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歇后语说明有扎实的基本功
该用那句
工度歇后语:南山顶上滚碌碡—打实(石打石)的干裁缝师傅镜---认针(真)吃甘楼梯-节节甜,步步高鼠进书箱——咬文嚼字马尾巴搓绳——不合股工作态度的名言警句: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好马是骑出来的,才干是练出来的。
今日事,今日毕,留到明日更着急。
工作态度的俗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志者 事竟成。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工作精神的名言警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我活着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了活着。
学道能苦心,自古无不成。
工作精神的歇后语: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裁缝做衣不用尺——自有分寸 山麻雀打烂蛋---吵死人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工作精神的俗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工作方法的名言警句:百学须先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工作方法的歇后语:蛇吃黄鳝——比长短龙王爷跳海——回老家兔的尾巴——长不了 虎口拔牙——胆子大猴照镜子——得意忘形工作方法的俗语:迟干不如早干,蛮干不如巧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出家三天,佛在面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
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用一句名言概括叫什么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缓慢。
非常喜欢跳舞,他每天刻苦练习基本功终于再一次舞蹈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让我想起一句歇后语是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小立志的名言和简单的歇后语,急需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
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
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
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
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
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
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
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
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
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
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
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
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
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
应为非平衡调。
入声最短,称促调。
”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
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
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
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
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
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
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
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
”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
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
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
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
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