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关于为人所用的格言

关于为人所用的格言

时间:2014-06-27 21:44

书友中的格言警句,要三句

1:人生的境界,主要在于他思想的境界。

2:有高尚思想做伴的人永不孤独。

3:书是人们至今仍在聆听的智慧之声,永远充满活力。

关于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

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

……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邹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

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

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

” ——坎耶里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 ——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 ——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托尔斯泰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 ——弥尔顿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

” ——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

” ——赫尔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书籍——举世之宝——梭罗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乌皮特 书籍具有不朽的能力。

它是人类活动的最长久的果实——史美尔斯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斯迈尔斯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唯书籍不朽——乔特 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爱迪生

关于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宋〕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

”〔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诗:“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宋应星《怜愚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清〕潘际云《厂桥》:“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

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裴说《句》:“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唐〕许浑《寄殷尧藩》:“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唐〕杜荀鹤《书斋即事》:“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明〕杨循吉《题书橱》:“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

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

”〔清〕刘岩《杂诗》:“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

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

”〔清〕汪莹《示儿》:“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清〕袁枚《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唐〕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唐〕薛令之《草堂吟》:“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唐〕姚合《别贾岛》:“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宋〕王安石《寄吴冲卿》:“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宋〕苏轼《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

”〔宋〕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

”〔明〕文徵明《饮子畏小楼》:“尹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

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

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

” 〔清〕袁枚《遣怀杂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

”〔清〕彭兆荪《读书》:“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

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

何以节宣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有关格言及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像身处垄亩而心怀“鸿鹄之志”的陈胜、“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等这样的人物,真是不胜枚举。

但就上述三例而言,也足以说明,历来成大事、立大业者,通常都是对处境的顺逆不管不顾,也不管在朝在野,心中都长存一种浩然正气,因而不管遭遇任何挫折,都能不坠青云之志、坚守人生大节。

正是在儒家思想的倡导下,在仁人志士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对气节特别重视,气节观被从圣贤到百姓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广泛接受,作为人生的准则,并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它总是让人感觉到正气满宇宙,大节镇乾坤。

而一个人只要养得浩然之气,其一生就必然充满活力,充满精气神。

  抗清义士夏完淳,十七岁血洒刑场。

他在狱中书赠难友诗中的名句“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毫无疑问是对气节的升华。

气节的升华极为严峻,一般要通过生死考验来进行最后提纯。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历史上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的矛盾冲突中,永远是鉴别光荣与耻辱、勇士与懦夫、英雄与叛逆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勿庸讳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气节难免醇疵粘连(譬如他们身上同时留有“爱国”与“忠君”、慷慨就义与民族仇恨的印记等),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剥离,去芜存菁,就应该承认他们表现出的气节还是瑕不掩瑜的。

下面再举几例,权作注解。

  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

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且?侯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

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

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

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

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

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

”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

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

苏武对卫律变节求荣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

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

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

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自幼即仰慕死后谥“忠”的乡贤欧阳修、胡铨等,立志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而在南宋抗元的群英谱中,文天祥无疑是其中桡楚。

他在被俘后写的《过零丁洋》更是传颂千古的爱国诗篇,而诗中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恰是他本人和历代爱国志士人生观的写照,也是其高尚气节的展现。

不管是以前同朝为臣者前来劝降,还是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都坚决表示“受宋恩为宰相,安肯事二姓”,表现出一副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

以至忽必烈都为有如此志节高尚之士而不能为己所用深感遗憾,而作史者也不得不盛赞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  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也是在支大厦于将颓、挽狂澜于既倒的危险时刻,让生命发出光辉的。

其时,南明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清兵南下越过淮河、直奔扬州。

面对蜂涌而来的清兵,史可法抱定“城亡与亡”的决心,与将士坚守孤城。

围城的清兵统帅多铎数次致书史可法,劝其投降。

史可法不加拆阅,就将来书投入火中。

多铎恼羞成怒,疯狂攻城。

城破之时,史可法拔刀自刎,被副将史德威等救下,但不巧与破城的清兵相遇。

史可法临危不惧,大呼:“我史督师也

可引见汝兵主。

”清兵将史可法带往统帅营帐,多铎再次劝说:“累以书招,而先生不从。

今既竭臣忠,不为负国,能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

”史可法回答:“吾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

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

”多铎又说:“君不见洪承畴乎

降则富贵。

”史可法答:“承畴受先帝厚恩而不死,不忠甚矣。

我讵肯效之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万民,不可杀戮。

”(《明史·史可法传》)多铎劝说无效,就杀害了史可法。

铮铮铁骨的史可法,以其“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成为南明抗清以身殉职第一人。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小至个人生死,大至国家兴亡,时时处处都凸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而当气节需要以生命来换取时,历代有志有为之士无不表现出一种慷慨赴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气节,正如文天祥临死前在其衣带中所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而以上所举的苏武、文天祥、史可法等就是他们的典型,也是万世流芳的楷模。

他们的志节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法律方面的名言

1、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

——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2、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

——伯克   3、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必须颓败。

——塞内加   4、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正因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

——弗劳德   5、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6、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我的德行。

——阿奎那   7、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塞罗   8、在世界各主要礼貌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构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9、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

——爱略特   10、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贝卡利亚   11、在一切能够理解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洛克   12、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

——吕坤(明)《呻吟语·治道》   1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苏辙   14、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

——爱献生   15、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

——爱·科克   16、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我的德行。

——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17、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

——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18、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桓宽(汉)《盐铁论·申韩》出处:,转载请保留。

  19、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

——托马斯·莫尔(英)《乌托邦》   20、法者,治之端也。

——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21、人民的愉悦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罗   22、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性命与国家皆得安全。

——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23、自由是一种务必有其自我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24、法律不可能使本质上是道德的或纯洁的行为变为犯罪行为,正如它不能使犯罪行为又变成纯洁的行为一样。

——雪莱(英)《人权宣言》   25、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26、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唐)《天论上》   27、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

——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28、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管子(战国)《管子·法法》(好的文章)   29、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战国)《商君书·定分》   30、宪法创制者给咱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31、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32、法律解释者都期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33、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

——托·富勒   34、自然法即神灵法,只是用来约束每一个个体的法律,咱们务必坚定地拒绝遵守。

咱们就应坚定地遵守忽视神灵法的规章制度,正因规章制度赋予咱们和平比较好的政府和稳定,因而对咱们来说,规章制度比神灵法更好,正因如果咱们采用神灵法的话,他会将咱们陷入迷惑无序和无政府状态。

——马克·吐温   35、凡法始立必有病。

——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36、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威·厄尔   37、法律一多,公正就少。

——托·富勒   38、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

——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39、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

——弗洛里奥   40、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

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41、法律务必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正因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

——庞德(美)《透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42、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   43、战鼓一响,法律无声。

——英国   44、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托·伍·威尔逊   45、法者,因此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短文)   46、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47、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我身上。

——阿奎那   48、没有哪个社会能够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1条永远适用的法律。

——杰斐逊   49、荣耀所禁止的法律却往往应允。

——威·索林   50、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51、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克罗维乌斯   52、法律和制度务必跟上人类思想进步。

——杰弗逊   53、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透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

——【美】霍姆斯《普通法》   54、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55、我不一样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56、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

——菲力普斯   57、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

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58、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礼貌的标志。

——费尔德   59、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60、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正因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我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

——柏拉图   61、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62、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63、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愉悦。

——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64、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齐,但是人类却把它拆开。

——查·科尔顿   65、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

——达雷尔(短篇文章)   66、风俗能够造就法律,也能够废除法律。

——塞·约翰逊   67、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正因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正因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

——德谟耶克斯   68、律者,因此定分止争也。

——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69、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

——爱献生   70、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

——爱·科克   71、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

——歌德   72、举证职责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

——法谚   73、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74、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

——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75、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76、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   77、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78、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刑》   79、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80、人民就应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

——赫拉克利特   81、法律就应是铁的,像铁锁那样。

——高尔基(苏)《我的大学》   82、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83、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

——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84、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

——毕达哥拉斯   85、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86、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因此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   87、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我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

——罗伯斯庇尔   88、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

——安提戈捏   89、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90、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

——奥维德   91、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

——英国   92、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

——格老秀斯(荷)   93、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

——朱尼厄斯   94、法者,天下之仪也。

因此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95、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96、在一切能够理解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洛克(英)《政府论》   97、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就应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98、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愉悦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我就会消灭。

——洛克   99、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100、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101、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

——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102、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

——弥尔顿   103、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多德   104、如果咱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

这样的法律能够抑恶扬善。

——大仲马(法)《马希里选集》   105、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   106、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

——崔敦礼(宋)《刍言》   107、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

——哥尔德斯密斯   108、咱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咱们不得不为自我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我关在里面。

——博莱索   109、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咱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

——高尔斯华绥   110、法律不负杀人的职责,也就像这职责不就应使枪刀担负一个样。

——沈从文   111、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

——格老秀斯   112、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113、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114、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务必为明天做准备。

它务必具备成长的原则。

——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15、在暴力的喧嚣声中,法律的声音显得太微弱。

——马略   116、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

——伯克   117、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著名的法律学者   118、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咱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咱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咱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   119、车轻道近,则鞭策不用;鞭策之所用,道远任重也。

刑罚者,民之鞭策也。

——尸佼(战国)《尸子》   120、如果咱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

——马克·吐温   121、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122、法令因此导民也,刑罚因此禁奸也。

——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123、法律只但是是咱们意志的记录。

——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124、法律的性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霍姆斯(美)《普通法》   125、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咱们就该满足了。

——李维   126、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坚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就应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127、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

——日莲(日)《立正安国论》   128、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

——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129、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

——庞德(美)《透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130、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

——西塞罗   131、法不禁止即自由。

——法谚   132、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

——索福克勒斯   133、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波洛克   134、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

——英格索尔   135、法律有权打破平静。

——马·格林   136、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

——西塞罗   137、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138、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139、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悖谬,因此法律本身务必最为纯洁无垢。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140、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141、法律又是什么

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列宁(苏)《社会民主党在~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   142、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状况和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143、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

——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144、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愉悦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我就会消灭。

——洛克(英)《政府论》   145、法律之明了,不尽在其条文之详尽,乃在其用意之明显,而民得其喻也。

——霍布斯(英)《利维坦》   146、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147、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148、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

——威·皮物特   149、没有永恒的法律,适用于这一时期的法律决不适用于另一时期,咱们只潜质求为每种礼貌带给相应的法律制度。

——柯勒(德)《法律概念》   150、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

——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151、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

——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152、这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1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一种的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能够穿网而过,大的能够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

——申斯通   154、实际上,咱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

——马克·吐温   155、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156、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157、法律带给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158、法令者,因此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159、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

——奥古斯丁(古罗马)《论自由意志》   160、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理解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161、法小弛则是非驳。

——刘禹锡(唐)《天论上》   162、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我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

——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163、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刻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

——爱·科克

求几句关于法律常识的名人名言

●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

  ——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

  ——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

  ——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

  ——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法律又是什么

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列宁(苏)《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  ●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

  ——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

  ——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法者,天下之仪也。

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鹖冠子(战国·楚)《鹖冠子·度一》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刑》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

  ——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

  ——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  ●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洛克(英)《政府论》  ●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

  ——洛克(英)《政府论》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

  ——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

  ——格老秀斯(荷)  ●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

  ——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

  ——日莲(日)《立正安国论》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战国)《商君书·定分》  ●车轻道近,则鞭策不用;鞭策之所用,道远任重也。

刑罚者,民之鞭策也。

  ——尸佼(战国)《尸子》  ●法者,治之端也。

  ——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

  ——吕坤(明)《呻吟语·治道》  ●在一个国家中, 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

  ——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幸福。

  ——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

  ——奥古斯丁(古罗马)《论自由意志》  ●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

  ——托马斯·莫尔(英)《乌托邦》  ●法律之明了,不尽在其条文之详尽,乃在其用意之明显,而民得其喻也。

  ——霍布斯(英)《利维坦》  ●法律不可能使本质上是道德的或纯洁的行为变为犯罪行为,正如它不能使犯罪行为又变成纯洁的行为一样。

  ——雪莱(英)《人权宣言》  ●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悖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

  ——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

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

  ——大仲马(法)《马希里选集》  ●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

  ——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

  ——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没有永恒的法律,适用于这一时期的法律决不适用于另一时期,我们只能力求为每种文明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

  ——柯勒(德)《法律概念》  ●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

  ——高尔基(苏)《我的大学》  ●法律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因为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

  ——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霍姆斯(美)《普通法》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凡法始立必有病。

  ——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唐)《天论上》  ●法小弛则是非驳。

  ——刘禹锡(唐)《天论上》  ●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

  ——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

  ——崔敦礼(宋)《刍言》  ●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

  ——薛瑄(明)《读书录》  ●法律不负杀人的责任,也就像这责任不应该使枪刀担负一个样。

  ——沈从文(现代)《沈从文文集1》  参考资料:

求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