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再富也要“穷”孩子你想到了哪些名言警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农村想不穷,少生孩子养狗熊。
(是哪的名言)
----流行在中国大地某些“计生”标语口号 湖南某地的“超生就扎
好一个干脆决绝的极号。
但比起云南楚雄某农村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就算不了什么了。
山东的国道上有条绝对经典:“一人结扎,全家光荣”,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幕:放鞭炮、骑大马、戴红花,逢人便趾高气昂地宣布:“俺结扎啦
快来俺家喝酒吧
”。
四川某乡路边的农舍上用白漆刷着:“该扎不扎,见了就抓。
” 某地倒有点重女轻男:“女扎要得病,男扎还能行
”。
在浙源至理坑的路上一小村庄:“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这说明那里的主要障碍在男方。
在江西婺原见到的:“见证怀孕,持证生育
”。
山东某农村计划生育口号:“能引地引出来,能流地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
” 旁边还有一条:“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
” 山东菏泽的计划生育:“宁可家破,不可国亡。
” 安徽某县:“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 江苏农村多处可见:“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 湖南某县的生育计划标语:“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
” 四川某山村:“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
刮
刮
”。
广西前往德天瀑布的路上有条更狠:“一胎环,二胎扎,三胎四胎杀杀杀
”。
在四川更有邪门的,叫做:“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 足见那里的计生工作之艰难。
某地估计计划生育阻力较大,有关部门便刷了条标语:“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
” 湖北阳新地区的计划生育标语也很形象很彪悍:“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
”。
安徽某地:“坚决打击流产女婴
”好一条中国特色的标语。
贵州倒是婉转温柔:“朋友,你计划生育了吗
。
” 北京某远郊区:“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
在山西看到的版本是:“山区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 最绝的是东三省版本:“农村想不穷,少生孩子养狗熊。
” 湖南某乡政府:“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
” 湖北某火葬场门口:“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 云南烟叶产地:少生孩子多种烟。
再富也要穷孩子是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一句相关的名言,警句吗
本意是让孩子体会人间疾苦,知道一饭一菜当思来之不易,不要养成坐享其成,不知奋斗的性格,要居安思危知上进。
关于把孩子养大的一些名言或诗句
许多中国家长经常说穷不孩子”,其实原是这样的,原“对国家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家庭来说再富也要穷孩子”,也就是说,国家再穷教育预算也应该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绝对不能让孩子挥霍。
在美国是看不到富豪的孩子开跑车的。
只有对孩子非常节俭,他才能够去受平民教育,否则后代就一代一代退化,最后变成了纨绔子弟。
比尔·盖茨把财产全部捐出来,一方面是品德的高尚,还有一个方面是比尔·盖茨受到平民教育文化的熏陶,有一张良好的隐性文凭,他认为必须这么做
《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前言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穷养男孩”的说法。
这一被很多人奉为格言的说法之所以根深蒂固一定有它的道理。
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科鲁格说:“社会对男人的期望值非常高,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是有原因的。
”这种原因在于:男人就是一片天,是一个家庭的天,是父母、妻子、孩子的天;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的天,是下属的天。
作为天,就要有保护一切、统驭一切的能力。
“穷”养男孩就是从小培养他们能吃苦、勇敢、坚韧、独立、有责任感、真诚坦率、机智果断的品质;就是要让他们多经历风雨,多去实践,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失败了重新再来。
性别给了男人巨大的能量,因此,父母不要奢望把儿子教育得多听话、多乖巧、多温顺,而应根据男孩的天性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男儿如石,让他们多受点穷,吃些苦,才能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
男儿需要独立,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才能摆脱依赖性;给他们独立成长的空间,才能让他们学会按照一定的方式获得信息,尊重他人。
父母作为坚强的后盾及精神的指引者,永远在儿子的身后给予他最多支持与信任,越早放手的孩子越是父母对他们最大的爱。
什么都为孩子承担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他们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当孩子有一天必须要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这种爱就成了影响他们独立的杀手。
男孩子要穷养,但并不是让他吃粗食,穿破衣,遭受不必要的折磨和痛苦,而是像李嘉诚跟儿子们说的那样告诫他:我挣再多的钱,是我凭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你没有权利享受。
男人只有努力奋斗,凭自己的能力得到的,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
本书结合国内外一些培养孩子的经典实例,详细说明了“穷”养男孩的意义,并从物质享受、挫折洗礼、自控能力、勇敢无畏、独立自主、学会负责、宽容大度、积极乐观、善良爱心九个方面,给家长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仅仅给予孩子生命,更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塑造着孩子的未来。
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培养男孩》中写道:“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儿子们从‘不成熟、反复无常的少年转变成诚实而有爱心的男人,他们尊重父母、尊重婚姻、信守承诺,是果断有力的领袖、优秀的劳动者、保持着健康的男性气质。
’” 希望本书能帮助每一位爱孩子的父母认识到,再富不能富孩子,并学会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学会尊重他人,孝敬父母,从而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性格坚强、勇敢果断、自信自强、不怕困难、豁达乐观、宽容大度的男子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