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下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语文非常差。
我认为你首先要积累素材 也就是平时看杂志、电视或者报纸时候把有用的一些事例稍微记忆下 这样写作文时就有素材了 然后就是写作文的方法 你去找些高分作文 找出他们写作的方法 然后你总结出来(每个省市的高考不同 所以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样的写法) 按着那个方法写写 然后你就熟悉了 还有我觉得高考语文就是一个技巧 我就从来不太看什么经典文学(我不喜欢看 也没时间看) 但是我掌握了做各种病句 文言文 阅读 写作的技巧所以我模拟考试的时候每次都能120左右 所以我推荐你要是语文没兴趣 那就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 拿到分数就可以 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考了,有没有语文大神说下语文答题的心得啊
我写语文总是看半天扯不出来字,作文也是。
所以怎么样能提
多角度回答。
赏析可以通过关键字词,修辞手法,描写方法,作者情感或想要揭露的社会现象及主题来赏析。
诚实守信的名言(文言文)
诚实守信的几则小故事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
“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
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
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
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
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
说着,就把猪杀了。
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
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
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南北朝时,有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叫明山宾。
他当州官时,因开仓济贫得罪朝廷,被罢除官位。
有一天,他看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把父亲留给他的瘦牛去集市上卖了。
可是回到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这头牛曾经患过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买主,跟他说明情况,并主动退了一半的钱。
周围的人都赞叹不已。
2016语文高考作文写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关系行不行
1、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 首先,考生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写作特长,来选择合适的文体。
擅长写记叙文的同学,则采用第一个题目或把第二个题目转化成记叙文。
擅长写议论文的同学,则直接采用第二个题目。
写成记叙文的文章,大多或流于平淡,或事例虚假,或材料陈旧,缺乏真情实感,激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反观本次的议论文,话题本身就极富选择性,且能够证明论点的材料、格言俯仰皆是,呼之欲出。
很多文章,观点鲜明,事例充分,语言精辟,令人爱不释手,自然得分就高。
因此,本次的题目,写成议论文更宜出彩,更宜拿到较高的分数。
考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考生切不可在考前预定自己将写什么文章,而要根据考场试题情况和自己的文思情况来做出决定。
2、给作文命一个好题目 题目的好坏也体现了作者的水平,所以有“好题目是文章的一半”的说法。
那么怎样给考场作文命一个好题目呢
笔者认为:题目要简单明了。
巧用名人名言或格言俗语。
借用富有诗意的语言。
多用结合现实的题目。
题目如属记叙文,应突出主要事件。
题目如属议论文,最好命成论点型题目。
以下这些题目,则是本次作文中的好题目。
记叙文:《病房,难忘的四十八小时》、《那次,我离家出走》、《网吧惊魂》、《一失足,我落进了冰湖》。
议论文:《珍爱动物,就是珍爱人类》、《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珍惜亲情》、《珍惜时间,莫负光阴》。
这些题目,是记叙文的,内容清楚,极富悬念,引人入胜。
是议论文的,言简意赅,观点明确,富有文采,给人一种过目不忘的感觉。
反观不好的题目,有的空洞无物,有的语义含混,有的内涵太大,有的过于直白,有的远离主题或议题,有的拖沓冗长。
还有的用名词性短语作题目,本身就不适合写议论文。
3、选用最佳素材 在决定了采用哪一种文体,确立了文章的主题、论点之后,选取什么样的素材,就成为写好文章的关键。
从什么地方找“米”下“锅”呢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面对考场作文,你就要把平常读书、上课、与人交谈、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学来的人物、语言、事例,按照主题思想成中心论点的要求,进行“过筛子”,选取合乎要求的素材。
再根据自己对素材的熟练程度和运用效果,去粗取精,最后选定。
毫无疑问,平日掌握的素材越多,就越有可选性,就越能写出好文章。
因此,平时应该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
下边这些事例,都是本次作文中出现的上佳材料,想必你一定不会陌生: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浇泼动物园中的黑熊,令国人痛心惊讶。
连续不断的沙尘暴,再次给环保敲响了警钟。
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其成就令人景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双目失明、下肢残废,但他珍惜生命,勇敢地向困难挑战,最终在病榻上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
张海迪,胸部以下失去知觉,连翻身都不能自如,但她不向命运低头,珍惜活着的时光,通过努力成为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4、巧妙地组合现有素材 文章是什么
文章就是写作材料的巧妙组合。
打个比方说,要盖房子,有了砖、瓦、石头、水泥、木材,能工巧匠就能盖出好房子,而拙匠莽汉就盖不出好房子,甚至盖不出房子。
聪明的作者,他知道该选用哪些事例
应先写哪些事例,后写哪些事例
这些事例怎样紧扣主题,怎样证明论点
哪一个段落中引用哪位名人的名言警句,哪句名言可以作为文章的论点
本次作文中,假如你的题目是《一次不平常的经历》,那么你可以选择下列这些叙事范围: 你得到亲人之爱的故事,你与朋友或同学之间真情的往事,一个给你启迪或感悟的事例,影响你人生观念的大事,惊心动魄、生离别的意外。
假如你的题目是话题《珍爱》,那么你可以选择下列这些议题:珍惜:环境、自然、动物、生命、时间、亲情、同学友谊。
这些议题既大气、严肃,又言之有物,能引起读者共鸣。
第一个题目,必须写自身经历,必须写真事,抒真情。
而第二个题目倘若你选择“珍惜环境(生命、时间)”这样的论点,则宜抛开自我,放远眼光,从大语文、大世界的角度去选择事例。
依次类推,凡是议论性的题目,举例时,都应尽量避免略显小气的“自己”、“同伴”、“小表妹”之类的小人物,而应选择那些举世公认、有代表性的名人、伟人、哲人的言行。
5、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作为道理论据,具有不可动摇的说服力。
恰当的运用名言警句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本次作文,下列这些名人名言,扣紧了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为文章增色不少。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经历寒冬的人才最知道春天的温暖,经历过危难的人才知道生命的宝贵。
”“别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 名言警句一来自课本,二来自生活。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常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听别人说话,发现富有哲理的警句,幽默生动的语言,都要有意识地记下来。
积少成多,你也会出口成章,妙语横生。
6、考场作文鼓励创新 写好考场作文,还要有创新意识。
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或讲述新鲜的故事,表现更具体、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果写议论文,要能够通过令人信服的事例、严密紧凑的结构、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阐述自己所领悟的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考场作文的审题难度大为降低,内容更加广泛。
你可以议论,可以记述,甚至可以写小小说或编写短剧,写诗歌或写成文言文,形式非常自由。
正由于考场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松绑,学生才可以极大的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但是,创新不是押宝,创新必须建立在较高的写作水平之上,而不是心血来潮式的创新。
可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更限于同学们的水平,学生的作文中仍有不少八股味,必须彻底摒弃。
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作文中写出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或事例,发独到见解,写出真实情感,以及极有创意的小说、大胆想象的科幻故事,是中学生应该尽力追求的目标。
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关心未来世界,着眼于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想象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有创新,有特色。
7、学会“找米下锅” 这是考场作文的题外话了。
考场作文中的话题作文重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意识。
但许多同学每当遇到话题作文时就犯愁,只好勉强写作。
常常是开了头,就刹了尾;或者内容空洞,老生常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尴尬呢
关键是“无米下锅”。
可能有同学会说,我不也天天在生活吗
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可以用来写作的“米”呢
常言道,留心处处皆文章。
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心生活,投入生活,才能真正拥有生活。
如以“网”为话题作文,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有有形的网,如蜘蛛网、鱼网、铁丝网……;有无形的网,如关系网、消费网……。
只要你留心生活,各种各样的网就可以信手拈来。
本次作文中,许多同学的事例恰到好处,为文章增色不少,无疑是他们关注生活、做有心人的自然结果。
而有的同学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对报纸漠不关心,对课外的火热生活,对班级里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这样一来,肚子里空空如也,当然到作文时,自然做不出“无米之炊”了。
初中升高中暑假怎样提高语文,特别是作文,其他科目也顺便问一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王充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
(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京)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学无止境。
(荀子)
高考语文一般考多少分 考二本语文需要多少分
在短短一年里,只要将时间有效地应用在文言文复习和写作训练上,语文成绩提高二三十分不在话下!1.第一阶段:从95到105分。
题主作文42,说实话不高,但是105够用。
根据我对90分上下徘徊的同学的卷面观察,这阶段提高首要是“把该背的古诗文背了”,保证默写分数必须拿到(应该不用长篇大论其重要性吧)。
勤奋的一周就背熟了(如勤奋的本人~),但是!重点不是会背,而是会写。
因此背古诗文的终极情况是:当你在慢速默背时,脑海中能正确闪现出诗句的每一个字。
这是需要训练的,很简单,但是也很繁琐。
其次,把字给练好。
这一步很漫长,但是它不仅能送你突破100分,更能把你送到130、140.字体不要求有书法家气势,但是必须是一笔一划的工整。
工整的字是门面,能给你的答案带来气势,有助于你“蒙混过关”“隐形增分”。
还有,勤练成语、病句、排序等选择题。
方法就是记忆和练习。
2.第二阶段:从105到115到了这一阶段,作文的42显然不大够用了(特别是在语基不够顶尖的情况下),作文分需要提高到47以上。
根据我的了解,作文分打到38~45,意味着作文偏题,你没get到重点。
因此训练重点在正确审题。
这一点高三时老师是绝对绝对重点要讲的,也是绝对绝对经常要练的(所以我的意思是这个东西我其实真的不大想讲)。
至于其他部分,重点在于文言文翻译和阅读题答题。
文言文方面,读熟课本解析,逐句翻译课文,记忆高考必考实词与虚词意义,达到准确翻译句子、文言文词语含义选择题get分的目的。
考试不考课本课文,但是!在考题摘取的文言文以及要求翻译的文言文句子中,经常夹杂了一些“你好像认识又不认识”的词语,其实它们大部分来自于课本。
逐句翻译课文的重点在于练习文言文句式翻译,当倒装句、判断句与我们白话文语序多次对比后,你的翻译熟练度就会提高,起码一看到某句文言文,能够反应出它的句型应该是什么样的。
阅读题方面,熟悉答题步骤。
所谓答题步骤就是答题的一个规范格式,最基础的:分点作答、分层作答。
这部分也是高考老师讲课的重重重点。
但是!我个人有一点提醒,在背答题步骤之前,先学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新闻要素、小说要素这些零零星星的东西,很多人忽略它们,以至于之后背了答题步骤也不知道如何运用。
记住,还是要多练。
3.第三阶段:从115到125作文:目标50分以上。
49和50的差别,在于文采和思想的深刻与独特上。
文采方面,由于考场作文多为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从个人经验来说,比喻论证,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这东西好用就好用在,当你想阐述一个抽象道理时,你可以用它;当你找不到具体例子时,你可以用它;当你觉得文章句子太死板时,你可以用它。
另外,多使用长短句结合句式、排比。
思想深刻方面,(其实说实话读读三毛文艺一下有时候也能达到要求了)要是非得说点什么通法,那就只有……扯扯国家和民族、个人与集体、生命的话题,听起来有点扯,但是重点是:表现出你的个人情怀,积极向上的思想,正能量啊正能量。
内容上,积累素材。
可参考杂志:《格言》、《经典》,书籍《全国高考优秀作文》,还有网络。
文言文,前面主要是做到准确,当想要再往上提高时,就要做到精确了。
什么叫精确,就是你的翻译不但有那个意思,还能结合到文章情境。
要做到这个境界,必须靠多做题来感悟。
做题的时候,注意对比自己的答案用词和标准答案用词的区别,用你那颗敏感的心灵细细品味个中情境差别。
非要扯点方法,那就是,把自己带入到文言文中去,感受情境。
2在高考考场上凭什么能得高分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的主题,隐藏着三个大方向: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价值观;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定位——人生观;青少年特有的精神风貌比如理想、奋斗、挑战困难、质疑、公民意识等——世界观。
“高分不易,分差不大”会是作文的典型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要获得高考作文高分应该怎么做
首先你要书写漂亮,工整干净,没有错别字。
阅卷教师每天都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工作,如果你的卷面不整洁,必然会使阅卷老师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感。
所以,卷面整洁是关键。
其次你要扣题行文,拟一个好题。
好标题是让阅卷老师慧眼为之一亮的重点,是提供给阅卷老师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
可能是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
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8分以上。
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
再次你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八百字的文章,不容许考生转弯抹角。
两分钟的批阅时间,老师最喜欢一眼见底。
第四要有深度,有广度,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特的角度。
深度,是指作文的思想性和思辨性。
广度,是指作文的所体现的知识面。
第五你要自然为文,突出真实。
一是真实的情感流露,抒情自然,流露自然。
要感情真挚,要能够“我手写我心”。
二是真实的经历呈现,学生自己的经历,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人生经历。
三是真实的思维展示,要体现思辨性,用哲学方法分析问题,体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注意的观点。
第六要让你的文章有个性,有高雅的境界,或“忧国忧民”或“超然”于物外,做到与众不同。
写作形式的独特、语言风格新颖,会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高考作文是为国家挑选人才,人才则看重那些能写出大气文章的人。
我们要写大我,写豪气,写真理,不要老是在个人的“小我”里面转,老是哭哭啼啼,唉声叹气,只写琐细、缠绵和朦胧。
如何提高作文水平的名人名言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生普遍怕写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积累名句、扩写仿写、不限文体写作、修改润色四个方面入手,教学生会积累写作素材,做到仿写扩写“形神皆像”,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做到文从改出,消除学生写作畏难情绪,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 能力 中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四点。
一、积累名句,厚积薄发 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
其实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
“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
积累名句对于写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
否则,就有可能让有价值的材料白白遗漏。
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
卡片法就是将阅读时读到的格言、警句、谚语等自己认为有价值而实用的东西记在卡片上。
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
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
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
做摘录要按原文实录,不得增添、删减、更改原字句和标点符号。
课外书浩如烟海,阅读时应有所侧重。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名著应作为主要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尽可能都找来阅读。
不管是采用卡片法还是摘录法,最后都要注明出处,如书名、页码、出版社、版面、出版时期及作家姓名,便于日后查实。
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二、扩写仿写,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新探》关于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扩写和仿写。
扩写可从短语扩展入手。
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
最基本的组合是两个词,但短语的组合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教材”“认真学习语法”是三个词,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我们认真学习语法”是四个词。
这些多个词的组合实际上是由两个词组合扩展而来的,这就是短语扩展。
在扩展练习中,老师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的热情,挑选一些简单易扩展的词语让学生自由扩展,或是让学生随意写出自己认为容易扩展的词语进行扩展,鼓励他们敢说敢写,让他们乐于表达。
例:老师让学生对“美丽广阔”进行扩展,学生马上扩展出“美丽广阔富饶”,“美丽广阔富饶伟大”;接着让学生自己扩展,有个学生提出“提高水平”,其他同学相继扩展出“努力提高水平”,“努力提高生活水平”,“最大努力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尽最大努力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作热情很快调动了起来,开始主动对短语进行扩展。
老师要保持学生的这种写作热情和兴趣,让他们继续对短语进行扩展。
当然短语扩展不是堆砌词语,而是表达的需要,是为了使语意的表达更加丰富,这点要给学生讲清楚。
在引导学生扩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仿写。
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
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
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
仿写句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三、不限文体,易于动笔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
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都可以。
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
因为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四、修改润色,文从改出 修改,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一环。
不少学生将写作当做负担,勉强完成任务后,不愿修改文章。
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
正如叶圣陶同志主张文章要自己改,多念多改。
他说:“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
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
”作文认真的同学,大都有相同体会:文章写完后,细读一番,就会发现一些毛病;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会变得好一些。
这正是“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
修改文章,考虑的地方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推敲等。
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
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
句子构造合理否
句子连贯否
层次清楚否
语言得体否
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
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
学生学会了修改,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
只要能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上述四点仅是为了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7页 《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84页 《中学生作文辞海》:吕伟编写,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