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大学生社交名言
1.之所以累,是因为每个人都试图表现出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品质。
2.一个伟人曾经说过:“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活动、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竟有共同语言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3.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社交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人的天性是喜欢得到快乐,摆脱忧愁,而社交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个愿望。
它可以使人们获得知心朋友,可以得到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可以活跃而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
——陈寿●上交不谄,下交不骄。
——杨雄●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
——薛瑄●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曾国藩●对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不要存有幻想
——达??芬奇●信任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
——莎士比亚●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王通●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
——蒙田●相熟的人表现出恭而敬之的样子总是叫人感到可笑。
——歌德●你信任人,人才对你忠实。
以伟人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人的风度。
——爱默生●打动人心的最高明的办法,是跟他谈论他最珍贵的事物。
——戴尔??卡耐基●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
——戴尔??卡耐基●社交的秘诀,并不在于讳言真实,而是在讲真话的同时也不激怒对方。
——狄原塑太郎●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
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戴尔??卡耐基●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
——戴尔??卡耐基●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
——戴尔??卡耐基●即使你享受幸福,享尽荣华富贵,要是没人像你那样衷心替你高兴,怎能有莫大的快乐
同时,处在逆境时,如果没有人把它当作比你更沉重的重荷,必然更难以忍受。
——西塞罗 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
———— 蒙 田人的社交根本不是本能,也就是说,并不是为了爱社交,而是为了怕孤独。
——叔本华【德】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为谁也不是懦弱到连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报复的。
----伊索 x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
----三毛 世界上没有便宜的事,谁想占便宜谁就会吃亏。
----徐特立 鼓励自已的最好方法,就是鼓励别人----马克吐温 xugu4 不要相信对任何人什么都相信的人。
----莱辛 一.社交 处世 1。
信任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 2。
你信任人,人才对你忠实。
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人的风度。
——爱默生 3。
如果你是对的,就要度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是错的,就要迅速而热成地认错。
这要比为自已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卡耐基 4。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张九X 5。
不要自以为朋友多是福气。
福气如果得自朋友,那么自已算什么
——三毛 6。
没有真正的朋友实在是凄凉。
如果没有朋友,这世界是荒野一片。
——培根 7。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8。
学会以最简单的方式生活,不要让复杂的思想破坏生活的甜美。
——弥尔顿 9。
不要相信对任何人什么都相信的人。
—— 10。
谁喜欢什么样的朋友,谁就是什么样的人。
——伊索 11。
要想有好朋友,首先自已要成为别人的好朋友。
—— 12。
要做真正的知已,就必须彼此信任。
——列 托尔斯泰 13。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淡。
—— 14。
注意你的敌人,因为他们最先发现你的过失。
——亚里士多德 15。
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
——席勤 16。
只有爱人的人才有权责备别人,申斥别人。
17仇恨平息不了仇恨,谬误纠正不了谬误,它们只会仇上添仇,错上加错。
—— 18。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复仇是个人的事,惩罚是神的事。
社会介于二者之间。
惩罚超越社会而复仇不及社会。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语言切勿刺入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陆陇其●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冯梦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生活是一种充满快乐和希望的冒险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基于建设的愿望,而非保持自己的所有财产或是获取他人的财产的欲望。
——罗素●学会以最简单的方式生活,不要让复杂的思想破坏生活的甜美。
——弥尔顿●受到痛苦,我就叫喊,流眼泪;遇到卑鄙,我就愤慨;看到肮脏,我就憎恶。
在我看来,只有这才叫生活。
——契诃夫●与人共事,要学吃亏。
俗云: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左宗棠●使人俱不若使人爱,使人爱不若使人敬。
——李惺●世界上没有便宜的事,谁想占便宜谁就会吃亏。
——徐特立●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为谁也不是懦弱到连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报复的。
——伊索●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四而行,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
——莎士比亚●确切的人生是:保持一种适宜状态的与世无争的生活。
——蒙田●不要相信对任何人什么都相信的人。
——莱辛●人的一生应该为自己而活,应该学着喜欢自己,应该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或者别人怎么想我。
其实,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你自己
——席慕蓉●我们不能把快乐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
因为别人只能有限度的了解和帮助我们。
而事实上,这个世界锦上添花的人总比雪中送炭的多。
如果你表现得很坚强,别人就都来鼓励你;如果软弱,就很少有人会来扶助你了。
——罗兰●当你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自卑,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敌对的地位。
能有这种感觉时,你即使仍然没有很多的朋友,你也一样会觉得满意和心安理得了。
——罗兰
描写社交、处世方面的格言警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给你个网址,看看行不行
急需社交、处世方面的格言警句
实在不会就算了,不会也没什么丢人的,好好想一想,实在不行明天就去问老师,这样印象才深。
。
。
不要老指望电脑,会害了你的。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十篇
对于《论语》,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曾经是强迫自己去读,因为高中语文老师要求严格,不读的话,上课叫起来很尴尬。
那时倒不觉得怎么,但是在老师的强迫下,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了,可以不用老看别人的翻译了。
现在对于这些古典书籍不那么恐惧了,甚至还觉得有点亲切感。
去年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觉得心里压抑了好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
对于《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亲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
正如书中说,论语不同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有意思。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和颜悦色,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好多岁。
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只有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于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
对于君子,书中也没有给出定义,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
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
。
。
。
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
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摘录几段我喜欢的句子。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
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
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
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
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
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
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
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
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
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
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
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的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第二个角度,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边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
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辑录,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而于丹教授却以她自己方式更通俗地为我们广大群众解读了这本著作,从而使得这本千百年来的著作能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
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
因为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
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
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
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的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
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
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
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
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可能是我的危险。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论语》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关于社交,处世方面的格言警句有哪些
择善友而交,与高人为伍,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社交太多了该用什么样的名言来劝说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