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忆先贤传家风内容
其实,家风并非需要写在纸上,刻在碑上,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
去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做个温度的人吧!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给社会留下一道道绚丽的风景,让我们的国家也成为一个温暖的,有温度的大家庭。
忆先贤,传家风200字作文
我家有一个好家风新年里,我认识了一个新词——“家风”。
最近,我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家风是什么
让我也想认识自己家的家风是什么?现在,我与大家聊聊我自己家的好家风:“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用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待人有礼貌。
”首先,在勤勤恳恳方面,我的外公是一个好例子。
我的外公是一个农民,他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田地里种菜收割,他勤勤恳恳从不叫苦叫累。
接着,在待人有礼貌方面,我跟爷爷学。
爷爷是做生意人,每次与同事打电话时总会叫上几声“你好”,新年里爷爷打电话时总会送几句新年祝福语。
还有,在阳光心态方面,爸爸是我的榜样。
虽然,爸爸工作繁忙,但是不管工作再忙,爸爸也不会愁眉苦脸,总会积极面对。
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面貌,我要好好牢记长辈告诉我的好家风。
求一篇关于“忆先贤 传家训”的作文
追忆先贤 传承家风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马上又到了,这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缅怀祖先,进行优良家风教育的好时机。
近年来,在清明扫墓活动中,很多人都是用焚烧纸钱、祭品的做法来表达哀思;也有不少人摒弃陋习,向先人敬献鲜花来表达纪念之情;也有些地方举办了清明会,喝清明酒,促进了宗亲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但这些活动,很少人知道老祖宗优良的传统家风,很少人去挖掘、发扬良好的家风。
因时代的变迁,历史上优良的传统家风被忽视了。
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应该成为清明家族团聚的重头戏。
记得在小时候,每年清明节家族里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同村子的家族成员在那一天都会聚在一起,年轻男丁去扫墓,妇女一般在家准备酒席,而老人们讲则不厌其烦地对小孩讲家族的历史,自豪地介绍家族的礼仪传承等。
而我们经过老人的言传身教,也慢慢地开始懂得了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
一个家族,如果能像过去的那些老人那样,不断用家族的正能量去激发家族成员奋发向上、创业有为,则家族幸甚,乡邻幸甚,国家幸甚。
而如果家族成员在这个时候聚在一起,就只顾吃喝,只顾玩乐,甚至讲荤话玩赌博,则会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孩造成身心上的伤害。
如果将不良思想、不良习气传给了下一代,那么整个家族的发展、整个村子的兴盛,都会受到影响。
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 家风教育,从文明祭祀开始。
传承家风、培育家风、弘扬家风,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
任何说教,都比不上身体力行。
家族里祭祀,首先要选择文明环保的方式。
如不再烧纸、烧“名车”“豪宅”,不再大肆燃放烟花爆竹,不再搞铺张浪费,等等。
要行节俭之风,时刻传播文明的种子。
其次是不要把祭祀祖宗变成了家族或个人的炫富、耍酷行为。
还记得以前我们家乡有某些比较大的家族过清明节,大摆筵席,鼓炮齐鸣,车队排起几公里的长龙,甚至堵塞交通。
他们在迎来人们一片惊诧的同时,却很容易忘了党纪国法。
家族团聚,鼓励年轻人奋勇争先,自然是好事。
但是如此招摇过市,炫富摆酷,很容易让家族成员骄傲自大,甚至搞小团体,在乡邻之间逞能称霸,走向发家旺族的另一个极端。
因此,家风是家族、家庭文化,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无数良好家风的汇聚,就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家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程度。
宋朝王禹偁有诗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今天,我们是绝不会如此贫穷、悲戚的了,但是,富而不奢、居安思危、大力弘扬优良传统,那是永远都需要的。
清明活动,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无论是小家庭还是大家族,我们必须有一个朴素的思想,就是不忘先辈,不忘历史,不忘家风。
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繁荣昌盛祖国的基础。
我们必须从无形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把严谨的家风世代传承下去。
请教高人,我徐氏家族今年兴建宗祠,以下的诗句可以釆纳么
不错 文彩很好 也体现了祠堂的传承作用,可以大力支持 请问具体地址在哪里啊我也是徐氏后人
家风传扬的手抄报资料
家风(诗歌) 老实做人多勤奋,不贪便宜礼让人。
节俭持家承风雨,尊老爱幼事事顺。
孝义传家千古训,自强不息立家门。
心中有家别忘国,顶天立地宽胸襟。
诵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诵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
今天我很高兴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大家分享·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
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这就是君子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
何为国学
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
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
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
他们又何尝不是君子喃
那何为国学
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傅雷家书的手抄报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眷眷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