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治家格言》朱柏庐

《治家格言》朱柏庐

时间:2017-07-06 08:34

朱熹朱子家训的作品争议

《治家格言》是清初朱柏庐所著。

朱柏庐(1617~1688),著名理学教育名用纯,字致一。

昆山(今属江苏)人。

与归有光、顾炎武为“昆山三贤”。

明诸生。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

局势稍定,返回故里。

因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含有不忘杀父之仇的意思)之义,故自号柏庐。

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平生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

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

除《朱子家训》外,尚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

《朱子家训》到底是朱熹写的还是朱柏庐写的

绝对是朱熹

我们刚刚在课本上学过朱子家训的一个片段,课本以及老师都是说是朱熹写的(因为我们班也有人和你提出相同的问题哦

选我吧吧吧吧

^_^)

《朱子家训》的作者是谁

《朱子家训》有二,一为朱柏庐所作,二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做。

  朱柏庐所作《朱子家训》原名为《治家格言》,朱熹所作《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而“紫阳”是朱熹的别号。

  “朱文公的《朱子家训》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贤所撰写出来的不同传世巨作。

很可惜世人多把他们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们多以《朱子家训》来称呼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反而朱熹老夫子真正的《朱子家训》一般人多不了解。

”——朱祥南(朱子25世孙,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  希望对你有帮助,还请采纳哦

有关朱子家训的故事有哪些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春秋时代,鲁昭公在国内待不下去,出走到齐国,齐景公问他:「你年纪很轻,就把国家丢掉,这是什麼原因呢?」   昭公回答说:「我年纪很轻,很多人爱护我,但我没有亲近他们;很多人规劝我,我又不留接受。

於是弄得里边无人帮助,外边无人拥护。

现在已没有一个人真心帮助和拥护我,倒是奉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

这就好比秋天的蓬草,根茎已经枯萎,枝叶尚自美丽。

可是等到秋风一起,自然就连根都被拔起来了。

」   景公觉得他这话很有道理,就转告晏子,并且认为若让昭公回去,该成为一位贤良的国君。

晏子说:「不会如此。

凡掉在水里的人,原先是不防备失足的;迷途的人,原先便是不注意路径的。

一定等到掉在水里以后,才会想起应该注意路径。

犹如面临灾难的人,才急著铸造兵器;吃东西塞住咽喉的人,才急著去挖井取水。

虽然这时候用最快的速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   这故事载於「晏子春秋」,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但含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我们对任何事,都要想深一层,想到它可能的发展,预先作妥善的准备,作个万一的预防;假若事到临头,才如睡梦方醒,那麼必像鲁昭公那样,不容於臣民,再要恢复已来不及了。

  后来人们便根据晏子说的最后几句话,引申成「临渴掘井」这句成语,用来嘲笑人平时对於事情不做准备、不知提防,等到事已临头,才忙著采取措施去应付,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譬如一个学生,平时不好好听课,不确实做习题,对课本所讲的模模糊糊,脑筋里没有印象,待到考试时,便临时抱佛脚,开夜车,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但已经来不及了,这便是「临渴掘井」。

我们用这句成语时,还可将「未雨绸缪」来联用;「未雨绸缪」即事先预作防备,免得到时手足无措的意思。

如:「我们作什麼事都应该未雨而绸缪,不要临渴而掘井。

古诗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它出自何处

大意是什么

体现了中华民族

《朱柏庐治家格言》传统美德是节约,在现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是想告诉我们要谨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在满足自身需求后不可浪费……这只是我 的理解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