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美第奇家族格言

美第奇家族格言

时间:2018-04-13 23:56

米开朗琪罗 姓名 国籍 职业 格言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鲁本斯的国籍是弗兰德斯(今为荷兰南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西部的一部分)。

彼得·保罗·鲁本斯(荷兰语: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弗兰德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国。

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

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

后来又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师几位画家,21岁时他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

1600年,鲁本斯前往意大利继续学习绘画,曾为曼图亚公爵(Duke Mantua)作画,能够有机会进一步完善其艺术素养与教育水平。

他曾钻研过古罗马画作,并通过摹仿绘画大师们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由于这段经历,他此后的许多画作受到提香、米开朗基罗和卡拉瓦乔等人的风格影响很大。

这一时期鲁本斯的绘画风格已经基本成熟,也因其出色的画作与圆滑的为人,获公爵提拔为大使,获得经常访问西班牙与意大利各城市的机会。

这期间他所创作的名画包括、、、,带有威尼斯画派的风格。

1608年,鲁本斯的母亲去世,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成为了布鲁塞尔宫廷画家,一年以后他迎娶了安特卫普当地一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的女儿伊莎贝拉(Isabella Brant,1591年-1626年7月15日)。

他为安特卫普主教座堂所画的两副祭坛画作品与确立了他作为比利时最杰出宗教画家的地位。

这一时期可以算是鲁本斯绘画生涯的颠峰,欧洲许多王室与贵族宫廷都纷纷向他订画,一是因为他的绘画作品气势宏伟、色彩丰富且充满动感,为欧洲的达官显要所喜爱,另一方面也因他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声望:具有出色外交才华与博学的鲁本斯与当时欧洲几乎所有的显赫家族都有交情。

由于订单应接不暇,鲁本斯在安特卫普创建了一间私人画室,雇佣了许多颇有才能的画家做其助手。

他的大部分画作都集中在宗教题材、人物肖像和古代神话故事中,著名的画作包括了、等,其肖像画作品更是在欧洲上流社会受到极大欢迎。

从1621年至1630年间,鲁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

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并还为伦敦的宫廷白厅做过一幅题为的天顶画。

鲁本斯本人也显然很喜欢这种外交工作,曾评论说“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

”在第一任妻子伊莎贝拉去世4年后,53岁的鲁本斯又娶了16岁的海伦娜(Hélène Fourment,1614年4月1日-1673年7月15日)为妻,海伦娜也成为多幅鲁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儿,包括了、《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和《皮毛装束的海伦娜》等。

他与海伦娜育有5名子女,最小的一个在他去世8个月后才出生。

他与伊莎贝拉也育有3名子女。

鲁本斯对欧洲绘画产生过重大影响,包括德拉克洛瓦、约翰·康斯特勃和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等人,都受到过他的画风的影响。

法国至十七世纪后半开始至十八世纪早期,流行一种鲁本斯风格的艺术风潮,主张色彩比线条重要[1]。

鲁本斯的油画作品可以被分为三类:他亲手画的,他画过一部分的(主要是手和脸),以及他仅担任监督指导的。

和当时的一般情形一样,他有一个大工作室,里头有许多学徒和学生,他们其中一些人后来自己也变得很出名(例如安东尼·范·戴克)。

他还常常转包大作品中的一些小部分(比如动物或静物)给一些专门画家(比如法兰西·席得斯)或是其他的画家(比如雅各布·乔登斯)。

在2002年7月10日的一次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中,鲁本斯刚刚被发现的一幅作品《对无辜者的大屠杀》被汤姆森勋爵以4950万英镑的惊人价格成交,在当时创下了古典油画作品的新纪录

马爹利至尊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2008年的金秋10月,来自全中国各大传媒的时尚精英们受马爹利公司之邀出席了设在凡尔赛宫的盛大晚宴,当晚最亮眼的主角并不是料理晚宴的米其林三星名厨马克·梅诺,而是马爹利公司向中国的时尚传媒隆重推出的顶级佳酿L‘OrdeJeanMartell“马爹利至尊”。

  作为一个早在1842年就现身中国,今天已是家喻户晓的洋酒世家,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酒可以令国内媒介兴师动众来一睹芳容

  仅仅从味道和色泽来描述这样一支深邃传奇的美酒是单薄的,一支好酒的诞生往往是天造地设的结晶,揭开神秘的面纱,我们一道来解读这支“力臻完美”的佳酿打动人心的内涵。

  时间的锤炼  “马爹利至尊”诉说的是一段非凡荣耀的传奇:是300年干邑酿造技术的巅峰代表。

自马爹利品牌诞生之日起,创始人尚·马爹利(JeanMartell)便不懈追求完美卓绝的品质,严格监督、把控酿造过程每个步骤。

不出时日,马爹利便迅速得到不同凡响的品鉴家们的交口赞誉,包括拿破仑的总管家、奥地利王室、俄国沙皇以及英国国王。

马爹利也迅即闻名遐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钟爱,世界各地订单纷涌而至。

  现在马爹利公司的扛鼎力作“马爹利至尊”经由双重蒸馏,由最纯净的“生命之水”酿制,是四大葡萄产区———大香槟区、小香槟区、优林区和边缘区的完美结晶,并经过了精制橡木桶中的漫长酝酿。

  空间的酝酿  干邑镇(Cognac),是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位于法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波尔多之北的夏朗德河流域。

随着该地区盛产的白兰地酒名闻全球,这座只有2万人的小城逐渐名满全球,更成为酒名的代称。

  干邑地区的地理环境更是葡萄酒的最好生产地,其土壤、气候、雨水等自然条件都十分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这个地区所生产的葡萄品质也是酿酒葡萄中的极品。

1715年,尚·马爹利来到干邑镇创建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干邑世家,并用他的理念给这个家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采摘后的葡萄使用传统的平板压榨器进行压榨,并且只榨取葡萄汁液,绝不碾破葡萄外皮或里面的果核。

榨好的汁液将立即得到储存留待发酵。

马爹利独特的酿制方式在于,只将双重蒸馏所得的珍贵酒心用来制作干邑精品。

在漫长的醇化过程中,“生命之水”在橡木桶中渐渐醇化———每年有相当于约300万瓶干邑从马爹利的酒窖挥发,飘散在整个干邑镇的上空,追求完美的马爹利称之为“天使之享”。

  大师的点拨  成品的干邑是由许多种不同年份的干邑调兑而成的,至于如何调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艺,而被人们尊称为“干邑的艺术”。

  “至尊”由数百种“生命之水”调配而成,其中一些是已经在马爹利的酒窖中珍藏一个多世纪的瑰宝。

在干邑区,人们把贮存最古老珍酿的酒窖称为“天堂”(Paradise)。

马爹利的“天堂”就是ChaiJeanMartell,即“尚·马爹利酒窖”。

这个神秘的酒窖里沉睡着非同凡响的稀世珍酿,其中有一些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

它被誉为“酒中至圣”,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进入,怀着无比的敬畏和谦卑。

马爹利调酒大师正是用这里的“生命之水”来酿制至尊。

  艺术的渲染  太阳王世纪随着路易十四的逝去走到了尽头。

人们开始享受奢华,释放感官,体验生活的美好。

当时的尚·马爹利(JeanMartell)是位技艺超群的著名工匠,他深谙法国文化的精髓,是皇家御用的供应商,也是传播法国风尚的大师。

  在那个奢华灿烂的年代,珠宝商Mellerio因与法国王后玛丽·德·美迪奇(MariedeMedici)共乘火车而成为宫廷珠宝供应商,皇家瓷器供应商塞夫尔(Sèvres)瓷器厂为玛丽王后(MarieAntoinette)创作了许多珍品,工匠Baguès所创造的水晶青铜吊灯工艺精湛,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所有的艺术创作并不孤立,反而相互滋养,这一切太阳王年代的艺术见证最后精聚在了这一樽马爹利至尊上。

  许多人都热衷收藏法国顶级干邑的容器,但是至尊的形体还是让见多识广的藏家们瞠目结舌,那圆润的水晶瓶体、飘逸的瓷器描金工艺和璀璨的珠玉设计,正是一个遥远年代的鲜活记忆,正不疾不徐地诉说着法国的高贵典雅。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位女皇

1但丁  但丁(Dante)(12651321).文艺复兴的先驱,文兴运动起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  2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Petrarch)是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他不仅是人文主义的奠基者,而且也是近代诗歌的创始人.他优秀的十四行体抒情诗集《歌集》问世,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3薄伽丘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美术三杰  1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2拉斐尔   拉斐尔·桑西 《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卢浮宫博物馆)《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卡斯蒂廖内像》和《披纱女子像》.      3米开朗基罗   《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末日审判》.

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几个家族是最有名的

除了二楼沾边,纪有说法是罗马到英荣革命,个人认为是到文艺复兴时期。

此段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创立法兰克-德意志-意大利的神圣罗马帝国前身的加洛林家族(中兴之主矮子丕平),族内任过神罗皇帝,18世纪被接到英国王室加冕的韦尔夫家族,最有名的莫过于9世纪兴起的卡佩家族,西欧我老家,东欧我新家,南欧我故居,南美我别墅。

可能光这么说没感觉,怎我再补一句:推荐回答里的波旁是卡佩旁支,恩,在卢森堡和西班牙的统治沿袭至今

有谁知道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个人间的矛盾

文艺复兴三杰(一)——达·芬奇  2004年至今长期畅销于全球的推理小说《达·芬奇密码》,相信有很多人曾读过。

与大多数的读者一样,我对于书中重新定义的达·芬奇本人以及其艺术作品,或多或少心存疑虑,但却又不得不佩服作者所提供的令人不容置疑的,天衣无缝的指证和解说。

我们尚且不去讨论小说内容的真实程度,但是它着实成功地控制了我们再来欣赏大师名作时的观察角度,令人时而会将这样一位超凡脱俗的艺术大师与神秘宗教组织的领袖人物联想到一起。

在本期内容中,让我们避开小说,纯客观地对达·芬奇一生作个简单介绍。

  列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他和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不仅仅在艺术领域极富才华,留有《蒙娜丽莎》等多幅艺术的顶峰之作,而且在机械工程、地质学、植物学、地理学、光学、力学、天文学、土木工程、兵器学等诸多领域,也令人难以置信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达·芬奇出身在佛罗伦萨西北的一个小镇。

他的父亲是一个公证人,家境富裕。

而其母亲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农家女子 。

他是一个私生子,出生不久后,父亲就与一个富家女子结了婚,而母亲与同村的农民结了婚,少年时家庭的变迁,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使他自小性格孤傲。

  14岁那年,素描和雕刻才能出类拔萃的他被父亲送去著名的画家,雕刻家安德列·委罗基奥画室学艺。

从师期间,达·芬奇非常刻苦,腰带上总是系着笔记本,本子上画满了人的面孔、躯干、动植物;写满了寓言、格言以及哲学、科学和文学札记。

1472年刚满20岁的他就成了佛罗伦萨的职业画家。

  现在留存的达·芬奇最早的作品,是一幅佛罗伦萨郊区的风景画,画的一角写着“作于1473年8月5日圣玛丽亚 斯涅日娜复活节”。

题字是用左手反写的方式书写的,要使用镜子才能够辨认。

达·芬奇的这一嗜好保持了一生,所有作品题字都是反写的,显得与众不同。

除了题字,画画时他也经常使用左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素描作品的线条走向上得以证实。

  达·芬奇绘画方面的天赋的初次显露,是在与其师委罗基奥合作《基督洗礼》时画的一个天使。

达·芬奇笔下的天使形态自然,表情活泼,蓬松的卷发,漂亮的衣裳,栩栩如生。

他的老师看后,对学生如此惊人的技艺赞叹不已,觉得后生可畏。

从此其师永远地放下了画笔,而只从事雕刻工作了。

  达·芬奇一生曾两度离开佛罗伦萨,第一次是在修道士萨瓦纳罗拉事件后,佛罗伦萨局势混乱,已不再是艺术家的天堂,于是,他决心另谋出路,寻找自己新的生存空间。

他给米兰大公写了一封介绍自己从兵器到建筑各方面才能的自荐信,因此米兰大公欣然聘用了这位稀世之才,在那里达·芬奇开始了历时17年的创作生涯,完成了他一生中的多件重要作品:《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深受米兰大公及市民的赏识和喜爱。

但是好景不长,1499年10月,法国国王路易的军队进占米兰。

米兰大公逃跑,达·芬奇也被迫离开了这座城市,到处流浪漂泊后,于1503年又回到了佛罗伦萨。

在故乡,他花了长达4年的时间,完成了有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一幅绘画史上的神品终于诞生了。

  达·芬奇的再度离开,是在应佛罗伦萨政府之聘,同年轻天才米开朗基罗进行战争题材的壁画竞赛时,未能获胜,而伤心离去。

他先去了米兰,后又到过罗马。

1516年,应法国国王的邀请,达·芬奇作客法国的克鲁堡。

三年后,在遥远的法兰西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

  达·芬奇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不仅仅局限在艺术方面,通过研究者们对达·芬奇手稿的整理研究发现他还是科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科学家。

丹皮尔曾说:“如果我们要在古今人物中选择一位来代表文艺复兴的真正精神的话,我们一定会指出达·芬奇这位巨人。

”  文艺复兴三杰 (二)——米开朗基罗  “天才就是这样,努力终身,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曾这样讲过。

鲁迅也曾说过:“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我一直相信这些说法都是真的,认为后天的勤奋才是造就“天才”的重要因素。

直到有一天在功课中接触到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475~1564)——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诗人。

欣赏到他的作品,了解了他的生平,我开始怀疑,真正的“天才”也许是存在的。

因为除了用“天才”来解释他为美术史上留下的财富之外,没有其它更恰当的说法来诠释他的伟大了。

  出身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里斯一个贵族家庭的米开朗基罗,自幼酷爱艺术,成天梦想着雕刻云石。

尽管父亲不希望儿子成为艺术家,但最终还是顺从了儿子的心愿,将他送到了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基兰达约的工作室,后来又转入罗伦佐 美第奇家族开办的美术学校。

在此他的美术技巧得以迅速提高,艺术才华得到赏识和关注,几乎成了罗伦佐的义子,倍受宠爱。

  愉快的童年随着罗伦佐的去世,匆匆结束。

1496年,年仅21岁的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随后创作了大理石雕塑《哀悼基督》,为自己赢得了最初的荣誉。

这是他最早的群像雕刻,整个作品笼罩着一种忧郁的气氛。

母亲注视着怀中的爱子,镇定的手势,逐渐消融的疑惑,细致地表达了母亲的伤感心情,而毫无生气的基督则安详无力地横躺于母亲的怀中,构成了一个和谐,匀称的金字塔形构图。

作者以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精湛技艺将垂死的肢体和伤心母亲的悲痛感情雕凿展现地无懈可击。

作品完成后,立即在罗马引起了轰动,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米开朗基罗知道后,连夜来到挤满人群的廊形大厅,在圣母的肩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作”。

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

  1501年春,他重回家乡,并创作了著名的雕像《大卫》。

材料是一块非常珍贵的6米高的大理石。

过去的80多年里,许多雕刻家都曾想在它上面一试身手,但均未敢动手。

而年轻气盛,自信十足的米开朗基罗勇敢地接受了这一任务,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雕成了使他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相信曾亲眼目睹该作品风采的人无不感叹如此宏伟的完美之作竟是出于26岁的青年人之手。

  1503年,应罗马教皇朱理二世聘请,米开朗基罗又赴罗马,准备为教皇设计建造一座规模空前的坟墓。

但因为遭到一批渴望得到教皇宠信的艺术家的嫉妒,最终迫使工程下马。

米开朗基罗也因此负气回佛罗伦萨。

  1508年才又应邀去罗马,但是这一次等待他的却不是他梦想的气势磅礴的雕塑工程,而是为西斯廷教堂制作他并非擅长的壁画。

这恐怕又是那帮气量狭小的艺术家暗中作梗所致。

但性格孤傲,脾气倔强的米开朗基罗接受了委托。

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用自己超群的天赋和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令人赞叹不绝的宏篇巨作《创世纪》。

  西斯廷壁画完成后的第二年,教皇朱理二世去世。

受新教皇列奥十世任命,米开朗基罗重新获得了为朱理二世陵墓制作雕像的工程。

《摩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

  之后,米开朗基罗还为少年时代的恩人美第奇家族修建小礼拜堂,并留下了一组充满诗意的组雕《晨》、《暮》、《昼》、《夜》;曾花费六年的时间绘制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曾一度致力于建筑,设计了朱理二世陵墓、列奥十世礼拜堂等等。

  1564年2月18日,89岁的天才大师死于自己的工作室里。

在他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历尽人生坎坷,饱尝世态炎凉。

但却凭着他那天才的智慧和异于常人的执著为人类艺术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谱写了一页又一页的辉煌篇章。

梁启超的名言警句(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梁启超曰:恶,是何言

是何言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

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

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

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

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沓之盛事。

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

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

美人豪杰且然,而况于寻常碌碌者耶

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

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

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

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

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

而今颓然老矣

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

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

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

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

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启超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

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渐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

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

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

为少年耶

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

夫国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

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

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

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

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

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

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商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

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

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

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

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

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

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

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

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

自余历朝,莫不有之。

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

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

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

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

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

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

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

夫意大利者,欧洲第一之老大国也。

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

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

堂堂四百馀州之国土,凛凛四百馀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

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

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

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

”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

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

吾为此惧。

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

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

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诺,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

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

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

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

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欧罗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畀于其手。

呜呼

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

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诺、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

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

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

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

呜呼

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

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

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梁启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

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

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

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

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