景色,苍浑健劲,独具风格。
有《湖山平远图》遗世。
颜之推字介(公元531-约591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
南北朝时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国仇不仕魏,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后北齐亡,又投奔北周为御史上士。
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极为礼遇,不久病逝。
他一生奔波,饱经离乱,常因身仕异国为耻。
故其诗篇多有伤感怀旧之情。
其所著《颜氏家训》一书,共二十篇(见下第2-5楼“附录:《颜氏家训》”),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问世以后,起到深远的影响,被推为我国家训专著的鼻祖。
颜师古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学者、训诂学家,官至中书舍人,著有《五经定本》等。
颜昭甫唐代官吏、学者,历官侍郎,华州刺史。
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为伯父师古所赏重。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
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
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
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
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
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
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
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
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
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
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
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
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
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
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
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
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
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
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
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
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
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
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
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
著有《颜鲁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