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锦文集萃一共多少本
没有12本,这个增刊系列是从09年3月份开始出的,每月10日出版,一共出了10期,分为单月刊和双月刊。
单月为:锦文集萃包括:话--口技,说是一种艺术(3月) 春--情事,爱是一种责任(5月) 夏--故事,小是一种境界(7月) 秋--反队,批是一种气节(9月) 冬--私密,遇是一种美丽(11月)双月为:精华美卷包括:画--嘻哈,玩是一门学问(4月) 赤--达人,搏是一种信念(6月) 橙--小说,读是一种享受(8月) 黄--美文,写是一门功夫(10月) 绿--禅语,悟是一种智慧(12月)
语文 含有精子的成语
应该是含有“精”字的成语吧
兵精粮足 兵在精而不在多 博大精深 博而不精 殚精毕力 殚精极虑 殚精竭力 殚精竭虑抖搂精神 抖擞精神 短小精悍 拣精拣肥 拣精择肥 见精识精 金精玉液 精兵简政精兵强将 精采秀发 精彩逼人 精诚所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精诚团结 精打细算 精雕细刻精耕细作 精贯白日 精金百炼 精金良玉 精金美玉 精进勇猛 精力充沛 精美绝伦精妙绝伦 精明能干 精明强干 精疲力竭 精疲力尽 精疲力倦 精锐之师 精神百倍精神抖擞 精神焕发 精神恍惚 精神满腹 精卫填海 精义入神 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精忠报国 聚精会神 刳精呕血 刳精鉥心 历精更始 历精图治 历精为治 厉精更始厉精图治 励精更始 励精更始 励精求治 励精图治 励志竭精 龙精虎猛 龙马精神没精打采 没精打彩 没精没彩 没精塌彩 目乱精迷 潜精积思 潜精研思 取精用弘取精用宏 去粗取精 人逢喜事精神爽 失精落彩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桃李精神 体大思精 挑精拣肥惟精惟一 无精嗒彩 无精打采 无精打彩 析精剖微 蓄精养锐 研精毕智 研精阐微研精殚力 研精殚思 研精钩深 研精竭虑 研精究微 研精苦思 研精覃思 研精致思颜精柳骨 养精畜锐 养精蓄锐 业精于勤 业精于勤 颐精养神 颐养精神 勇猛精进专精覃思励精图治 精卫填海 殚精竭虑 无精打采 聚精会神 短小精悍 精美绝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精忠报国 业精于勤 精兵简政 精雕细刻 龙马精神 没精打采 精益求精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精诚团结 精神抖擞 精妙绝伦博而不精 养精蓄锐 殚精竭力 取精用宏 精疲力竭 无精打彩 蓄精养锐 精疲力尽 抖擞精神 精打细算 精神恍惚 厉精为治 博大精深 专精覃思蓄精养锐 析精剖微 兵在精而不在多 精耕细作 去粗取精 历精图治 人逢喜事精神爽 疲精竭力 体大思精 研精毕智 厉精图治 勇猛精进 惟精惟一无精嗒彩 没精打彩 精义入神 精诚所至 兵精粮足 殚精毕力殚精极虑 抖搂精神 精金百炼 精疲力倦 精神焕发 精明强干 励志竭精 桃李精神 养精蓄锐 颜精柳骨 养精畜锐 颐养精神 挑精拣肥研精竭虑 研精覃思 研精致思 励精更始 励精求治 失精落彩 精力充沛 精神满腹 历精为治 精明能干 精金美玉 精贯白日 精兵强将 精采秀发精彩逼人 拣精拣肥 拣精择肥 见精识精 金精玉液 精金良玉 精进勇猛 精锐之师 精神百倍 厉精更始 聚精凝神 刳精呕血 刳精鉥心 历精更始潜精积思 潜精研思 穷思毕精 取精用弘 龙精虎猛 没精没彩 没精塌彩 目乱精迷 研精究微 研精苦思 研精阐微 专精覃思 勇猛精进业精于勤 养精蓄锐研精覃思 研精钩深体大思精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精用宏 没精打采龙马精神 励志竭精厉精图治 聚精会神精益求精 精卫填海精神焕发 精明强干精妙绝伦 精雕细刻精打细算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精兵简政 短小精悍殚精毕力 博大精深精兵简政 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精兵强将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
形容战斗力.. 《晋书·郗鉴传》:“使君若顾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 448精采秀发 精采:精神、神采;秀发:焕发。
形容.. 《晋书·慕容超载记》:“精采秀发,容止可观。
” 433精诚团结 精诚:真诚。
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962精打细算 打:规划。
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
.. 488精雕细刻 精心细致地雕刻。
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 567精耕细作 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419精贯白日 形容极端忠诚。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 425精金百炼 比喻德才修养锻炼十分到家。
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精金成炼,在割能断。
功则.. 430精金良玉 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
宋·程颐《程明道先生行状》:“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 415精力充沛 体力强盛,精神充足。
422精妙绝伦 精:精巧。
绝伦:无与伦比。
精巧美妙.. 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灯只至多。
苏、福为冠,新安晚.. 1274精明强干 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六回:“承辉这个人,.. 532精疲力尽 精神疲乏,气力用尽。
形容精神和身体..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 446精锐之师 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 《后汉书·铫期传》:“明公据山河之固,拥精锐之师,以顺万人.. 455精神抖擞 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
形容精神振..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 505精神焕发 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觉丹田火热,精神焕发。
” 440精神恍忽 恍忽:糊里糊涂的样子。
形容神思不定.. 《文选·宋玉〈神女赋〉》:“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 459精神满腹 形容富有才智,满腹经纶。
《晋书·温峤传》:“深结钱凤,为之声誉;每曰:‘钱世仪精神.. 424精卫填海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 937成语查询结果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
好了还求更..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 1055精义入神 精研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
无 39精彩逼人 形容人神采奕奕或文章言语精彩感人。
宋·洪迈《夷坚丙志·徐大夫》:“君精彩逼人,虽老而健。
” 35精诚所至 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无 6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 249精金美玉 精金:精炼的金。
纯金美玉。
比喻人品.. 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 46精进勇猛 原意是勤奋修行。
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 《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 48精美绝伦 绝伦:没有比得上的。
精致美妙,无与.. 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灯只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 96精明能干 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新唐书·苏弁传》:“弁通学术,吏事精明,承延龄后,平赋缓.. 54精疲力竭 竭:尽。
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形容非..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二·道傍田家》诗:“筋疲力弊不.. 98精疲力倦 倦:疲倦,劳累。
犹言精疲力尽。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湍制台被他闹的早已精.. 37精神百倍 形容特别有精神。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想罢,取下玉牌,把朱草从根折.. 36精神恍惚 恍忽:糊里糊涂的样子。
形容神思不定..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 54精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宋史·.. 122成语查询结果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殚精毕力 殚、毕:尽。
尽心竭力。
明·张居正《示季子懋修》:“甲辰下第,然后揣己力量,复寻前.. 462殚精竭虑 殚:竭尽;虑:思虑。
形容用尽心思。
1390拣精择肥 拣:挑选。
精:瘦肉。
肥:肥肉。
比喻.. 435金精玉液 旧指一种仙药。
也指珍贵的饮料。
《汉武帝外传》:“太上之药,有风实云子,金精玉液。
” 436聚精会神 会:集中。
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
..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 884励精更始 振作精神,从事革新。
《汉书·宣帝纪》:“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 461励精图治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宋史·神宗.. 737没精打采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清·曹雪琴《红楼梦》第八十七回:“贾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 713取精用弘 精:精华;用:享受,占有;弘:大。
.. 《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 724无精打采 采:兴致。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小红待要过去,又不敢过去.. 498研精覃思 研:研究;精:细密;覃:深入;思:.. 唐·孔颖达《尚书序》:“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 501养精畜锐 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
保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且待半年,养精畜锐,刘.. 467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847兵精粮足 兵士精壮,粮草充足。
形容军力强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 37殚精极虑 犹殚思极虑。
竭尽智谋与精力。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训诰典谟,圣人岂殚精极虑作意.. 47殚精竭力 犹殚精毕力。
尽心竭力。
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中》:“而其叙致周折,语意神奇处,更.. 154拣精拣肥 比喻挑剔,苛求。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像娘这样费心,还不讨他.. 41见精识精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
同“见经.. 无 42刳精呕血 极言用心劳苦。
同“刳精鉥心”。
无 35刳精鉥心 极言用心劳苦。
无 38成语查询结果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历精更始 振奋精神,从事革新。
无 40历精图治 振奋精神,力图治理好国家。
《宋史·神宗纪赞》:“历精图治,将大有为。
” 58历精为治 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无 36厉精更始 厉:振作,奋勉;更始:除旧布新。
振.. 《汉书·宣帝纪》:“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 36厉精图治 图:谋求,设法。
厉:奋勉。
治:治理.. 无 61励精求治 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
无 43龙精虎猛 比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没睡觉,到如今还是龙.. 49没精打彩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 54没精没彩 犹没精打彩。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无 39没精塌彩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同“没精打.. 无 36无精嗒彩 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
同“无精打.. 无 34无精打彩 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言毕,只是长吁短叹无精打.. 50潜精积思 指专心钻研。
同“潜精研思”。
无 35潜精研思 指专心钻研。
无 44取精用宏 用:享受。
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 178失精落彩 指没精打彩。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四折:“许佳期无处追寻,走海上失精.. 41挑精拣肥 犹挑肥拣瘦。
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 无 39惟精惟一 指精纯专一。
无 117析精剖微 指剖析精微深奥的道理。
清恽敬《读<大学>一》:“盖知者至广极大,析精剖微不可端倪者.. 34蓄精养锐 犹养精蓄锐。
清昭连《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正值烟瘴炽发,钦奉谕旨.. 64成语查询结果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研精毕智 犹研精竭虑。
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明·唐顺之《〈右编〉序》:“经国之士,研精毕智,所以因势而.. 40研精阐微 研究阐明精深微妙之理。
清·薛福成《书工商核给凭单之例》:“而一二千年以来,亦竟无.. 36研精殚力 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同“研精竭虑”。
清·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历观古人作,亦有不尽佳,.. 35研精殚思 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同“研精竭虑”。
明·宋濂《〈葬书新注〉序》:“金华郑君彦渊,其尊吴氏不下于.. 36研精钩深 钩深:探取深沉的东西。
研究探索精微.. 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第三道》:“虽言微旨远,而学者苟能研.. 36研精竭虑 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宋·张淏《云谷杂记·前辈读书》:“司马温公酷好扬子云《太玄.. 42研精究微 研究事理深奥微妙之处。
同“研精阐微..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余.. 35研精苦思 精心研究,深入思考。
同“研精覃思”。
宋·王令《答刘公著微之书》:“研精苦思,扪隙发罅,以窥求门.. 38研精致思 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后汉书·翟酺传》:“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贞之.. 35颜精柳骨 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 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精柳骨,散落人间,.. 66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 122颐精养神 保养精神元气。
同“颐养精神”。
唐·房玄龄《晋书·郑冲传》:“公宜颐精养神,保卫太和,以究.. 46专精覃思 覃:深入地。
精心专研,深入思考。
《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
.. 90成语查询结果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博大精深 博:广,多。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 659抖擞精神 振作起精神。
684短小精悍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也形容文.. 《史记·游侠列传》:“解为人短小精悍。
” 816龙马精神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
比.. 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 3352勇猛精进 原意是勤奋修行。
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 《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 500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
也比喻要.. 《五代史平话·周史》:“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
” 77抖搂精神 振作起精神。
无 49目乱精迷 眼花缭乱,神情迷惑。
形容所见情景复..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
.. 68桃李精神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无 53颐养精神 保养精神元气。
无 42成语查询结果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博而不精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 569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
好了还求更..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 1055励志竭精 指坚定意志,竭尽全力。
《汉书·梅福传》:“定以天下布衣励志竭精,以赴延阙。
” 819去粗取精 除去杂质,留取精华。
105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 《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846体大思精 体:体制,规模;思:思虑;精:精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自序》:“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 439见精识精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
同“见经.. 无 42精卫填海 精益求精 精忠报国 精疲力竭 精妙绝伦 精打细算 精兵简政精美绝伦 精疲力尽 精雕细刻 精神抖擞 精锐之师 精明强干 精诚所至 精诚团结 精神恍惚 精神焕发 精耕细作 精金百炼 精力充沛 精彩逼人精明能干 精金良玉 精采秀发 精金美玉 精兵强将 精义入神 精进勇猛 精疲力倦 精神百倍 精贯白日 精神满腹 精明强干 精诚所至 精采秀发精金美玉励精图治 殚精竭虑 无精打采 聚精会神 业精于勤 养精蓄锐 精 厉精图治 精诚团结 析精剖微 殚精竭力 励精更始 养精畜锐 精兵强将 历精更始 龙精虎猛 研精钩深龙马精神 短小精悍 博大精深 抖擞精神 勇猛精进 目乱精迷 桃李精神 颐养精神精益求精 去粗取精 励志竭精 博而不精 体大思精 穷思毕精 见精识精
清朝的名将
湘军名将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都可以算作清朝的名将,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或捻军起义时建立了不少的功勋。
大清篇·历代名将谱 作者:.彭志文 .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从来不曾中断的古国。
中华民族拥有骄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
本文仅是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萃取出从春秋战国至清朝这段历史间,历次战争中华夏大地涌现出来的最出类拔萃、最能够代表着中华尚武、善武的名将与精英。
诚然,限于本人水平及学识浅薄的制约,评选出的中华名将中难免不会有漏选(名单控制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辈充斥期间的现象存在。
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高人(学者)予以指正为感。
本人制作的这个历代名将谱单的依据是必须合符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①入选者必须在军事领域有着为人称道的战绩,并且明显强于同时代的同行或之对垒的对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或者发挥过显而易见的影响的这样的将军或军事指挥官。
②入选者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地冲锋陷阵,要有能统领(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入选者或者在军事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或独创,其学说或理论并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爱新觉罗氏统治。
从1644年,李自成退出北京,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
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瓦解。
清帝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这一时期军事领域代表着最高水准的名将入选谱单简介如下: 清朝(10个): 多尔衮:★★★★★ (1612年-1650年)大清军事统帅,摄政王,奴尔哈赤的第14子。
身经百战,统领八旗兵多次击败明朝军队。
招降蒙古国大汗,缴获蒙古国传国玉玺。
1636年,入寇北京,击败大明名将卢象升。
继而攻破济南,所战20次,每战皆捷。
克城40座,掠夺人口25万。
参加松锦之战,两次围攻锦州。
在松山决战中,大败明军洪承畴等8总兵13万,并生擒明朝统帅洪承畴,迫使祖大寿投降。
诱降吴三桂,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10万大军,占领北京。
后来继续追击剿灭了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大西政权。
多尔衮一生征战无数,战无不胜,数不胜数。
年仅39岁死于河北承德。
洪承畴:★★★★ (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
福建南安英都霞美乡人。
崇祯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
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
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
洪承畴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
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
因兵部尚书陈新甲、张若麟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
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
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
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因叛徒出卖,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
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
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
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洪承畴成为清朝建国的功臣。
岳钟旗:★★★★ (1686-1754年)字东美,四川成都人,据说是岳飞之后。
文官改武职后,在历次征战中,以谋略见长,惯于以少胜多。
历经三朝,先后参与平定西藏、青海等地的叛乱;他将孙子、吴起兵法灵活运用于战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如:大军速战(乌兰木呼儿);以迂为直(果密番部)。
又如,雍正2年,他率兵5000人,深入敌境,5月以火烧郭隆寺,大破罗卜藏丹津万余叛党,在黎明突袭敌营,最后平定青海。
另外他在乾隆时平定了金川叛乱。
“自松潘至西宁,五千余里,烽烟肃清,青海为之夺气。
”(《小仓山文集。
威信公岳大将军传》) 年羹尧:★★★★ (1679—1726)清朝名将,字亮工,汉军镶黄旗人。
多次参与平定少数民族武装叛乱。
平定西藏叛乱,1723年青海叛乱,他官拜抚远大将军,领兵征剿,只用一个冬天,迫使叛军10万人投降,罗卜藏丹津逃往柴达木。
以功高加太保,封公爵。
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雍正帝猜忌,最后以92条罪状勒令自尽。
其一子被处斩。
著有《年将军兵法》和《治平胜算全书》。
年大将军一生轰轰烈烈的,凡是谈清代领兵、打仗的,无不谈到年羹尧。
石达开:★★★★ 太平天国翼王,太平天国诸王中最具有军事才华的指挥员。
也是天国初期,清军最畏惧的人。
他成功地指挥了夺取武昌和天京,在西征中他指挥的蕃阳湖战役更是兵家经典。
逼得曾文正几乎投水自杀。
令人可惜的是因为天京事变后洪绣全的猜忌,石达开领兵负气出走,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企图夺取四川以为立国之本,另建天朝。
一路转战连连碰壁,他率领的20万大军离开他返回了天朝。
兵力被严重削弱的石达开开始走向覆灭,前进到大渡河边时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在这里,被优势的敌军合围,进退无路,石达开就此终结了他传奇的神话。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大清名臣,是理学经世派、洋务派代表,第一个发展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主张“西体中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团练,后改编为湘军对太平军作战。
湘军是清兵中最能打的部队,在镇压太平天国中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所谓“无湘不成军”即由此而来。
曾文正作为湘军的教父,治军以程朱理学和申韩之术,特别重视军魂的塑造,提出了“诚便是忠信”的观点。
曾国藩长于治兵,而短于用兵。
曾文正攻破天京的一整套完美的计划足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很冷静、狠辣的军事谋略家(曾剃头嘛)。
在曾国藩等人的筹划下,清军长期以江北、江南大营掐住天国的命脉咽喉,屡败屡战。
采取分化瓦解等手段收买招降天国叛徒,夺取了战略要塞九江、安庆等地,重兵围攻天京等环环相扣的煞手,使太平天国全无还手之力,一直被动防御,最终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曾国藩在镇压捻军采取河防圈制,以静制动,以主制客却惨遭失败。
曾国藩的兵法虽然有一点落后,但曾文正在军事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堪比三国的司马懿。
曾国藩仍然以儒将资格跻身名将行列,虽然他这个儒将形象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儒将形象不太吻合。
李秀成:★★★★ 原名以文,后称李寿成,又改为李秀成,1823年出生在广西梧州府藤县。
太平天国忠王,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白玉柱。
李秀成奠定他在军事名将地位的经典之战就是击破江南大营。
1860年3月19日,他精兵奇袭攻破杭州。
引诱敌军分兵驰援,乘敌兵力分散,突然回师。
5月初,李秀成组织太平军兵分数路,里外夹击,大破江南大营,歼敌数万,摧毁军营50多座,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威胁。
李秀成后来率军西征,所向披靡,占领江西。
进入湖北,但后听信英国领事的话,没有攻克武昌。
至使天国援救安庆的军事行动失败。
他回来退守天京,天京陷落后,被清朝擒杀。
李秀成那种“取势于千里之外”的作战理念和指挥艺术,其对手望尘莫及。
忠王李秀成屡败敌顽,独撑天国危局,无愧于一代名将的称号。
左宗棠:★★★★ (1812-1885年)大清名将,他的军事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军事将领和政局。
初出茅庐的左宗棠与林则徐与一面之缘,林“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1860年,他在曾国藩、胡林翼的荐举,被授四品卿衔,开始长沙金盆岭募练5000楚军,以勇代兵,提出了精兵思想。
左宗棠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在江浙一带对太平军作战。
在曾国藩对付捻军失败后,左宗棠通过采取卡住渡口,封锁渭河,把西捻军围困在四河之间的策略,最终剿灭了捻军。
1869年,左宗棠平定了回民马化龙起义。
在平定新疆的战役中,左宗棠抬棺临敌,首次提出了纵深梯次配备军队的方案,具有现代战争的特征。
左宗棠挫败了沙俄的阴谋,击败浩罕国的阿古柏,因为收复新疆,左宗棠被因此称为“塞防之星”。
他是清以来第一个重视军队后勤补给的将领。
1885年9月,左宗棠病逝于福州。
丁日昌:★★★★ 此丁日昌非甲午海战那个丁汝昌也。
(1823——1882年)广东丰顺人,字禹生,又作雨生,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
他的军事活动集中19世纪60年代,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1869年开始丁日昌第一个编练新军,为清末新军的正规部队和地方部队最终分立准备了理论前提。
丁日昌在改革陆军的同时,提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主张和设想。
后来许多名将都出自由丁日昌力主创办的军事学堂,他顶着巨大压力促成了首批留美学生,其中就有后来著名的严复、刘步蟾。
1875年继沈葆桢之后主持福州船政局。
1880年,会办南洋海防,节度水师,旋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丁日昌提出了许多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对晚清军事近代化以及后来新军的设立作出的贡献不可低估。
丁日昌的功绩可谓当世之颠峰。
刘永福:★★★★ (1837年-1917年)清朝名将,字渊亭,广东钦州人。
早年当过水手。
1857年,先后参加郑三、吴亚忠领导的反清起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称黑旗军。
在清朝的征剿下,他余部三百余人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屯垦安民。
队伍很快发展到两千余人。
法国侵略军进攻越南河内等地,他应越方要求,率黑旗军与越军联合作战,在河内西郊大败法军,斩法军首领安邺上尉等数百人,乘胜收复河内。
在河内城西纸桥一带同法军激战,毙法军司令李维业以下数百人。
清廷被迫向法国宣战,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的官衔。
他率黑旗军同清军联合向法军进攻,包围宣光,伏击法国援军,接着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广威。
甲午战争爆发。
他奉命率黑旗军两个营赴台湾,帮办台湾防务。
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
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其的部下大都战死。
台南失陷。
刘永福潜回大陆。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将近80岁高龄的刘永福义愤填膺,要求重上战场。
1917年1月,病卒。
=================================================================== 〓★〓关于清朝没有选入的军事家的特别说明: (限于名额数量和分布比重,我在选择中忍痛放弃掉了2位名将,第一个是陈玉城,另一个是赖文光。
) ■乾隆帝:号称为“十全老人”,曾经发动十次战争:大小金川战役,两次对准葛尔的战争;平定回部,平定台湾天地会;征缅甸、征安南;廓尔格战役,其实惟有平定西北的战役是他亲自指挥,但也显示了他的武略。
■陈玉成:太平天国英王,绰号“四眼狗”,但实际上陈玉成是位帅哥。
陈玉成是清军最畏惧的一位太平天国的将领,许多的清朝名将都曾是他手下败将。
他14岁就加入了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在战斗中累立战功,很快地成长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其实早在天平天国初期,陈玉成已经是位不可多得的骁将。
攻破武昌,打下天京等战役他都战功赫赫;他在三河大捷中大破湘军名将李续宾部,而闻名全国。
参与配合打破江南、江北大营的战斗。
并主持策划了著名的惨烈的援救安庆战役,可惜功败垂成,此非战之罪也。
安庆战役后,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清朝擒获,他就义前留下了“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须绕舌耳
”的名言。
勇将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全期的擎天白玉柱。
但其帅才稍嫌不足。
■李鸿章:最出彩的是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建立三洋海军。
但是他因为职务原因很少有机会领兵出战,在甲午战争中拙劣的表现使他失去了成为名将的可能。
■郑观应:(1842-1922年)广东香山人,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
他在军事上尤其是海防上、陆防上和军事训练上的主张本可以使他跻身军事理论家的行列,限于名额,忍痛舍弃了。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重要代表,一生忙于军政,追求军事改革,主张军事自强。
第1阶段,强调“西体中用”;第2阶段“体用观”,并编练了“自强军”,成为新式陆军的创始人之一。
后来张之洞建立的这支“自强军”改编成湖北新军,称为“天下劲旅”,成为了武昌起义的骨干力量,清朝政府的掘墓人。
鉴于张之洞并没有真正在战场上搏杀过,所以不予选入。
■僧格林沁:满清亲王,执掌清朝最精锐的王牌军蒙古兵兵权。
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斗,取得胜利。
还曾镇压捻军。
但总结其军事经历发现他在第2次鸦片战争中,在本来可以讲和的情况下,恃勇斗狠,使和谈破裂,并在关系北京安危的八里桥战役中大败,虽然其中有武器装备差距的原因,但他错误的指挥也脱不了干系。
最后他在镇压捻军时屡败于赖文光;高寨楼中计,更显示出他的匹夫之勇,他也因此丢了命,所以曾格林沁不够格选入。
■施琅:原郑成功的部将,擅长水战,他整船练兵,经过一年的准备,于康熙22年,出其不意,攻取台湾,仔细探究施琅成功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攻其不备,施琅2万大军,300艘战船突然袭击,郑将刘国轩仓促迎战,再加上中施琅的“惑敌之计“,又逢风浪相助,用火箭一次搞掂刘国轩12000人,刘国轩逃回台湾。
然后郑氏就投降了。
仅仅凭一次战役不足以位列历代名将之林。
■鄂尔泰:雍正时的云贵总督,以剿抚并施,解决西南各省的改土归流,是“大一统”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实施。
但鄂尔泰更多依靠政治手腕,军事手段只是相辅,因此不予选入。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晚清抗法名将。
在镇南关战役中冯子材持矛大呼,领兵跃入敌阵肉搏,酣战半日,杀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旋挥师猛追,采用夜战抄袭战法,连克越南文渊、谅山,重伤了法军第2旅指挥官尼格里。
冯子材虽然参与镇压过太平军,但在征伐太平天国的战史上他的默寂无闻,说明他起的作用实在有限。
直到60多岁才出彩,有了镇南关一战的胜利。
他和施琅一样属于昙花一现的人物,其他看不出他有什么太多的韬略。
■聂士成: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也许他很有才华,但是作为名将如果没有成功的战绩作为支撑是没有说服力。
仅凭抗法取胜升为总兵还不够。
聂士成,他没有成为名将的土壤,那是他生不逢时,抗日、抗八国联军他好象没有太多可以令人信服的战绩,只是不怕死,爱国没有用。
只有用胜利来证明他的军事才华才行。
■邓世昌:他位卑职轻,战略意义有限,称之抗日爱国名将,或者民族英雄即可。
站在纯军事角度,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实际上起的塑造了一个中国军人的军魂作用。
硬要说他显示了什么很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和指挥艺术,确实没看出来。
他开着军舰去撞击敌舰途中被鱼雷击沉,至少可以看出他还是不够冷静。
■刘铭传:(1836—1895年)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将领。
参与镇压天平天国和捻军,但主要扮演马前卒的角色,冲锋陷阵。
1884年,中法战争起,以巡抚衔督防台湾。
8月,法军侵犯基隆,攻陷炮台,他发挥官兵陆战优势,将敌击退。
后法军再陷基隆,他指挥清军守沪尾,卫台北,与敌肉搏激战,相持八个月。
战后台湾建省,为第一任巡抚,任内增设州县,修筑炮台、电线,并兴建铁路沟通南北,加强台湾防务。
可见刘铭传并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只是没有败,也没有胜,而当时他守的台湾并不是敌人的主攻方向,受到压力也是有限的。
■湘军名将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都可以算作清朝的名将,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或捻军起义时建立了不少的功勋。
================================================================================= ■关于洪承畴的特别说明: 关于洪承畴降清,我觉得部分的愤青把他攻击为“卖国贼”有点偏激,虽然洪承畴到底是不是“卖国贼”,并不是我选不选他为名将应该考虑的。
我只会站军事领域来看这个人在军事领域的成就,一个人人品或气节的好坏是无法否定他军事上的成就的。
很简单的比如林彪,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建国后反党叛国,企图谋朝篡位。
我们的政府(也就是官方)现在还是承认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并没有因为他曾叛逃到蒙古就否定他在军事领域的贡献。
洪承畴投降的时候,北京已经被农民军攻破,明朝皇帝已经上吊自杀,明朝已经没戏了。
清的嘉定,扬州三屠那是发生在洪承畴投降以后。
至于部分人认为的满清入关后杀汉人杀了多少多少,这不能要求洪承畴未卜先知。
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洪承畴确实是明朝末年比较有影响,很有才华的军事家。
在潼关他设伏击败李自成是他的成名之战。
随后他还追剿了其他一些农民武装。
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中原沙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围歼的战术,使明末农民起义走向低潮。
洪承畴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末年剿灭农民军的名将之一,与孙传庭、左良玉等齐名,文韬武略远胜过吴三桂、贺人龙、曹变蛟等人。
他在松山之战的失败确实是情有可原,兵部尚书陈新甲、张若麟从中作梗,是明军辽锦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洪承畴被擒以后曾经想自杀,但没有成功。
因为他这个人太有才华了,所以皇太极非常重视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要劝降他。
如果他没什么本事,清朝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么做,从反面证明了洪承畴的军事才华和价值。
人非草木,在清朝的诚心诚意下,再加上他看明朝确实没什么希望了,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死在柳树上,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洪承畴投降了。
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
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
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
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
洪承畴然后帮助清朝进攻内地,直取云贵,后来只要抬出“洪承畴”三个字,许多明朝的将领就纷纷投降。
(文中资料及观点系作者的博览群书而编撰引证的或为个人观点结论,仅供参考之用,文章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
谢谢
) 本页面为铁血书库档案页,提供网友方便查阅,风格简洁,没有眩杂广告。
希望带给您一个安静的读书空间,欢迎常来
军事、历史、玄幻、武侠、网游、言情等大量小说,尽在铁血文学
[一统天下][一统天下]
叶千华的作品入选书目
冯 道:五代时历任宰相,在相位20余年在后唐任宰相期间议由田敏等人在监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
官府大规模刻书至此始。
冯 异:东汉开国名将。
字公孙。
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东)人。
初属王莽,更始元年(23年)归刘秀。
随刘秀巡抚河北,提出广施恩德、笼络人心的建议。
攻破王郎后,封应侯。
同年,破铁胫农民军于北平(今河北省满城北),收降匈奴于林闟顿王。
冬,拜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郡兵驻黄河北岸,与河内太守寇恂合力防备洛阳更始军。
二年夏,乘洛阳守将李轶不与争锋之机,率兵北攻天井关(今山西省晋城南),得二城;南夺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以东13县,收降10余万人。
复渡河击斩更始所署河内太守武勃,歼5000人。
东汉王朝建立,封阳夏侯。
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邓禹西征。
三年,经崤底之战,大破赤眉军。
又击破延岑等割据武装,平定关中。
四年,击败公孙述所遣数万兵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屡次挫败公孙述进窥关中的企图。
六年,汉军陇西之战受挫后,冯异受命进军栒邑(今旬邑北)。
此时,隗嚣部将行巡率兵亦欲乘胜攻取驰邑。
冯异力排众议,率兵抢先占领栒邑,然后偃旗息鼓,待行巡军至,突然出击而获胜,北地豪强武装势力闻风归降。
先后领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肤施,今榆林东南)、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省庆阳西北)、安定(郡治今镇原东南)等地。
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
十年夏,与诸将共攻落门(今武山洛门),病卒军中。
冯异长于谋略,号令严整,用兵进止有序;为人谦让,诸将会聚论功之时,冯异常独自避于树下,故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
公元前101年,随汉解优公主远和禾亲到了乌孙国。
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优公主的得力助手。
后嫁给乌孙右大将。
她在协助公主加加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
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 如:广东省恩平人。
又名自如,号鼎三。
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
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报机。
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报祖国。
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
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
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
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
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冯承辉:清江苏省娄县人,字少眉,一字伯承,号梅花画隐。
贡生。
工篆隶,精刻印,兼善画,尤喜画梅。
著述甚富。
有《印学管见》、《历朝印识》、《石鼓文音训考证》、《古铁斋印谱》、《古铁斋词钞》等。
冯梦龙:明苏州府吴县人。
崇祯中以贡为丹徒训导,迁知寿宁。
善诗文,工经学。
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古今谭概》、《智囊》、《挂枝儿》、《山歌》及《墨憨斋定本传奇》等。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
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
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云山:广东省花县人。
一名云珊,本名乙龙。
太平天国领导人。
曾任乡村塾师。
1843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在桂平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山区农民。
1851年参与领导金田起义,任后军主将,又任前导副军师,在永安受封为南王。
协助洪秀全制订太平天国官制、军制、律令、营规、天历等。
1852年攻广西全州中炮负重伤,后卒于蓑衣渡。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
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改日寇,收复许多失地。
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冯国璋:直隶(今河北省)河间人。
北洋武备学堂毕业。
曾佐袁世凯练兵。
1903年北京成立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
辛亥革命爆发,任第一军总统,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
后又镇压“二次革命”。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皖、直、奉三派分化,为直系首领。
1916年当选副总统、次年代理总统。
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
病死于北京。
冯宪章:广东省兴宁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秋,留学日本,与蒋光慈等建立太阳社东京分社,并在留学生中建立党组织。
次年被日政府驱逐回国。
1930年参加左联,从事创作和翻译活动。
后被捕,病殁于狱中。
冯桂芬:江苏省吴县(今苏州)人。
道光二十年中一甲二名进士。
授予编修。
后入李鸿章幕,为其镇压太平军献策。
为学重视经世之用,主张实行新政。
精于小学,兼及算术。
著有《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弧矢算术细草图解》、《两淮盐法志》及《苏州府志》等。
冯雪峰:浙江省义乌人。
早岁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结湖畔诗社。
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后在鲁迅指导下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书记,《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等职。
著有《雪峰文集·论文集》、《上饶集中营》及上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