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言不美》原文及其翻译
成语:信言不美 发音:xìnyánbùměi编辑本段释义 信:真实。
美:美妙,漂亮。
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
出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常接于美言不信.编辑本段心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这是老子“道德经”的收尾之章(有的版本把它放在了第六十八章)。
编辑本段历史 老子的“道德经”洋洋五千余言,今天看来通篇是哲学,处处辩证法,语言似诗歌,用字修辞至精至妙,既有深奥的逻辑,也有浅显的比喻,既有大量直白的格言,也有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妙语。
我在细读这章文字前就认为,老子绝不会用泛泛之言、平平之句来为“道德经”结尾的。
所以我对这一章先有了十分的重视。
静下心来,细细地读,反复地品味,就有了一点点心知心解。
编辑本段详细信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三句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角度,提出了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的矛盾的对立关系,是善者、圣人(具有最完善人格的人)立言、立学、求知的准则。
“信言”是诚实可信的言说。
“美言”是表面华美、刻意修饰的言说。
这一句是对“上善若水”一章中“言善信”一句的进一步诠释,是说诚实可信的言说表面是不华美的,诚实可信的言说不需要追求表面的华美。
上善之人的言说表现出的是朴实无华,追求的是诚实可信。
“善者”(有的版本为“善言”)即可以理解为上善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善于言说的人。
“辩”是辩解或狡辩的意思。
善者的言说因为是诚实可信的,所以不需要辩解,而言说狡辩的人就不是善者,或是还不善于言说的人。
“知者”可以理解为有真知灼见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有精深知识、有技能绝活的人。
“博”是广博的意思。
这一句就是说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是知识广博的人,而仅有知识广博的人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积”是积聚、积藏的意思。
“为”和“与”是帮助和给与的意思,理解了这三个字也就理解了这句话。
圣人不积聚不积藏,他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而自己会觉得更加充实,他尽自己的所有给与别人,而自己反而更加富足。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
”“天之道”是自然的规律,“人之道”是人间的法则。
“利而不害”是有利而无害,“”是付与而不争夺。
编辑本段解释 这一章前三句可以说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方面的行为准则,老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人类在言说和学问领域立言、立学、求知的规范。
第一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2500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无可争辩的真理。
它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要用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辞。
而对于表面浮华美丽的言辞和文字,要认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是上一句的延伸。
上善之人立言朴实无华,言必真实,就没有辩解的必要。
而那些善辩之人,因为要掩盖不真实的本意,故要用华美矫饰的言说来辩解,他们的本意是欺瞒,是不善的。
当今一些夸大其实的广告,要掩盖其不实的功用和服务,用漂亮的言辞,精美的画面,来掩盖虚假的真相,他们都是欺骗,都存有不善,是美言不信和辩者不善的现实写照。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知与博的对立关系,应用于今天仍然是真知的格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的分支越来越多,学问的前沿越来越细化深化,只求博学即可发明创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有更加专深的学问才能适应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才能叫真正掌握对社会有用的学问专长。
这就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现实意义。
但任何事物间的对立都不是绝对的,都不能把它们绝对化。
要充分认识老子提出的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的对立性,但千万不能把它们完全的对立起来,因为没有绝对的对立。
在这一句上,就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还要从知与博的统一性方面来认识。
要认识到博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知的基础,真正的真知灼见除了必须有精深的学问研究以外,博学也是做精深学问人的赖以进行精深研究的基础,由博入精,先博后精的学问家是普遍存在的。
对教育而言,基础的教育就是要求博不求精,而专业的教育就是要舍博求精。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这是贯穿道德经全篇的上善之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伟大博爱的表现。
再与红楼梦中“好了歌”唱出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结合起来思考,就应该能真正理解和树立上善之人的伟大价值观了。
要理解文中的“既”字的含义,是尽和全部的意思,就是说这种“为”和“与”是尽其所能和尽其所有的。
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是以天道喻人道,也是贯穿道德经全篇的上善之人“利”与“不争”的行为准则。
我在“上善若水新解”一文中已经详细地谈了体会,故不再多述了。
老子在道德经全篇的结束之句重提“利”与“不争”的命题,是再一次强调上善之人时刻不要忘记的这一人生诤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编辑本段相关 “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
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
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
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
老子的文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此处的“善”,不指狭义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
有道者的“理论”风格是彻底的实事求是,必合于“大道至简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验。
因此不会搞繁琐哲学,更不会玩弄诡辩的概念游戏以惑人 取胜。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里的“知”指觉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称真知。
“博”则是博学,指书本学问的广泛,也包括修炼理法 的博杂。
修道是化繁为简、万法归一的实修实证,而非 求博学,因此最忌理障杂陈,使心不专。
而有道明师的 启示形式,也是一理贯串,方可通达人心,不会显示博 学,喧宾夺主 、横生枝节。
老子的“学说”形式之实质,就是始终不离于“道”性的无为大法、最上乘法、顿悟渐修之法、全方位高层次养生大法
反浮躁名言警句
1、非淡泊名志,非宁静无以。
(诸葛亮)2、事业常成于坚毁于急(诗人萨迪)3、忍耐能使灵魂宁静。
无论是谁,假如丧失忍耐,也就丧失灵魂。
(培根)4、戒急用忍。
(雍正)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朱熹)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7、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民间俗语)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9、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的。
(歌德)10、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
(刘伯承)11、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自《增广贤文》)12、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常用语)13、当我们走得太快时,应该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印第安俗语)14、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元代医学家罗天益)15、心静自然凉。
(民间俗语)
做人格言,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个以上
经典人生格言1、认清自己往往比轻视别人更重要。
2、生活的美,来源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友情的纯真,来源于你对朋友真诚的相待。
3、人生只有一次,它提醒我要珍惜这易逝的时光。
4、敞开心扉,知已就不再难寻。
5、***是生活中一种永远向上的力量。
6、镜子只能照出你的外貌,而生活却能洞照你的心灵。
7、嫉妒是人生进取中最大的敌人。
8、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9、在最悲伤的时候,不能失去信念;在最幸福的时候,不能忘记挫折。
10、真诚和理解是人与人交往中最珍贵的赠品。
11、人们常常慨叹生活中缺少美,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2、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
13、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是因为忽视了自己的双脚。
14、爱情如诗,不奢求华丽的外表,只渴求纯真的内涵。
15、真爱如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16、一切的狡辩都源于我们内心的虚伪。
17、勤劳盈有财富,知识蕴含成功。
18、追求的脚步应该像时间一样,只能进不能退。
19、读书的脸不仅仅是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人生懂得如何做人。
20、摆脱浅薄和低俗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
21、朋友是黑暗中的明月;书籍是心海里的航标灯。
22、物质生活的贫困,精神生活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为改变这种现状去吃苦。
23、生活是一面镜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微笑;悲观的人看到的则是自己的苦笔。
24、人生难免要遭遇挫折与失败,与其用泪水洗刷悔恨,不如用微笑去迎接新的挑战。
25、贪得者身富而心贪,知足者身贫而心富;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26、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锻来,思立揭天掀地的来功,顺向薄冰履过。
27、骥虽伏枥,足能千里;鹄即垂翅,志在九霄。
28、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淡者,未必尽忘名利子情。
29、阿谀奉承就像是一种伪钞,它无法换得纯真的友谊;把时间花在解决今天的事情上,远比花在为昨天的事情而后悔更有意义。
30、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机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31、藏巧于拙,用悔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不要抱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而应把这当成磨练自己的机会。
32、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33、轻财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34、蒲柳之姿,望秋而零;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35、贪士能济人,才是天性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论语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下信乎
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 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瞧!我做的读书卡。
格言卡,美句卡,谚语卡,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儿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磋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郑耕老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宋)黄庭坚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苏轼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李欣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对联集锦》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对联集锦》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清)王永彬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清)朱用纯读书贵有用;树德莫如滋。
《对联集锦》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叔本华青春一去不复返,事业一纵永无成 勃朗宁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它把青年拉向一方面去,而生活和利益的实际要求把他们拉向另一方面去,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总是占上风的,于是,大多数受教育的青年人经过了一段热烈的青春迷恋时期之后,就走上了已经踏平的道路,而且渐渐走得习惯了。
柯罗连科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为成功的代价的。
莫扎特乡愁,是一张邮票 余光中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张居正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清心:摒除私心杂念。
直道:率直地为人。
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
包拯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王守仁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王符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朱之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