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的手抄报
标题: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内容: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胡迎晨,女,1994年3月出生,蒙城县葛桥中学九年级(1)班班长。
胡迎晨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长期卧床不起奶奶,还要靠贩卖青菜、喂猪养鸭挣来的钱交每学期的学杂费。
她学习非常努力,被评为市级和校级“三好生”。
虽然自己的家里很穷,她却经常资助比她困难者,带头为班里面临辍学的同学进行捐款。
她品学兼优,乐于助人,主动帮助班里后进生补习功课。
组织班级学生护送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同学上下课,而且她自己还坚持天天参加。
胡迎晨总能对比自己困难同学伸出温暖的手,无私地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关爱留守儿童的手抄报的作文什么写
现目前,中国有一群人为了自己谋生舍弃孩子离开家乡打拼。
是啊,十三亿人,谁不想过幸福的日子,可是你们想过孩子吗
想过他们的感受吗
难道就希望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现实吗
让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稚嫩的孩子担负着离开父母的悲痛,这不正是在他们心灵上的伤疤吗
让一个需要得到呵护的掌上明珠孤独,这不正是考验一个神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吗
怎么忍心让他们接受这样一个挑战那
每个留守儿童起初都是一株嫩绿的幼苗,但看到其他孩子都能够比自己多得到几分爱,都能够每天有人照顾,都能够得到温暖,他们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寂寞,毕竟他们是没有错的。
他们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鼓励,爱。
而大人们心里的所谓的对孩子的爱,只是金钱,只是满足一切孩子们的物质追求已经很成功了,但但他们不需要家财万贯,不需要穿名牌,只是希望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人们总是会忽虑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的心。
而那些孩子们,总是认为神是可靠的,每天握起手对着窗外祈祷,他们有时可能会梦到自己拽着父母的胳膊,让他们留下来,可当梦惊醒时却没有人安慰,只能自己孤独一人陪伴那微弱的星星。
在生活中,他们总是表现得快乐,可谁又能理解他们的内心,谁又知道他们藏在角落里偷偷哭过呢
他们只是羡慕别的孩子都能够牵着父母的手,他们也曾幻想着那双手牵着自己。
每当小伙伴们自豪的说他们的父母,他们可能只是躲在一边想着他们不是孤儿…… 科学家们曾经研究过,在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中比较,他们显得冷漠安静,而其他儿童则显得大方活泼,因为他们沟通对象多,他们知道应该怎样沟通。
留守儿童因在其缺乏父爱母爱,就会很难与别人交流,不知如何交流,他们想要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不是想要大队玩具,而是需要得到父母的爱。
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则使他们的顶梁柱,就像房屋一样,没有主柱是没办法盖房子的。
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是世界所有的其他东西,孩子们需要。
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
在青海的一个偏远的小山庄上,很多留守儿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好好学习。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他们好好学习,才能不辜负远在他乡的父母,太能走出这里,见到他们日夜思念的父母他们的双眼都流露出思念,是多么思念他们的父母,多么渴望见到他们。
作为青少年,我更知道父爱,母爱对我的影响,没有他们,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他们是伴随着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因我走正确的路,是我人生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园丁让我在人生脚步上从不停歇,活得精彩。
要向全世界呼吁,不要让孩子们孤独,他们是可怜的,是要用心浇灌的,快回来看看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放下牵挂吧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宣传语
别让孤单疯长。
。
。
没有父母在,社会变黑暗。
没有父母在,好人不存在。
没有父母在,自暴自弃现。
没有父母在,野蛮冲动现。
没有父母在,溺爱娇惯现。
没有父母在,将来班房见。
走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记录怎么写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
心理健康的少儿成长名人名言
一、健康名言之:本土篇 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2、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 丁玲 3、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4、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郭小川 5、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
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陶行知 二、心理健康名言之:海外篇 1、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亨·奥斯汀 2、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
--穆尼尔·纳素夫 3、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马克思 4、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弗洛姆 5、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
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
因为我们做一件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身体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和无聊。
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这种工作有兴趣、愉快,工作效率不但高,身心也感觉到十分舒适。
因不适宜的劳动,使身心忧郁而患成的病症,医生称为懒惰病。
--戴尔·卡耐基
如何开展小学德育工作
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一、加强管理,注重素质培养。
活动的主要场班级,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阵地。
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快慢,所以要把班级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校纪班规这一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二、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成长处在新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生存是社会和未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
2、发扬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作为科学任课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3、耐心,检查反复抓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
而且如果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八荣八耻意思分别是什么
“八荣八解读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耻”的讲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解读: 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胡锦涛总书记4日在看望政协委员时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荣辱观,推陈出新,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荣耻之一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国家不强大,个人永难强大,就像树苗没有一片广阔的天、没有肥沃的土,永难长成参天大树。
爱国就是爱自己,“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
”祖国,我们贡献给她的越多,我们的生活就越光辉,越广阔。
荣耻之二是,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不管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孟德斯鸠的“个人利益永远包括在公共利益之中”,都是以服务人民为荣。
连大诗人裴多菲都坚信:谁是诗人,谁就得千辛万苦地和人民在一起
荣耻之三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精神的竞争。
伽利略说:“我出卖了我的职业,科学行列里就不容许我的存在。
”这是献身科学。
居里夫人说:“我发现了镭,但不是创造了它,因此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
”这是信奉科学。
贝多芬说:“人们不可因为孩子的死亡,就放弃生育。
”这是把科学的精神转化为现实的理性生存。
荣耻之四是,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人起源于劳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智慧的人类必须超过“春蚕”和“蜡炬”。
鲁迅说得好,“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化做会朽的腐草”———只有劳动,才能有益于人民。
荣耻之五是,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诗人泰戈尔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人应该团结的道理:“果子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注地垂着绿荫。
”———只有果、花和叶团结了,才有协调的美丽。
荣耻之六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从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到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都说明了诚信是多么重要。
荣耻之七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
在一个法治国家,人人都应敬畏法律,视法律为神圣的准则。
荣耻之八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俭立名,以侈自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尽管小康近在眼前,我们依旧不能忘了“以俭入奢易,以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牢记“八荣八耻”,我们的道德准则自然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