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格尔的思想为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在他的《学》中写:“一切现实的东唯有在它具有理念并理念的情况下才有。
”在《美学》中他又说:“只有符合概念的实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因为在这种实在里,理念使它自己达到了存在。
”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法则、众生业力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指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是抽离物质的宇宙法则或意念的创造物。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为什么说中国人以撒谎著名
多选 的话是A和B,单选的话是B。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
黑格尔对艺术的阐述中的“理念”该怎么理解
黑格尔间和空间两种维度中研类的艺识。
在时间上,他考察了代东方到现代的艺术。
在空间上,他考察了各种艺术样式(即《美学》中译本中所说的各门艺术)的分布,它们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显示出艺术世界的完整性。
艺术的这种研究方法在黑格尔以前的美学中业已存在。
赫尔德运用历史主义原则进行艺术研究,谢林的《艺术哲学》对艺术的历史构拟和形态构拟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但是,在黑格尔以前的美学中,对艺术的历史研究和形态研究是分开进行的,两者没有结合起来。
黑格尔美学恰恰实现了这种结合。
他在对艺术作历史研究时,阐述了艺术作为整体的进化过程,即由象征型经过古典型然后达到浪漫型的发展过程,在每种类型的艺术中都有占主导地位的艺术样式。
另一方面,各种艺术样式也有不依存于那些艺术类型的独立的变化或发展过程。
它们都有在艺术上达到了完满发展的繁荣期,前此有一个准备期,后此有一个衰落期,像自然界产品那样,要经过开始、进展、完成和终结。
这样,在黑格尔美学中历史研究和形态研究处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中。
黑格尔《美学》第2卷研究了艺术的历史发展,这种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象征型(古代东方艺术),古典型(古希腊艺术)和浪漫型(基督教世界的艺术)。
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和谢林的划分相类似,然而由于黑格尔和谢林对艺术的本质和逻辑发展的理解不同,他们对这三个阶段的解释也不同。
黑格尔以“理念的感性显现”为原则划分出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区别在于艺术理念(内容)和感性显现(形式)的不同关系。
艺术的初始阶段、即古代东方(波斯、印度、埃及)艺术是象征型的。
这里的理念本身还是抽象的、未定性的,它不能由自身产生出一种合适的表现方式,于是抓住自然界和精神界现成的具体的客观存在,用幻想把它们造成形象,再用这些形象表示普遍意义。
这些具体形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的形象,都要由本身指引到本身以外的东西,这就是象征。
例如,埃及建筑中的七级台阶和七座石柱都是象征的,因为七是日月行星的数目,它被看作神圣的。
埃及的金字塔是些国王或神牛、神猫之类神物的坟墓的外围,在庞大的躯体下隐含着一种精神的东西,它们用一种由艺术创造的外在形象把这种精神的东西包围起,使人得到这样一种印象:它们立在那里,是为着标志出一种已摆脱单纯物质性的内在的东西。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在于,它们是隐藏一种内在精神的外围。
象征艺术的特点是暖昧性、谜语性和神秘性,它们以巨大的物质体积和重量、怪异的形状、坚固的结构压抑、禁锢和限制精神的自由。
这一点在埃及艺术作品狮身人首兽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黑格尔写道:“我们可以把狮身人首兽看作埃及精神所特有的意义的象征,它就是象征方式本身的象征。
在埃及,这些狮身人首像多至无数,往往千百成行地排在一起,用最坚硬的石头雕成,琢磨得很光滑,身上刻着象形文字,在开罗附近,这种石像大到狮爪就有一人长,兽身的部分躺在地上,上面人身的部分却昂首立起,头偶尔也有牡羊头,但是绝大多数是女人头。
人的精神仿佛在努力从动物体的沉闷的气力中冲出,但是没有能完全表达出精神自己的自由和活动的形象,因为精神还和跟它不同质的东西牵连在一起。
”类似的艺术作品还有庞大的门楼、大得惊人的石柱、时宽时窄的方尖形石坊、刻满了象形文字和大幅石刻画的墙壁、错综复杂的迷径等。
在象征艺术中,内容和形式、精神和物质、理念和形象的结合是机械的、直接的(即未经艺术调解的,不自觉的),因而是不适合的,“不能使内容和形式在一种较静穆的统一中得到表现”。
为了克服这种不协调,在象征艺术内部逐渐产生出古典型艺术,这种艺术类型在古希腊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在古典型艺术中,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形象符合个性的自由的精神性。
黑格尔把艺术解释为外部世界的人化,人在外部对象中的“自我产生”。
他有一段名言常被援引:“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这种需要贯串在各种各样的现象里,一直到艺术作品里的那种样式的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或创造自己)。
” 黑格尔把艺术类型的发展理解为力图在世界中确证自身的人的精神发展过程。
人在艺术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形成真正的美和艺术的中心和内容的是有关人类的东西”,因为人的形象是艺术家揭示人的精神体验中所隐匿的普遍意义最合适的形象。
黑格尔认为希腊雕刻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可能性。
希腊雕刻作为古典型艺术的最高峰,“一方面在于把意义的昔遍性完全纳入形象的个性里,另一方面在于把感性的形式提到精神意义的正确表现的高度”。
无论在单纯的精神内容方面,还是在感性形式方面,普遍性和个性都结成统一体。
在这方面,希腊雕刻和埃及雕刻完全不同,埃及雕刻缺乏内心方面的创造的自由,而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类型。
这是精神奴役状态在艺术中的反映。
黑格尔写道:“一般地说,埃及雕刻中形象整体及其形式都缺乏由线条的真正有机的动荡所产生的那种秀美和生动。
轮廓是由僵直的很少曲折的线条所构成的;姿势显得勉强和生硬,两条腿挤在一起,如果在站立的姿势中虽然一条腿在前,一条腿在后,却都朝着一个方向,而不是分成八字形;在男像上两只胳膊也笔直地垂下,紧贴在身旁。
”艺术的第三种类型是浪漫型。
浪漫型艺术是精神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浪漫型艺术中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重新显得不协调。
如果在象征型艺术中物质溢出精神,那么,在浪漫型艺术中精神溢出物质。
但是,就精神的无限发展来说,浪漫型艺术处在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由于自身的丰富性,精神不能找到合适的感性体现。
黑格尔所说的浪漫型艺术指中世纪基督教艺术,也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17—18世纪的作家和艺术家以及德国浪漫主义者的作品。
在古典型艺术中,精神从外在的感性事物中寻找它的对象;在浪漫型艺术中,精神返回到它自身,从它自身获得对象,即把个人的内心世界作为对象。
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而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即听命于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和技巧。
浪漫型艺术的主要样式有绘画、音乐和诗。
从绘画到音乐再到诗,其中的精神性越来越强,而物质性越来越弱。
虽然绘画的内容表现于外在的人体和一般的自然事物的形式,但是已不停留在雕刻的那种感性和抽象性里。
它不像雕刻那样以精神与肉体的绝对完全地融成一体为它的基本特征,而是表现凝聚在本身上面的内心世界。
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和造型艺术相对立,它紧紧地把握着内心生活的无形象性。
诗不像绘画那样运用外界事物的感性形象,而只用代表观念的语言。
语言的文字本身无意义,只是意义的符号,所以诗是各种艺术中观念性最强的,因而也是精神性最强的。
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浪漫型艺术的终结,这也是整个艺术的终结。
因为艺术本身还是一种局限,精神要越过这局限而达到更高的认识形式,艺术要让位给宗教和哲学。
黑格尔写道:“不管是荷马和索福克勒斯之类诗人,都已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时代里了,从前唱得那么美妙的和说得那么自由自在的东西都已唱过说过了。
这些材料以及观照和理解这些材料的方式都已过时了。
”这是否意味着艺术的灭亡呢?当然不是。
与艺术终结的论点一起,黑格尔也谈到艺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可能性。
“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
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
” 黑格尔认为现代的社会情况使得艺术“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发展的敌对性。
艺术的终结是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结果。
另一方面,艺术不会灭亡。
从浪漫型艺术的解体中产生出所谓“自由艺术”,歌德和席勒等人的创作就是这种艺术的范。
黑格尔以历史主义方法研究了人类艺术史,把艺术看作为辩证发展的过程。
艺术类型的更替是由一般的世界情况决定的。
所谓“一般的世界情况”就是社会时代背景。
黑格尔区分了两种世界情况:英雄时代和散文气息的时代。
前者指古希腊社会,后者指近代资产阶级社会。
在古希腊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还没有分裂对立,个人可以代表社会的普遍理想,“普遍的东西应该作为个体听特有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个体中实现”。
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希腊英雄们自己制定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而完成的”。
在近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个体丧失了独立自在的完整性,成为社会中一个受局限的成员,“不管他向哪一方转动,他都隶属于一种固定的社会秩序”。
个人和社会分裂,退缩到自私自利的狭小的圈子里,不能代表崇高的普遍理想。
这样,古希腊社会最有利于艺术的发展,而现代社会则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黑格尔对艺术类型的研究始终坚持了历史主义原则,包含了对许多艺术现象,例如古埃及建筑、古希腊雕刻、浪漫主义艺术、现代意大利绘画和荷兰绘画的精细观察和深刻解。
他对许多艺术创作流派特征的说明,迄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不过,黑格尔对艺术史研究对缺点在于,他根据精神发展的逻辑构拟的三种艺术类型,无法包容艺术史的全部丰富性。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是的主要代表。
他一方面从开始的中的唯心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另一方面,又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辩证法“给了很重要的贡献”(第一卷,第278 页)。
黑格尔认为,思维并不是人类的思维,而是在世界存在以前即已存在的一种精神或理性,即所谓“绝对理念”。
它在世界以前早已存在,是世界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泉源。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
逻辑阶段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产生以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绝对观念作为纯粹抽象的概念、范畴在发展变化。
在这个阶段的最后,绝对观念就否定它自身而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从思维“外化”为自然界,到达于自然阶段。
人类出现以后,绝对观念就转入了精神阶段。
于是摆脱了自然物质形式,回复到了与它相适合的精神形式。
在这里,绝对观念就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形式完全认识了自己。
而黑格尔的哲学是绝对观念的最后完成和最高体现,是哲学史发展的最高峰。
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这个体系里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合理内核”,这便是以唯心论观点表述的辩证法。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首先,黑格尔天才地猜测到了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的一致性。
黑格尔既然认为思维同存在是同一的,客观存在是绝对观念的产物,绝对观念的体现,那么,他就自然会把思维规律说成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即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
黑格尔虽颠倒了客观规律与思维规律的关系,但终于承认了思维规律和现实规律的同一性。
列宁在中指出:“黑格尔确实证明了: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更正确些说,不是证明了,而是天才地猜测到了。
”(第38卷,第192页) 其次,黑格尔表述了运动变化、发展和联系的思想。
黑格尔认为,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不断地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
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一个必然地转化、过渡到另一个。
列宁指出:黑格尔在一切概念的更换、相互依赖中,在它们的对立面的同一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中,在概念永恒的更换、运动中,天才地猜测到了正是事物、自然的这样的关系。
“(同上书,第210 页)黑格尔将自然、历史及精神的世界都想象成为一种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里,黑格尔提出了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批判了对认识过程的形而上学的理解,还指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的一致性;在里,他把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作是各个历史阶段前后相随的统一的过程。
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第三卷,第420页) 再次,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即从量转化为质和从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依照恩格斯的说明,这三个规律是被黑格尔以唯心论的方式当作思维规律来表述的。
第一个规律表述在的存在论中;第二个规律表述在的本质论中;第三个规律是整个体系构成的根本规律。
此外,黑格尔还揭示了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地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揭示了本质和现象、偶然性和必然性、自由和必然等范畴之间的辩证联系,等等。
所以,虽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论的,是概念的辩证法,但是他“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第38卷,第210页)这些辩证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它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导。
参考



