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课本说奥林匹克的新格言是更平静对吗?
“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现奥委会主席罗格说的) 。
“更干净”:追求体育环境的纯净;“更人性”:追求竞技体育运动的人道主义;“更团结”:追求体育比赛的公平竞争和共同进步。
小学课文中有这样一篇课文,题目我记不大清楚了,就只记得到了内容,好像是小学五,六年级的课文
这个年轻人是村干部的儿子
小学生四年级课文中将心比心表示一同意思的格言是
将心比心表示一同意思的格言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
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将心比心与设身处地互为近义词。
小学课文幸福是什么 有几个角色
小学课文幸福是什么 有4个角色
谁还记得小学课本上《幸福是什么》课文
幸福是什么 (很值一读的小学课文) 作者:埃林·彼林 该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 ?? 村子里有三个小孩,都是牧羊的。
他们彼此很要好,常常把羊群赶到很远的树林里去放牧。
树林里有一口老喷泉,已经不喷水了,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有一次,一个牧童说:“来,咱们把这口喷泉往深处挖一挖,再把泉口清理一下,好不好
” “好
”他的同伴快乐地喊到。
第二天,他们带着锄头和铁锹,到树林里去挖那口喷泉。
他们把泉眼疏通了,又挖了一道小水沟,让所有的水都流到沟里去。
他们还把堵在泉口的树杈、树枝和烂在水里的树叶都挖开了。
清水从一层泡沫下面流出来,把泡沫冲到两旁,流到一个有沙底的小潭里。
三个小孩看见了泉水,又快乐又兴奋。
又过了一天,他们搬来一些石板,砌成了一口小井。
在井台前面,他们留了一个宽阔的出口,上面盖上一块大石板,不让尘土落进去。
他们高兴地坐在井旁边的大石头上,看那股清澈的泉水慢慢填满那口小井,最后从那宽阔的出口流出来。
这时候,从树林里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脚跟,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花环。
“你们好,孩子们
”她说,“我可以喝你们井里的水吗
” “你喝吧
”孩子们说,“我们砌这口井就是为了让人喝的。
” 姑娘弯下身来,就着井口,用手捧起一捧水,喝了三口。
“为了你们三个的健康,我喝了三口。
”她微笑着说。
停了一会儿,她又说:“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感谢你们。
我代表树林,代表树林里居住的一切动物和树林里生长的一切花草,感谢你们。
祝你们幸福
再见
孩子们互相看了看,他们又快乐又激动。
一个孩子问那为不相识的姑娘:“你祝我们幸福。
请你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啊
” “你们应当自己去弄个明白。
十年以后,让咱们再在这个地方,在这口小井旁边相见吧。
假如到那时侯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就告诉你们。
”说完,姑娘突然不见了,正像她突然来到一样。
孩子们都诧异地互相看着。
一个孩子说:“让咱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
我往东走。
” “我往西走。
”另一个孩子说。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在村子里,我就能弄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
” 他们都照自己说的去做。
过了十年,他们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了。
三个人都成了强健有力的青年。
清凉的泉水仍旧静静地流着。
小井旁边的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茂密的大树。
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还看得清人走过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
周围的沙地上还有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
三个青年快乐地看着这一切,每想到自己只做了这么一件小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他们坐在原来的那块大石头上,想起那位神奇的姑娘。
可是她还没有来。
“你们知道这十年我做了什么
”第一个青年说,“咱们分手以后,我就去一个城市里,在那里进了学校,学了很多东西,现在成了一个医生。
” “你弄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
”另外两个问他。
“弄明白了,很简单。
我给病人治病。
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
我能帮助别人,因而也感到幸福。
” 我,”第二个青年说,“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
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当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
我勤勤恳恳地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
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感到幸福。
” “那么你呢
”他们俩问留在村子里的青年。
“我耕地。
地上长出麦子来。
麦子养活了许多人。
我的劳动,你们看,也没有白费。
我也感到幸福。
” 突然间,那位姑娘有出现了。
她没有变样,还是金黄色的头发,头上还戴着白色的花环。
她显得那么谦虚、美丽、善良。
“我很高兴,你们都依照我的话,又来和我见面了。
”她说,“你们的话,我全听到了。
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 “你是谁呀
”三个青年同声问道。
“我是智慧的女儿。
”姑娘说完又不见了。
高尔基的名言。
(最好是小学课本上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高尔基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 不知道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
——高尔基
急需 小学课文<在艰苦的岁月里>的全文
在艰苦岁月里 宫 恩 秀 1972年5月4日,72级80名护理专业的学子踏进了益都卫生学校的大门。
记得到车站接我们的是一位教体育的老师。
大约有20多名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身背行李,排着长长的队伍从火车站步行来到学校。
一进校门所看到的是几排简陋的平房,清一色的青砖建筑。
平房之间宽敞的地方还稀稀拉拉种着几畦小白菜,房前、路旁长满了叫不出名字的野菜和野花,墙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张贴大字报的痕迹。
学校南边是面积不大的操场,除了已经破旧的两付篮球架立在那里外,别的什么也没有。
操场南边有一大块地,长着西红杮和绿油油的小麦,那是为数不多的培训学员种的。
学校领导告诉我们:你们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招收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建设学校、改造学校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你们的肩上。
我是从农村推荐来上学的,新的学习、生活从踏入益都卫校的大门开始了。
一、学习抗大精神,丰衣足食学种菜 同学们虽然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但对种菜有不少同学却不知道具体种法。
不会就学,在干中学,所以,课余时间都是我们学习种菜、劳动锻炼的好机会,那时种的菜品种很多,有小白菜、大白菜、黄瓜、茄子、豆角等,同学们种的菜自己吃不完还拿到校外去卖,卖的钱作为班费。
记得有一个星期六下午,我们两个班的同学都在抢种小萝卜,同学们谁也不甘心落后,先是掘地、打畦、然后是耙地、浇水,再把种子用细土拌匀后散在畦里,最后散上一层薄薄的细土盖起来,种的工序就算完成了。
待一周后种子开始发芽了,鲜嫩的小苗伸着长长的脖子钻出地平面,我们先用水壶喷水,待小苗长大一些再浇灌,再大一些便可以间苗,使每棵小萝卜之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到麦收时小萝卜长大了,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收获着劳动的果实。
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在梦中漫步在教室以北那一大片绿葱葱的菜地里。
那种在田园里读书、谈心、嬉笑的欢快生活随着中专学习的结束再也没有体验过。
我班劳动卫生委员董隆俊对班级工作特别关心,什么时候需要种什么菜他都提前考虑到,并及时按量把种子买来。
种菜需要的肥都是同学们从便坑里挖出来,再拌上些土和草木灰发酵晒干得来的。
老师们家中烧的草木灰便成了我们青睐的好材料。
学校周围有不少菜农,他们经常来校偷大粪。
记得一天晚自习时间,天还很亮,一位菜农前来“惠顾”被我和劳动委员发现,他不听我们劝告挑起大粪就走,我们赶上去,每人抓住扁担的一头,三个人象推水车一样在原地飞快地转起圈来,最后,那位菜农无奈,只得把大粪倒掉,尴尬地走了。
记得好多年之后,有一次我到菜市场买菜,拿起几条黄瓜头也没抬便问:“多少钱
”“你拿着吃吧。
”卖菜者回答。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上中专时与我们争夺大粪的那位菜农,我笑了,他也笑着问我:“你在这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吧
”我说:“你已经成了种菜专家了,这菜长得都这么好。
”虽然岁月使我们老了许多,但由于那次“争夺战”,印象特深。
二、发扬奋斗作风,自力更生建校园 学校长期失修,围墙有不少倒塌了,汪书记和徐校长就带领同学们土法上马建筑围墙,我们用土加上麦草和水活成泥,制成土坯,土坯干后再垒起高高的墙,然后用泥巴将墙泥好,待干后涂上石灰粉,在雪白的墙上用大红色广告粉写上语录“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校内的路大都是土路,坑坑洼洼,下雨时积水,晴天时坷坷绊绊。
同学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开始修路,先是把路基整平,再用石墩打好,砌上路边后将砖平整地砌在路上,边砌边用沙充填着砖缝。
就这样,一条条整齐平坦的路在校内延伸、延伸……。
为了迎接73级新同学入校,团支部向团员青年发出倡议:自己动手,扩修操场,迎接新同学。
我们聘请汪书记和体育教师为总指挥,两个班的劳动、体育委员任队长,一场整修操场的劳动开始了。
铲平菜地、运灰运沙、修整球场和跑道等,劳动中同学们脸晒黑了,手上磨起了泡,仍然坚持干到底。
经过两周艰苦劳动,一个平坦、宽敞的新操场建成了,它凝结着80多名教师和同学们的汗水,每当我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军训等体育活动时,内心充满了自豪。
学校西院有座古建筑式的尖顶楼,需要拆除,重新建造一座适合学生住的宿舍楼,为了节约资金,学校领导决定动员全校师生参加拆楼。
72级学生中有30名男同学,他们自称为“护士大爷”。
那次拆楼,“护士大爷”们更是一马当先,他们在学校领导带领下,腰上系上安全绳,率先爬到了楼顶,女同学也不甘落后,爬到楼的侧面,排成一个个接力梯队,楼上的瓦拆下来了,接着拆楼顶木板及地板、砖墙等,仅这次拆楼,可为国家节约资金3000余元。
新楼建筑开始了,运送水泥楼板就成为同学们的义务劳动。
劳动委员把任务分配到每个小组,具体要求是保证安全,既完成任务又不准占用学习时间。
有的小组需要在晚自习后借着灯光或月光,把一块块小泥板从东院运到西院。
74年7月份,楼竣工交付使用,72级同学已毕业离开了学校。
我留在了学校,当望着那崭新的楼房,雪白的墙、明亮的窗、黄色的门上挂着一把把正期待着74级新同学开启的锁,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在这片土地上,有同学们辛勤劳动洒下的汗水,也留下了他们学习、劳动之余那欢乐的笑语和歌声。
我怀念那挥散青春热血、不畏辛劳只求奉献的年轻时代;怀念那共同学习、生活、奋斗过的老师与同学,那艰辛建校的一幕幕,至今仍记忆犹新。
三、自力更生制教具 72年学校开始恢复招生时,解剖教研室唯一的教具就是那一具用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和几块零碎的骨标本。
为让学生学习时有更多的实验标本,解剖教研室何树辉、王福胜到潍坊医学院和公安局联系收集尸体标本,记得在一个酷热的夏天,他们从公安局运来一具击毙的男尸,为不使尸体腐臭,便连夜进行组织解剖,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才完成。
王福胜老师还经常到已掘开的坟墓里寻找骨标本,经消毒处理后,再用铁丝串连起来,经他自己制作的骨架就有两付,另外,还有一些头颅骨、四肢骨等。
护理技术操作缺乏实验物品,于春华老师亲自到中心医院借来应用,有时干脆将学生带到医院去练习、实验。
没有模拟示教人,老师就让同学之间相互练习、有时老师当病人让学生在自己身上练习。
艰苦的办学条件,锻炼了师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实习中为了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轻病人痛苦,就在自己手背上反复穿刺练习,有的同学手背扎肿了,还在继续练习,直到熟练。
在建校那艰苦的年代里,没有一个人去计较加班、报酬等,他们都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默默地贡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