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 简单是美的 论据(名言 或名人的故事)
[雅典娜]简单是终极的复杂。
—— 达.芬奇 简单生活的麻烦在于,它是快乐的,丰富的,有创意的,却一点也不简单。
——Doris Janzen Longacre 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是最近的:在你的鼻孔呼吸,在你的眼神,鲜花在你的脚下,在你的手的职责,权利的路径前你。
然后不掌握在明星,但生活中的平原,共同工作,因为它来了,肯定的是日常工作和日常面包是生命中最甜蜜的事情。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当你简化你的生活,宇宙的法律将更加简便;孤独不会孤独,贫穷不会贫穷,也不虚弱无力。
〜亨利大卫梭罗(梭罗) 一位女士对毛姆说:我和一位男士相处很久,可是不敢断定,我是不是爱上了他.这位名作家对恋爱的考验有非常独特的看法,他说: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测验你是否真正爱上他,你愿意不愿意用他的牙刷刷牙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麦当劳总公司看好中国台湾市场。
他们在正式进军台湾市场前,需要在当地培训一批高级干部,于是进行公开的招考选择。
由于要求的标准很高,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没有通过。
经过一再筛选,一位名叫韩定国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最后一轮面试前,麦当劳的总裁和韩定国谈了三次,并且问了他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假如我们要你先去洗厕所,你愿意吗
” 还未等他开口,一旁的韩太太便随意答道:“我们家的厕所一直都是他洗的。
” 总裁十分高兴,免去了最后的面试,当场决定录用韩定国。
后来韩定国才知道,麦当劳训练员工的第一堂课就是从洗厕所开始的,因为服务业的基本理论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只有先从卑微的工作开始做起,才有可能了解“以家为尊”的道理。
韩定国后来之所以能成为知名的企业家,就是因为他能高度珍惜的每一天的价值,从卑微的小事做起,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
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它精辟地阐述了一个道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
已故总理周恩来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关于诚信的名言和故事
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卢照龄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
——周晋峰故事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2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望采纳,谢谢
初一英语课前三分钟,简单、短的小故事,笑话或名言
A frog goes to have his fortune told. The fortuneteller looks at his little webbed palm and says, Aha! You're about to meet a beautiful young lady who is going to want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you. The frog says, Thanks! I'm going to run right back to the pond so I won't miss her. The fortuneteller says, You won't meet her at the pond. You're going to meet her in her freshman biology class.本文来自沪江
关于友谊的名言和故事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1.这是一个我看来的故事,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那是发生在越南的一个孤儿院里的故事,由于飞机的狂轰滥炸,一颗炸弹被扔进了这个孤儿院,几个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员被炸死了。
还有几个孩子受了伤。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流了许多血,伤得很重
幸运的是,不久后一个医疗小组来到了这里,小组只有两个人,一个女医生,一个女护士。
女医生很快的进行了急救,但在那个小女孩那里出了一点问题,因为小女孩流了很多血,需要输血,但是她们带来的不多的医疗用品中没有可供使用的血浆。
于是,医生决定就地取材,她给在场的所有的人验了血,终于发现有几个孩子的血型和这个小女孩是一样的。
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因为那个医生和护士都只会说一点点的越南语和英语,而在场的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只听得懂越南语。
于是,女医生尽量用自己会的越南语加上一大堆的手势告诉那几个孩子,“你们的朋友伤得很重,她需要血,需要你们给她输血
”终于,孩子们点了点头,好像听懂了,但眼里却藏着一丝恐惧
孩子们没有人吭声,没有人举手表示自己愿意献血
女医生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他们不肯献血来救自己的朋友呢
难道刚才对他们说得话他们没有听懂吗
忽然,一只小手慢慢的举了起来,但是刚刚举到一半却又放下了,好一会儿又举了起来,再也没有放下了
医生很高兴,马上把那个小男孩带到临时的手术室,让他躺在床上。
小男孩僵直着躺在床上,看着针管慢慢的插入自己的细小的胳膊,看着自己的血液一点点的被抽走
眼泪不知不觉的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医生紧张的问是不是针管弄疼了他,他摇了摇头。
但是眼泪还是没有止住。
医生开始有一点慌了,因为她总觉得有什么地方肯定弄错了,但是到底在哪里呢
针管是不可能弄伤这个孩子的呀
关键时候,一个越南的护士赶到了这个孤儿院。
女医生把情况告诉了越南护士。
越南护士忙低下身子,和床上的孩子交谈了一下,不久后,孩子竟然破涕为笑。
原来,那些孩子都误解了女医生的话,以为她要抽光一个人的血去救那个小女孩。
一想到不久以后就要死了,所以小男孩才哭了出来
医生终于明白为什么刚才没有人自愿出来献血了
但是她又有一件事不明白了,“既然以为献过血之后就要死了,为什么他还自愿出来献血呢
”医生问越南护士。
于是越南护士用越南语问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回答的很快,不加思索就回答了。
回答很简单,只有几个字,但却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他说:“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去描绘看完这个故事后带给我的感动。
我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去描绘友情。
但我相信,再也没有人会比这个孩子更懂得友情的含义了。
看一看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吧。
还有多少人真正认为友情的价值大于自己的生命呢
不要说生命,即使是自己的利益,又有多少人会为了友情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呢
为了利,有的人甚至可以把朋友当作一种筹码,一种工具
再看一看自己QQ上的头像吧,那一个个的头像是不是代表真正的友情呢
我宁愿相信它是,但是这些没见过面的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见面的朋友,真的是一种友情吗
有些人可以对着电脑狂聊一天,但是和现实中的朋友相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这样做,是不是顾此失彼呢
我无法回答。
也没有资格回答。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有心事时,我会找个没见过面的网友倾吐,也不愿把它透露给自己的朋友。
也许这样更加的易于倾吐吧,但是,这是不是一种对自己朋友的不信任呢
也许,友情的价值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削弱了吧
也许,我们真的开始不再相信友情了吧
也许,在这个孩子面前,我们真的该反省一下了
扪心问一下自己:当我的朋友真的需要时,我会为他献出我的一切吗
2.春秋时期,俞伯牙是当时最善弹琴的人,但终日弹琴,吾人赏识。
一日,遇到钟子期,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激越之处,便说浩浩乎志在高山;当听到琴声回转千叠处,便说荡荡乎志在流水。
二人于是成为了莫逆之交。
后来,子期因病而死,伯牙悲叹没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爱的琴,再不弹琴了。
3.负荆请罪 话说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个人才,一个是廉颇,另一个是蔺相如,他们是一武一文,但是廉颇对蔺相如有偏见,所以处处针对蔺相如,不过蔺相如却大人不记小人过,不但不怪廉颇,还处处帮他,结果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于是负荆向蔺相如请罪,后来两人互相帮助,为赵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
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有关英雄的名言.故事
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爱国英雄人物故事》一书记载了六十位中外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
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强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流芳千古;刘胡兰从容对铡刀,大义凛然;不满20岁的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兵重创入侵英军扭转战局;美国之父华盛顿经过艰苦斗争,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狱中用鲜血写出《绞刑架下的报告》等故事。
这些英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祖国的存亡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面对挫折坚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他们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人。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向这些爱国英雄学习,常怀一颗爱国之心,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故事: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愤怒,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 爱国活动鱼甲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 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过, 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 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 黄巢领兵造反, 所到之处, 杀人百万,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 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 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 兵临邓州城下, 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 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 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马问道: 「大嫂, 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 「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 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 我们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 「你为什麼手牵小的, 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 「怀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 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 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 深受感动, 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 好快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 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 将信将疑, 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 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 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 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 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 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 此后每到端午节, 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 艾草, 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徐特立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
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
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
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
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
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
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
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
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
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
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
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
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
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
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
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
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
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
”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
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
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
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
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
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
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
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
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
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
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
”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
”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
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
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
”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
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
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
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
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
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
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
”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
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
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
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
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
有些学生说他“小气”。
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
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
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
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
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
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
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
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
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
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
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
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
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
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
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
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
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
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
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
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
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
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
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
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
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
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
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
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
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
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
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
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
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
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
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
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林则徐 清朝的后期, 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 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鸦片 他们的目的, 一是掠夺我国的财富; 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 便於他们侵略.当时, 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 坚决主张查禁鸦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 再不禁烟, 我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 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 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 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 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 可英国商人不肯缴, 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 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 坚决行使主权, 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 只好缴出了鸦片.1839 年6 月3 日这一天, 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 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