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的养生名言有哪些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到过“三戒”,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也就是人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来养生。
如果是青少年时期,机体发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频。
如果是壮年时期,身体强健达到顶点,力量充沛,脾气也大,切记不要与人争斗,以免伤人伤己。
如果是老年时期,体质已经虚弱,就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是什么意思
最好能解释的详细点
1 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
宽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
做人要学会宽容。
宽容如水。
宽容,即原谅他人的过错,不耿耿于怀,不锱铢必较,和和气气,做个大方的人。
宽容如水般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
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冷静、清醒。
什么是合作呢
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
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所以,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
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怎么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你一定在音乐厅或电视里看到过交响乐团的演奏吧,这可算得上是人与人合作的典范了。
你瞧,指挥家轻轻一扬手里的指挥棒,悠扬的乐曲便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流向天宇,也流进人们的心田。
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
我想,这主要是依靠高度同意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协作精神。
研究发现,乐观高手们所列出的烦恼事项,远低于一般人,而他们花在抱怨上的时间,也远少于一般人。
乐观的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会花时间去推卸责任:“都是他的错……-”或唉声叹气:“为啥我老是这么倒霉?”乐观高手共同的态度是:现在没时间怨天尤人,因为正忙着解决问题。
而当你我少一分时间抱怨,就多一分时间进步。
这也正说明了为何乐观的人比较容易成功,因为他们的时间及精力永远用来改善现况。
所以,要培养乐观一点也不难。
请就从现在开始,把注意力的焦点从“往后看怨天尤人”,改为“向前望解决问题”就行了。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勤奋。
对一个成功的人生而言,保持勤奋大概是除立志之外最为重要的事了。
因为无论多么远大的志向,如果不能以勤奋的态度去落实,就永远无法变成现实,最终也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勤奋对于一个人如此重要,然而,他和人性中所有的优秀品质一样,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磨砺才能具备。
勤奋的来源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面临严峻的生活现实,不勤奋便会有沦落的危险,从而不得不勤奋,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这种勤奋是因环境的压力而生。
一种是把勤奋当作修身的重要内容,积极主动的去实行、去锤炼,这种勤奋因内心的力量而生。
但无论是哪一种来源,最终对勤奋品质的拥有是一样的。
当然,来自于内心的力量必然会更持久、更强大。
勤奋是一种长期的心理趋向和行为状态,而不是由一时一事所激发的短暂的冲动,因此,勤奋的养成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日积月累。
古人说:“吃的苦中苦,方知甜中甜。
中应该说说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就必须具备能吃苦地精神。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高尔基苦难的童年为人熟知。
安徒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时也说:“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的生活才会有成就。
” 吃苦是人生的立业之本。
如果说前辈的吃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逼出来的话,那么年轻一代则要靠“自觉吃苦”来养成。
所谓“自觉吃苦,一是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深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道理,把吃苦当做磨炼自己意志的“磨刀石”,自觉投身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在磨练中积累吃苦的精神财富。
二是要自觉地找苦吃。
要挑艰苦的工作去做,并有意识地与苦为伍,敢于同艰苦的环境和困难较量。
三是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一个以吃苦为荣乐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
敢吃苦的人先苦后甜,是因为他们能吃苦而不会再吃苦;怕吃苦而不吃苦的人,先甜后苦,是因为他们怕吃苦而偏偏吃苦。
先苦后甜,是苦尽甘来。
这种苦是经验是财富是美好的回忆。
先甜后苦,是甜尽苦来,这种苦是教训。
享乐在先,能令人羡慕。
但这只是昙花一显,只有能吃苦才能幸福长久。
只要屈下腰,出把力,吃点苦总是会有收获和回报的。
天上掉馅饼的事别指望。
欢乐与痛苦相拌,艰辛与甜美共生。
今天的苦涩和艰辛就是明天的辉煌,世人只能在苦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甜前之苦包含勇敢,包含智慧,包含进取中的奉献精神。
它能苦出“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强者气魄,苦出“纵死犹如侠骨香”的英雄本色,苦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好未来。
2三件事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改革开放之初,霍英东便率先投资祖国内地,从广州白天鹅宾馆到中国温泉宾馆,从公路到桥梁,从体育基金到残疾人福利基金,从暨南大学到英东游泳馆……迄今为止,霍英东投资捐赠内地已超过50亿元。
而在众多内地投资中,以南沙的投入资金最为庞大,十年总计26亿元人民币,霍氏的不计回报的执着投入使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区3●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易卜生●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托尔斯泰●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
——达·芬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高尔基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
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行不?希望能帮你
祥安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副谚语联。
选自清人石成金《传家宝·联瑾》、金缨《格言联璧》。
上联是说,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欢乐。
这里有个心态问题。
宋代诗人林逋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省心录》)。
怎样才能使人感到满足呢
关键是要“少私寡欲”,“少欲则易足,易足则身心安乐”(清·冯斑《钝吟杂录·家戒下》)。
对于老年养生来说,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尤为重要。
72岁的孟凡立有一首打油诗写得好:“无忧无虑又无求,何必斤斤计小筹;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切莫得陇又望蜀,神怡梦稳慢白头”(1983年第2期《书法》)。
\ 下联是说,遇事能忍,心里就会安宁。
自古以来,国人似乎特别看重忍:如“必有忍,其事有济”(《尚书·君陈》);“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害大义”(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
民间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太和”的谚语。
至于以唐·张公艺名义写成的《百忍歌》在旧时流传很广。
《百忍歌》云:“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当然,对“忍”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不分场合、对象,不分是非曲直,一味地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60岁老人如何保养身体
随着我国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保健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我们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探讨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二是关于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三是如何认识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因素,四是关于做好当代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几点建议。
下面笔者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恳请各位专家同仁给予批评指导。
一、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卫生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
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
所以要把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作为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我国魏晋时代著名养生学家嵇康在中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
”(卷四八)这里提到的五难,有四难是属于心理方面的,就是说几乎全部与心理有关。
可见,古代养生学家谈保健养生就是以心理保健为主。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和健康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 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则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因为情绪有它的生理机制。
当人处在情绪状态时,会引起身体的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心跳加快,常达80-200次\\\/分;血压上升,收缩压从正常的130到230 以上;呼吸每分钟可达40-50次。
人在恐惧时或突然震惊时,呼吸加强而短促,甚至会出现中断;心跳加速,每分钟增加20次;血压也会随之增加。
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对老年人来说,抑郁、烦恼、发怒等消极情绪往往是引起或激发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
例如,由于过分抑郁或恐惧,会导致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疾病。
临床实践证明,许多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曾有过持续的消极情绪,或遭受过重大的情绪挫折。
生物学实验表明,消极情绪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脑活动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机体抗癌力量下降。
在具备其他内因与外因时,使癌症得以形成。
而相反,积极的情绪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
据研究,笑可以促进身体内部的激活水平。
大笑一次,身体内横膜大约可以蠕动18次,而小笑的蠕动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松。
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疼痛是由于肌肉紧张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缓和肌肉的紧张程度,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这些主要是阐述心理保健对老年个体健康上的直接影响和意义。
2. 老年心理保健的社会基础 进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会的工作岗位,这是社会为老年人创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机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离退休前后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变化。
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难于适应,心理上还出现一些毛病,如空虚、寂寞、焦虑、忧伤、抑郁等,人称为退休综合症。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争强好胜的人,事业心强的人,工作严谨的人,性格固执的人,好争好斗的人,缺乏离退休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高。
老年社会学研究表明,退休综合症主要是由于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
失落感会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丧失时期,工作丧失了,规律丧失了,地位丧失了,优势丧失了,人际关系丧失了,进而认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尽头;空虚感会使人感到无所事事,生活无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虚无的;怀旧则容易使人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尤其是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
转念一思早成过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惨然。
在怀念过去的同事和朋友时,发现有的作古,有的丧偶,有的长病卧床,有的远隔千里无缘相见,难免无限凄凉。
有调查统计表明,退休综合症一般经过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反应,个别人需要稍长的时间。
这种现象对绝大多数刚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尤其是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老年群体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就是说,探讨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将对广大离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 我国著名的专家许淑莲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五条:①热爱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③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④性格开朗,通情达理;⑤人际关系适应强。
国外专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方面研究得比较具体,他们订出了10条参考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③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理想;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和控制;⑨在不违背集体意识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 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
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 有健全的人格。
情绪稳定,意志坚强。
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
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
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
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
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
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
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
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和社会责任感。
4. 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
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
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 能保持正常的行为。
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
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这五个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因为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标准。
但无论多少标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基本正常”,即说话办事、认识问题、、人际交往等都在正常状态之中。
只要不偏离“正常”的轨道,那么其心理健康就是达标的。
三、如何认识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
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生理因素。
人到老年大脑和其它生理机能开始退化。
如果此时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
二是环境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
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
三是生活因素。
有意义的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四是文化因素。
一个人有较高的,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
那么,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把高质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
笔者根据我国古今的理论和实践,概括为四个字,即“动”、“仁”、“智”、“乐”,现概述于后,供广大老年朋友参考。
1. “动”,就是多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
”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
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
“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个个慈祥善良。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哈佛大学心理系曾作过一个实验,让学生看一部妇女在印度帮助病人与贫苦人的影片,看完电影就对学生的唾液进行化验分析,发现学生机体的A种免疫球蛋白显著增加。
专家们为此得出结论,对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机制。
人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利于自身。
有位年逾九旬但身体颇健的老医生说:“我不可能无私、但以‘少私’两字为座右铭,‘少私’好处很多,可以开心,可以宽旷。
名利淡泊了,与人少争了,就能心平气和、身心健康。
我有今日之健,也许是对人宽厚,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专心工作的缘故。
” 3. “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
“树老怕空,人老怕松。
”要“活到老,学到老”。
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
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
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网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网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惊喜的东西。
4.“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前几年我在《关于现代家庭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负面影响及调适对策》一文中曾总结了三句话,即“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
这就是说,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生理的疲惫和痛苦。
”快乐与豁达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要会享用,更要善于发掘。
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曾总结有“十乐养生延寿法”:①耕耘之乐。
②把扫之乐。
③教子之乐。
④知足之乐。
⑤安居之乐。
⑥畅谈之乐。
⑦漫步之乐。
⑧沐浴之乐。
⑨高卧之乐。
⑩曝背之乐。
可谓“乐者寿”之集大成者,当代老年朋友应当效法学习。
以上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四个字,也可以归纳为“动者寿,仁者寿,智者寿,乐者寿”。
这十二个字的内涵非常宽泛丰富,因为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
另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同时又是相得益彰的。
四、关于做好当代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科学的推测,人类自然寿命应比现在实际的寿命更长。
但由于疾病、创伤或心理、社会等不良影响,使人们未能达到预期寿命而过早死亡。
危害老年人常见的病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
而这些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属“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不良情绪、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
可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此类疾病即可大大减少。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及时给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以达到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群体水平。
下面结合我国老年心理保健现状谈几点思考性的建议,以期引起大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会保障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高度来认识。
就是说,老年心理保健不仅仅是医疗就医机构、离退休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关心有关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采取积极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断提高全社会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识。
2.要大力宣扬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广泛进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传教育。
据我们了解,我国在进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还很低,城里老人、文化老人还稍懂一些,而在乡下,文盲老人的绝大部分对老年心理保健还属于一无所知。
应该说,我们这方面的工作任务还很大,还必须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老年人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要经常组织开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讨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科学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
要利用新闻媒体等现代手段,组织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专题讲座,介绍一些科学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
要充分利用乡镇、社区、离退休工作部门等有关组织,在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询服务活动。
4.要大力营造老年心理保健的无障碍环境,及早在全社会构建并启动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
所谓“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和尊敬老年人,处处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设施,确实使老年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社区,无论走到何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都能无忧无虑,心情舒畅地安享晚年。
应该说,这一提法在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现代化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似乎还有点超前。
但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我国老年心理保健的社会现状来看,做为一种老龄工作的远景规划目标这个提法还必须尽早地提出来,以期及早地做一些有关的思想舆论的准备。
其实,这一提法已完全可以在我国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先行开展试验。
一旦取得进展或成功,将会在全国引起积极的示范性效应。
关于运动健康的名言有哪些
1、生命在于。
——伏尔泰2、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芬奇3、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疑虑。
——歌德4、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
——列夫·托尔斯泰5、生命在于矛盾,在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歌德6、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朱德7、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
——皮埃尔·顾拜旦8、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法国医学家蒂素9、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德国诗人卢梭10、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11、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12、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
——马雅可夫斯基13、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泰戈尔14、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苏格拉底15、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亚里士多德16、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
——朱德17、走路是极好的运动,人应该养成走长路的习惯。
18、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
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
19、运动的好处除了强身之外,更是使一个人精神保持清新的最佳途径。
20、运动的要义不在趣味而在继续持久,养成习惯。
21、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22、健康是幸福的主要因素,锻炼是健康的重要保证。
23、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
——谚语24、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谚语25、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
——谚语26、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养生要录》27、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谚语28、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谚语29、夏游泳,冬长跑,一年四季广播操。
——谚语30、跳绳踢毽,病少一半。
——谚语31、墙靠基础坚,身强靠锻炼。
——谚语32、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玻——谚语33、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127;——《古今图书集成》34、运动劲出来,歇着病出来。
——谚语35、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谚语36、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谚语37、天天练长跑,年老变年少。
——谚语38、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
——谚语39、仙丹妙药灵芝草,不如天天练长跑。
——谚语40、运动好比灵芝草,何苦去把仙方找。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41、练练力出,缩缩病出。
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4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43、不靠医,不靠药,天天劳动最见效。
44、动则不衰,用则不退。
生命在于运动。
45、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皮肉松。
46、若要身体健,天天来锻炼。
47、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
48、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
49、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
50、久视伤神,久立伤胃,久坐伤血,久卧伤气。
庄子关于学习的名言都有哪些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 论》8、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人间世》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
——《庄子·天地》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骈拇》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天地》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庄子·天运》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让王》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养生主》
养生的重要性论文2000字
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著作。
从词面解释:养生者,调养生息也。
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方法实现自己的健康长寿。
因此,从养生学学科理论中寻找科学依据,从高龄老人群体中寻找养生经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养生准则。
一、科学养生四大障碍 (一)“烦恼”因素。
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工作到了家庭,与子女共居的,考虑如何适应家庭工作,比如买菜、煮饭、送孙上学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辈之间,未免有些“摩擦”,产生了一种转换“岗位”的“烦恼”。
(二)“失落”因素。
特别是当过单位领导的老人,过去“有权不使”,如今“过期作废”,“下岗”后有一种失落感。
加之对自己尊称改变:过去任长官,受人“尊敬”,今天,见面避开,人走茶凉。
感到“世态炎凉”。
(三)“拼搏”因素。
与“失落”相反,这些老人认为过去“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显身手”了。
少数人说自己过去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机会,千方百计想弥补。
个别人,一反常志,买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无归”。
(四)“厌世”因素。
有些老人无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觉得日子很难过,吃完三餐,不知到哪里消磨时光。
个别老人,一迈进60花甲之年,自称为“等死队员”,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着一种醉生梦死的思想,于是喜、怒、哀、乐无常。
二、科学养生三大原则 老年人是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对于科学养生所选择的途径有较大的复杂性,人与人所处的区域、地位、环境,甚至年龄、性别、体质、爱好有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养生之道上应该因人而异。
但人生历程中的三大原则是统一的。
(一)自主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生命有限,养生奥秘无穷。
人能否健康长寿,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注定,而是靠自己主观努力创造条件获得的。
广西有个长寿县——巴马,80岁以上寿星有几万人,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极劳动,注重身心锻炼,从而形成少病、长寿的老年群体。
(二)平衡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康寿在于平衡。
”大多数老年人注意到体育锻炼,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
有些老人锻炼积极、运动量大、休息不好、营养不足、失去动静平衡,阴阳失措,结果反而搞垮了身体。
一些老人争强好斗、怒气横抽,导致疾病丛生。
这些现象说明:追求健康长寿的老人,如不按科学养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坏,好事则变成坏事。
(三)特殊性养生原则。
世间事物有两性,普遍性中有特殊。
在科学养生过程中,应强调个人内在因素,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
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则,事与愿违。
三、科学养生四大基本经验 (一)思想要乐观,心态要平衡。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无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从忧生……”说明遇事要乐观,要求心态平衡。
否则效果不堪设想。
中国最早一部医书指出:“心是五脏腑之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又曰:“百病皆生于气。
”道出了科学养生心态平衡的重要性。
所以,老人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斤斤计较,要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四个一点”。
顺境时要谨慎一点;逆境时要振作一点;得意时要谦虚一点;烦恼时要“糊涂”一点。
不因地位低微而气馁;不因薪资偏薄而苦闷;不因权力丧失而哀叹。
要善于控制情绪,切勿庸人自扰,惹事生非,避免过喜过怒,造成过于兴奋,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骤升,血糖改变,引发脑充血或心脏病。
待人接物,要讲究文明礼貌,以诚待人,以礼敬人、平易近人,适力助人。
(二)忍气不争吵,处事和为贵: 中国有句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
:“老忌私,然后能公,和忍性,然后能修。
”即是说,能强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纵,放纵就是为所欲为。
不然大则以杀身,小则以伤气。
(三)节食加节欲,生活有规律。
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
”稽康的说:“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
好色不倦,以致乏绝。
”此语意思是饮食、色欲两事应有节制。
使之适度,以求长生。
上曰:“……六日饮食,七日黄室……归心静然,可以永生。
”也说明了节欲、节食之重要。
所谓节食,就是说,餐吃八成饱,暴食伤胃也伤肠。
节食,对于老人来说,还包括选食。
做到不偏食,有什么吃什么,一日三餐,再好的饭菜也不饱食,更拒绝花天酒地。
这里必需郑重阐述色欲话题。
在中国封建意识掩盖下,人们对性事自然讳莫如深,作为一种保密性的事。
古代医学书籍,文中也只用“节欲”或者“填房事”两个词。
养生文章中说:“积精求神谙得切实。
”顾名思义,既名之为精,既为精华、精粹。
在人体内,所谓独一无二之至宝。
不能滥用,滥用则影响健康长寿。
为何一些长寿村男女人寿星较多?为什么尼姑、和尚较之一般人长寿?那就是人之宝贝藏之于身。
依愚之见,人过七旬,以少行房事为宜,至少要注意适度。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过眼云烟,气是惹祸根苗。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得好:“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把人寿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锻炼,动静要适度。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常动故也。
”外国人说:“。
”经常的、适度的运动,可以补充肌体能量,有利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脂肪过多地在体内存积,防止肥胖,保证血糖正常,延缓,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一些适度的、柔和的项目进行身心锻炼。
早晨起床,适当步行、打拳、舞剑。
稍年轻的老人可以慢跑。
也可以每天坚持做保健操,动静结合,呼吸结合,心平气静。
还可以积极参加书法、绘画、诗词班学习,陶冶身心,健脑强心,延年益寿。
实践证明:老年人,不动不行,不静也不行。
动多静少,不注意休息,则增加身心疲劳,降低血糖供应,不利健康。
只静不动,常睡懒觉,易使身体僵化,关节失灵,也不利于科学养生、延年益寿。
正确处理动静关系,宜动则动,宜静则静,动静适度,对身体有益。
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在养生保健中,处理好下面一些问题的辩证关系,对于健康长寿至关重要。
饱与饥 多食伤身,营养不足也损害健康。
中说:“养生赖于饮食,然使醉而强酒,饱而强食,未有不伤身者。
”唐代诗圣杜甫就是因为饱餐一顿耒阳县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
清代顺康年间,户部尚书马齐,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寿,其中百岁者有5人之多,马齐本人享年88岁。
据传马家主要是善于饮食调摄,坚持“早饭淡而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
但是有的人由于减肥心切,过分少吃而严重损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
养生格言中说:“吃饭八分饱,无病活到老。
”节制饮食可减轻胃肠和内脏的负担,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延长寿命。
荤与素 不能绝对素食或荤食,应合理搭配。
以清淡素食为主,才有利于健康。
中的第一条是“合理膳食”。
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饮食为主是对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胆固醇较低,可有效防止或减慢高血压、心脏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生和发展。
但也不可绝对地一概拒绝荤食。
因为脂肪和胆固醇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养分,如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既健脑又护心,且胆固醇抵御癌症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三餐荤素搭配,以素为主,荤食为辅比较好。
动与静 中说:“久坐不动,易伤血气,脑力者应慎之;身动过剧,易损内脏,体力者应戒之。
”故而说有动有静才无病无痛。
美国宇宙航行局的科学家们证实,一个人三天不活动,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会丧失1\\\/5。
据浙江省的一份报告表明,运动的人免疫功能明显改善,发病率仅为1.9%,而缺乏运动的人发病率达到11.1%。
但运动必须适量,超负荷的运动会加速体内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而引起疾病,缩短寿命。
多睡与少寐 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
有人提出“睡眠养生论”,认为睡眠好可以延长寿命,但并不是睡得越多越好。
美国心脏病学会研究发现,每晚睡10小时的人比仅仅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高三倍半。
民谚说的“早睡早起,没病惹你”是有道理的。
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害,不仅影响工作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引发各种疾病。
但同样睡眠过多也有害。
睡眠过多,身体各样机能呆滞,久之必致病。
可见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贪。
纵欲与禁欲 历代帝王多不长寿,与其恣情纵欲有关。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精少则病,精尽则死。
”明代《养生八笺》中说:“阴阳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
”美国研究人员对600人所作的调查发现,上了年纪的人维持积极的性生活,有助于长久地保持他们的活力和较强的记忆力。
如果老人放弃性关系,他们的智力就会很快衰退。
显然,纵欲伤身,禁欲也有害健康,节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乐与悲 有些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精神上无所寄托,往往产生失落感而闷闷不乐,这对健康极为不利。
《灵枢》中说:“悲伤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若能通过各种形式参加社会交往,诸如打扑克、下棋等娱乐游戏,有助于消除寂寞,增加生活乐趣。
但有的人终日沉湎其中,导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将桌下,那就更为可悲了。
正如《健康格言》所说:“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
” 冷与热 冷水浴是一种健身妙法。
通过冷水的低温刺激,可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物质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会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强,血液加快循环,血压上升,肠胃蠕动加强,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也会得到加强。
同时,在水对皮肤冲击的机械作用和一些矿物质对人体的化学作用下,还能增加皮肤的抵抗力,使皮肤病发生率大大减少。
而热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温的作用下,使皮肤毛孔和毛细血管扩张,有效地将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并带走一些污垢及存在于皮肤表层的有毒物质,健康效果也相当好。
具体是洗冷水浴好还是热水澡好,需因人而异,视体质及习惯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应是民间谚语所说的: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温水刷牙牙齿喜欢,热水洗脚如吃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