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13句受用终生的人生格言

13句受用终生的人生格言

时间:2017-11-16 01:30

有哪些好的人生格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可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人可有正气,但不可有媚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你的人生格言和激励你的话是

只要学不在死就往死里学,这就是我的人生格言,自己也不断的努力去实现自得目标不断的去奋斗.

人生格言。

要150字

无论黑夜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鲜花没有经历奋斗的血雨,开不出灿烂;蝴蝶没有经历蜕变的疼痛,飞不出沧海;珍珠没有经历时光的磨砺,闪不出光芒.在成长与蜕变的过程中,他们的心中揣着无边的希望.希望开放,希望飞翔,希望生光.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心中也揣着希望.希望伴我同行.而那句话,让我拥有幸福,让我受益终生.——无论黑夜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那是令我蜕变的九岁.我兴冲冲的捧着奖状,一蹦一跳的在小路上玩耍.放假了,今天老师说我是班里最乖的孩子,还给我发了一张奖状,望着手里红艳的,光芒的荣誉,我的心里满是甜蜜,这可是我的第一张奖状啊!要好好收起来!爸爸妈妈肯定会很高兴的,想着想着,我加快了脚步,心早已飞到了天堂.还没有进家门,就听见了尖利的争吵,熟悉的令我讨厌的谩骂与哭泣.我的笑凝在了脸上,脚步停了下来.又开始了,爸爸妈妈的争吵是无止境的,他们说我是错误的出现,他们的婚姻是坟墓.我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还没来得及说出奖状的事,双眼通红的妈妈便过来拉住了我的手,向门外走去,我不知所措,手里的奖状在挣扎中跌落在地,最终成为眼里的一粒影像,然后不见.接着,他们离婚了.在前往另一个城市的火车上,我看着妈妈,再看了看她手上的书,怔了怔,然后,妈妈扳正我的身子,指着发黄的书页上一行铅印而模糊的字,盯着我的眼睛慢慢念道:“无论黑夜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古老却令人心安的味道萦绕在我的鼻尖,那是时间的香味.我不懂,也不明白,但却坚定的点了点头.终于,妈妈泪如泉涌,抱着我哭成一团.从那时起,我便学会了希望,因为拥有希望,我不畏风霜,因为拥有希望,坚强勇敢.那句话,让我受益终生.现在,我的十五岁.我的青春正在大放光彩,我的人生才步入正轨.我会用希望与努力,蜕变成蝶.我永远相信,远方是快乐,是成功,希望会是我充满力量,让我不畏风霜;只要心存希望,黑夜会被白昼替代,光明终会掩盖黑暗.鸟眺望的地方,叫做远方.我会用希望与努力斩破黑暗的屏障.在远方看一场光明撕破黑暗的日出,光明会照耀前方的路,只要我们心怀希望.那句话,使我受益终生.一路上,希望伴我成长.

急需格言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希望的种子结硕果,风生水起正当时

今天的一滴汗水,就是明天一分的收获。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永远战胜愚昧1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14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15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雄鹰展翅方能高飞,骏马奔腾方能驰骋,诸君努力方能成功。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年轻没有失败,青春炫出色彩。

2 团结友爱,宽容豁达。

3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故兼程。

4 人生不接受平淡,命运只收藏精彩。

5 花有重开日,人无在少年1,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每天.永不后悔!2,向最努力者看齐!3,相信自己多一点,要比完全相信别人好的多! 青春不言败,爱拼才会赢

好好珍惜初中时光吧,高中比这个时候跟累相信自己,证实自己在未来的一天里;我将这样度过;我要用最响亮的口号迎接朝阳;我要用最勤快的双手洒扫家园;我要有最积极的心态走进课堂;我要用最自信的微笑面对危险;生命因梦想而美丽,人生因追梦而绚烂。

人人成功,各得其所。

日有所进,日后有为。

读书在于造就完美的人格。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灵感+珍惜时间+少说空话+埋头苦干=成功。

效率×时间=成绩 能力+勤奋=效率 知识+方法=能力知识+能力=方法 能力+勤奋=效率 效率×时间=能力知识+方法=能力,能力+勤奋=效率,效率*时间=成功。

理想+信念+反思+意志+效率=大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精研博学,笃行仁德。

学之染人,甚于丹春。

博学敏思,立志共兴。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成功之路也。

认真是成功的秘诀。

我成功,我自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我的课堂我做主。

课堂我们的天地,我们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成功属于坚韧者●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

马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谚云:世界无难事,只畏有心人。

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也,志坚则不畏之不成。

--任弼时:《言志》●我认为再没有比那些只顾自己鼻尖底下一点事情的人更可悲了。

卢瑟福●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

英格利希治学要持之恒●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为政》●学问须时时拈掇,乃时时受用,纵无人讲,亦须去寻人讲。

--李贽:《焚书·答庄纯夫书》●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张载●做学问要花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吴玉章●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茅盾●要使脑子平静,并充满了你要研究的问题,而又极端地注意集中,我想任何人都能解决他所要研究的问题。

--甫兰脱和倍克尔●一个人到处分心,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

乔叟●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

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深挚的友情是最感人的。

就我自己说,我们要能多得到深挚的友谊,也许还要多多注意自己怎样做人,不辜负好友们的知人之明。

邹韬奋●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苏格拉底尊重真理●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周恩来●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达·芬奇●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飞鸟集》●人应该有爱好真理,见真理就采纳它那样的心灵。

--《歌德谈话录》●尊重真理就是聪明睿智的开端。

赫尔岑●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赫尔岑:《西方论选》●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因为它是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眼的引路人一样。

高尔基●真理的小小钻石是多么罕见难得,但一经开采琢磨,便能经久、坚硬而晶亮。

贝弗里奇●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爱因斯坦榜样●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

(英国)●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

(希腊)●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

(英国)●极少有几个生活的榜样是完美和纯粹的。

(蒙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科·达勒维耶)●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

(塞·约翰逊)●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

(威·亚历山大)●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

(罗·阿谢姆)●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

(法国)●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

(塞内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后汉书》)●官廉兵俭。

●打铁先要本身硬。

●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宋史》)●以身作则胜于口头训诲。

(英国)●以身作则对好人来说固然是绝伦的大好事;但对坏人来说,它的害处是无以复加的。

(荷马)●与其发号施令,不如身体力行。

(塞·约翰逊)●有这样的情况,甚至范围很小的模范的地方工作,也比中央许多部门的国家工作有重要的全国性意义。

(列宁)●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抓住典型。

()宝●精者,身之宝也。

(明·王文禄)●勤为无价之宝,慎为护身之符。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

(汉·张衡)●不贪为宝。

●贤才,国之宝也。

(明史纪事本末)●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

(唐·白居易)●国之宝器,其在得贤。

(北史)●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宋·王安石)●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墨子》)●天之生才也甚难,人主得才亦甚难。

(宋·叶适)●千金何足贵,一士固难求。

(元·逑贤)●一个国家里有才华的人,如同矿藏里的黄金。

(美国)●物以稀为贵。

●本地没朱砂,红土也为贵。

●只有一只眼睛的人,必定担忧失去它。

(欧洲)●宝石不能和石头相碰。

●一个便宜三个爱。

●世上只有一个便宜。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贪小便宜吃大亏。

●吃了省瓜钱,得了绞肠痧。

●爱便宜,错便宜。

得便宜时失便宜。

●不图便宜上当。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便宜东西吃穷人。

●绝不要因为便宜就去买你所不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都是昂贵的。

(托·杰弗逊)●贪便宜者非君子。

●狗肉上不得台盘,稀泥巴粗不上壁。

抱负●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

(托·富勒)●抱负是高尚的行为,成长的萌芽。

(欧洲)●抱负永远是一种欢乐,是一种如地产一般可靠的财产。

(史蒂文生)●人类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做什么。

(罗·勃朗宁)●人应该进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则,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罗·勃朗宁)●我的抱负就是我唯一的朋友。

(朗费罗)●单靠自己的幼翅,鸟儿是很难在高空翱翔的。

(威·布莱克)●我饮的是抱负酒,服的是幻想药,所以我会永远朝气蓬勃。

(高尔斯华绥)●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兵(拿破仑)博精●广学而博,专一而精。

(英国)●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清·梁启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

(明·王廷相)●技艺千般有,不能样样精。

(英国)●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失。

(列子)●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清·郑燮)●千虑之计,有劣于一虑之得;百艺之能,有粗于一技之习。

(宋·崔敦礼)●学者,贵能博闻也。

(南北朝·颜之推)●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牟子)●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三国志》)●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宋·欧阳修)●博见馈贫之粮。

(南北朝·刘勰)●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

(汉·刘问)●博学的人是知识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诺思科特)●兼收并览,广议博取。

(宋·郭熙、郭思)●兼取从长,以为己善。

(宋·朱熹)●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唐·韩愈)●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

(南北朝·刘勰)●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

(宋·刘克庄)●采得百花酿纯蜜。

●会十事,不如精一事。

(英国)●十事半通,不如一事精通。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把一页书好好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英国)●聪明人接触各类知识。

但他是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

(欧洲)●要挖井,专掘一口。

(朝鲜)●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

(董必武)●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法国)●为了发现许多事物,你必须仅仅寻找一个事物。

(切萨雷·帕韦泽)●艺不精,误终身。

●人之学力有限,术业贵乎专攻。

(元·黄晋)●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宋·王安石)笔是思想的舌头●笔是思想的舌头。

(塞万提斯)●笔墨是智慧的犁铧。

(约翰·克拉克)●笔杆子已成为号角。

(朗费罗)●笔给人带来的创伤是最深的,它能使生者死,死者生。

(约·泰勒)●我宁愿受到蜥蜴的恐吓,也不愿受到一枝无情的笔的进攻。

(托·富勒)●在真正的伟人的领导下,笔会比剑更有力量。

(布尔沃·利顿)●若不是笔帮助了剑,恺撒大帝可能早已被世人遗忘。

(亨·沃思)

终生教育的提出时间

这是“终身教育”这一术语,1965年在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

最近提出的是在现代教育终生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性教育思潮,世界各国,都把它作为一种改革教育的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国情,作出与各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改革措施。

在我国,也以法律形式把它确定下来。

而人类教育终生化的思路,中、外古代都早已有之。

至于作为现代教育概念与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原则,首先向世人提出的,要推我国的教育大师——陶行知。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终生化思想在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前55l—前470)就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受教育。

他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还告诫人们,“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说明,孔子已注意到终生教育还要以不同对象的人的年龄、心理特点为依据。

孙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仁的境界,不只是指人生某一特定阶段的教育任务,而是一个终生学习、修养的过程。

他勉励弟子说:“士志于道”。

即使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的这些注重终生身心修养与学习的论点,可谓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终生化思想的体现。

战国末期的荀况(前335—前238),对终生教育讲得更切要。

“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是不可以固步自封的。

荀子曾问:“学恶乎始?恶乎终?”即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答案是:“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止乎没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央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是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直至老死。

只有不断地学习,人,才能成之为人。

在孔子、荀子之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中,注重教育终生化的还有南北朝的颜之推,唐韩愈,宋朱熹,明王守仁,清顾炎武、戴东原等人,他们对此各有独特之见。

颜之推(53l—590)既注重早期教育,也认为“晚学亦有大成”。

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之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然而,人也有不得志时,使学“失于盛年”,但“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韩愈(768—824)“三岁而孤”,由嫂扶养。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成年后,他在《答李翊书》中,以己之学文经历,竭诚相告李生。

勉以仁义道德为修身之先。

但不可期望速成。

他说自己,“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朱熹(1130—1200)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把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一个统一过程来关注的人。

他特别注重“小子之学”。

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九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

”朱熹重视仁义道德修养,他认为“德行之于人”,“皆人性所固有,人道所当为”。

“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朱熹讲究心性之法,行之于身,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工,而须终生之笃行。

王守仁(1422—1528)世称阳明先生。

善教弟子圣贤之志。

他在中指出:“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暴,“学术之不明”:无豪杰之士者为之倡焉耳。

省吾忠信仁爱之质得之于天者既与人殊,而其好学之心,又能老而不倦若此,其德之日以新,而业之日以广也,何疑乎!”这是阳明先生称赞“好学”、“达德”、“老而不倦”者以勉诸门生之言。

并说:“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

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可见阳明先生,也是主张重德行,志于学,一贯终生的。

顾炎武(1613—1682)世称亭林先生。

一生“重尚实学”,“博权古今”,是明末清初一大儒者。

然其所处时代,正值“明清鼎革之世”。

因而力主“明道救世”为当务之急。

他在说:“天下之道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

”门人潘来,曾称:“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

”“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曾一日废书。

出必载书数麓自随。

旅店少休,披寻搜讨,曾无倦色。

”在顾炎武看来,岁月易逝,应“忘身之老”。

“夫一生仕宦,投老得闲,正宜进德修业,以补从前之阙”“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这正是我国古代贤者、智者们中躬亲实践教育终生化之一范例。

戴震(1723—1777)字东原,早年家境贫寒。

小少拜塾师“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凡读书,“每字必求其义”。

他在中称:“……闻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经示后之人,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

寻思之久,计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这就是戴震注重自学,深思而自得之切身体验。

戴震一生,对经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均有研究,对中国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都有重要贡献。

是自学成才,卓然为一代大师。

尝教门生,严谨求实,好读书而必求甚解。

他认为:“儒者于平生之遇,率目为适然,独孜孜不怠,以学自怡,竞老而不倦。

”这种终生志于学的精神,既是戴氏自我写照,亦在勉诸门生。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古代圣贤们,虽在学术理念上各有所异,而在“立志”、“修德”、“知学”、“力行”一贯终生的教育终生化思想是颇相一致的。

这种思想溢于民间,中国民间始有“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和“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格言。

二、西方古代、近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终生化思想教育终生化思想,不仅中国有,西方也有。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在理论上提出了教育从幼儿到成人的一套完整体系的人。

他认为:教育要从幼儿开始。

并主张:儿童从3岁开始送到村庄的神庙,由国家规定的专人监护与教育。

7岁以后,儿童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直到18岁。

18—20岁的青年要受军事训练,进行意志教育,培养勇敢的美德,以坚守岗位,保卫国家。

20—30岁的青年,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和声学,以锻炼思考力,使他们开始探索宇宙奥妙。

30岁以后,学习辩证法,培养洞察世界的能力。

35岁以后,要参与战争或其他社会实际的公务活动,经受锻炼,成为优秀人物直到50岁。

虽然,这是柏拉图为“理想国”培养统治者的理想教育过程,但理想社会中理想的统治者的培养,也必然是一个终生的教育过程。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的大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主张世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并把人的教育划分为4个阶段:即6岁前属幼儿教育阶段,由母亲在家庭中教育,但“必须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应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在他们身上”. 6—12岁为初等教育阶段,入国语学校受教育,“应当把青年人终生有用的事物”教给他们。

12—18岁应入拉丁文学校,“学生应学会四种语文,应当对艺术得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18岁以后成人了,应施以大学教育,其课程“应该是真正普遍的,应有学习人类知识的每一部门的准备”。

夸美纽斯还强调,“在认识事物时,还要有实际的行动”,“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所不是为学校而学习,而是为生活而学习”。

他说:“对整个人类来说,整个世界就是学校”,“对每一个人来说,他的生活,从摇篮到坟墓就是学校”。

让各种年龄的人去做他能做的事,让人终生都有东西学,有事要做,才能获得成功。

”显然,人类教育终生化思想,在夸美纽斯的笔下,已表述得够明确的了。

杜威(185—9—1952)作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既受到世上许多人赞扬,同时也受到许多人的抨击。

究其原因,一是杜威行文晦涩,使人误解;二是少有人能耐心读完他的著作,并理解他的意思;三是原来追随他的人,独创了自己的新思路,建立各自的新观念。

因而也就离开了他。

再加上杜威生活的时代环境是复杂的,因而其学术思想成就,也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单就其教育思想来说,如能从人类教育终生化的观念出发多读一些他的著作,同样可以发现其教育思想中的不少闪光之处。

比如他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变化着而不是安稳和固定的世界中。

”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只“教育过去的活动,传递过去的技能,严重地不去理会观在的势力,这些势力正在创造未来,我们学校毕业生将会在某天在那里生活。

”而在观实中,在他看来,今日教育问题是要面对近代世界的一切问题。

因而,他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关系和影响。

他说:“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科学,通过其在发明和技术上的应用,是近代社会中产生社会变化和形成人生关系的最伟大的力量”。

他还预言,“从机器时代进到电力时代以后,科学还可能引起更大的社会变化”。

联系到教育上,他认为教育应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转化”的过程。

所以,他说:“教育,如果它是真正的教育,应使这些学生,当他们被输送出来的时候”,“学校应该已经给了他们进入他们当代世界的某些在理智上和道德上的钥匙。

”杜威讲的“理智上和道德上的钥匙”,在今天看来,应该是人们从“学校”进入社会后终生受用的,既能使人不断地进行“理智上”的拓展,“道德上”的提升,以及在文化、科学、技术技能等各方面不断丰富和把握的终生学习,即终生受教育的“金钥匙”。

怀特海(186l—1947)是英国科学哲学家。

是他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

他因鉴于英国教育只灌输无活力的、枯燥乏味的概念,从而提出了两条教育上的戒律:一条是“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另一条是“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他认为,“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

他还提醒教师们,教育“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念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是一个由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

所以他说“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基于以上的论点,怀特海从人生全程的视角提出了他的“教育节律”理论。

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奇异阶段”、“准确阶段”和“概括阶段”。

在怀特海看来,人的心理发展的周期性,是由无数个阶段性循环所构成,这种循环,贯穿在人的学习与成长全过程,即从幼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而每一循环“在重复的结构中带着差异”。

他认为这是“规律”。

并告诫人们说:“在现代生活的条件下,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有训练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今天我们维护我们自己,明天科学又将前进一步,到那时,对没有教养的人们所作的判决将不会有上诉”权。

这是怀特海提醒人们,要注重终生教育而留下的箴言,值得我们十分关注。

统观以上所述,关于人类教育终生化的思想,中国的或是西方的思想家、教育家,尽管他们在哲学上或教育理念措词上各有差异,而在教人“成业”,必先“立志”、“修德”与“好学”,并一贯终生的思想,中国和西方也是极相近似的。

这为后继的教育思想家开拓了宽广的思路。

然而不论中国古代或西方古代、近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言之所及,只是人类教育终生化的一种体验,即一种意向性的思路,虽有个体的直观行为、经验因素,但多少只是对其意义的抽象把握,因而未能从中概括出“终生教育”这样一个概念。

人们可以打开中、外教育史及其有关资料来查阅,第一个向世人提出“终生教育”概念的是中国的教育大师——陶行知。

三、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教育大师。

他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曾受西方文化教育的洗礼。

他的教育终生化思想,既承传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思想之精华,又集西方思想家、教育家思想要义之大成,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创立了“与人生为始终”的生活教育,贯穿于他30年的教育实践中。

人们如从教育终生化的视角,去看他的生活教育,也不妨说,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就是他的教育终生化理论。

生活,作为一种生命活动,自然与人生共存亡,与生命共始终。

(一)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概念教育与生活结合,这种教育就不再是6年、9年或16年的“短命教育”而必然是终生教育。

研究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所根据的资料,应以他首次向国外人士发布的Education For All.1945()这一文本为准。

尽管他的教育终生化思想萌发较早,几乎是与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发展与完善相并行,直到40年代中期所撰英文文本时,对终生教育作了科学地界说,这说明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由过去在一定程度上的明确性,演化为完全的确定性。

陶行知的终生教育定义,最早是用英文表述的,即Education for the whole life汉译为:“生命全程的教育”。

也就是陶行知口头上常讲的“整个寿命的教育”。

陶行知终生教育的涵义。

其原文是:To cultivate an appetite for learing.learn to live;live to learn.learn as lonlearn as we live.Once the habit of learning is established,a life long progress of the individual is insured.汉译为“培养求知欲望。

学习为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只要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不断进步。

”这是陶行知对他30年来的教育实践中,论述终生教育的最后概括。

如果说,人类终生教育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潮,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促使各国教育改革,将“终生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以构建“教育社会”大厦,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陶行知在20世纪30年代就给终生教育定义为“整个寿命的教育”,40年代又在用英文撰写的《全民教育》中给终生教育以定义、内涵并向世界宣布,这就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以终生教育为指导原则所构建的新教育大厦,放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二)陶行知终生教育要义陶行知于1945年9月间,用英文撰写的文本,在时间上说,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而就其内容的主体意义上说,仍有其观代价值与当代意义:其一是以“民主第一”为前提,把终生教育放在文本的中心位置上。

由于中国文化历史的原因,在中国这块土壤里,“恰谨天命”和祈望“天惟时求民主”的意识,十分丰厚,加上陶行知生活的年代里,盛行的是专制主义统治,使具有自由、平等理念和民主、科学精神的并一心要教人民做主人的陶行知,“为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推行民主教育”而写出了《全民教育》中的第一条指导原则:“民主第一”(Democracy First)就很自然的事了。

有了民主第一,才有可能使终生教育不仅成为文本的中心位置,而且从当今社会发展来说,今后也应将“终生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因为这是“进入2l世纪的一把钥匙。

”其二,全民的终生教育。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在阐述教育终生化思想时,往往都是从个体出发来谈立志、修身、求知,一贯终生。

孔子虽说“述而不作”,但他是注意终生学习的。

荀况说学不可以已”。

至于后贤们讲究修身养性,那更是个人之所行所为了。

西方思想家、教育家们,言及教育终生化思想时,多少也是指个人或部分国民。

尽管夸美纽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普及教育”的教育家,也得到西方其他国家中的教育家们赞扬,而实际上,西方各国当时也远未做到。

教育终生化思想,也只停留在各人的著作中或个别人的身践力行中。

而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不仅贯穿于他的著作中,也体现在他30年的教育实践中。

特别应指出的,他把定义为“生命全程教育”为终生教育,放在《全民教育》这一英文文本中,这就意味着人生为始终为终生教育,必须是全民性的终生教育。

其三,全面的终生教育。

陶行知在,《全民教育》英文文本中,把“全面教育”定义为:An all round education.意为“全面完整的教育”。

其涵义是“心、脑、手并用。

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

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

”[23](P427)这里指的“心”,是指人那独立、自主的精神主体。

涉及人的精神,“灵魂”领域。

含心灵的慰藉、精神寄托、情感激动和思想境界乃至信仰的建立。

再加上述涵义中的其他因素,“构成和谐的生活”,当然不只是求一时一日之需,而必须是与人生为始终的。

陶行知他那与人生为始终的终生教育光辉思想,如能得到20世纪后半叶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则必能给新中国的新教育,增添许多活人。

(三)陶行知与朗格朗陶行知——“这是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名字”,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竟被历史尘封了30年。

他那以人生为始终的终生教育思想,也被历史的尘埃层层掩埋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和80年代初为陶行知平反,人们重新发观了陶行知。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面对国外终生教育思潮的冲击,引起了国内学者们深切关注。

此后,学者撰文著书,谈及终生教育莫不引自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郎(Poul Lengand1910—)的著作。

朗格朗,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官员,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委员会”,朗格朗以该组织秘书处官员身份作了报告。

该报告开始题为《持久不变的教育》(Educa—tion permanente),后又改为《与生命一样长久的教育》(Lif long educa—tion)。

[26](p191)朗格郎的报告引起会议的关注。

1967年欧洲议会文化合作委员会(CCC),决定把终生教育理论作为各项工作的主导思想。

至于把终生教育理论推进为一种国际思潮,其直接的推动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郎格郎一时成为终生教育倡导者的代表人物了。

其实,陶行知提出终生教育在时间上比郎格郎早20年。

在教育终生化的思路上,朗格郎是在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变革的背景下,从成人教育(含再就业教育)自然演化出了终生教育,而陶行知是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本身演化为以人生为始终的整个寿命的终生教育。

两相比较,各有不同的背景与条件。

但人们不可误认为终生教育是“舶来品”,中国,终生教育有自己的根基。

近些年,国内教育界已关注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