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台梭利教育名言有哪些
是否选择蒙氏教育的前提是先了解这个幼儿园是如何开展蒙氏教育的。
当前对蒙氏教育评价不一,甚至诟病着多于赞扬着。
其主要原因是不少幼教机构打着开办蒙氏教育的旗号提高收费,在自身并不了解蒙氏的前提下盲目开课。
真正的蒙氏教育需要从以下三来观察: 1、带蒙氏班的教师是否经过培训、是否有“蒙氏教师初级资格证”,并要看是哪家机构给发的资格证。
合格的蒙氏教师首先必须性情温柔、态度谦恭、做事严谨,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有着扎实的幼儿教育基础理论和丰富一线教学经验。
2、是否有全套的蒙氏教具。
一般情况下,开办蒙氏教育的机构都会采用128件的基础配套设施。
但这远远不够。
蒙氏教具之所以经典,是每一项教具除了单一的教学目的外,还可以实现多重教育目的。
比如说:粉红塔,除了让幼儿感知正方体的大小变化、单位数量的立体变化之外,还可以作为创意拼摆的玩具,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但如果仅仅以这些教具陪伴幼儿三年,幼儿肯定会厌倦。
合格的蒙氏教师会根据幼儿能力的实际发展状况、某阶段的教学目标,依据蒙氏精神不断做出延伸教具。
延伸教具的多寡和可操作性、教学意义才是真正衡量蒙氏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
3、蒙氏的课程是否贴近生活,是否从生活出发。
蒙台梭利讲:生活即教育。
对幼儿开展教育的所有素材都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
蒙氏课程的设置也是如此。
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未来为目的开设课程。
如果仅仅死扣那些教具、蒙氏培训中的简单的课程,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蒙氏教育。
另外,蒙氏能否做好,跟幼儿园领导人的人文素养、对教育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上蒙班前跟幼儿园领导做一次深入谈话,是必要的。
选择正确的蒙氏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收益一生,家长也可以收获真正科学的教育理念、育儿技巧,这对家长在孩子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初中以后,仍然会继续帮助。
也就是说,选择一个正确的开始,将会收获美好的一生。
什么是“蒙氏教育法”
嘿
大家好,我是XX老师,我从事幼教工作已经X年了,X毕业,高级教师。
我喜欢和不同年龄的人交朋友,喜欢动动手,动动脑,动动笔。
我想对宝宝说,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只要你活泼、健康、开心,老师永远是你的支持者。
我想对家长说,请把你的信任留下,把我的关心带回家。
Hello!我是X老师,小朋友都喜欢叫我X。
我热爱老师这个职业,喜欢孩子。
喜欢和他们一起游戏、唱歌、跳舞,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听着他们天簌般的声音,我感到无比快乐。
欢迎你们来我们这个欢乐王国作客。
关于数学的名言名句(要少一点)
高斯(数子)“数学是科学之王罗素说:“数学是符号加逻辑”哥拉斯说:“数支配着宇宙”哈尔莫斯说:“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米斯拉说:“数学是人类的思考中最高的成就”拉普拉斯说:“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伦琴说:“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是数学”皮娄(加拿大生物学家)说:“生态学本质上是一门数学”傅立叶说:“数学主要的目标是公众的利益和自然现象的解释”罗巴切夫斯基说:“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莱布尼兹说:“用一,从无,可生万物”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努瓦列斯说:“数学家本质上是个着迷者,不迷就没有数学”罗素说:“在数学中最令我欣喜的,是那些能够被证明的东西”波利亚说:“从最简单的做起”高斯说:“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二分之一个证明等于0”维特根斯坦说:“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华罗庚说:“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纳皮尔说:“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培根(英国哲学家)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布尔巴基学派(法国数学研究团体)认为:“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黑格尔说:“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魏尔德(美国数学学会主席)说:“数学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文化”柏拉图说:“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考特说:“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
Re:有谁见过孙瑞雪的孩子
大概在4、5年以前,我在见过和他的儿子,当时她的孩子看起来也就10岁左右,在这之前我看过的,想象她的孩子肯定很优秀,没想到见到后大跌眼镜。
都10岁的孩子了,他稍有一点不顺心,竟然动手打妈妈,旁边的人跟他妈妈说话,他好像完全看不见,每隔几分钟就大声叫孙老师:“妈妈,我要干……”竟然完全不制止儿子的不礼貌行为,只是一味的哄……\ 看来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 以上段落是通过乖妈的博文链接的房网上摘抄的。
那个GZMM的网站我也上去看了。
呵呵,火药味真够浓的。
\ 且不说这件事的真实性,如果事实如此的话,我只能是更加更加的尊敬孙瑞雪了。
\ 孙瑞雪是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她更是一位母亲,如果她因为自己是教育专家就让孩子面面俱到,压抑着自己的天性的满口叔叔好阿姨好,如果她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假模假式的生活在虚假的礼仪当中,那才是真正的可悲,才真正和“爱和自由“的理念相悖。
\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真诚
是真实、诚恳,是不虚假不做作的,是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喜悦会愤怒的,是有感觉、有情绪的。
孩子是没有成年的人,他在不断的成长中,本来就会有更多的侧面,也只有这样,他才是真实、完整的。
如果我们这些自认为很有教养的、成熟的成人们将重心放在互相尊重、理解上我想也就不会有上面的贴子了。
\ 在教育面前本来应该人人平等,我们是否应该从自我做起,我们成人先学会尊重、理解,学会体谅他人,学会承担,学会自律,学会\ 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当我们自律自省了,当我们不再高高在上了,当我们乐于学习乐于发现了,当我们不再以“成功“论英雄了,那爱和自由就是自然而然的。
\ 我查了一下词典,词典上解释:教育,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
\ 那么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也不是一个选秀明星,更不是一个面面俱到的老学究。
\ 有一个贴子,家长说因为孩子在孙瑞雪的幼儿园里玩了三年,没有学数学,所以到了小学根本跟不上,还说了一些言词过激的话。
我知道这位家长根本就没有理解孙瑞雪提出的爱和自由的理念,可能他也没打算理解,没准听别人说蒙氏可以提高数学能力,就随大流的报了名,然后兴高采烈的等着上了学时自己的娃娃在班上名列前矛,没想到理想和现实相差得远,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站出来骂大街。
\ 这位家长倒没有对目前的小学教育制度提出丝毫疑义,也许是柿子捡软的捏吧,小学教育的一把抓、一刀切.无机制也都是这位家长能够接受的,也就自然理解为什么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孙瑞雪的学校却埋怨孩子傻玩了三年却什么也没学到,因为他们都把教育当作功利的教育,将知识当作迈向“成功”的独木桥,把孩子当作自己扬眉吐气的工具,他们自然是无法理解爱和自由的。
因为在他们眼里成功标准只有一个:成绩好、有礼貌、强势(吃得开)、有竟争力(能在各种竞赛中拿得名次,能当上班上的小班干)。
而孩子是否开心、快乐,心中是否有爱、是否愿意等等则是父母不屑了解的。
\ 我觉得这就是矛盾,大家的理念不同,价值观不同,希望带给孩子的当然也不同。
\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重视的,只不过有些变味,变得功利,变得急功近利,恨不得个个都成神童,恨不得个个都念,恨不得一口吃个大胖子,所以早早的希望孩子独立,早早的制定成才方案,都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 可是我们是否能弯下腰来,蹲下身来问问我们的孩子想干什么
用心去体会,用爱去感受,用理解去倾听,而不是仅仅将教育当作工具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我们作为家长也不要将所有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对孩子来说,家是心灵成长最重要的地方,也是孩子启蒙的地方,是最能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地方,我们不要忘记言传身教的作用。
要想孩子成才,先要让他成为一个人,一个忠于自己、真实幸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