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一篇800字左右关于税收的议论文
我与税收征文------我们都是纳税人 自有国家起,税收也便应运而生,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完善。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历朝历代的君王无不把减轻税负、轻徭役作为立国之本。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无论是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市场经济年代,税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成为文教、卫生、国防、科技领域资金的重要来源。
而每一个公民,都是纳税人,对于这些,有些人会产生疑问,我们又不做生意,也没有上过税,怎么会成为纳税人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比方说,我去商场买一瓶洗头液,那么在付洗头液的价款中就已经支付了增值税与消费税,如果单位给职工发工资超过1600元钱,也要给国家上税,如果我们想改善居住条件,购买一套新房,购房价款中已也包含了房产税、营业税等。
同样,如果买彩票中奖了,在银行存钱取利息时,都要支付20%的个人所得税。
而我国政府为了扶植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已取消了农业税。
总之,税收多种多样,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国家收取了这些钱又做些什么呢
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它又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因此,税收的作用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是共和国的基石,是经济平衡发展的保障。
从深处说,税法很抽象,也难以理解,但是通过上述的几个例子,会让我们看到税法的具体性,也便于理解,如果有兴趣深究的话,不妨借几本有关税收的书看看,一定会对税收加深理解、受益非浅的。
扬荣弃耻——从依法诚信纳税做起
也许有人会问,扬荣弃耻,同依法诚信纳税有什么联系
这句话问对了,扬荣弃耻同依法诚信纳税的关系可大着呢。
且听我细细说来: 只有扬荣弃耻,才能提高依法诚信纳税的遵从度。
现在我国的税收意识还很淡薄。
人们对税收带有偏见。
几千年的旧税收制度,是剥削阶级榨取人民血汗的工具,在人们传统的思想上对税收有一种抵制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思想意识并没有随着国家和税收性质的改变而消除。
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税收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
有一部分人,总是削尖脑袋,想空了主意,用尽了办法,盘算了又盘算,想在国家税收上“捞一把”,能偷就偷,能骗就骗,能逃就逃,并把偷逃税作为一种本事和能力。
纳税人税收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税收大量流失的直接原因。
依法诚信纳税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前提条件。
就拿保康来说吧,改革开放以来,保康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翻开《保康县志》,最早的县城城墙周长仅有1717米,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保康县,赛猪圈,堂上打板子,河边大听见。
如今展示给我们的是“十里长街、百家企业、千幢楼房、万家灯火”花园般的县城。
保康面貌焕然一新,一跃成为全省的旅游热县,文明城市。
保康面貌的巨大变化,税收功不可没。
当我们漫步在新街,散步在紫徽广场的时候,深深感到城市建设的大大改善。
我们保康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全山区农业县,全县财政收入去年刚刚过亿元。
文化、教育、卫生、城镇建设等公益事业资金从哪里来
要靠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从哪里来,要靠税收。
只有把扬荣弃耻落实在诚信纳税上,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
中国的建设需要税收,而税收又呼唤依法诚信。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只有纳税和死亡不可避免。
由此可见他们的税收诚信度。
近年来,国家税务机关正在建立纳税人信用机制,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让不同信用程度的纳税人享受不同的待遇,信用程度高的,优先办理各项涉税事宜,并在某一个时段免予稽查,对信用差的,严格跟踪监控,对偷逃骗税的“无信”纳税人,予以严厉打击,从而倡导依法诚信纳税。
如果没有扬荣弃耻的思想,何来依法诚信纳税的好风气,如果没有诚信纳税的好风气,何来足够的财政资金搞好保康建设,改变全县面貌就等于一句空话。
保康县尧治河村就是一个明荣耻、依法诚信纳税的典范。
与神农架原始森林相邻、有着大森林的原始与梦幻,更流传着尧祖圣地、野人故乡的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曾经是特困村,但经过10多年矿电滚动发展,一举告别贫困,跨入全省300强村,人均贡献国税1.1万元,创造了让人惊叹不已的神话。
尧治河村的龙头企业——尧治河矿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开立来累计交纳国税超过四千万元,仅2006年入库国税790万元,在保康县年度国税排行榜中列第二,成为全县纳税最多的磷矿企业、乡村企业和人均交税最多的全县纳税第一村。
谈及纳税意识,国税部门不禁赞叹:尧治河人致富靠的是艰苦奋斗精神,在纳税意识方面也堪称全县楷模,村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孙开林,企业法定代表人许列奎等支持税收工作更是没说的
在这里,我要再一次大声疾呼,扬荣弃耻,要从依法诚信纳税做起,提高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祖国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关于孟子仁政的名言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凫村1960年划归曲阜市)。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约在祖辈时迁于邹。
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氏教养。
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学成后居邹为士,收徒讲学。
门生中著名者就有18人,公孙丑、万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
当时诸侯混战、七雄争霸,孟子便怀着实行“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游说诸侯。
约44岁时,他率领弟子,首次出游齐国,50岁时出游滕国,然后返邹。
不久又拜访了代理任国(今济宁)国政的季子;接着由任到梁(魏)见梁惠王,55岁左右,由梁再次到齐国。
据历史记载,孟子游说诸侯时名气很大,“凡出行,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他曾在二次游说齐国期间在齐做客卿数年,并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但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因而,对于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齐)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其言”,其它各国也都未采纳。
到公元前308年,孟子已年高65岁,其政治抱负仍然没有实现,只好停止自己20多年的游说生涯,象孔子晚年那样,退居邹国,从事教学与著述。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言,作《孟子》七篇,以诏来世。
”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大约活到84岁,他去逝之后,安葬在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
宋代以后,封建帝王不断赐予孟子封号,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尊封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
同时,还建造了占地66亩的孟庙。
孟子是邹城市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
《孟子》一书早已被中国学者和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