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期颐什么意思啊
一楼的似乎答非所问解读“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子曰: “吾,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
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
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
”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
人总是杂念丛生,因为生来欲望不止, 现在要让欲望自发的限制在规则之内随意游走,这可不是随便一说的。
如果把“从心所欲”做一次层面的分类,可以看到 层面一、恶欲而恶为,指坏念头坏行为,这是人性本恶的论调,想象一个人生来没有接受任何教育,他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对本能的最好的体现,而这种行为一定与外界格格不入,人们会把他视做一个没有教养的野兽,当然这样的人早就进医院或大牢了。
层面二、恶欲而善为,指有坏念头但做好事。
“色而不欲”,说的应该是这一层,有色心,却不触犯戒条,能自律。
还有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美色当前、金钱当前的论调,也多为这一层意思。
“恶欲善为“的行为模式应该算得主流吧。
层面三、善欲而善为,指全是好念头,只做好事。
行欲而不动恶念,这是很高的思想境界.孔子七十 岁道破这番领悟,反见这位门徒三千的千古圣人都难逃恶念萦绕六十载,何况常人呢
不过七十虽为孔子最后一个十载,但”从心所欲”的终极领悟却仍未摆脱”欲”念,假借老子语录,可妄称其谓”道可道,非常道,圣可道,非常圣”吧 想来孔子若寿寝于八十,人生格言中该加上一句, 八十而无欲则刚.
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语》中记载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说:“吾十五而学;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以前读这段话总不知是什么意思,翻看历代的注释也众说纷纭。
我现在已五十多岁了,联系自己人生走过的历程,似乎对这句话有了顿悟。
我现在把它写出来,和有兴趣的朋友磋商。
我的理解是,这是孔子到了七十岁时对自己心理历程的总结。
孔子聪颖好学,敏悟深遽,志向远大,老觉无成,回顾一生,实感无赖,自我安慰,才对自己一生作了评价。
“吾十五而志于学”,意即我到十五岁才知道下决心学习。
志作立志解。
小孩子一般七岁左右发蒙,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是懵懂的,不知专心致志地学习。
从小就知道发愤苦读的小孩是极少数。
孔子虽然后来成为圣人,但在十五岁之前也是不知道发愤学习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这一生做什么,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确定做什么专业一样。
一般人二十岁就确立了,孔子迟了,爱玩,他去当吹鼓手去了。
直到三十岁才醒悟要干正事。
“四十而不惑”,三十岁确立了要干正事,干什么正事呢
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
意即直到四十岁才不犹豫,才不疑惑。
才坚定要干“兴灭国,继绝氏,举逸民”、“克已复礼”的大事。
这个“不惑”,是指对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认定的事业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
不是对任何事物、任何道理的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坚定了目标,竞竞业业干到五十岁,在鲁国当大司寇,极力去“克己复礼”,但是也没干成,这是天命啊
不是我不努力、不专心致志啊
意即五十岁也没达到目标我才知道这是天意啊
并不是五十岁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顺”,大志向没实现,埋怨的,挖苦的,污辱的,耻笑的,等等,都来了,甚至有的骂孔子是“丧家之犬”。
听得人心烦意乱,五脏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气,直到六十岁才听着那些话感到无所谓,听着只像没听着的,意即到了六十岁什么话听起来都心情顺畅,不生气。
都无所谓。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大志向未实现,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订《春秋》,一至到了七十岁,这时侯孔子的心理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说话、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违反道德,违反周礼。
孔子的这段话,概括、精确,只几十个字就把一生的心理历程道出来了。
我们从孔子的话中可以听得出,在行将走完人生历程,在回顾自己一生的作为的时侯,作为一代天才,一代哲人的孔子的心里,也不免带有几分遗憾,几分无赖。
孔子的一生,就像杜甫评价诸葛亮的一生样:“三方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其所主张的事虽不可为,但其人品却高不可及。
湖北省云梦县 王保清2009.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