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积累格言俗语

积累格言俗语

时间:2018-01-21 04:37

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积累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顶个诸葛亮。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心齐,泰山移。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被人的帮助。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诚意能叫枯木发芽。

助人为快乐之本。

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元·

关于“积累”话题的名言警句俗语好句好段

积累的指事物逐渐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也可证明“毅力”)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

他的成功在于积累。

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

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

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名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华罗庚“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中国)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

——贾兰坡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事例:1、锦囊出珍品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的成功在于积累。

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

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累的纸条拿出,在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入另一个锦囊中供以后写作用。

2、陶瓷积累知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

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

等到资料积累的可以写作时,便函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

3、日积月累终成伟业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

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已看过的书竟达1.6万多册。

他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60多万字的札记。

4、“厚积”者的楷模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没有那一叠厚厚的审讯记录,如何写出那原汁原味的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李贺如果没有那个装诗的锦囊,怎能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姚雪垠如果没有那万张专题卡片,就不会有今天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天才在于积累  当今,有一位叫摩西的外国老奶奶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注目,说来有趣,摩西奶奶可谓大器晚成,干了一辈子庄稼活,她在73岁时扭伤了脚,不能再下地干活,她75岁开始学绘画,80岁举办了个人的首次画展……于是,人们在赞叹摩西奶奶和她晚年取得的惊人艺术成就的同时,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

 无独有偶,墨西哥的老翁蒙图伊在86岁时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此前,他已拥有工程学和经济学两个学士学位。

老人废寝忘食地读书,希望能给后辈做出榜样。

蒙图伊出身贫寒,现有10个子女,他计划继续自己的学业,取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后,他这样告诉众人:“我一切向前看。

”  摩西奶奶也好,好学老翁蒙图伊也罢,无不给人这样的启示: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

  一个人的成才与事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凭与学历,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学习与锲而不舍的奋斗。

一位香港著名实业家原本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历经坎坷与磨难,靠的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向上向善,终成为亚洲首富,名列美国《财富》排行榜;齐白石没机会上学,从牧牛砍柴到学做木匠,再到痴迷艺术,凭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学习,从不让一日闲过,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名扬海内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  人的一生充满机遇和变化,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定不变。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折旧”不断加快和国内外综合力量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成就学习化人生,才不会落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驾驭自己的人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

学习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今,全世界正在发生着一场新的革命: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学习化。

学习化社会的特点是:全员学习、共同学习、终身学习、学会学习;人人学习认知、学习做事、学习共处、学习生存和发展,社会也正朝着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的愿望的方向努力。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一息尚存,学习不止,奋斗不息,成就学习化人生

再小的爱好也怕坚持李咏主持电视节目《咏乐汇》,采访了许多成功人士。

在节目临近结束时,他习惯问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我们发现,他们回答最多的答案是两个字“坚持”。

这种回答确实很老套,但“坚持”的确是成功的最大秘诀之一。

最近,美国媒体评出了“全美最牛的读者”,获得者竟是62岁的肯尼斯·兹莫曼。

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如你我的读者,但坚持让他的名字和名流政要一起出现在《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上。

因为22年来边读边写的坚持,肯尼斯·兹莫曼创造了一种奇迹。

他喜欢对所阅读到的新闻和其它文章发表个人看法,但他不是评论家和作家,他能够撰写下来的只是类似读者来信读者意见之类的文字,常常只有几百字——有许多读者会因为担心自己表达能力欠佳、学力不逮和身份不够而不愿撰写这样的文字。

但这种“豆腐块”式的写作,肯尼斯·兹莫曼始终干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

他爱好给报刊提意见,为新闻报道中的大人物、大事件发表个人观点,有时候是支持,有时候是反对,而有时候只是纯粹想开个玩笑。

这么多年来,肯尼斯·兹莫曼像大作家一般笔耕不辍,总共给美国各大报刊撰写了38000封信,其中1700多封发表在75种报刊上。

涓涓细流汇成了一条可观的河流,再也没有人会嘲笑肯尼斯·兹莫曼。

有人会猜想,肯尼斯·兹莫曼这样坚持可能是为了稿酬吧

其实,他的不少公开发表的“豆腐块”文章没有任何稿酬。

他坚持撰写这样的小东西只是自己真的爱好写写画画而已;另外,他相信,再短小的文字也会引起蝴蝶效应,并且可能改变历史。

如果有一天我的经历被拍成电影,我会告诉大家,任何一个爱好都有它的价值,只要我们真的享受它,自得其乐。

但重要的是,要想在你的生命中做成点儿什么,你必须有所坚持,不能放弃。

”肯尼斯·兹莫曼说。

坚持,不放弃,这是肯尼斯·兹莫曼的成功秘诀,也是无数“普通人”的成功所在。

也许我们一生都难以拥有伟大的理想和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坚持自己微小的爱好和兴趣。

再小的爱好也怕坚持。

坚持我们微小的爱好和兴趣,也许在享受自得其乐的同时,一不小心,也跟肯尼斯·兹莫曼一样,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了。

其实,成功就这么简单。

记得老子曾经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条最简单的真理,积累知识,使我们博闻强记;积累钱财,使我们克勤克俭;积累友谊,使我们广交好友。

积累,让我们不断进步。

元末明初时的陶宗仪,成就了一个“积叶成书”的佳话。

他进士落榜后,常利用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坐在田埂边上看书。

看一阵书,就放下书本,走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信手扯下树叶,在上面尽情地写着。

待到片片树叶上写满了字的时候,他把它们小心翼翼放在大树下晾着,然后将它们存贮在瓦罐中。

贮满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后的大树根下。

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写书,不断积累。

十几年间,竟然积满了数十瓦罐。

到了晚年,他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

在积累中,他的文学之花绽放了。

是谁背着竹篓,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谁脸上沾满泥土,对着草儿绽开笑颜;又是谁每天冒着死亡的威胁,尝遍百草。

为了完成《本草纲目》,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他深入民间,不耻下问,他精心编选,反复实践,他就地采药,不辞劳苦。

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这部巨著。

没有人知道,李时珍付出了多少艰辛,只是,在积累中,他的医学之花绽放了。

通常我们羡慕别人拥有大海,却不知道别人一滴一滴艰辛积累的过程。

曹雪芹用了十年的时间才著成《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造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作,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永表后世。

每一个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积累,懂得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实力的雄厚,都是一个原因,那就是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累构筑了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积累,让人生之花绽放

运用积累写出以下三种动物有关的成语。

诗句.俗语。

格言各20条

坐山观虎斗 捉虎擒蛟 众虎同心 照猫画虎 云龙风虎 与虎谋皮 鹰扬虎视 引虎自卫 养虎自啮 养虎遗患 羊质虎皮 羊入虎群 羊落虎口 燕颔虎颈 绣虎雕龙 熊据虎跱 笑面虎 降龙伏虎 畏敌如虎 为虎作伥 为虎傅翼 投畀豺虎 谈虎色变 生龙活虎 上山捉虎,下海擒龙 三人成虎 如狼如虎 如虎添翼 潜龙伏虎 前怕狼,后怕虎 骑虎难下 猛虎出山 龙争虎斗 龙战虎争 龙吟虎啸 龙行虎步 龙骧虎视 龙骧虎步 龙腾虎跃 龙潭虎窟 龙盘虎踞 两虎相斗 狼吞虎咽 拉大旗作虎皮 苛政猛于虎 九牛二虎之力 鲸吞虎噬 画虎类狗,刻鹄类鹜 虎穴狼巢 虎尾春冰 虎头蛇尾 虎头虎脑 虎兕出柙 虎视眈眈 虎入羊群 虎落平川 虎略龙韬 虎口余生 虎口拔牙 虎踞龙盘 虎背熊腰 狐假虎威 官虎吏狼 割肉饲虎 甘冒虎口 伏虎降龙 放虎归山 饿虎擒羊 饿虎饥鹰 调虎离山 打马虎眼 初生之犊不怕虎 鸱目虎吻 豺虎肆虐 藏龙卧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暴虎冯河杯盘狼籍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豺狼当路 豺狼当涂 豺狼横道 豺狼虎豹 豺狼野心 豺狼之吻 鸱视狼顾 除狼得虎 狗肺狼心 狗行狼心 官虎吏狼 鬼哭狼嗥 鬼哭狼嚎 鬼吒狼嚎 鬼咤狼嚎 鬼抓狼嚎 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 进退狼狈 拒虎进狼 拒狼进虎 狼狈不堪 狼狈万状 狼狈为奸 狼狈周章 狼奔豕突 狼奔鼠窜 狼奔鼠偷 狼奔兔脱 狼飡虎食 狼飡虎咽 狼餐虎噬 狼餐虎咽 狼吃幞头 狼虫虎豹 狼顾鸱张 狼顾鸱踤 狼顾狐疑 狼顾虎视 狼顾麕惊 狼顾鸢视 狼嗥狗叫 狼嗥鬼叫 狼嚎鬼叫 狼号鬼哭 狼艰狈蹶 狼猛蜂毒 狼前虎后 狼飧虎咽 狼贪虎视 狼贪鼠窃 狼突鸱张 狼突豕窜 狼吞虎餐 狼吞虎噬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狼烟大话 狼烟四起在狼的眼睛里,永远看不到失败的气馁,因为它们知道,不管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它们的。

所以狼永远是草原上的王者。

同一个陷阱永远不可能抓住两只狼,犯一次错误可以原谅,但是连续犯两次错误就只能的不可救药的愚蠢狼王是狼群的领袖,更是群体交流的纽带,一个和群体之间没有任何隔阂的狼王是永远不会失败的。

一个狼群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部队,统一行动,绝对服从,协同作战,这就是狼的纪律。

斗勇更斗智,请用脑子来游戏。

两点间的曲线有时候比直线更短

  如果“不战而全胜”是你的战略目标,那么“避实击虚”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

通过集中你的资源来攻击对手的致命弱处,你就会获得成功。

无自由,毋宁死

被抓不可怕,挨饿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了骨气,成了一条摇尾乞怜的狗。

 生命如果跟时代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上天给了我们强壮的肉体,给了我们坚强的灵魂,给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给了我们空气、水、事物,给了我们一切,对此,在一生当中我们都怀着最深厚的敬意。

 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今天就准备好明天的事情就永远不会饿死。

 要想顺利地生存下去,不仅要有无惧危险的勇气,更要有发现危险的能力,如果你嗅不到明天的危险,那么明天也许就的你的死期。

 王者与强者的区别就在于,强者只拥有强大的力量,而王者则兼具力量与智慧,凡事都准备充分,强大的力量不如万全的准备。

 一根最细小的鱼刺也可以扎破喉咙。

一只麻雀大小的肉也可能挽救一条危弱的生命。

生存无小事,珍惜每一口食物,把它当作救命的一口。

为人处世的格言或俗语

审势就是详察事理,明辨是非。

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自然事物,虽然千变万化,却是可以认知的;人间事理,虽然纷繁复杂,也是能够辨识的。

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透视,都极为敏锐。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管子》中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淮南子》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以古知今,由表及里,见微知著,从蛮荒时代到现代文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古人的很多睿智哲思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更明智的人。

【提示】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分析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然后凭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可算作高明的人。

同样,对别人的认识和了解,也需要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

【大意】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提示】这句话旨在强调“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不受辱,也不会陷于危险之中。

但世人往往不顾一切地追逐名利,贪得无厌,因而常常自行败亡,轻则取辱,重则丧生。

所以老子呼吁:生命比虚名更重要,比财物更宝贵,要在物欲面前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长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

【大意】祸难,幸福依倚在其中;幸福,祸难潜伏在其中。

【提示】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以,在好事来临之时要保持警惕,防止由好变坏;在坏事来临之后不要灰心失望,而要努力使坏事向好的方面转化。

《淮南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靠近塞上的地方,有一个人的马丢失了,周围的邻居很为他难过,他的父亲却说:“这难道不能成为一件好事情吗

”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匹骏马。

正当周围的人向他祝贺时,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会成为一件坏事情吗

”果不其然,这个人在一次骑马时掉了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又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吗

”后来此地爆发了战争,年轻人都被迫从军,大多数人死在战场上,而这父子俩却由于父亲年迈、儿子腿瘸而得以保全。

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

【大意】两只手臂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提示】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财主看见别人有座精美的楼房,马上找来工匠,要求为自己建造一座。

工匠们搞了个预算,财主说,怎么要花这么多钱

工匠们为难地说,三层楼当然要这么多。

财主怒道,我只要那第三层,下面两层我是不要的。

谁都知道财主要求的空中楼阁是造不起来的。

这个笑话旨在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点滴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出处】《管子·形势解》。

【大意】圣人选择可以说的话而说,选择可以做的事而做。

【提示】在说话之前要考虑它的影响,行动之前要考虑它的后果,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反之,如果在说话与行动之前不能深思熟虑,就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或麻烦。

三思而后行。

【出处】《论语·公冶长》。

【大意】凡事要经过再三思考才行动。

【提示】做事小心谨慎、勤于思考,就会少犯错误;反之,不经深思熟虑便轻率行事,常常会招致挫折和失败。

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要充分地思考,权衡利弊得失,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处】《论语·子路》。

【大意】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反而会达不到目的;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提示】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问政时说的话。

凡事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同时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速度,或者仅仅贪图眼前的小利,不作长远打算,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然会有近期的忧患。

【提示】“远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对未来做充分的考虑,以应对将来出现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在考虑问题时,从长远打算,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

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不为眼前的小挫折而灰心,不为眼前的小利益而动心,才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万无一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荀子·劝学》。

【大意】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提示】要想到达千里之外,就要一步一步地走;要想聚成大江大海,就要汇集许多小河流。

同样,要想成就大事业,也要从小事开始,一步一步地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会成功。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处】《韩非子·喻老》。

【大意】长达千丈的大堤,由于有小小的蝼蚁洞而崩溃。

【提示】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经常由于一个个小小的蚁穴而崩溃。

这说明事情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在隐患微小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不让不利的因素酿成灾难。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

【大意】羊丢失了以后赶快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虽然已经丢了羊,但是如果马上把羊圈修好,就可以不再丢羊。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错了事,但是及时改正了就不算晚。

如果执迷不悟,不去改正,就会犯更大的错误,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大意】开始的时候相差一毫一厘,以后就会相差上千里。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错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到最后也许会酿成大祸。

所以,做事情一开始就要小心谨慎,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与松懈,力求万无一失。

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得很严重了才来想办法解决,往往就来不及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处】《礼记·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提示】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做好准备,全面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反之,一旦面临新情况或出现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而坐失良机。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出处】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

【大意】从细微处就会看出显著特点,目睹了开始便能预测到结果。

【提示】这句话阐明了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道理,即从小处能看到大处,从始点能看到终点。

唐朝名臣的父亲,从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之后,就预见到这个朝代行将灭亡,因为他看到了隋王朝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

、都是生性不能容人的人,而且宫廷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朝廷又多行“苛酷之政”。

因此,虽然天下暂时安宁,却潜伏着危机。

结果隋朝的结局果真被言中,他可以说是一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哲人。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出处】《管子·牧民》。

【大意】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提示】,管子在当政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使齐国国富而民强,古来史学家都认为他有一套“牧民”(管理人民)的成功办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懂得如何来消弭尚未形成的各种社会动乱,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这句话中所说的“有道者”,一般是指有远见的人。

只有有远见的人才可能在祸患没有形成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素质,正是国家管理者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大意】虽然处于平安之境,但却要不断思考危险的来临,因为有思考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不会有隐患。

【提示】我国古代经历了几十个王朝的更替。

一般来说,开国的君主都比较英明,因为他们都饱尝了创业的艰难。

到了王朝末世,君王大多荒淫无道,国家分崩离析,终至覆灭。

这就是富贵和逸乐腐蚀了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居安而未尝思危的结果。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

【大意】以前的事情不要忘掉,就会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

【提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局限,人类在自己的实践中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从中吸取教训。

如果我们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以后的实践,那么就可以减少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前车覆,后车诫。

【出处】《汉书·传》。

【大意】前面的车倾覆了,后面的车就会有所警惕。

【提示】一名科学家在搞一项发明,实验上百次都失败了,别人很同情地对他说:“你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而一无所得,实在太倒霉了。

”这个人说:“我并非一无所得,至少我知道了上百次失败的方法,后人可以吸取我的经验,不再重蹈我的覆辙,从而少走很多弯路。

”可见,失败虽然遗憾,但并非一无所获。

这就是“前车覆,后车诫”的道理。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处】《礼记·曲礼上》。

【大意】骄傲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提示】这句话旨在说明自身的极度膨胀会招致祸患,符合辩证法原理。

任何事情做过头了都会走向反面。

纵欲亡身、乐极生悲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出处】《新书·审微》。

【大意】善行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不善的行为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坏处。

【提示】的《新书·审微》一篇透彻地分析了见微知著的道理。

这句话是《审微》篇的第一句话,旨在强调无论是行善还是弃恶,都要从萌芽时抓起。

所谓“审微”,就是详察细枝末节的意思,即在事物刚刚萌生的时候,就能明察秋毫,辨明真伪,促使事物朝着积极有利的方面发展,把坏的事物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个道理是古人常讲的。

可以说,料事在先、未雨绸缪是人类思维的优势所在。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大意】在军营的帐篷里谋划决策,就决定了千里之外战争的胜负。

【提示】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大宴群臣,他问大家自己何以得了天下。

有人回答说:“因为陛下大度,能够分利给天下。

”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然后就说起自己能用、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才,这才是胜利的根本。

这句话是刘邦赞扬张良的,说他足智多谋,善于筹划。

其实,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赖于各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策划,这也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出处】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大意】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提示】《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共同讨论隋末历史教训的汇编。

经历过昏君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动乱的唐太宗李世民,深切了解纵欲成灾的道理。

《贞观政要》中列举了历代昏君暴君误国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极生悲,纵欲成灾。

他们用金玉修筑宫室楼阁,就食时摆着珍馐佳肴,贮酒为池,整日沉溺于奢华淫靡的生活,必然落得个亡国亡身的下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挛宕?贰ち婀俅?颉贰? 【大意】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所困惑。

【提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感于五代时期的社会动乱,编撰《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特设《伶官传》,并作序,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爱乐工伶人以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

指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后人引以为戒。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祸患可以积少成多,智勇双全的人也可以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迷惑。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玩物丧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出处】赵藩《武侯祠联》。

【大意】能在心理上征服敌人就不会有以后的反叛与疑惑,自古以来知道怎样用兵的人并不是喜好战争;如果不能对局势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无论政策宽松还是严厉都会造成失误,所以后世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熟虑。

【提示】这是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联。

它总结了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经验,提醒后世当政者借鉴。

当时诸葛亮采取“攻心”战取得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拥护,稳定了蜀国局势;在对内政策的制定上也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宽严适度,赢得了蜀国民众的拥护。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