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格言”和“四字成语”有哪些
焦裕禄名言有如下:1、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这不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2、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去领导群众改造兰考的面貌。
3、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4、你们要好好学习毛主席着作,依靠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团结抗灾,战胜困难,发展生产5、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
帮助群众。
6、有党的领导,有毛主席着作,有几十万人民,只要干,一定能在困难当中闯出一条路来,一定会改变兰考的面貌。
不读报纸不知道天下大事,不看文件不能领会党的政策,不读毛主席着作就要迷失方向。
7、在这大风雪里,群众住得昨样
牲口咋样
我说,你们记住,马上通知下去。
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记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
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
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
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
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
8、干革命工作吗总会有困难的。
越是有困难,越在有雄心斗志,越有困难,越要学习毛主席着作。
9、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
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10、干劲不足的时候查思想,思想不通的时候,就要加紧读毛主席的书。
有关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格言、诗词有哪些
富强:1.安内攘外2.安如磐石3.安如泰山4.独立自主5.富国安民6.富国强兵7. 富国裕民8. 富轹万古9. 家道小康10.家给人足11.强本节用12.强不凌弱,众不暴寡13.太平盛世14.兴邦立国15.兴邦立事16.足兵足食民主:1.百家争鸣2.百口同声3.百人百性4.广开言路5.广谋从众6.民保于信7.民贵君轻8.民和年丰9. 民惟邦本10.人各有志11.人心所归12.人心向背13.天下为公14.乡举里选文明:1.不贪为宝2.礼多人不怪3.礼轻情意重4.礼让为国5.礼尚往来6.礼之用,和为贵7.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8.文德武功9.文江学海10.文经武纬11.文人墨士12.文韬武略13.文行出处14.文以载道15.文章绝唱16.文宗学府17.尊师重道18.尊贤爱才和谐:1. 爱老慈幼2.爱民如子3.爱人以德4.安邦定国5.安定团结6.安富恤贫7.安国宁家8.安居乐业9.安老怀少10.安良除暴11.国富民安12.国泰民安13.和睦相处14.和平相处15.和气致祥16.和衷共济17.家道从容18.天平地成19.天下大定20.天下归心关于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1.八仙过海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不自由,毋宁死4.各安生业5.各奔前程6.各得其所7.各尽其才8. 各抒己见9. 各有所好10.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11.海阔天高12.海纳百川13.四海为家14.四通八达15.随心所欲16.随遇而安17.心甘情愿18.心折首肯平等:1. 不平则鸣2. 大同世界3.等礼相亢4.等量齐观5.多劳多得6.法不阿贵7. 法不徇情8. 公平合理9. 公平无私10.公事公办11.公正廉明12.平等互利13.平起平坐14.天道好还15.天公地道16.一视同仁公正:1. 不偏不徇2. 不畏强御3. 不徇私情4. 大中至正5. 高抬明镜6. 公道原在人心7. 公明正大8. 公正无私9. 管法不容情10.官法如炉11.冷面寒铁12.赏罚分明13.赏立诛必14.赏善罚恶15.天道无私16.正明公道17.正直公平18.正直无私法治: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伐罪吊民3.罚一劝百4.法成令修5.法出一门6.法脉准绳7.法无可贷8.规矩准绳9. 规天矩地10.规行矩步11.天网恢恢12.王子犯法,庶民同罪13.正法直度14.正理平治15.正色直绳16.正身明法17.治国安邦18.治国安民关于公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1.爱国如家2.爱国一家3.赤心报国4.寸土不让5.敌不可假6. 浩气长存7. 还我河山8. 江山之恨9. 鞠躬尽瘁10.人不犯我,我不犯人11.守土有责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3.同生死,共患难14.同心敌忾15.一寸山河一寸金16.以身许国17.以天下为己任18.亿兆一心敬业1.大展宏图2.面壁九年3.铺谋定计4.勤能补拙5. 勤学苦练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7. 日夜兼程8. 戎马生涯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0. 事预则立11.夙夜在公12.天道酬勤13.孝悌力田14.兴家立业15.行成于思16.业精于勤17.业峻鸿绩18.自强不息诚信1.诚恳笃实 2.诚信为先3.诚至金开4.讲信修睦5.说到做到6. 说一不二7. 物微志信8. 心口如一9. 信守不渝10.言必信,行必果11.言而有信12.言行抱一13.言重九鼎14.一诺千金1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16.一言之信友善1. 蔼然仁者2. 爱如己出3. 和蔼可亲4. 和风细雨5. 和如琴瑟6. 和颜悦色7. 积德累善8. 敬业乐群9. 平易近人10.亲如手足11.清风高谊12.情情美美13.情同一家14.善气迎人15.天长地久16.通情达理17.温良恭俭让18.相敬如宾
唐太宗说过的名言有哪些
仁 rén 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
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
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
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
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
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
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
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
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
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
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
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
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
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
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
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
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
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
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