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经世格言的赏析

经世格言的赏析

时间:2015-10-20 02:16

周培功有什么名言名句

我很钦佩这个人,希望能求得一句名言

各位大神谢谢了

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征讨王辅臣。

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

周培公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

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

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

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周培公曾在当时广泛流传。

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

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

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

”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

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

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

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

”周培公名昌,为图海幕僚,清史稿并未为他立传,其事迹见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八图海传。

图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辅臣降。

昌,字培公,荆门诸生。

好奇计。

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劳,以七品官录用。

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

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

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

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

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薙发降。

因令吴丹入城抚定。

周昌初入城,自陈父明季死流寇,母孙剜目破面触棺死,原捐躯表母烈。

及辅臣降,图海以闻。

上命旌其母,遣官致祭,授昌布政使参政。

昌复参蔡毓荣军事,事平,授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以与总兵互讦罢。

昌既罢,犹喜言兵。

噶尔丹扰边,数上书当事陈利害。

后卒於家。

周培公是康熙早期的大臣,他思维缜密,见解独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

可就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晚景凄凉,在冰天雪地的盛京度过了11年的枯寂生活后潸然死去。

周培公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博取功名阶段:周培公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想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取功名。

尽管皇帝的好友伍次友给他写了一封举荐信,凭这封信,他完全可以得到皇帝的重用。

可是这条捷径他偏偏不走,还把这封举荐信给别人写了诉状。

而他在考试中又不避皇帝的讳,更不屑去贿赂那些考官,所以他自然就名落孙山,以至沦落为乞丐。

所幸大臣朱国治欣赏周培公的才华,向皇帝要周培公随自己到云南赴任。

皇帝也是一个求才若渴的人,他便设法找到了周培公。

这样周培公便走上了仕途。

周培公的第二人生阶段便是建功立业阶段,这也是他的辉煌时期。

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面对大清初期纷繁的形势,周培公分析条理,见解深刻,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深得皇帝信任。

在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而大清又屡屡败退的形势下,周培公临危受命,他率领那支由家奴组成的不能称其为军队的队伍,奇迹般地屡战屡胜,阻止了大清的败势,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也逐步扭转了战争的格局。

可就在周培公还有十几天就要一举歼灭吴三桂的时候,皇帝的一道圣旨,结束了周培公的辉煌人生。

因为周培公是汉人,皇帝身边的满族大臣就向皇帝进言,说周培公拥兵自重,可能会做第二个吴三桂,于是皇帝便让周培公一人返回了朝廷,从此不再重用。

周培公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便是闲置落寞阶段。

皇帝把周培公发落到了自己的老家盛京,从此不再过问。

皇帝担心周培公有不臣之心,让他去盛京是为了老家的人便于监视他。

周培公在盛京生活了11年,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

在这11年里他做了一件事,遍查各种资料,绘制了一幅很大的大清全图。

当皇上拿到这幅地图的时候,十分惊讶,对周培公应该是内心有愧的。

纵观周培公的一生,他的人格是令人敬佩的,他的才华是令人景仰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

一切的委屈,不平,伤心,他都默默地承受着,没有一句怨言。

不仅如此,他还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用自己的行为向皇上表明了忠心,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力求让皇上感受到汉人是可以信任的。

从姚启圣的美好结局来看,周培公的牺牲达到了这种目的。

从这一点上说,周培公是十分高尚的。

清史稿载周培公才高八斗、无书不读、学问渊博、口若悬河,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而在康熙满朝文武中,周培公也是唯一的文韬武略兼备者,冠绝群臣。

纵使以才华自负的高士奇,在他面前也是心服口服。

但由于周培公才华过高、一身傲骨,加上又是汉人,遭到众大臣的弹劾和康熙的猜忌,于是一辈子都不怎么得志,职务一直很低,三藩平定后,仅被授以山东登莱道这样一个芝麻官。

这还不算,即使在带兵打仗过程中,周培公也不过是个副将,主将是满人图海。

图海是个将才,周培公却是难得的帅才,这样的搭配在历史上也是难得一见,就好像让韩信给樊哙打下手一样。

虽然图海对周培公很是尊重并言听计从,但无论如何平叛的首功是落不到他周培公身上的了,要是万一征战中有什么过错,倒是有可能由他承担。

这种安排说白了就是康熙对汉人带兵者的猜忌,尤其是对周培公这种文武双全汉将的压制,至于赵良栋、张勇那种纯粹的武将,康熙的猜忌之心反而不那么强烈。

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

恰好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与周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

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

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

”周培公原名周昌,培公是其字,号遹声,生于明崇祯四年,湖北荆门人。

十三岁时,父亲死于战乱。

为避战乱,奉母之命,隐匿山中读经世之书。

李自成农民军攻入荆门,其母义不苟活,触棺而死。

在为父母守孝三年后,继续隐匿山中读书,涉及河洛、壬奇、太乙、皇极、河漕、边隘、武备等。

后遨游京师,结交权贵,被蒙恩录用纂修盛典。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乱,投效军中。

因辅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功,被授予七品官。

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上《平凉策》,被招为幕僚,因屡献奇策,被待为上宾。

在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的过程中,立有大功,被超授布政使参政,并赐秩赐俸旌表其母贞洁。

三藩之乱平定后,被实授为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事,后因与总兵互訏被罢官。

罢官后,仍然喜欢谈论兵事,适值噶尔丹扰边,仍多次上书陈事。

周培公虽然被当时的士大夫称之为“忠孝克全人间血性之奇男子”,但在康熙朝风起云涌的历史烟云中仍旧不过是一个小角色,官职最高也仅做到四品,充其量只是地方的一个中层官员,并非像丁战先生文中所言的“文武双全,功高震主的一代济世奇才,为满清统治者奠定稳固统治地位立下了不世之功,从而确立了中国历史走向”。

赞美诸葛亮的名言诗句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书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关描写历史重要性的名言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草船借箭 名言警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关于学习历史的目的的名言名句

41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欲灭其国,必去其史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 ,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洛夫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英]莎士比亚 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英] 史蒂芬·斯宾得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德]赫尔巴特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恩格斯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法]马克·布洛赫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曾巩《南齐书序》 史乃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 --- 王夫之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